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名食介紹,「 礅子鍋盔」等地方名食

2020-12-18 曉星聊文化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礅子鍋盔,是湖北省仙桃市的傳統風味名食。製作系用精白粉發酵面劑,擀成薄長條,塗上炒熟的香油、五香粉作酥心,烤熟的成品鍋盔,色黃扁圓,面似太極圖形,層層起酥,香脆味美。相傳,在公元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勤行祖師梅翁之母因病不思飲食,梅翁便精心製作出一種形如石礅的食品,其母食後,頓即開胃口,長精神,不久,疾病痊癒。自此以後,這種食品便流傳開來,且一直沿襲古法製作,人們稱它為「礅子鍋盔」,極受食者喜愛。

礅子鍋盔,是湖北省仙桃市的傳統風味名

博望鍋盔,是河南省南陽地區的一種古老食品,這種食品製作,系取用麵筋和酵面和成麵團,待發酵時,再用麵粉和成死硬麵團,然後將這兩種麵團揉合一起,擀製成一指厚的大圓片,上蓋特製的帶有圖案的花案。烙制時用麥秸(或其它軟柴)作火,炕出的鍋盔,雪白酥香,風味別致,遂成為傳統名食。博望,距南陽市東北60公裡,是漢時張騫封候處,古驛道上的重鎮。而博望鍋盔的產生和出名,據說與三國時的諸葛亮有密切關係。鍋盔,為陝西省城鄉的主要食品,但被譽為乾州「三寶之一」的乾州鍋盔,則不同於其它一般的鍋盔,這種鍋盔製作的直徑約為20餘釐米,厚約為2.5釐米的圓餅。其顯著特點是:皮薄瓤厚,又酥又香,便於攜帶,冷熱食昧皆佳,久放不變質味,是旅遊吃食和饋贈親友的美食佳品。

博望鍋盔,是河南省南陽地區的一種古老

鍋盔,這一傳統餅食,它在當地經過了歷代群眾不斷地改進,逐漸完善其操作技藝。現改用子面加酵面反覆折壓制胚,入鏊鍋經上下烘烤而成。由此,並定名為「乾州鍋盔」,乃至成為地方名特風味食品。餛飩,亦作「諢飩」、「混肫」。為我國一種古老的傳統麵食小吃。而餛飩一詞,最早見於文字記載,則是三國時魏人張輯所著《廣雅》中,有兩字從肉作「屁肫」。但從實物考證,餛飩在我國至少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山東濟寧文物組,曾在滕縣發掘出春秋晚期一國君墓時,發現一銅籃麵食即是呈三角形的餛飩。關於餛飩的名稱,系古人依據混沌神話所創造,亦與語源學「渾沌」一詞有關。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混沌一詞屢見於開天闢地之篇。

鍋盔,這一傳統餅食

莊子應帝王》說:「中央之帝為混沌。」《山海經》中傳說混沌是中華民族開天闢地的黃帝。而《汗簡》云:「混沌以合和為貌。」《白虎通天地》也有「混沌相連,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的記述。故「混沌」這一詞語,說明是古人想像中世界開闢前的狀態。所以,古人用很薄的面片包餡做成圓形,作為象徵「混沌」的食品,藉以敬仰和紀念祖先,以後隨著餛飩的普及,繼而,並將「混沌」二字改為「」旁。唐代《資暇錄》即有「餛飩以象混沌」的記載。錢繹《方言箋疏》亦認為:「混沌義並與餛飩相近,蓋餛飩疊韻為混屯。」清人富察郭崇亦說:「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濁之象」。這些言錄均說明,餛飩作為一種浮在湯麵的帶餡麵食小吃,其形制皆源於古人對神話混沌的描述。

餛飩

北齊顏之推說:「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其實,餛飩豈只「天下通食」,據民間傳說,它還是「神仙通食」的佳品。不過,天上神仙吃的是一種「金餛飩」。有一次,天宮王母娘娘慶壽,設下蟠桃會招待四方神仙。其時,蟠桃盛會熱鬧非凡,王母娘娘身邊的七位仙女,手託一盤盤美昧佳餚駕雲而來。不料,一位手捧玉盤的仙女在路途中碰到了「齊天大聖」孫悟空,把滿盤的金餛飩被碰翻了,仙女唯恐金餛飩落到人間打傷人畜,於是,急忙用袖子一掮,把金餛飩給煽到了古雲夢澤洞庭湖裡,直到今天,雲夢澤湖中金黃金黃一如餛飩的菱角,便是那天上「金餛飩」變得,可見,餛飩食品亦是天上神仙吃的美食。

餛飩

隨著時間的推移,餛飩的製作品種亦有新的發展。唐韋巨源食單有花形餡料各異的「生進二十四氣餛飩。」這花色和餡心各21種的餛飩。是獻給皇帝的。這也說明唐時製作餛飩技巧之高超,實在匪夷所思。朱《武林舊事》還記載:「貴家求奇,一器凡十餘色」,謂之「百味餛飩」。宋時民間還流傳有「冬餛飩,年餑飪」的諺語。南朱便盛行冬至食餛飩祭祖的風俗,而且宋以後,餛飩這一食品逐漸傳入市肆。元《雲林堂飲食制度集》還記載有煮餛飩法。陸友仁《硯北雜誌》載有一種每枚用肉四兩的「滿揲紅」的餛飩,可謂「餛飩之王」了。直至清代以後,餛飩在花式品種方面則有更大的發展。

餛飩

餃子,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食品,古時稱餃耳、餃子、粉角、扁食等。它是一種有餡的半圓形麵食,為我國南北通食的節日食品。而吃餃子又始自何時呢?古代,我國原無餃子,只有餛飩。據漢代楊雄《方言》記載說:「餅謂之餛。或謂之飩。」北魏《齊民要術》中記有「水引餛飩法」,無疑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那種餛飩了。餛飩的制食,正如《資暇錄》說「以其混沌之形」得名的緣故。後由於形制的改變,將餛飩做成偃月形就成為餃子了。其實,早在三國時期,魏人張揖所著《廣雅》一書中,就論及過此食品。據考證,餃子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北齊文學家顏之推說:「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這「偃月」形的餛飩,實屬餃子。

中國的餃子,隨著時代的發展,由於用料廣泛,品名甚多,不僅成為家家戶戶喜愛的常食之品,而且成為酒樓餐館筵席飲宴上不可少的佳點。在西安還創製出了餃子宴,系用數十種形制精巧、餡心各異的餃子組成的宴席,真所謂「一餐餃子宴,嘗盡天下鮮」。現在我國餃子經特製包裝出口世界各國,並在國外餐館裡享有盛譽。極受華僑和外賓青睞,被稱為「中國獨有,天下第一食品」。因而,可以說,餃子是祖國食苑中的一支瑰麗奪目的奇葩。

參考資料《中國名食文化》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名食介紹,桃花面等地方風味小吃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桃花面」是湖北孝感市傳統風味小吃。而這種地方風味名食是經過由餛飩食品演變而成。東臺魚湯麵,既食味佳美,又營養豐富,含有大量鈣質、膠質等營養素,具有滋補健身、延年益壽的食療功用,故成為老幼皆宜的營養保健名食。
  •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名食文化,豐樂河陀嫘包子等地方小吃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豐樂河陀嫘包子,是湖北鍾祥縣著名的傳統風味小吃。五丁包子豆腐包子為一種素食小吃,是陝西寶雞市著名的地方風味。其製作考究,工藝嚴謹。系用酵面發制麵團,加粉揉勻後揪25克一個的面劑。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名食文化,龍鳳金團等名食文化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龍鳳金團,乃寧波傳統名食,系以米粉為主要原料,並配餡心製成的一種甜味糕點。現今「薩其瑪」這一傳統美點,又名「芙蓉糕」,因形態與色調猶似芙蓉花,且其風味特點亦與薩其瑪相同。因而,故有此稱。「大救駕」是安徽古城壽縣流傳千年的美味名點。此點系用富強粉、綿白糖、冰糖、豬油及其它多種果料合制而成。形圓色黃,外皮花酥層疊,猶如金絲盤繞,味美香甜,內餡果料豐富,食之油而不膩。
  • 隴原大地深受群主喜愛的傳統古老美食文化石子饃與燒鍋盔
    在我的故鄉,美麗的隴原大地,有一種深受群眾喜愛的傳統古老食品—石子饃,又稱石頭鏊餅、幹饃饃、餑餑等。由於它歷史久遠,被稱為我國食品中的「活化石」。說起石子饃的由來,還有一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天帝的孫女織女自從嫁與牛郎後,中斷了織錦。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全殼甲魚湯等地方風味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全殼甲魚湯,又名「活甲魚湯」,它是楚鄉湖北房縣的地方風味名菜。清代文學家、烹飪學家袁枚在其《隨園食單》中,對烹調全殼甲魚的記載是:「制甲魚,去首尾,取肉及裙,加作料煨好,仍以原殼覆之。每宴客,一客之前,以小盤獻一甲魚。見者悚然,猶慮其動。」此餚雖佳美,然而,該食書只載其品,卻不見其介紹具體製法。
  • 關於中國飲食文化的介紹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人生不是平凡大道,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中國飲食文化。中國飲食中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國土遼闊,物產豐富。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飲食習慣。以漢族而言,各地物產和生活習俗不同,飲食習慣也有明顯的差異。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及它的基本特徵
    從低級的生存需求而論,有食不必有味,但從高級的生活要求而言,重味必出美食,故而,食為味之本,昧為食之魂;中國飲食文化在其發展歷程中,形成了以「齊和」為基本發展規律、以「中和」為基。本美性特徵的文化模式。
  • 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
    從古代到現代,中國的文化已經發展了有上下總共接近上萬年的歷史了。而中國的飲食文化也是和其他的文化同脈相傳,一樣是歷史悠久,都可以算得上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有一句俗語說得好,「民,以食為天。」所謂天大地大,吃飯最大。
  • 飲食是一種生活,也是一種文化表現 從飲食文化看臺灣!
    飲食是一種生活,也是一種文化表現。臺灣特殊的歷史背景、突出的海島特徵、獨特的文化習俗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飲食文化。臺灣飲食文化以福建閩南飲食文化為主,但又結合了中國大陸各地的飲食文化特點。本文旨在通過對臺灣飲食文化的介紹,使人們對臺灣的飲食文化能有一個大概地了解。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䰾肺湯等名菜介紹
    本文乃作者小頁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䰾肺湯」是姑蘇木瀆石家飯店十大名菜之一,也是我國享譽世界的一道獨特的名菜。每至夏秋季節,來華旅遊的國際友人或歸國華僑,一到蘇州地方,總要點吃品嘗這一南方獨有的時令佳餚。䰾肺湯亦稱斑肝湯,斑肝就是鈀魚之肝。斑即䰾魚皮色而言,因其魚光滑無鱗,頭大,腹部白色,背青灰而有斑點,但體形一般不大,故有小河豚之稱。且其魚肉細嫩,富有營養,特別腹內肝兩葉味最鮮美,尤用於制湯為勝。烹食配以火腿、香菇等輔料,成菜魚肝肥嫩、魚肉細潔,湯清味美,獨具一格。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各地餅的由來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纏絲餅,又名「相思餅」。而這個傳說為織女理絲而得名的古橋一理絲橋,古代造型甚為獨特,縱觀其景,頗有銀河天橋之意。由於七仙女常以織絲纏餅給董郎送食,故後在孝感地方,便出現了這一象徵甜蜜純潔愛情的「纏絲餅」,且傳為千秋佳話。
  • 梁實秋《人間食色,至味清歡》:從中國傳統飲食文化說開去
    就連至聖先師孔子也提出:「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將「吃」列為人的根本訴求;強調「食不饜精,膾不饜細」,反映先民對飲食的精品意識。所謂「食、色,性也」,中國古今文人在「吃」上可謂是下了一番大功夫。梁實秋《人間食色,至味清歡》飲食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內涵豐富,博大精深。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的特色主要包括三個層次:物質層次、行為層次和精神層次。梁實秋在書中的描寫細膩生動,層層遞進地展現出中國傳統飲食獨有的文化魅力。
  • 《飲食文化》第一章 中國飲食文化漫談
    中國飲食文化所以能夠美名揚四海,不僅僅在於中國菜餚的精美可口,更重要的是在於通過置身於中國餐飲文化環境之中,品嘗色、香、味、形、名、器、境、趣俱佳的中國食物之妙,欣賞中國餐具器皿的典雅講究之美,感受中國食物製作的形狀之妙,玩味中國食物的美名之趣,並在這些過程中感受中華民族滲透於飲食文化中的思維方式和哲學理念,領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這才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真正精華所在。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桂花鮮慄羹等名菜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桂花鮮慄羹」是杭州地方的傳統美食。自此,杭州地方便產生了各種不同的桂花樹,後在當地廚師的改進下,採用桂花、慄子、西湖藕粉烹製成「桂花慄子羹」這一人間美食,一直流傳至今。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它的發展成熟階段
    在前期形成初步文化模式的基礎上,歷經秦漢、直到唐代的結束,其間歷時一千多年,中國飲食文化承上啟下,不斷壯大與豐富自己的內涵,創造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財富,為後來中國飲食文化邁向成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烹飪原料供應充足這一時期烹飪原料無論是品種還是產量都大大地超過了以前,糧食產量的提高使人們飲食生活中的糧食結構出現了新的變化。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各種餅的歷史及由來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太史餅是南京等地的傳統名食。系用富強粉、熟豬油、飴糖作皮和酥,以白糖粉、熟標準麵粉、糖豬板油丁和桂花作餡。太后餅建國後1982年,太后餅參加了渭南地區舉辦的飲食業風味食品展銷會,曾被評為優質傳統食品。都勻太師餅是貴州省傳統名特食品。
  • 中國各地飲食文化:無辣不歡的地方代表(一)
    中國各地飲食文化:無辣不歡的地方代表(一)從古至今文化主宰著每個民族、每個國家、每個家庭,甚至是每個人的命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不同的文化對於各民族、國家、家庭以及個人的影響有所不同。今天世界各地對所屬文化進行了細緻的劃分,並且分門別類地加以研究。
  • 韓國將重點打造傳統美食遊 介紹傳統飲食文化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韓國《亞洲經濟》11月8日消息,韓國觀光公社日前宣布,2014年將對韓國內最具代表性的美食進行篩選,最優秀的美食可入選韓國美食旅遊項目,向外國遊客介紹韓國的傳統飲食文化。觀光公社表示,將把韓國宮中菜餚、家庭美食、寺廟飲食及傳統市場作為素材,集中對韓國飲食文化進行分門別類的開發,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在外國遊客面前。報導稱,韓國飲食歷史悠久,獨具特色。若韓國泡菜及相關醃製醬菜類食品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人類文化遺產,將有利於把這一特色打造成為飲食旅遊文化項目,從而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韓國傳統美食。
  • 乾縣有四寶,鍋盔餷酥豆腐腦,澆湯掛麵味真好
    乾縣有四寶,鍋盔餷酥豆腐腦,澆湯掛麵味真好。飲食與文化息息相關,尤其在陝西這個地方,更是與風土人情聯繫緊密。一模一樣的東西,經由當地的井水做出來,味道就是與其他的不一樣。許是沾了些不可複製的人文情懷,乾縣人對這幾樣民間食品尤為鍾愛,是以才成了今天的「乾縣四寶」。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飲食文化,鍋鼎
    本文乃作者小頁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我認為人類飲食最早從採集野生植物和獵取動物開始,但是這種採食活動就像今天其他動物的採食一樣,完全出於生理的本能需求,還遠遠談不上什麼文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