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故鄉,美麗的隴原大地,有一種深受群眾喜愛的傳統古老食品—石子饃,又稱石頭鏊餅、幹饃饃、餑餑等。由於它歷史久遠,被稱為我國食品中的「活化石」。
說起石子饃的由來,還有一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天帝的孫女織女自從嫁與牛郎後,中斷了織錦。天帝大怒,活活拆散了這一對恩愛夫妻,只準他們每年農曆七月初七相會一次。他們的住處,相隔一天天河,無法通過,於是每年七月初七,好心的喜鵲為他們在天河上搭起了「雀橋」。可是,路途通遠,他們途中帶普通的餅供容易發黴,善良的人便烙制了石子餅,供他們相會途中充飢,成全了他們的美事。
石子饃的製作主要原料是麵粉、豬油、植物油、食鹽、大料、花椒、蔥等。製作時,選如慄子大小的鵝卵石放人平底鍋燒熱,取出一半,放人麵餅,再將另一半燙石子蓋在上面,加蓋,上燙下烙,直至餅熟。雖然餅面高低不平,但因受熱均勻,不生不焦,味道很好。石子饃外觀焦黃鮮亮,中凹邊凸,活像一個橢圓形的小金盆,咬開後層次分明,外酥內軟,鹹香可口。特點是營養豐富,易於消化,攜帶方便,經久耐儲,是人們常用的增送親友、招待嘉賓的食品,也是產婦、病人的營養食品。
石子饃的歷史可以遠溯到石器時代。它是先民由生食轉入熟食之後,用最原始的方法加工製成的食品。據《禮記》記載:先民沒有居室,夏棲巢; 沒有火種,只好生食冬 「草木之實,鳥售之肉」,過著「茹毛飲血」 的生活。不知經過多少年代, 「後聖有作」 才發現了火的用途。然後,「修之以利,以炮,以燔,以亨(烹),以為的恰,相傳「神農時,民食谷,釋米加燒石上而食之」。到了周代,更進一步「燔黍」,「以黍米加於燒石之上,燔之使熟也」。現代的石子饃可能就是由古代的「燔黍」演變而來的。人們把石料作為傳熱介質以焙燒食物的時期,稱為烹飪史上的石烹時代。有人還認為,石子饃的出現,就是中國飲食業「白案」的起源。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 中介紹的「天然餅」亦異曲同工:「用上白飛面加糖及脂油為酥,隨意搦成餅樣如碗大,不拘方圓,厚二分許,用潔淨的小鵝卵石襯而焙之,隨其自為凹凸,色半黃便起,松美異常,或用鹽可。」
與石子饃類似的食品還有燒鍋盔。燒鍋盔流行於河西地區。將做好的生面厚餅放進一平底鍋中,合上鐵鍋蓋,然後將鍋放進燃燒將盡的柴火堆裡。半小時後,打開鍋蓋,黃亮酥脆,香味四溢的燒鍋盔就做成了。
我的家鄉河西地區在歷史上曾是中原漢族政權和少數民族政權激勵爭奪的地區,農業文明和遊牧牧文化非存。 燒鍋盔便是遊牧文化的遺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