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子饃又稱砂子饃、餑餑、幹饃,是陝西民間的一種古老的傳統風味小吃,因其是將餅坯放在燒熱了的石子上烙製成的,故而得名。由於它歷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具有明顯的石器時代「石烹」遺風,因而被稱為我國食品中的活化石。
石子饃是用燒熱的石子作為炊具烙燙而製成的饃。它油酥鹹香,經久耐放,因此很受人們的喜愛,就連外賓吃後也大加讚賞。營養豐富,易於消化,攜帶方便的陝西石子饃,作為出遠門、長途旅行所帶的食品,已同方便麵一樣同領風騷。
據傳:「神農時,驚訝食谷,釋米加燒石上而食之」。到了周代,「燔黍,以黍米加於燒石之上,燔之使熟也」。這就說明,石子饃是由遠古的「燔黍」演變而來的,經過了一個長久流傳,不斷改進的過程。
有關它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唐代《資暇集》,那時稱為「石鏊餅」。唐代李匡義說,石餅本來叫「喭餅」,因為同州(今大荔縣)人好相喭(Yan音彥,粗魯、逞強好勝),每到口角相爭,相持不下時,就要投拆官府去打官司,雙方都怕官司打輸坐牢挨餓,所以「必懷此餅而去,用備狴牢之糧。」後來又成為當地進獻唐朝皇帝的貢品。
到了清代,石子饃隨著做官、經商的秦人傳至江南,文壇巨匠袁枚在他的《隨園食單》中稱譽它為「天然餅」,對其用料、作法、特點作了詳細記載:「涇陽張荷塘明府家制天然餅。用上白飛面,加微糖及脂油為酥,隨意搦成餅樣,如碗大,不拘方圓,厚二分許,用潔淨小鵝卵石,襯而熯(han音漢,燒的意思)之,隨其自為凹凸,色半黃便起,松美異常,或用鹽亦可。」這段記述和今天石子饃的用料、做法、特點基本相同。
大家只知道袁枚在文學上的造詣非常高,但事實上他還是一位美食評論家。他在《隨園食單》裡提到了石子饃時,同時也提到他吃的石子饃是涇陽張荷塘明府家制,那這個名字聽起來非常耐人尋味的張荷塘又是何許人也?
翻閱涇陽歷史典籍小編發現其實荷塘只是字號,這位張先生真名叫做張五典,清代涇陽人(即現在的涇陽縣)。曾經當過江蘇上元知縣,即現在的南京所在地的父母官,這位張先生絕對算得上超有良心的父母官。他在代理徐州父母官時,不要百姓掏一分錢撥款修理洪河故道;江蘇舉行鄉試時,考場被洪水淹沒,他自掏腰包給考生置辦了椅子萬張之多。而且他本人也是書法大咖,詩詞牛人,與袁枚、趙甌北、王夢樓等人關係甚密,曾出版《荷塘詩集》。
所以說,石子饃雖然陝西各地都能做,但在歷史上有過精彩瞬間的還要屬涇陽的石子饃了,人家清代的時候就成「網紅」了,而且是間接的註冊了地理標誌了,後人們也不能隨意忤逆前人的評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