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海報
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
民以食為天。數千年來,中國飲食文化不但傳承下數不勝數的美食,食器的變化也見證著時代的變遷。11月26日下午,「食味人間——飲食文化展」在四川博物院開幕。本次展覽由四川博物院與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舉辦,共展出了118件/套文物,其中包括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南宮柳」銅鼎 、雍正魚子綠釉菊瓣紋茶壺、黑黃釉風花雪夜玉壺春瓶等特色文物,也有四川博物院館藏極具四川地方特色的東漢庖廚畫像磚、芙蓉花金盞等。從原始烹飪到飲食禮儀,從皇家風範到市井煙火,從宴樂之歡再到詩意人生,講述了一個別樣的食味人間。
青銅爵
食物中包含的細碎和溫暖,不僅好吃,更多的是承載了一種情感寄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國人對飲食有著特殊的熱愛與追求。從火的獨特運用到炊具的出現,從地域性口味的融合到飲食風尚的流變,飲食文化見證了歷史。從食器變化中窺見過往的情懷。無論是貴族賴以信奉的祭祀宴飲,亦或是普通大眾一日三餐中的平淡馨香,食物承載著時間的流轉、人群的聚散變遷,記憶中熟悉的香味記錄著真實的煙火人間。
此次展覽共分為《在火光中誕生》《禮食如一》《食之樂》《與茶酒為伴的詩意生活》 《皇家風範》《市井煙火》等6大版塊,不僅通過四川博物院與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貴文物資料反映了飲食文化發展,更在展覽中增加互動視頻裝置與聲音播放裝置,講述屬於大眾對於食物的記憶,增加展覽的互動性與趣味性。展覽持續到2021年2月28日,春節假期也面向公眾免費開放。展覽期間,川博將開展巴蜀文化學者袁庭棟主講的《漫話四川美食》主題講座,以及豐富的社教活動。
一起來看看這些精美文物:
此次展覽,不僅可以了解到中國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不少來自國家博物館以及四川博物院的重量級文物,也是異常珍貴精美。
「南宮柳」銅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
「南宮柳」銅鼎
在西周中晚期,許多銅器(多為鼎、簋)上都有長篇銘文。這些銘文記錄了器物主人生前某一次戰功或者受到天子的賞賜,或者被朝廷授予更高的官職。此鼎的主人叫做南宮柳,他的祖先曾經跟隨西周王朝第一代天子——武王徵服了商朝,並為此立下汗馬功勞,名垂史冊。銘文記錄了南宮柳接受了周王任命的掌管王朝軍隊後勤的官職和頗具象徵意味的賞賜。
2.黑黃釉風花雪夜玉壺春瓶(中國國家博物館)
黑黃釉風花雪夜玉壺春瓶
玉壺春瓶又叫玉壺春壺,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裡的淨水瓶演變而來,其名稱有人認為是因唐詩「玉壺先春」而得名。玉壺春瓶的造型定型於北宋時期,在當時是一種裝酒的實用器具,後來逐漸演變為觀賞性的陳設瓷。此瓶腹部繪有「風花雪月」四字,字體流暢,黑色的字體在黃底之上甚為醒目,黑黃二色搭配,色彩簡潔明快。宋代汪洙撰的《神童詩》「詩酒琴棋客,風花雪月天」。
3.雍正魚子綠釉菊瓣紋茶壺(中國國家博物館)
雍正魚子綠釉菊瓣紋茶壺
壺身釉色深綠、布滿黑褐色的細小開片,形如魚子,釉色因此而得名。又因其顏色與西瓜相似,被稱為瓜皮綠。壺體扁圓為仰俯菊花瓣合範製成,壺蓋猶如一朵綻開的菊花,口沿可見褐色的茶漬痕跡。壺的製法是先將未上釉的素坯在1300度的窯內燒制,然後再施綠釉經700度左右的窯火烘燒,因燒制工藝難度大,傳世品很少。
4.東漢庖廚畫像磚(四川博物院)
東漢庖廚畫像磚
由於許多烹飪技術需要當場製作和就近食用,所以,先秦時代的廚房實際上與宴饗的餐廳是一體的。因此孟子才有了「君子遠庖廚」的理論。從大量畫像磚來看,漢代貴族擁有獨立的廚房區域,與接待客人的廳堂分割開來。這件畫像磚中可以反應現實中貴族廚房區域的真實場景。
5.東漢製鹽畫像磚(四川博物院)
東漢製鹽畫像磚
從海水、湖水、泉水中蒸發析出的自然結晶鹽得到啟發,上古之時濱海地區的人們已開始煮海製鹽。鹽作為古代生活必需資源之一,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被視為地域膏腴浸沃、經濟豐饒富裕的重要象徵。地處西南內陸的巴蜀以盛產井鹽而聞名。秦滅巴蜀後,秦楚為爭奪巴東「枳」(即今涪陵)的鹽泉,展開了幾十年的殘酷戰爭,更可見食鹽供給對當時各國的重要性。
6.芙蓉花金盞(四川博物院)
芙蓉花金盞
碗內底部刻花蕊和三隻花瓣,形象逼真,似一朵盛開的芙蓉花。此器物採用捶揲工藝成型,突顯花瓣的浮雕效果,再加上鏨刻作細部刻劃,器物表裡同時使用,線條細膩、紋飾精美。捶揲與鏨刻兩種工藝的結合使器物造型流暢裝飾層次豐富。其樸質無華、典雅自然的器型特點也與宋人追求簡約,崇尚淡雅的審美情趣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