以牛車為尊:魏晉南北朝時期,牛車為何成為了「豪車」?

2020-12-22 好書天天伴

牛車,又稱「大車」、 「犢車」。在古代中國,作為日常的交通工具,牛車多為普通老百姓使用,對於達官貴人來說,通常都是乘坐馬車出行。

馬車和牛車,前者如同豪華小轎車,後者如同自行車,乘坐者的地位差別不言而喻。

然而,中國歷史上,有這麼一個時期卻是例外,那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皇帝和顯貴們紛紛以乘坐牛車為榮,一時間蔚然成風。那麼,寒酸卑微的牛車,在當時是如何成為了高大上的「豪車」的呢?

南北朝時期的長簷牛車復原圖

一、中國古代牛車簡史

1.魏晉以前:牛車象徵著地位低下與貧困

說起牛,人們常會想起老子騎著一頭青牛,通過函谷關,從此不知去向,被世人傳為美談。但是,在古代,牛一般用於耕地,出行騎牛或坐牛車,可不是什麼有身份的事。

牛車的起源很早,根據文獻記載,在黃帝時期,人們就已經開始乘坐牛車了。

牛能負重耐勞,但速度慢,所以牛車多用於載物。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牛車開始廣泛用於載人,但是貴族通常乘坐馬車出行。漢代,牛車被稱為「兩」,牛車已成為一種主要的交通運輸工具,但是,與馬車相比,牛車的地位要低下得多。

《史記·平淮書》說:「天下既定,民王蓋藏,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蓋藏。」原來劉邦剛建立漢朝時,經濟窘迫,出行時還不能湊齊四匹毛色相同的馬,大臣們有的只能乘牛車,可見戰爭過後,不僅百姓沒有存糧,連皇室使用馬匹也是捉襟見肘。《史記·五宗世家》還說 「其後諸侯貧者或乘牛車也」,可見乘坐牛車象徵著貧困。

不僅如此,牛車是不能上大臺面的,官員乘坐牛車還有可能丟官。《後漢書》中記載了一件事,巨鹿太守謝夷吾由於春日出巡時乘坐牛車,而被認為有損國儀,於是將他貶官,降為下邳令。

晉代的牛車結構圖

2.魏晉到初唐:牛車迎來了春天,成為顯貴的象徵

到了東漢末年時,牛車終於迎來了出頭之日。

從魏晉到初唐時期,上到王公貴族,下到普通百姓,人們紛紛以乘坐牛車為榮。與此對應的是,馬車不再作為日常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古代天子乘坐的車,被稱為「輦」。北魏皇帝出行時乘坐的輦,要十二頭牛來拉。大臣們自然也有自己的牛車,這是地位的一種標配。

《晉書》中說,東晉的開國重臣王導有一個悍妻曹氏,他瞞著曹氏養了一個小妾,結果被她發現,怒氣衝衝地前來興師問罪,王導於是駕著自己的牛車倉皇逃跑。但是,由於牛車跑得慢,王導只好隨手拿起撣塵的麈尾當鞭子使用,然而車轅很長,但是麈尾很短,王導根本夠不到牛屁股。結果留下了如此滑稽的場面,被人們傳為笑談,「犢車麈尾」一詞也成為了怕老婆的象徵。

西晉的大土豪石崇,也經常乘坐牛車出行。石崇和王愷爭豪鬥富時,王愷養了一頭跑得比馬還快的黃牛,但是他的牛車與石崇爭路時,卻總是落在後面,這自然讓石崇十分得意。

牛車的身價提高,還體現在它在車輿禮制中。根據當時的禮制,不同等級的官吏,都有不同顏色和質料的車蓋,同時有不同的車身裝飾。《晉書》記載當時有一種「雲母車」:「以雲母飾犢車。臣下不得乘,以賜王公耳。」雖然雲母車的圖像已不可考,但我們似乎可以想見牛車熠熠生輝的裝飾。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墓葬中,以陶牛車入葬,是一種全國性革新式的葬俗。下圖是山東濟源出土的西晉陶牛車,泥質灰陶質地,牛角前彎,雙目圓睜、四肢穩健,膘肥體壯。牛車為拱棚頂近平,車輿前面敞口,後面開一方門,車輪有14根放射形車輻。這頭牛的形象栩栩如生,好像蓄勢待發,準備載著主人出行。

直到隋代及初唐,達官貴人乘牛車之風仍然十分盛行。直到唐太宗講求馬政,開始大力發展養馬業之後,馬匹才逐漸增多。自此以後,馬車再次應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牛車也再次回到農業用途。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牛車地位變化的原因

1.東漢末年的戰亂,馬匹大量減少,讓牛車走上前臺

古代中國的馬匹,長期依賴與遊牧民族的邊境貿易。西漢文帝時期,朝廷鼓勵民間養馬,該政策推行後,民間養馬的數量大大增加,這為漢武帝的發動對外戰爭提供了武裝基礎。

到了東漢末年,由於天下大亂,狼煙四起,馬匹數量在戰爭中銳減,馬作為重要的戰略物質出現了嚴重短缺,同時,不斷的衝突也使得邊境貿易大幅度減少。

《鹽鐵論·未通》說:

是以百姓貧苦而衣食不足,老弱負輅於路,列卿大夫或乘牛車。

因此,朝廷不得不制定政策,馬匹只能用於騎乘,不能用作駕車,以滿足皇室和軍隊的用馬需求。

與此形成相對照的是,牛主要用於耕種,並不廣泛用於戰爭,所以其數量並沒有像馬那樣大量減少。這樣,牛因此而上位,成為了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廣州博物館的晉代陶牛車

2.皇室的推崇,並讓乘牛車在上層社會變成一種制度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凡事沒有上層的推崇以及制度,也是無法形成一種可持續的風氣的。

魏武帝曹操在用人上推崇務實節儉之風,《三國志·魏書》中說:「朝廷之議,吏有著新衣、乘好車者,謂之不清;長吏過營,形容不飾,衣裘敝壞者,謂之廉潔。 」

因此,在皇帝的推崇下,乘牛車意味著勤儉與廉潔,受到了全社會的尊重。

到了晉代,皇室延續了漢代對牛車的尊崇。晉元帝司馬睿繼位之後,由於馬匹缺乏,覺得牛車也很舒適,於是改乘牛車,大臣和貴族們也自然競相仿效。

同時,西晉時,乘坐牛車也形成了一套等級分明的制度,不同等級的官員,乘坐的牛車各不相同,成為了身份的象徵。《隋書·禮儀志》說:

晉制,諸王三公都乘牛車;南齊制,副三公乘牛車;梁制,二千石四品以上及列侯皆乘駕牛的軺車;北齊制,正、從一品執事敬官及儀同三司乘牛車,七品以上官都乘牛車。

在行制上,高官的牛車一般裝飾精美,有屏蔽,形制大致是雙輪雙轅。

如果不按規定乘車,官員就有可能丟官。如果沒有制度的規定,石崇,也恐怕未必會拿牛車來鬥富;王導,也不會乘坐緩慢的牛車逃跑。

晉代的豪華牛車

3.魏晉時期玄學的興起,使得舒適、緩慢、從容的牛車成為了標配

魏晉時期,玄學在貴族和士大夫中興起,崇尚自然、不拘禮節、率真任誕成為了當時的一種時尚風氣。

在漢代以前,儒學思想主導下,乘坐馬車,必須講究「乘車之容」、「立車之容」等禮節,乘坐者必須保持著君子風度,不能隨心所欲。

從容不迫、步履穩健的牛,在人們的心中,是返璞歸真、大道至簡的象徵,十分符合玄學所倡導的自然主義。

這樣,人們摒棄了顛簸急促的馬車,放棄了乘坐馬車的繁文縟節,開始崇尚慢節奏的生活。性格溫順的牛,拉著一輛牛車緩緩徐行,能為人們提供一種悠然、舒適、靜謐,這正是玄學所需要的心境。

同時,簡陋封閉的牛車,十分重視個人空間,為魏晉崇尚玄學的貴族士大夫冥思默想,提供了絕佳的環境。

閒暇之時,約三兩好友,帶一壺小酒,乘一輛牛車,走進山林,一起談玄論道,逍遙於山水之間,漫看雲捲雲舒,對他們來說,這是一件無比美好的事情。

竹林七賢圖

結語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儘管在中國歷史上,大部分時間馬車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但是從東漢後期到初唐的這400多年中,牛車作為一種時尚而存在,成為了風靡一時的「豪車」。思緒回到古代,仿佛乘一輛從容的牛車,老牛悠然長鳴,歷史的風起雲湧,也似乎隨之消散。

相關焦點

  • 坐牛車為何是魏晉南北朝的時髦表現?連皇帝賞賜都是四乘牛車
    兩漢時最為常見的交通工具是馬車,通常下層百姓才乘坐牛車。魏晉南北朝時乘坐牛車成為一種社會風尚,連皇帝賞賜大臣都是四乘牛車。 魏晉南北朝時王侯士大夫多乘牛車,農業生產用牛車,行軍打仗用牛車。晉朝御衣車、御藥車、御書車都是牛拉。乘坐牛車也是富豪紈絝子弟的特殊愛好。
  • 古代的豪車:秦漢崇尚馬車 兩晉士族喜好牛車
    法制晚報訊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車的國家之一,相傳黃帝時已知如何造車。現在的高富帥和白富美們比拼豪車,今天曬蘭博基尼,明天炫瑪莎拉蒂。其實古代的豪族大戶也是如此,只是他們秀的一般都是馬車、牛車、騾車……千萬不要以為這些「牲口車」上不了臺面,在古代它們可是財富的象徵、身份的彰顯。上至一朝天子下至富甲商人,無論是車的內飾還是外在都有所區別,行車禮儀也都自成一派。
  • 牛車是唐朝貴婦的出行工具
    然後不管是用租的豪車還是買的豪車。向娘家人做一個姿態,說以後一定會對老婆好,還奉上一大批禮物給娘家親戚。那楊貴妃回宮的時候,坐的是什麼車呢?一說到這裡,會覺得有些多餘了吧。唐玄宗肯定是用皇帝使用的豪華馬車把楊貴妃像灰姑娘一樣接到自己的宮殿中去。這樣想,當然是可以的了。但會不會楊貴妃回宮,坐的不是馬車,而是用牛拉的牛車呢?這個可能性是很高的。
  • 牛車也能當「公車」使用,宋代以後才流行坐轎子
    宋朝以後流行坐轎子東晉時期,國都位於江南,而南方的馬又比較少,轎子開始流行,成為「公車」的重要形式。當時,上自天子、王公,下至官員、百姓,都可以乘馬,但轎子卻是給宰相、大臣等地位尊貴的人的特別恩賜。到了北宋時期,百官辦公往往乘馬,轎子是給重臣老病者的特供。宋室南渡後,百官普遍乘轎。此後歷朝歷代,轎子一直是「公車」的主要形式。
  • 律令制時期的日本能進入封建社會,為何魏晉南北朝卻無能為力?
    這就使得封建社會的理念在日本得以確立,為其之後關於對封建社會時期的官僚統治制度進行一定的修改提供了條件。日本天皇在隨著中央集權權利的壯大發展以後,將原來的律令制國家逐漸轉變為王朝國家體制,這正是封建社會時期國家制度的最深刻內核。最終在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使得律令制時期的日本成功進入的封建時代。然而,日本發展的方向與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卻呈現出不同的特色。
  • 馬車不是NO.1,牛車是經濟實惠的選擇
    還記得元朝時期有一位闊闊真公主要去和親,整整走了兩年才到達和親部落。結果得知,她的丈夫已經去世。所以古代沒有快速的交通方式,出行是很不方便的。今天就整理一下古人經常使用的幾種交通工具。牛車古人喜歡騎馬,喜歡養馬,但馬匹的價錢還是比較高的。對於尋常百姓家,可能不會為了出行而專門買一匹馬放在家裡面。這個時候,牛車就成了平民經濟又實惠的一種交通工具。2000 年以前,秦朝時就已經出現了牛車這種交通工具。越早時期,交通路況就越差。
  • 乳名為什麼會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盛行?
    但是被秦漢士人認為的不雅"小名"卻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大放異彩,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為什麼乳名在魏晉南北朝如此流行呢?為什麼乳名會在魏晉南北朝如此盛行?門閥士族崛起,家譜的大量編寫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政治急劇動蕩,帶有貴族政治色彩的門閥政治登上歷史舞臺。
  • 《清平樂》中你看到的牛車、長耳朵官帽都是宋朝的文化特色
    對皇上的稱呼宋朝稱呼皇上為官家,而不是直接稱呼皇上,這是什麼原因呢,也是我們大多數人很好奇的。據傳趙匡胤,黃袍加身以後,身邊的大多數文武都是以前的老部下。直接稱呼皇上也不妥,索性,趙直接讓他們稱自己為官家。從此以後「官家」也就代表皇上了。在劇情裡群臣百官對皇上得稱呼都是「官家」可見這個詞的運用。
  • 我與新中國:行的變遷 從牛車到高鐵
    那時,我們那兒最快的交通工具,是牛車。坐牛車出行是我那時覺著最美的一種享受。牛車是用木頭做的,木廂、木輪、木軸,做車輪車軸的木頭多是棗樹的樹幹——棗木堅硬耐磨。車軸與車輪相接處,需要抹上用棉籽榨出的棉油。可即使有棉油的潤滑,牛拉動這樣的車行走時,車仍會發出吱吱呀呀的響聲。這種響聲雖然凌亂不合任何韻律,可在當年的我聽來,卻是一種美妙的音樂。
  • 泰國佛丕府將舉辦牛車競賽 競爭公主獎盃
    泰國佛丕府萬臘縣有一種與別地不同的鄉村比賽活動,村民使用退化的木製牛車,自己坐在牛車上驅動兩頭黃牛拉著跑,誰的牛車先跑到100百米外的終點,就算是勝利。萬臘縣女縣長素尼樂表示,牛車競賽地點距離坡谷寺廟不遠,大約20名農民同意在其農閒田地舉行,面積約70萊。競快類比賽的得勝者將獲得詩琳通公主所賜的獎盃,但今年的賽跑路程將延長至120米。同時將舉行其他有趣比賽項目,如牛賽跑、牛拖犁賽跑、牛裝飾比賽、空手鬥牛、空手抓豬等。此外,盛會地點還將舉行傳統文化風俗表演。
  • 牛車相遇,花城為何推開謝憐?墨香的答案有點虐
    花城則化身為一位十六七歲的少年,兩人一路上言談甚歡。牛車顛簸,謝憐一把抓住了花城的手,擔心他摔下牛車。誰知花城跟觸了電似的,一把掙開謝憐的手。按理說,謝憐主動拉住花城的手,花城應該求之不得才對,為何他的反應如此冷淡?對此,網友們發表了各種猜測,有人認為花城覺得自己的手太涼,擔心謝憐察覺到異常;也有人認為花城太自卑,不敢跟自己心中的神明親近。
  • 《顏氏家訓》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家庭教育
    如果將它算作家訓文獻,那麼家庭教育可以上溯到先秦時期。至魏晉南北朝,家庭教育已經發展得十分成熟,而《顏氏家訓》的出現則是一個標誌性的成果。《顏氏家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系統成熟的家庭教育文獻,宋人陳振孫《直齋書錄題解》說:「古今家訓,以此為祖。」明代袁衷《庭幃雜錄》說:「六朝顏之推家法最正,相傳最遠。」可見其在歷史上影響之深遠。
  •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莊園經濟有什麼特點
    兩漢尤其是東漢時期,莊園經濟已經出現,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土地兼併更加大肆的擴張,導致了土地高度集中在地主豪強手中,使得這些大地主手中掌握有數量龐大土地,而土地被奪走後破產不得不遠離祖輩揮灑汗水地方而逃亡的農民們卻是無立錐之地。為了得以繼續生存,他們只得投靠依附於大地主。
  • 【溯源甘肅】魏晉南北朝時期甘肅農業的發展
    【溯源甘肅】魏晉南北朝時期甘肅農業的發展  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李清凌嘉峪關魏晉墓出土的耙地、播種、揚場、耕地景象的磚畫。(本文圖片均為資料圖)  魏晉南北朝時期,甘肅河西地區相對安定。但受東漢後期鎮壓羌人的戰爭和當時中原戰亂的影響,包括今甘肅全境的涼州地區,戶口減少嚴重,社會生產遭受破壞。
  • 魏晉南北朝服飾賞析
    同時,這種思想與新興的佛教互相融合,形成了魏晉玄學體系。這種新的學術思想樹立起了新的社會意識和新的價值觀,同時也影響著魏晉的美學思潮和服飾觀念。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強烈、矛盾、熱情、濃於生命色彩的一個時代,是中國美學思潮大轉折的關鍵」。它獨特的「魏晉風度」,打破長期以來儒家的禮制服飾觀,所以說,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藝術自覺的時代,一個美學自覺的時代,一個服飾自覺的時代。
  •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隱逸的風氣:從一個失樂園,到另一個失樂園
    存在於這一段時期的文人是悲慘而鬱結的。政治形勢風雲突變、波譎雲詭。在王公貴族之中,政變成為一種流行的手段,而在士大夫及文人之間,「站隊」和「說話」則成為兩門艱苦的學問。魏晉南北朝時期,隱逸上升為一種濃鬱的風氣。
  • 學習通《魏晉南北朝史》章節測試答案
    魏晉南北朝1.1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基本特點魏晉南北朝(一)1【單選題】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之後,第一次的大規模分割的時期是(C)。A、東周B、東漢C、魏晉南北朝D、春秋2【單選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特點是:DA、秦始皇一統中國之後的第一次大面積分割狀態,各個地區的發展呈現區域性特徵。B、政權更迭達380餘年,為歷史之最。
  • 簡述魏晉南北朝繪畫特點(圖)
    原標題:簡述魏晉南北朝繪畫特點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繪畫重要的發展時期。如果把中國繪畫比喻成一棵大樹,那麼社會人文風俗就是這棵樹成長的土壤,其他姊妹藝術是她連綿交錯的根系。   繪畫及宗教壁畫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繪畫之樹的主幹初端。這時期從文化到生活方式,一改漢代的雄渾豪邁,追求超越世俗的風雅。人們以清談求風流——用簡約出奇且具有隱喻意味的語言表現睿智獨到的思想;讓思想超越事物差別,生活達到隨性依情。
  • 我和魏晉南北朝史
    魏收的《魏書》受人誹謗,我從幾個方面論證了《魏書》並非「穢史」,實際上是替他平了反,做了一篇反面文章。後來這篇文章登在《燕京學報》,那時我二十一歲。這就是我最初關於魏晉南北朝史著作的開始。四十七年以後,我為《百科全書》寫「魏書」這一條,重翻舊文,發現其中頗有餘季豫先生《四庫提要辯證》所未及道者,因記以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