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件套文物 傳承數千年的飲食文化 「食味人間——飲食文化展」在...

2020-12-22 四川在線

 

展覽海報


 

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

民以食為天。數千年來,中國飲食文化不但傳承下數不勝數的美食,食器的變化也見證著時代的變遷。11月26日下午,「食味人間——飲食文化展」在四川博物院開幕。本次展覽由四川博物院與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舉辦,共展出了118件/套文物,其中包括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南宮柳」銅鼎 、雍正魚子綠釉菊瓣紋茶壺、黑黃釉風花雪夜玉壺春瓶等特色文物,也有四川博物院館藏極具四川地方特色的東漢庖廚畫像磚、芙蓉花金盞等。從原始烹飪到飲食禮儀,從皇家風範到市井煙火,從宴樂之歡再到詩意人生,講述了一個別樣的食味人間。

青銅爵

食物中包含的細碎和溫暖,不僅好吃,更多的是承載了一種情感寄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國人對飲食有著特殊的熱愛與追求。從火的獨特運用到炊具的出現,從地域性口味的融合到飲食風尚的流變,飲食文化見證了歷史。從食器變化中窺見過往的情懷。無論是貴族賴以信奉的祭祀宴飲,亦或是普通大眾一日三餐中的平淡馨香,食物承載著時間的流轉、人群的聚散變遷,記憶中熟悉的香味記錄著真實的煙火人間。

此次展覽共分為《在火光中誕生》《禮食如一》《食之樂》《與茶酒為伴的詩意生活》 《皇家風範》《市井煙火》等6大版塊,不僅通過四川博物院與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貴文物資料反映了飲食文化發展,更在展覽中增加互動視頻裝置與聲音播放裝置,講述屬於大眾對於食物的記憶,增加展覽的互動性與趣味性。展覽持續到2021年2月28日,春節假期也面向公眾免費開放。展覽期間,川博將開展巴蜀文化學者袁庭棟主講的《漫話四川美食》主題講座,以及豐富的社教活動。

一起來看看這些精美文物:

此次展覽,不僅可以了解到中國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不少來自國家博物館以及四川博物院的重量級文物,也是異常珍貴精美。

  1. 「南宮柳」銅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

     


    「南宮柳」銅鼎

在西周中晚期,許多銅器(多為鼎、簋)上都有長篇銘文。這些銘文記錄了器物主人生前某一次戰功或者受到天子的賞賜,或者被朝廷授予更高的官職。此鼎的主人叫做南宮柳,他的祖先曾經跟隨西周王朝第一代天子——武王徵服了商朝,並為此立下汗馬功勞,名垂史冊。銘文記錄了南宮柳接受了周王任命的掌管王朝軍隊後勤的官職和頗具象徵意味的賞賜。

2.黑黃釉風花雪夜玉壺春瓶(中國國家博物館) 

黑黃釉風花雪夜玉壺春瓶

 

玉壺春瓶又叫玉壺春壺,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裡的淨水瓶演變而來,其名稱有人認為是因唐詩「玉壺先春」而得名。玉壺春瓶的造型定型於北宋時期,在當時是一種裝酒的實用器具,後來逐漸演變為觀賞性的陳設瓷。此瓶腹部繪有「風花雪月」四字,字體流暢,黑色的字體在黃底之上甚為醒目,黑黃二色搭配,色彩簡潔明快。宋代汪洙撰的《神童詩》「詩酒琴棋客,風花雪月天」。

3.雍正魚子綠釉菊瓣紋茶壺(中國國家博物館)

雍正魚子綠釉菊瓣紋茶壺

壺身釉色深綠、布滿黑褐色的細小開片,形如魚子,釉色因此而得名。又因其顏色與西瓜相似,被稱為瓜皮綠。壺體扁圓為仰俯菊花瓣合範製成,壺蓋猶如一朵綻開的菊花,口沿可見褐色的茶漬痕跡。壺的製法是先將未上釉的素坯在1300度的窯內燒制,然後再施綠釉經700度左右的窯火烘燒,因燒制工藝難度大,傳世品很少。

4.東漢庖廚畫像磚(四川博物院)

東漢庖廚畫像磚

由於許多烹飪技術需要當場製作和就近食用,所以,先秦時代的廚房實際上與宴饗的餐廳是一體的。因此孟子才有了「君子遠庖廚」的理論。從大量畫像磚來看,漢代貴族擁有獨立的廚房區域,與接待客人的廳堂分割開來。這件畫像磚中可以反應現實中貴族廚房區域的真實場景。

5.東漢製鹽畫像磚(四川博物院)

東漢製鹽畫像磚

從海水、湖水、泉水中蒸發析出的自然結晶鹽得到啟發,上古之時濱海地區的人們已開始煮海製鹽。鹽作為古代生活必需資源之一,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被視為地域膏腴浸沃、經濟豐饒富裕的重要象徵。地處西南內陸的巴蜀以盛產井鹽而聞名。秦滅巴蜀後,秦楚為爭奪巴東「枳」(即今涪陵)的鹽泉,展開了幾十年的殘酷戰爭,更可見食鹽供給對當時各國的重要性。

6.芙蓉花金盞(四川博物院)

芙蓉花金盞

碗內底部刻花蕊和三隻花瓣,形象逼真,似一朵盛開的芙蓉花。此器物採用捶揲工藝成型,突顯花瓣的浮雕效果,再加上鏨刻作細部刻劃,器物表裡同時使用,線條細膩、紋飾精美。捶揲與鏨刻兩種工藝的結合使器物造型流暢裝飾層次豐富。其樸質無華、典雅自然的器型特點也與宋人追求簡約,崇尚淡雅的審美情趣相契合。

相關焦點

  • 食味人間|國博川博聯手舉辦飲食文化展成都啟幕
    昨日下午,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四川博物院聯合舉辦的「食味人間——飲食文化展」在四川成都開幕,吸引了不少觀眾前來觀展。川味火鍋,聞名遐邇。看到這一展覽消息,是否也令你心動?有了喊上小夥伴周末看展吃火鍋去的衝動。食物,是飽腹的美味,也承載和寄託著人們許多情感。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國人對飲食有著特殊的熱愛與追求。
  • 在川博「食味人間——飲食文化展」上尋覓古代文創
    今日下午,「食味人間——飲食文化展」在四川博物院開幕。本次展覽由四川博物院與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舉辦,共展出了118件/套文物,其中包括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南宮柳」銅鼎、雍正魚子綠釉菊瓣紋茶壺、黑黃釉風花雪夜玉壺春瓶等特色文物,也有四川博物院館藏極具四川地方特色的東漢庖廚畫像磚、芙蓉花金盞等。
  • 從《風味人間》看中華上千年的飲食文化傳承
    從《風味人間》看中華上千年的飲食文化傳承豆瓣評分9.3,《風味人間》第二季在今年初夏如期回歸。不同於其他的美食類節目,觀眾最愛它的不僅是鍋灶裡翻滾的美食,更是伴隨炊煙不斷升起的對生活的渴望。那些來自大山深處或風味江湖的人間煙火,即使是隔著屏幕也能帶給我們一種高端、考究的飲食體驗,它喚醒的不僅僅是我們的味蕾,更喚醒了我們回憶裡食物與情感的羈絆。
  • 快到四川博物院看 「食味人間」文物展(組圖)
    國際在線四川報導(記者 鄭建超):民以食為天,飲食是與老百姓聯繫最為緊密的事。11月26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四川省博物院聯合主辦的「食味人間」飲食文化展在四川博物院開幕,展覽將持續到2021年2月28日。  此次展出的文物時間跨度長,展出文物豐富,部分文物是首次展出。
  • 梁實秋《人間食色,至味清歡》:從中國傳統飲食文化說開去
    《人間食色,至味清歡》這本書則收錄了他關於「吃」的名篇,從食物的淵源、製作、品相、文化到人生百態,篇篇風雅精緻,旁徵博引,典雅詼諧的文字中透出無盡的悠然與智慧,讓我們不自覺地走入中國傳統飲食的文化世界。
  • 「中華民族筷箸文化展」在長寧民俗文化中心拉開帷幕
    圖為「中華民族筷箸文化展」現場 劉 毅 攝唐代的銀筷、宋代的青銅筷、民國的麻花形銀筷,還有宮廷御用公食蟹套具……在長寧民俗文化中心二樓博樂展堂裡,各個時期的筷具讓人眼花繚亂。7月9日上午,由上海筷箸文化促進會、長寧區少數民族聯合會共同主辦的「中華民族筷箸文化展」在長寧民俗文化中心拉開帷幕。筷子是中國傳統而又現代的餐食工具,是中國的國粹之一,它既輕巧又靈活,在世界各國的餐具中獨樹一幟,被西方人譽為「東方的文明」。一雙小小的筷子,可以反映出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發展。
  • 《飲食文化》第一章 中國飲食文化漫談
    第一章中國飲食文化漫談  第一節食在中華  飲食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是中華民族素享盛譽的傳統烹飪藝術,以其味美和精湛高超的技藝馳名世界,它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具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它既是文化,更是一種藝術。
  • 大咖講絲路飲食文化 肯德基絲路文化「雲」課堂開課
    向東傳播在絲綢之路上流播的飲食品有眾多的小麥粉食……」6月13日,透過攝像頭,絲綢之路飲食文化研究大咖高啟安教授在肯德基絲路如意餐廳內,通過抖音、央視頻兩個平臺進了一場「絲綢之路上的飲食文化交流」的專題「雲」課堂。
  • 觚斝鬲盉甗簠簋爵匜……這個文物展上的字你全認識算我輸!
    成博 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前幾天,四川博物院推出了一個寶藏展覽——「食味人間——飲食文化展」。另一方面,它的主題主要是講中國幾千年來炊、食器皿的演變,是和每一個人生活息息相關的飲食文化展,看著我們的祖先用各種形狀的陶器從火烹初食,再到青銅時代的禮食如一,不得不感嘆國人飲食文化的源遠流長。
  • 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
    從古代到現代,中國的文化已經發展了有上下總共接近上萬年的歷史了。而中國的飲食文化也是和其他的文化同脈相傳,一樣是歷史悠久,都可以算得上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有一句俗語說得好,「民,以食為天。」所謂天大地大,吃飯最大。
  • 關於徵集「食懂中國」飲食文化類課題研究單位的公告
    一、課題立項簡介  中國自古就有「禮樂文化始於食」、「民以食為天」的觀念,飲食文化源遠流長,與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一脈相承,雖歷經時代變遷、形勢變化與政策調整,薪火傳承、經久不衰。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和中國烹飪協會以「食懂中國」為題,以小見大,感同身受,探究食之變衍與民族文化、經濟社會發展關係,通過整合研究力量,提升研究水平,促進中國飲食文化的普及和繁榮,不斷提高民眾健康素養,增強國民健康體質和文化自信,同時也將全面推進《全國青少年營養膳食行動計劃(2019—2023)》的實施。
  • 分餐:古已有之的中華飲食文化
    其實,在歷史上,中國曾是世界上最早實行分餐制的國家,而西方文明中最早的飲食文化則是合餐。中國人非常熟悉的「筵席」一詞,本身就帶有分餐的意思。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論語·鄉黨》屬於平民化飲食的「鄉飲酒禮」,說明中國早期的分餐制度從貴族的飲食禮儀出發,藉助儒家道德教化的東風,自上而下傳播成主流的飲食文化。  「筵席」只是西周以物器為禮儀教化的一個側面,除了坐具,分餐的餐具和食物也是構成禮制和階層隔離的組成部分。最典型的餐具莫過於鼎,這種由烹飪工具轉變為專盛肉食的食具,因為「天子食九鼎,王食七鼎,諸侯食五鼎,大夫食三鼎。
  • 客家飲食:不時不食、醫食同源
    醫食同源諸多客家菜具有養生保健功效「醫食同源、食藥同用」是客家菜的一大特色,也是客家飲食文化的重要理念。舊時客家地區四面環山,交通不便,在飲食製作方面只有就地取材,充分挖掘山區的固有飲食資源,用以入饌的都是家養禽畜以及山間野生動植物資源,甚至生長在高山深谷、田間地頭的野菜也成為客家飲食食材。清乾隆《嘉應州志•風俗》載:「土瘠民貧,農知務本,而合境所產谷,不敷一歲之食。」
  • 傳承和弘揚鹽城八大碗飲食文化之舉措
    傳承和弘揚鹽城八大碗飲食文化之舉措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民以食為天」,飲食在人們的物質生活裡佔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因為飲食能滿足人類生存的最基本需求,是人類活動得以開展進行的基礎,逐漸成為精神文明賴以產生的前提和基礎,這也是構成中國獨特飲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
  • 聊一聊宋朝的分食、合食制和今天的飲食文化
    當時的遼國人崇拜大漢民族的文化,喜歡大漢民族的民風也喜歡大漢民族的一些生活習慣比如糧食、比如布匹、瓷器、飲茶等等。當然宋朝飲食文化也在吸收著來自異域的精髓部分,並在這股洪流中日益豐富,進而逐步形成了華夏大地各大菜系的雛形。宋朝初年朝中多為北方人,中期之後南方人逐漸增多,甚至官居宰相高位。
  •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名食介紹,「 礅子鍋盔」等地方名食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礅子鍋盔,是湖北省仙桃市的傳統風味名食。製作系用精白粉發酵面劑,擀成薄長條,塗上炒熟的香油、五香粉作酥心,烤熟的成品鍋盔,色黃扁圓,面似太極圖形,層層起酥,香脆味美。相傳,在公元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勤行祖師梅翁之母因病不思飲食,梅翁便精心製作出一種形如石礅的食品,其母食後,頓即開胃口,長精神,不久,疾病痊癒。自此以後,這種食品便流傳開來,且一直沿襲古法製作,人們稱它為「礅子鍋盔」,極受食者喜愛。
  • 「食」光有味,其名磁州
    這裡的人愛吃且會吃,幾千年的歷史沉澱出了豐厚的飲食文化,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土生土長的草根美食,擁有了獨特的小城味道和「食」光的故事。 這份「食」光風味是御路的白蓮藕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及它的基本特徵
    中國人一向很重食味,並一直把它作為衡量美食的最高標準。從歷史發展看,中國人素以食味為核心,並以此作為衡量食品質量的第一標準。中國古代將烹飪風味流派稱做「幫口」。口者,就是口味,這是區別不同風味流派的重要標誌。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名食文化,龍鳳金團等名食文化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龍鳳金團,乃寧波傳統名食,系以米粉為主要原料,並配餡心製成的一種甜味糕點。「大救駕」是安徽古城壽縣流傳千年的美味名點。此點系用富強粉、綿白糖、冰糖、豬油及其它多種果料合制而成。形圓色黃,外皮花酥層疊,猶如金絲盤繞,味美香甜,內餡果料豐富,食之油而不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