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等腰直角,不能構成手拉手,我們有多種方法轉化(1)#學浪計劃

2020-08-29 真會學數學杜老師

平面幾何最難的就是作輔助線了,一個個漂亮的證明真的叫人賞心悅目,嘆為觀止。但是在拍案叫絕之餘,很多學生甚至我們老師都會問:這樣的輔助線你是怎麼想到的?

下面我們就通過對一道難題的解法探討,來和大家聊聊如何添加輔助線。

例題:已知:如圖,在△ABC中,∠ACB=90°,BC=AC,在△DBE中,∠EDB=90°,DE=DB,點F是AE的中點。寫出線段FD與線段FC的關係並給出證明。

審題:此題有一個中點,還有兩個等腰直角三角形,且他們含有一個公共頂點,讓我們自然聯想到手拉手模型。但由於對應關係不對,構成的卻不是手拉手模型。那麼我們如何將其轉化成手拉手模型,就成了解決這道題的關鍵!

思路1:將⊿ABC與⊿BDE補成兩個更大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且點B為直角頂點,此時手拉手模型構造成功。

解法1:延長AC到G,使CG=CB,連接BG。延長ED到H,使DH=DB,連接BH。顯然⊿BAG和⊿BEH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且具有公共的頂角頂點B。這樣⊿BEG與⊿BHA就必定全等,而且是繞點B旋轉了90度的全等(其實就是手拉手模型的旋轉全等)!故易證AH=EG且AH⊥EG。顯然此時FD和FC分別是⊿AEH與⊿AEG的中位線,所以FD∥AH,FC∥EG;FD=AH/2 , FC=EG/2,而AH=EG且AH⊥EG,故FD=FC且FD⊥FC。

思路2:參照⊿BDE,將⊿ABC沿BC翻折180度到BCG處。顯然⊿BDE與⊿BCG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點B為其公共的底角頂點,這樣就可以構成手拉手模型的旋轉相似。

解法2:延長AC到G,使CG=CB,連接BG,EG。顯然⊿BDE和⊿BCG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且具有公共的底角頂點B,這樣就構成了手拉手模型。易證⊿BEG與⊿BDC相似,而且是繞點B旋轉了45度的相似(其實就是手拉手模型的旋轉相似)!故易證EG是DC的根號2倍,且EG與DC的夾角也是45度。顯然此時FC是⊿AEG的中位線,所以FC∥EG且EG=2 FC。所以DC與FC夾角為45度且DC是FC的根號2倍,故⊿FD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則FD=FC且FD⊥FC。

思路3:參照⊿ABC,將⊿BDE沿BD翻折180度到BDG處。顯然⊿BDG與⊿BCA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點B為其公共的底角頂點,這樣就可以構成手拉手模型的旋轉相似。

解法3:延長ED到G,使DG=DE,連接BG,AG。顯然⊿BDG和⊿BCA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且具有公共的底角頂點B,這樣就構成了手拉手模型。易證⊿BAG與⊿BCD相似,而且是繞點B旋轉了45度的相似(其實就是手拉手模型的旋轉相似)!故易證AG是DC的根號2倍,且AG與DC的夾角也是45度。顯然此時FD是⊿AEG的中位線,所以FD∥AG且AG=2 FD。所以DC與FD夾角為45度且DC是FD的根號2倍,故⊿FD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則FD=FC且FD⊥FC。

歸納:以上三種證法都是對⊿ABC與⊿BDE中的一個或全部進行翻折變換,從而構成以點B為旋轉中心的手拉手模型,然後或旋轉全等,或旋轉相似,再結合中位線定理,從而使問題迎刃而解!其中解法2和解法3都是證得一個三角形的最長邊與另一邊的夾角為45度,且長度之比為根號2,從而得到這個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方法值得回味!將解法1,2,3的圖形融合在一個圖中,看著他們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不由得讓我們產生妙手天成的感嘆!

本題還有其它的解法嗎?當然有!下一集我們精彩繼續。為防迷路,敬請關注!消化要良,必須收藏!感覺很棒,點讚跟上!覺得還行,轉發別停!

相關焦點

  • 兩等腰直角,不能構成手拉手,我們有多種方法轉化(2)#學浪計劃
    ,從而構成以點B為旋轉中心的手拉手模型,然後或旋轉全等,或旋轉相似,再結合中位線定理, 從而使問題迎刃而解!那麼我們還可以如何轉化呢?而且它與⊿BDE有一個公共頂點D。不過點D是⊿BDE有的頂角頂點,是⊿DFC的底角頂點,其對應關係不對!所以我們應該添加輔助線,將其對應關係捋順。延長CF到G,使FG=FC,連接DG、EG,這樣⊿DBE與⊿DCG的對應關係就捋順了。顯然只要證明⊿DCG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本題就迎刃而解了。
  • 一道幾何模型隱藏得很深的難題的解法探討(2)
    前情回顧:在前文中我們抓住兩條對角線互相垂直且相等這一條件進行轉化,通過平移其中一條對角線,構造出等腰直角三角形,然後再作出第二個等腰直角三角形,從而構成手拉手模型,然後或全等或相似,將條件集中到一個三角形中求解,得到了6種不同解法。
  • 山東德州2020中考數學第24題最後一問解法探討(1)
    >),還有兩個相似的直角三角形(RT⊿BCD和RT⊿BEF),且他們含有一個公共頂點點B,讓我們自然聯想到手拉手模型。但由於對應關係不對,構成的卻不是手拉手模型。那麼我們如何將其轉化成手拉手模型,就成了解決這道題的關鍵!
  • 一道幾何模型隱藏得很深的難題的解法探討(1)
    審題:此題中有兩對角線互相垂直且相等,此條件的轉化應該成為我們解題的關鍵點之一,我們可以通過平移構造出等腰直角三角形思路1:通過平移AC構造等腰直角三角形,然後再構造手拉手模型。解法1:過點D作DE∥AC且使DE=AC,連接BE,AE。顯然四邊形ACDE為平行四邊形,⊿DBE為等腰直角三角形。再以AD為一直角邊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DF,其中DA=DF,這樣手拉手模型就構造出來了。顯然有⊿DAE≌⊿DFB。所以FB=AE=DC=13,AF=8,∠BAF=60度。再過F作FG⊥AB於G,則AG=4,FG=4倍根號3.於是由勾股定理得BG=11。
  • 初中幾何八大經典模型(四) 手拉手模型
    2、全等型手拉手模型的定義:定義: 兩個頂角相等且有共頂點的等腰三角形形成的圖形。3、全等型手拉手模型的重要結論固定結論: 結論1:△ABC≌△AB'C'      BC=B'C'(左手拉左手等於右手拉右手)
  • 中考幾何滿分之路:6道例題讓你徹底弄會手拉手模型證三角形全等
    《知識梳理》手拉手模型常見的圖形有以下幾個:(1)這個圖形是由兩個共頂點且頂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構成。在相對位置變化的同時,始終存在一對全等三角形。(2)如果把小等腰三角形的腰長看作小手,大等腰三角形的腰長看作大手,兩個等腰三角形有公共頂點,類似大手拉著小手,所以把這個模型稱為手拉手模型。(3)手拉手模型常和旋轉結合,在考試中作為幾何綜合題出現。(4)最常見的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手拉手,等邊三角形手拉手,以及兩個正方形手拉手。
  • 這道幾何題的14種證明方法是怎麼想到的?(1)
    但是對角互補的四邊形必有一個外接圓這個定理,現在教科書上不講了(蘇科版),我們如何用常規的方法來解決這道題呢?細細分析,可以看到∠ACB=45〫,∠ACD=135〫,正方形ADEF的各邊長及對角線的長度雖然是變化的,但其比值卻是確定的,而且其夾角也是確定的。故我們考慮用幾何的三大變換之一的旋轉變換來尋求解答方法。
  • 初中數學《等腰三角形》知識點總結#學浪計劃#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2.等腰三角形的確定方法(兩圓一線)3.等腰直角三角形
  • 初二等腰直角三角形共頂點模型,手拉手模型,中檔偏難題
    這邊主要介紹下等腰直角三角形共頂點模型,也是「手拉手」模型之一。等腰直角三角形共頂點模型與旋轉相關,找尋旋轉前後相關聯的量,可以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常與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角平分線的性質定理、中垂線的性質定理等結合。通過模型圖可以發現,△BCD繞著點C順時針旋轉90°與△ACE重合,從而得到對應邊相等。
  • 「手拉手模型」經典應用:正方形組圖的6大考點,你知道幾個?(附GGB交互課件)
    如果不太了解的話,那它有一個「親戚」您肯定知道——勾股定理!歐幾裡德在《幾何原本》中,就是通過正方形組圖來證明勾股定理的:給定一個直角三角形,從三邊各「長出」一個正方形,斜邊上正方形的面積正好等於兩直角邊上正方形面積的和。
  • 中考數學第一輪複習15,等腰三角形與直角三角形考點梳理
    這課題我們來梳理等腰三角形與直角三角形的考點,等腰三角形與直角三角形的考點主要有3個,常考題型有2個。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性質是高頻命題點,直角三角形的性質常穿插在其它內容(如圖形變換、解直角三角形以及圓等)中來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常與四邊形或圓綜合在一起來考查。
  • 初二暑假預習,全等三角形三種手拉手模型,中考常考題型
    手拉手模型常與旋轉相結合,在考試中會作為幾何綜合題出現,帶著旋轉的思維,將圖形在腦海中轉動起來,容易找出全等三角形。【分析】第1小問兩個三角形都是等邊三角形,根據等邊三角形性質得出AO=OB,CO=DO,∠AOB=∠COD=60°,求出∠AOC=∠BOD,證出△AOC≌△BOD即可;第2小問可以利用三角形的外角和或「8」字型結構來做;第3小問由特殊角到一般角,結論仍然成立。
  • 準初三學生的暑期數學學習建議(原創)
    有沒有整理其中的基本圖形.如雙角角平分線模型、三角形中的「8」字模型、平移、旋轉中的全等三角形模型、等腰三角形中的手拉手模型,勾股定理中的基本圖形,平行四邊形及特殊平行四邊形中的「中點四邊形」基本圖形等等.
  • 知道這十個結論,再也不怕手拉手模型了,老師看了都會轉
    主要抓三個條件:1:共頂點2:等腰(等邊,正方形等等,換句話講共頂點的兩邊相等)3:頂角相等手拉手模型之等邊三角形而這個圖形中結論本身就不少,但是當B,C,E三點共線時結論就更多了,接下來咱們一起來看看到底有多少常見的結論?同學們該拿出筆記劃重點了。平時我們證明的最多的是前7個結論,基本上這7個結論都能夠解決這個圖形的大部分問題,但是其實還有幾個較為常見的結論也需要熟記理解,特別是最後一個的線段和問題,如果沒有做過的話估計會犯難!
  • 二次函數存在性問題專題(第五輯:等腰直角三角形存在性問題)
    、直角三角形存在性問題,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問題有兩種思路:①兩圓一線確定點的位置,結合圖形特點解決問題;②不考慮點的位置,利用兩點間距離公式表示線段長構建方程求解;直角三角形的存在性問題有兩種思路:①兩線一圓構圖,「改斜歸正」轉化橫平豎直線段長,②不考慮點的位置,利用兩點間距離公式表示線段長構建方程求解。
  • 初二數學:直角坐標系中的等腰三角形
    【思路分析】(1)由C點坐標可得OC、BD的長,由AB的長及勾股定理,可得AD的長,由A點坐標可得OA的長,則可得OD長,即可求出點B的坐標;(2)先明確△ABP的面積方法:公式法,用t表示出AP的長,
  • 「手拉手」模型走向「最值」
    以上兩組圖形就是「手拉手」模型,共頂點的兩個三角形相似(其中一個旋轉+縮放可與另一個全等),對應點連接與頂點組成的兩個三角形全等或相似。(1)如圖1,若M是線段BC上的任意一點,請直接寫出∠NAB與∠MAC的數量關係是                     ,NB與MC的數量關係是                   ;(2)如圖2,點E是AB延長線上點,若M是∠CBE內部射線BD上任意一點,連接MC,(1)中結論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請給予證明,若不成立,請說明理由.
  • 中考滿分之路:一招教會你一次函數與等腰直角三角形存在性問題
    方法指引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由已知點向x軸、y軸作垂線,從而利用點坐標所帶來的線段長,結合圖中信息,聯繫全等和勾股相關知識進行利等腰直角三角形存在性問題的探究是我們應當掌握的一塊知識. K字型及其旋轉類全等圖態展示 解題思路:對於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存在性問題,不論是給出一個定點,還是兩個定點,關鍵是找出一條核心線段,以這條線段兩側補全等腰直角三角形(或補正方形),區分這條線段是作為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還是斜邊,再利用「K字型」全等求出線段長
  • 山東德州2020中考數學第24題最後一問解法探討(2)
    ,從而構成以點B為旋轉中心的手拉手模型,然後或旋轉全等,或旋轉相似,再結合中位線定理, 從而使問題迎刃而解!顯然只要證明⊿HEC是直角三角形(實際上就是手拉手模型旋轉相似的變式),本題就迎刃而解了。我們取BF中點H,連接EH、EC。這樣⊿EBH與⊿ECG就構成了手拉手模型的旋轉相似(是模型的變式)。只要證明⊿EBH與⊿ECG相似,本題就可以得證。
  • #學浪計劃#九年級數學圓中的輔助線一二事附學生寫作
    曾得有位名人說過:世上本沒有路,走得人多了便有了路!初學圓時看到時不時要添輔助線,這輔助線不像三角形中的作高、截長補短、構造什麼的,心裡總有些畏懼,其實,只不過圓中的添輔助線之路你走得少了,有些陌生而已,圓中的輔助線也像三角形中的輔助線,也是有規律可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