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原大地深受群主喜愛的傳統古老美食文化石子饃與燒鍋盔

2020-12-20 黃土地的故事

在我的故鄉,美麗的隴原大地,有一種深受群眾喜愛的傳統古老食品—石子饃,又稱石頭鏊餅、幹饃饃、餑餑等。由於它歷史久遠,被稱為我國食品中的「活化石」。

說起石子饃的由來,還有一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天帝的孫女織女自從嫁與牛郎後,中斷了織錦。天帝大怒,活活拆散了這一對恩愛夫妻,只準他們每年農曆七月初七相會一次。他們的住處,相隔一天天河,無法通過,於是每年七月初七,好心的喜鵲為他們在天河上搭起了「雀橋」。可是,路途通遠,他們途中帶普通的餅供容易發黴,善良的人便烙制了石子餅,供他們相會途中充飢,成全了他們的美事。

石子饃的製作主要原料是麵粉、豬油、植物油、食鹽、大料、花椒、蔥等。製作時,選如慄子大小的鵝卵石放人平底鍋燒熱,取出一半,放人麵餅,再將另一半燙石子蓋在上面,加蓋,上燙下烙,直至餅熟。雖然餅面高低不平,但因受熱均勻,不生不焦,味道很好。石子饃外觀焦黃鮮亮,中凹邊凸,活像一個橢圓形的小金盆,咬開後層次分明,外酥內軟,鹹香可口。特點是營養豐富,易於消化,攜帶方便,經久耐儲,是人們常用的增送親友、招待嘉賓的食品,也是產婦、病人的營養食品。

石子饃的歷史可以遠溯到石器時代。它是先民由生食轉入熟食之後,用最原始的方法加工製成的食品。據《禮記》記載:先民沒有居室,夏棲巢; 沒有火種,只好生食冬 「草木之實,鳥售之肉」,過著「茹毛飲血」 的生活。不知經過多少年代, 「後聖有作」 才發現了火的用途。然後,「修之以利,以炮,以燔,以亨(烹),以為的恰,相傳「神農時,民食谷,釋米加燒石上而食之」。到了周代,更進一步「燔黍」,「以黍米加於燒石之上,燔之使熟也」。現代的石子饃可能就是由古代的「燔黍」演變而來的。人們把石料作為傳熱介質以焙燒食物的時期,稱為烹飪史上的石烹時代。有人還認為,石子饃的出現,就是中國飲食業「白案」的起源。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 中介紹的「天然餅」亦異曲同工:「用上白飛面加糖及脂油為酥,隨意搦成餅樣如碗大,不拘方圓,厚二分許,用潔淨的小鵝卵石襯而焙之,隨其自為凹凸,色半黃便起,松美異常,或用鹽可。」

與石子饃類似的食品還有燒鍋盔。燒鍋盔流行於河西地區。將做好的生面厚餅放進一平底鍋中,合上鐵鍋蓋,然後將鍋放進燃燒將盡的柴火堆裡。半小時後,打開鍋蓋,黃亮酥脆,香味四溢的燒鍋盔就做成了。

我的家鄉河西地區在歷史上曾是中原漢族政權和少數民族政權激勵爭奪的地區,農業文明和遊牧牧文化非存。 燒鍋盔便是遊牧文化的遺俗之一。

相關焦點

  • 旅途小吃:用石子做出的饃
    今天為大家介紹一種酥脆可口的陝西特色小吃——石子饃,它是陝西民間的一種古老的漢族風味小吃,因其是將餅坯放在燒熱了的石子上烙製成的,故而得名。由於它歷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因而被稱為我國食品中的活化石。石子饃簡介 石子饃又稱砂子饃、餑餑、幹饃。
  • 石子饃全陝西人都有,為什麼志書上介紹時偏說「涇陽石子饃」?
    石子饃又稱砂子饃、餑餑、幹饃,是陝西民間的一種古老的傳統風味小吃,因其是將餅坯放在燒熱了的石子上烙製成的,故而得名。由於它歷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具有明顯的石器時代「石烹」遺風,因而被稱為我國食品中的活化石。
  • 「上山拜完佛,下山石子饃」,到鶴壁不吃石子饃,算是白去!
    說起美食小吃的由來方式是多種多樣,有的是無意間發現的,有的是無心插柳,反倒因為一些失誤的操作而誕生了流傳千古的美食。總之,不論如何,今天我們能吃到這麼多的好吃的,就應該感謝老天爺的眷顧。另外,還有一些美食小吃跟一些民間的傳統還有關係,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
  • 雲遊西安|陝西美食紀錄片《面面俱到》(九)關中民俗小吃石子饃
    石子饃是陝西民間的一種古老的漢族風味小吃,因其是將餅坯放在燒熱了的石子上烙製成的,故而得名。由於它歷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因而被稱為我國食品中的活化石。今天就請跟隨文旅君走進陝西美食紀錄片《面面俱到》「品嘗」關中民俗小吃石子饃上期回顧:雲遊西安 | 陝西美食紀錄片
  • 豫西農村大集上各種美味的小吃,石子饃咋恁誘人?年貨多年味濃
    春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之中最隆重最喜慶的日子。家家戶戶都會買年貨,貼春聯,吃團圓飯,放鞭炮來慶祝。現在已經過了小年,你們的年貨準備好了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可以頓頓大魚大肉。人們對春節的感情似乎淡了,年味也淡了。
  • 走進陝西,西安的老傳統特色美食
    餡香味美,經濟實惠,深受食客喜愛,素有「古城第一籠」和「灌湯包子數賈三」之說。蕎面餄餎舊稱「河漏」,是用蕎麥麵壓制的一種細長的圓條形麵食。冬可熱吃,夏可涼食,清香爽口,風味獨特。「蕎面餄餎黑是黑,筋韌爽口能待客」,這是陝西關中一帶的百姓對這種傳統小吃的贊語。
  • 【名品知味】食品中的「化石」——石子饃
    文/姜樹國 在八百裡秦川的廣大農村,有一種深受喜愛的古老食品——石子饃。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原始的製作方法,是我國食品中的 「化石」。 石子饃,又稱幹饃、砂子饃。是用上白麵粉,放入調料、油、鹽(糖),製成餅胚。
  • 陝西石子饃-中新網
    陝西石子饃 2013年02月05日 15:50 來源:中新網-華文報摘 因其是將餅坯放在燒熱了的石子上烙製成的,故而得名。   石子饃又稱砂子饃、餑餑、幹饃。由於它歷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因而被稱為我國食品中的活化石。石子饃歷史非常悠久,石子饃具有明顯的石器時代「石烹」遺風。   據傳:「神農時,驚訝食谷,釋米加燒石上而食之」。到了周代,「燔黍,以黍米加於燒石之上,燔之使熟也」。
  • 食品中的「活化石」——陝西石子饃,一口酥香滿人間
    陝西關中地區有一種製作奇特,風味別致的古老食品,叫做石子饃,也叫幹饃。石子饃是陝西關中地區流行的風味食品。因其是將餅坯放在燒熱了的石子上烙製成的,故而得名,又稱砂子饃、餑餑。石子饃使用精粉加鮮蛋、芝麻、精煉植物油、精鹽、椒葉、蔗糖等各類調料揉成面,用燒熱了的石子作為炊具烙燙而成。石子為深埋河床之底的天然鵝卵石,並經精選加工處理,它油酥鹹香,經久耐放,易於消化,因此很受人們的喜愛,就連就外賓吃後也大加讚賞。
  • 人間知味石子饃
    陝西關中美食石子饃在陝西關中一帶,民間在臘月二十三小年這天,除了祭灶,還有打石子饃的習俗。把餅皮放在石子上製作時取一塊發好的酵面,淋上少量鹼水中和下發酵產生的酸味,(鹼水的比例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加入乾麵粉和打好的數枚雞蛋液,繼續攪勻和面,和好的面有了韌勁後揪成若干劑子擀成餅皮
  • 但是來自於神農時代的石子饃,你吃過沒
    石子饃是由遠古的「燔黍」演變而來的,經過了一個長久流傳,不斷改進的過程。 唐代叫做「石鏊餅」,並曾以此餅向皇帝進貢。到了清代,石子饃傳入金陵,稱為「天然餅」。文壇巨匠袁枚在他的《隨園食單》中稱譽它為「天然餅」,對其用料、作法、特點作了詳細記載:「涇陽張荷塘明府家制天然餅。
  • 河南有種叫「石子饃」的小吃,客人:吃的就是那種煙燻火燎的味道
    中國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誰也不能否認。一方水土養育了一方人,同樣各地有各地的美食,我們的美食文化也是千差萬別的。有的人為了尋找不同的美食,走遍世界的每個角落。總想吃到更美食的自己也喜歡的美食。可是美食哪有能全部嘗過來遍呢?人生總要有一絲遺憾的,美食同樣也不利外。
  • 到了鹹陽,這些具有文化意義的美食不要錯過,就算吃胖了也值
    大家好,我是蔣芬聊美食。都說中國是一個地域遼闊的國度,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而在中國每個地區都有著屬於自己獨特的美食文化,相信在每個人記憶中,都會有著屬於那份地道的美味,而在這個秦漢文化的重要發祥地——鹹陽,也有著眾多味道獨特的美食。
  • 陝西寶雞油酥鍋盔,口味香醇,內酥外脆,你吃過嗎?
    鍋盔是陝西八大怪之一。人稱「睜眼鍋盔像鍋蓋」,即像頭盔狀,顧名思義又叫鍋盔。鍋盔製作工藝精細,素以「幹、酥、白、香」著稱。幹硬耐嚼,內酥外脆,白而泛光,香醇味美。油酥鍋盔,是陝西寶雞岐山的漢族特色小吃,是在岐山傳統鍋盔的基礎上,改良而成的。
  • 探訪廣東中山特色傳統美食,五大傳統美食深受當地人的喜愛
    ,今天帶大家探訪中山特色傳統美食,五大特色美食深受當地人的喜愛。、生油、拌勻),夾以燒腩肉、鹹蛋黃(洗淨蛋白膠為宜),用圓水草綁紮,蘆兜粽是當地傳統美食,深受當地人的喜愛。2.沙溪走地雞沙溪走地雞是中山傳統美食,深受當地人們的喜愛,沙溪走地雞肉質鮮美,加上烹飪的手法較為獨特,做出的白切雞響譽中山,被成為沙溪的三道菜之一,選用的雞均在2至3斤左右,拔毛後,分幾次進水,並用冰水過冷河,然後用薑蓉、醬油等調料,吃食時沾著調料吃,這種雞皮爽脆肉、入口嫩滑,雞味特濃,深受中山人和港澳地區的食家的歡迎。
  • 陝西石子饃的簡單家常做法
    石子饃是陝西民間的一種古老的傳統風味小吃,因其是將餅坯放在燒熱了的石子上烙製成的,故而得名。在陝西各地有多種吃法,有帶餡的,也有不帶餡的,有厚的,也有薄脆的,看自己喜歡,在西安一般見到的都是顏色偏白的正常麵粉色,而在我的老家韓城,一般說的石子饃都是厚一點的,顏色偏黃黑的,因為用了壓榨菜籽油,加上厚一些,要烘烤時間長一點,所以顏色不是很漂亮,但根據價格的不同,會添加核桃碎、花生碎、瓜子仁等,吃的口感是油酥型的。
  • 【舌尖上的臨洮】嘗不夠的石子饃,品不夠的臨洮味兒!
    【舌尖上的臨洮】嘗不夠的石子饃,品不夠的臨洮味兒!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石子饃饃是口感和烹具獨一無二的傳統美食
  •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名食介紹,「 礅子鍋盔」等地方名食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礅子鍋盔,是湖北省仙桃市的傳統風味名食。製作系用精白粉發酵面劑,擀成薄長條,塗上炒熟的香油、五香粉作酥心,烤熟的成品鍋盔,色黃扁圓,面似太極圖形,層層起酥,香脆味美。相傳,在公元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勤行祖師梅翁之母因病不思飲食,梅翁便精心製作出一種形如石礅的食品,其母食後,頓即開胃口,長精神,不久,疾病痊癒。自此以後,這種食品便流傳開來,且一直沿襲古法製作,人們稱它為「礅子鍋盔」,極受食者喜愛。
  • 甘肅有哪些特色美食值得品嘗,石子饃上榜,旅遊美食兩不誤
    甘肅有哪些特色美食值得品嘗,石子饃上榜,旅遊美食兩不誤。我國是一個美食大國,不同的地方都有著不同的美食值得大家品嘗。色香味俱全也吸引著很多國內外的遊客前來品嘗。面對眾多美食今天就來看看甘肅有哪些美食值得大家品嘗。
  • 陝西十大怪的鍋盔,街頭小吃可比天下美食
    鍋盔,又叫鍋魁、鍋盔饃、幹饃,是陝西關中地區老百姓喜歡的一種漢族麵食小吃。鍋盔源於姥姥給外孫祝賀滿月的禮物,後發展成為風味方便食品。鍋盔整體呈圓形,直徑尺許,厚1寸,重5斤。關中較為著名的有乾州鍋盔、武功縣鍋盔、長武縣鍋盔、岐山縣鍋盔,扶風縣鍋盔,鳳翔縣鍋盔。人稱「睜眼鍋盔像鍋蓋」鍋盔製作工藝非常精細,素以「幹、酥、白、香」著稱。幹硬耐嚼,內酥外脆,白而泛光,香醇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