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懷宇丨評班茂森《唐代的族群認同》

2021-02-08 民族史

班茂森(Marc Abramson)是位年輕學者,目前並未在專門的學術機構工作,他因通曉多種語言而供職於美國國務院。班茂森的《唐代的族群認同》一書乃是在其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而成的作品。他的博士論文主要由余英時先生掛名指導。他曾在本科和博士求學期間分別到北京師範大學和北京大學留學,與中國中亞學界聯繫密切。這本書在修改過程中得到美國知名中亞學家狄宇宙(Nicola Di Cosmo)和梅維恆(Victor H. Mair)的指點,最後由梅維恆收入他主編的《與亞洲相遇》(Encounters with Asia)叢書中出版。因《唐代的族群認同》涉及中古政治、文化和民族的一些關鍵議題,融合了政治史和民族史,反映了當時中原與中亞的密切聯繫,並且有很多理論思考,此書值得中國學界重視。族群問題是中古時期的重要問題,早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陳寅恪先生已提出研究中古時代的種族文化論,他的理論框架實際上很大程度上受到當時歐洲特別是德國關於族群與文化理論的影響。他所說的種族文化論,其實主要指內遷邊疆各族與中原漢族之間的政治與文化互動,其關注的是中古時期各個族群對中原政權的認同和對中原文化的認同危機,仍然帶有很強的中原中心色彩1。其實,中古漢文文獻中常使用「族類」一詞,而陳寅恪使用「種族」,中國中古學術界現在常用「民族(nationalities)」,班茂森則使用「族群(ethnic groups)」,應該說較為中性和穩妥。這本書有個很大的問題是沒有漢字詞彙表,這對靠拼音和上下文判斷書中各類漢文專有名詞的漢字詞彙的讀者是個很大的挑戰,如果沒有相關背景知識,則很難充分理解作者的意思。


在英文學界,族群作為一個論題一直令學者們非常困擾,因為與族群相關的問題還包括語言、文化、血緣與政治等諸多論題。在全球化時代,國際移民十分普遍,族群、語言、文化、血緣的混雜使得人們不得不重新考慮許多過去的認識。美國學術界對這一問題尤其有特別的感受,因為美國本身是個國際族群大熔爐,很多學者在祖先和血緣、語言上均有十分多樣的背景。通常說的美國中亞學者往往是國籍上的意義,僅論出生地,狄宇宙是義大利人,塞諾(Denis Sinor,匈語讀音為西諾爾)是匈牙利人。如果細究起來,有些學者出身甚至更為複雜,可能父親是德國裔、母親是伊朗裔,自己出生在美國。這很容易讓我們想到唐代的族群混合,如父親是粟特人、母親是突厥人的安祿山。安祿山的種族與信仰早先由陳寅恪、蒲立本兩位先發其軔,後來由榮新江先生再加考察2。這說明中亞和中國實際上在中古時期已經出現這種族群、語言、文化、血緣的複雜流動。僅圍繞這些族群、語言、文化論題出現的很多專有名詞和術語即相當混亂,比如英文學界常常用 -ese 稱語言和人群,Chinese 指稱漢語、漢人,Cantonese 則稱廣東話、廣東人,可實際上後者也是 Chinese。這些十九世紀出現的名詞,在很大程度上帶有時代的印跡,在學術研究中應加以仔細考察,重新界定,才能得到準確的認識。美國人類學界長期以來亦十分重視中國邊疆族群的研究,如郝瑞(Stevan Harrell)對彝族的研究、戈登斯坦(Melvyn C. Goldenstein)對藏族的研究。近年來學者開始關注漢族的族群問題。史丹福大學歷史系學者在 2008 年 4 月組織了第一次漢研究學術研討會 (Han Critical Studies Conference) 。歷史學界的研究也多關注近現代。中古的材料其實也不少,當前的研究也存在許多理論上的問題,不同的理論預設可能對漢文材料性質的判定和對史料的解釋產生不同的看法。唐代的複雜族群背景可以為我們考察中國族群問題的歷史性提供十分鮮活的標本,班茂森選擇唐代的族群問題確實反映了其敏銳的學術視角。


班茂森認為至少有以下一些因素讓他審視唐代族群問題。首先,雖然唐代是個開放的帝國,但如果出現政治危機或者叛亂,則朝廷會以族群分別驅逐入華的胡人,這造成這些入華域外人士出現族群認同危機。其次,漢文材料與胡語材料反映了非常不同的族群與文化認同,漢文材料在書寫非漢人組群上有很長的歷史傳統,帶有很強的中心主義色彩。再次,即使是漢文材料或者胡語材料本身,它們對族群認同的主張也是十分多樣的,而非單一聲音。班茂森認為前人的研究多主張唐代作為多民族的開放社會仍然以同化其他族群為主導,這多少反映了漢族的視角。實際上從其他族群的具體實踐來看,很多族群的軍事首領、商人、宗教人士可能為了功名利祿或者活動方便暫時接受中原文化的某些方面,但實際在宗教、婚姻和家族傳統等方面仍保留其很強的族群認同。反過來,在試圖同化其他族群的同時,中原的精英階層也接受了其他族群在某些領域的文化技能,如戰爭技術、狩獵、音樂、舞蹈、工藝等等,這些技能在某些方面滿足了唐帝國的需要。他關注的不僅是胡人的族群和文化認同與區別3,也關注漢人的族群與文化認同與區別,這些認同(identity)和區別(difference),在他看來,都是通過各種話語構建起來的,換言之,其具體實踐與語言敘述之間存在一定差距,需要仔細分析。


他在此書中通過分析正史、文人文集、僧人行記、傳奇小說等各類文獻中出現的各種有關族群的聲音,試圖以人類學的視角從四個方面的話語來探討這些問題,如家族譜系、文化、身體、政治,家族譜系主要包括血緣和郡望,文化則包括物質文化、儀式、宗教、風俗、職業、教育、工藝以及社會組織,身體則主要是指胡漢之間對對方的面貌和身體描述以及語言建構,而政治涉及權力、合法性以及忠誠問題。他認為,以這四大主題而言,南北朝至隋唐之際,家族譜系以及政治主題佔據族群認同與區別問題中的主導地位。而從唐初至玄宗時期安史之亂以前,文化與身體主題在族群認同問題中佔據主導。從安史之亂到憲宗朝,政治成為族群問題中最重要的主題,文化也十分重要,家族譜系的重要性在下降,而身體成為不重要的主題。憲宗朝以後至五代,政治繼續佔據主導,家族譜系的地位上升,超過了文化在族群問題上的重要性。作者認為這些動向的背後反映了唐代的社會與政治上的三個主要趨勢。首先是非漢族群體部分接受中原漢族文化的同化乃至於他們想獲得一定的社會地位和政治權力,以適應其在軍事上和經濟上的重要地位,而其軍事與經濟上的地位恰恰幫助其保持一定的族群認同。其次,隨著唐中期以後中央權威的削弱和地方勢力的崛起,族群以及相關的社會、文化問題相對於軍事力量和政治忠誠度的相關重要性已經大不如以前。最後,隨著唐代到五代、宋代從貴族社會到士大夫社會的演變,家族血緣和郡望相比於文學、吏治、軍事技能漸漸失去其重要性。作者最後在全書的結論部分討論了社會心態問題,特別是唐代「華心」和「夷心」的概念,這是和中國文化中傳統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觀念聯繫在一起的。


第一章題為「中國語境下的族群性」,主要在世界史背景下探討如何在中國語境下使用「族群性」(ethnicity)的概念來分析歷史上的族群4。作者認為雖然這個名詞主要由理論界提出用來分析現代政權下的族群以探討現代性、帝國主義、資本主義、種族主義以及民主問題,但仍可用來分析前現代(pre-modern)現象。他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文史學界關於清史研究的影響,歐立德(Mark C. Eilliot)、柯嬌燕(Pamela Kyle Crossley)等學者用這一概念來分析清代滿漢群體的社會、政治、文化行為5。他首先指出漢文文獻中各類有關族群名詞的複雜性,在此書中他不像其他學者那樣以 Chinese 翻譯「華」,而以「Han(漢)」譯唐代文獻中出現的「華」,力圖更準確反映其意義,不以 Chinese 稱漢文,而以 Sinitic 稱漢文。他特別強調中國歷史上文化和族群的變化或者說涵化(acculturation)和同化(assimilation)並不同步,而與族群相關的所謂政治、社會、文化的「中心」與「邊緣」概念也在不斷變化,因此用「中國化」(sinicization)與「漢化」(hanicization)來指代對中國文化的涵化與族群的同化。


第二章討論漢文材料中表現的非漢人的模糊面貌,集中討論模式化(stereotyping)與分別 (differences)。班茂森依據社會學理論將模式劃分為有意的模式化和隨意的模式化兩類,認為唐代對非漢人的模式化主要是後者,其表現出現在邊塞文學或者胡姬文學之中,這種隨意的模式化是從傳統或歷史的習慣出發來描述對方,並非刻意區分自我與他者的地位,比如李白有關胡姬的詩歌。有意的模式化則有很強的區分自我和他者的意識,而且表現出個人對不同族群的鮮明立場。他指出比較突出的一種隨意模式化是非漢人的域外性(eroticism),如描述邊疆族群特別是胡姬的歌舞技能 ;其次是非漢人的文盲(illiteracy)特徵,這一模式化特別適用於粟特人和突厥人等中亞族群,和這一模式化相關的是非漢人在身體方面的勇猛和善戰,這種將胡人刻畫為「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形象實際上是將漢人與非漢人在文、武上進行劃分,而漢人士人壟斷了官僚機構,非漢人只能作為藩將服務唐帝國。除了尚武,善於經商也是漢人對非漢人的模式化特徵之一,這反映了漢人儒家傳統中的重農輕商文化傳統。隨之而來的還有朝廷中士人精英階級基於儒家政治倫理的對非漢人的模式化,包括非漢人在倫理上的不忠誠與不可信任,以及將非漢人視為野蠻的禽獸。班茂森指出這和漢人對非漢人的經濟與社會生活與各種動物的密切聯繫的認知有關。因為在漢人看來,非漢人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與動物如馬、駱駝、羊、鷹、狗等聯繫密切熟悉這些動物的習性6。有意的模式化主要表現在將非漢人描述為野蠻、無知、嫉妒、粗暴的族群,以表現漢文化與倫理道德對非漢人文化與倫理道德的優越性,這尤其在受儒家正統觀念影響下的正史以及制度史著作《通典》與《唐會要》中對非漢人的描述表現更為明顯。可以說,班茂森的這一討論很大程度上挑戰了中國學界一些學者所持有唐代作為族群熔爐的看法,看來唐代的族群分別在當時士人眼中仍然十分明顯。


第三章以唐代精英階層對佛教起源及其代表的外族文化的批判以及唐代佛教僧人的反應為例來討論族群論題中的文化認同問題。這一章集中討論了傅奕與韓愈作為道教和儒家兩個陣營的代表對佛教的認知來看當時在士人階層中佛教如何被看作是外族文化的思想趨勢,但鑑於學界討論這些問題的著作已經很多,儘管班茂森試圖提出一些新看法,實際並沒有太多建樹。但班茂森也有一些新看法值得注意,比如他注意到傅奕在高祖時期主要將中國南北朝時期外族的入侵、內遷與朝代的更替與北朝胡人信仰佛教聯繫在一起,從儒家思想的角度認為入華非漢人接受了佛教無仁無義的道德導致漢人政權的崩潰,而後來太宗上臺,傅奕為避免觸及太宗弒兄違背儒家道德的歷史,則主要以老莊的角度來談佛教的外來性。韓愈對佛教的攻擊則對族群的區分有更複雜的論述,牽涉到佛教中域外起源的儀式、語言、道德、服飾等多方面的族群認同因素。班茂森還討論了唐代文獻中的胡僧與番僧的形象,這些外來僧人被看成是擁有神通並且會帶來危險。最後,作者還注意到唐代僧人從佛教角度如何認識族群認同,這些僧人不再以中國稱唐朝,而稱之為東夏、東土、東方,而稱作為佛教起源地的印度為中國、中土。


第四章以「高鼻深目」為題來討論非漢人身體在唐代的形象,作者的重點是討論不同族群的相貌和服飾。這可能是全書中較為有意思的一章,雖然前人的研究有所觸及,但不夠系統。當然,班茂森的分析也有值得推敲和補充之處,不過這一主題值得重視。他首先指出唐代對相術極為重視而且廣泛流行,人們相信個人的形象、舉止、說話方式等等與此人的未來壽命與職業成就密切相關,相術文本被廣泛閱讀和解釋,僧道人士以及普通人均熱衷此道,身、言在入仕過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行為舉止得體和合乎禮儀被士人精英看作是非常重要的文明標誌。因此,非漢人在很大程度上被漢人文獻塑造成缺乏禮儀的形象。而西域人的深目、高鼻、濃須、捲髮形象往往與漢族士人對他們缺乏禮儀行為和文化教養的刻板印象聯繫在一起,因為這些身體特徵在漢人士人的心目中與動物類似,適合做以殺戮為業的武官,卻和需要熟悉禮儀的內政官僚系統無緣。因此,作者還討論了文獻和圖像數據特別是唐代帝王陵墓前的文武官員雕像中唐人對文武官員不同形象的塑造,很可惜這一部分的研究沒有在書中印上圖像數據給讀者做參考,這使得讀者不能得到直觀的印象。作者還指出唐人以自我為中心的地理觀念因其風土人情不同也對四周非漢人戎、狄、蠻、夷各類族群的想像塑造有影響。


最後兩章則更多以社會學、人類學理論來分析唐代的族群論題。第五章涉及族群性的地緣政治分析,這主要包括如何理解內外問題,如何理解族群的中心與邊緣地位,以及非漢人在唐帝國的移民、定居以及歸化問題。在分析上,作者專注於一些關鍵詞的文化意義,如內、外、朝、野,來看當時人的族群意識。作者首先指出唐代士人有很強的「內外」或「中外」二分心態,對各類社會階層均根據其家庭結構、政治權力、族群關係進行這種劃分。他認為唐代的政治和軍事中心固然是首都長安,但在文化上、地理、社會心理上,洛陽作為中原、中土的中心在族群認同的話語論述中佔據更重要的地位。他接著分析了唐人對朝野的看法,認為唐人在文化上以農業和村市視為真實的人類存在,而將以遊牧為業的北方草原視為空野,因此在族群問題上,常常將以漢人為主的地理區域視為中國的一部分,這種心態也導致了隋唐之際對高麗和西域的徵服戰爭,因為朝廷官員認為這些區域在周、漢時期乃是漢人聚居地。而羈縻州則非常不受重視,其政治界定十分模糊,蓋因這些地區以非漢人組織而成。作者指出因為唐代官員重視京官,故而只有軍事將領和被貶謫的官員才有一些周邊族群的知識,其他人缺乏這方面的了解。作者還分析了唐代的人口和移民政策,包括編戶制度對人口的控制,對非漢人的安置,對漢人移出的「沒蕃」界定, 以及賦稅制度對歸化胡人的律法約束,使用周邊族群在中原的奴婢的律法和道德約束等等。總而言之,作者認為唐朝前期的族群同化與分化政策十分模糊,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唐代族群的多元包容,但也為安祿山叛亂留下了伏筆。


第六章題為族群變化的多樣性。這一章主要談唐代非漢人在姓名、婚姻、風俗、語言、宗教等方面的變化。班茂森歸納了數種非漢人採用漢名的方式,指出當時漢人一般認為來自各個遊牧部落的非漢人沒有姓氏,而朝廷對不同族群之間的通婚控制很嚴,但非漢人娶漢人女子為妻較為多見,反映非漢人入華群體的性別不均衡。同時他也指出唐代士人對學習胡人語言沒有太大興趣,相反非漢人如果想要高升進入朝廷為官,則不能不掌握較高漢文水平。他也討論了宗教,有些宗教是族群分別的標誌,特別是猶太教、伊斯蘭教、祆教。儒釋道三教則在同化非漢人中起了重要作用。在社會組織和流動方面,作者認為雖然唐代社會流動性很大,但職業選擇和成就反映了胡漢之別,胡人較多在商業和軍事上取得較大成功,在政治和文化上不能與漢人平起平坐。他將唐代胡人的同化歸結為三種 :士人化(gentrification)、軍事化(militarization)、地方漢化(localized hanicization)。


最後應該指出的是,這本書的一大弱點是沒有運用大量唐代墓誌資料,其實墓誌中有很多數據特別是中亞人的墓誌可以用來研究族群問題,比如其用語反映了漢人對胡人形象的模式化塑造。舉一例為證,如《大唐故康(婆,字季大)君墓志銘》稱其人「世襲衣纓,生資豐渥,家僮百數,藏鏹巨萬,招延賓 [ 客 ],門多軒蓋」。7這種胡商「生資豐渥」的形象在唐代小說中亦不鮮見。而志文中還有「氣蓋不群,身長九尺」之句,這種對胡人身高的描述顯然也反映了當時人非常典型的強調胡人身體高大的族群話語。

來源:《讀書何妨為人忙》,陳懷宇 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

相關焦點

  • 南開群學 袁同凱 朱筱煦 孫娟:族群認同、族群認同變遷及族屬標示及認同
    這些要素一方面是族群認同的構成要素,為族群認同測定與研究提供了基本框架;另一方面也會對主體的族群認同強弱產生影響。族群認同的要素分類方式不盡相同。從主客性講,文化要素被視為最主要的客觀要素,其中共同的歷史與遭遇是族群認同的基礎要素,而語言、宗教、地域、習俗等則是一般性要素。若從認同主體的主位角度出發,族群認同中包含族群自我認同、族群歸屬感、族群態度和族群捲入(社會參與和文化實踐)等。
  • 【族群研究】範可:《略論族群認同與族別認同》
    【作者簡介】範可,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人類學所所長,研究方向:社會文化人類學、政治人類學。有些國家為了解決境內的族群問題,推出了特殊的政策,對境內的人口進行分類,從而出現了族別的問題。族群認同的產生是因為不同群體之間、群體與國家之間的互動,因此是社會關係的構成部分。族別認同則是國家所指派的,是國家治理術的組成部分。比之於族群認同,族別認同有著更強的規定性。無論族群認同或者族別認同都是現代國家的產物。
  • 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研究與身份認同
    一方面,該認同之網上存在著按文化圈、文化層的歷史性規律而發展、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認同階段和層次序列,其中的不同認同類型,是自族群和地域內部傳承向跨地域、族群、文化傳播的方向,前後依序,順著時針,由小漸大,由點到面,滾雪球般地自然增長,最後形成一張認同階序之網。比如,由族群認同、區域認同、信仰認同到國族認同,就是一個規模大小不一,文化同質程度有異,帶有歷史形成和層次區分特徵的認同階序。
  • 王明珂:資源競爭、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但是客觀的文化相似與相異程度,並不是造成同一族群或不同族群的標準。造成族群認同的共同語言、文化,常是該人群中精英分子的主觀想像或創造。它不一定符合或經常不符合語言學者、考古學者與民族學者的語言、文化分類系統。
  • 許川:臺灣人的族群認同及其異化邏輯
    差異是界分族群的地平線,「人類因彼此的差異而分人我,各自緊緊抓住或依附著族群的特徵」。差異對於政治權力的主客體而言,並非全然是消極的,有時候它反而成為弱勢群體塑造族群意識可資利用的資源。用來強化差異其實也是用來強化族群認同和族群身份的工具往往是一些自然屬性或非人為特徵,比如地域、語言、名字、歷史與起源。
  • 臺灣族群對立:「國家認同」取代民主主題
    民主作為多數權力的體現,朝野政黨競爭主要體現在公共政策和施政層面上,爭取多數民眾的支持,有時涉及對外政策,但不可能涉及國家認同之爭。不太可能冒著社會分裂和對立的風險,倡導分離意識。就基本的政治學原理來說,國家認同的高度分裂性,必然導致不同政治勢力的意識形態迥異,不可避免的造成族群對立和社會分化的局面,從而嚴重「侵蝕民主鞏固的前提——一個共同認可的政治秩序的疆界」。
  • 戰後臺灣族群認同的轉折: 從 「中國化」到 「在地化」
    根據 「認同」的回答方式,綜合王甫昌與許維德的觀點 ,本文將 「族群認同」定義為我們自己屬於哪一個族群的回答。臺灣族群整體的認同問題在戰後便橫亙於臺灣社會,尤其在臺灣社會歷經轉型與多次意識形態論戰後,族群的矛盾與認同問題不斷凸顯和深化,並成為學界廣泛參與和討論的議題,直至今日出現了普遍的認同迷思與錯亂。臺灣族群認同並非一蹴而就,經歷了從 「中國化」到 「在地化」的轉折。
  • 海南周刊| 臨高語族群為第二個登島族群 居住範圍廣
    海南日報記者 陳耿 攝  葉顯恩認為,根據史學界的研究成果,臨高語族群進入海南島,至少是在秦漢以前。漢書記載的「善人」,就是現在臨高語族群的先人。進入海南島後,臨高語族群沿著南渡江以西開墾土地,並以此為基地。爾後,這個族群逐步向沿海四周平原拓展。而南渡江流域以西的海南島的西北部地區,一直是臨高語族群的主要家園和大本營。
  • 跨學科視域下傳統族群文化的現代傳承與文化認同學術研討會暨第四...
    12月14日,「跨學科視域下傳統族群文化的現代傳承與文化認同」學術研討會暨第四屆海峽兩岸客家文學論壇在華南理工大學大學城校區B2-335召開。開幕式後,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主題進行了演講,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支平以《淺談客家學研究中的二元價值》為題,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董建輝以《高山族、南島民族與壯侗語族:多學科的視野》為題,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莊初升以《論閩、粵、客方言的保護傳承問題》為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客家研究所所長嚴修鴻以《方言,族群認同的標誌》為題,贛南師範大學客家研究院教授鍾俊昆以《客家文化元素與旅遊紀念品的設計開發
  • ...報】為什麼華人不在乎「政治正確」:華人的種族觀念與族群認同
    在我看來,這場爭論產生了一個意外的延伸效應,就是對華人族群整體的種族觀念的注意。廣義而言,這也是一個在有關中國民族主義、國族認同和海外華人問題上長期被忽略的話題。黃亞生教授的觀點麻省理工學院的黃亞生教授認為華人支持川普的一個原因就和種族因素有關。
  • 「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2020年11月1日,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主辦的「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線舉行。莫泰熙從自己深耕多年的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實踐出發,談到了馬來西亞華人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的培育等重大問題,認為馬來西亞華人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是大家不斷抗爭、自強不息的努力結果。王潤華教授在講座中指出,中華文化與東南亞/西方的文化交流最早發生在馬六甲,他通過幾個典型的中國文化新發展個案,探討了鄭和登陸馬六甲之後,中華文化與多元教育文化的創新問題。
  • 國內思想周報 | 爭議《狼圖騰》:中國族群認同的浪漫表述
    網友「蒼野76」反駁道:「關於突厥-蒙古遠祖的狼圖騰崇拜的考據,參見《蒙古秘史》餘大鈞注本,姚大力《北方民族史十論·「狼生」傳說與早期蒙古部族的構成---與突厥先世史的比較》,王小甫《中國中古的族群凝聚》第1、5章。」網友「訟棍茶水齋」也持同樣看法,「草原民族的狼祖傳說史不絕書,中國史籍可以輕易列出烏孫高車突厥一堆例子,蒙古秘史的蒼狼白狼也不過如此。
  • 過度強化族群認同,會帶來哪些風險?
    因此,在中小學和大學加強經典和國家認同教育會對大學裡國學院、或者中國哲學系的發展起到正循環的作用,會有更多的人去學習,畢業了之後有出路,本科或者碩士畢業可以去中學教文言文,博士畢業可以去大學上公共課。在社會層面,我覺得我們可以恢復家譜和牌位。在傳統社會,有關於「廟祭」和「墓祭」的爭論,就是祭祖應該在家廟還是墓地進行?
  • 評《猩球崛起2》:狹隘的族群認同引深思
    【看電影·《猩球崛起2:黎明之戰》】   現實的心理基礎就是這樣的,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狹隘的族群認同思想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此詰問一出,主張與猿類和平共處的人們登時啞口無言——雖然有點「政治不正確」,但現實的心理基礎就是這樣的,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狹隘的族群認同思想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不過在科幻小說史上,設想動物突然進化成智慧生命並反噬人類的反烏託邦故事,《人猿星球》並非始作俑者。
  • 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在民族國家發展的過程中,族群民族主義長期隱伏於公民民族主義主導的國家建構實踐中,但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推崇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文化多元主義成為主流價值,國家內部多元族群的文化認同不斷擠壓統一公民身份的認同空間,沉寂已久的族群民族主義開始抬頭,復甦的族群意識甚至種族意識不斷侵蝕國家意識與公民意識。
  • 林紅: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在民族國家發展的過程中,族群民族主義長期隱伏於公民民族主義主導的國家建構實踐中,但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推崇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文化多元主義成為主流價值,國家內部多元族群的文化認同不斷擠壓統一公民身份的認同空間,沉寂已久的族群民族主義開始抬頭,復甦的族群意識甚至種族意識不斷侵蝕國家意識與公民意識。
  • 【給力熱點】論奈及利亞的族群問題與國家建構
    奈及利亞的前身只是英國人幾塊殖民地的無序組合, 完全沒有作為國家的歷史根基, 當數百個族群被納入到這樣一個「陌生」的政治框架之中時, 認同感相當淡漠, 加之歷史的恩怨與現實利益的糾葛, 衝突就不可避免。在這種情況下, 如何引導奈及利亞人民超越狹隘的族群觀念, 形成更具包容性的國家認同是最為關鍵的問題。
  • 宗族、族群意識是嶺南文化的一個重要元素
    不同的種族、族群在融入嶺南生活的過程中,為了維護族群權益,凝聚本族群移民在嶺南生存發展,種族或族群內部相互協調、產生認同感和內聚力就成為維護其生存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隨著時間流轉,這種精神力量不斷得到強化並成為了一種傳統。
  • 存異求同:非遺保護與彌合族群衝突間的關聯
    一般而言,族群是指一個較大的社會和文化體系中,由於客觀上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淵源(世襲、血統、體質)和文化(語言、宗教、信俗),因此主觀上自我認同並被其他群體所區分的一群人。  在概念內涵上,非遺與族群具有相關性。非遺的傳承性、族群性、精神性特點同樣體現在族群的概念中,非遺是其所屬族群自我確認和他者確認共同作用的結果,與族群的自我認同和他者確認十分相似。
  • 【臺灣研究】孫斌 曹茜:臺灣族群問題政治化淺析
    在對族群的定義中,臺灣學者王甫昌的概念有一定的權威性和借鑑意義,即「族群是指一群因為擁有共同的來源,或者是共同的祖先、共同的文化或語言,而自認為、或者是被其他人認為構成一個獨特社群的一群人。」也就是說族群的概念有兩大特徵:共同的血緣、地域或者是認同感。血緣和地域因素會隨著社會生活環境的改變而發生變化,認同感則是相對更長久也是一個群體凝聚力的最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