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難堡人的純手工石子饃,吃一次一生難忘,敬老愛幼必備

2020-12-20 果蜜一心

陝西以麵食最為出名,石子饃就是陝西萬千美食文化中的一個地方特色。吃過石子饃的人都知道,石子饃以幹、薄、酥、脆、香、越吃越香越想吃、不調口味、人群、老少皆宜、而且適合長久保存為主要特點。

想必大多人吃到的石子饃都是機器批量生產、烤制的,邊角凹槽分布均勻規整。其實真正傳統的石子饃並不是這樣的,而且味道出色程度更是懸殊很大,吃一次一生難忘。下來我來說說二者之間的區別。

機制石子饃

配料:花椒葉、小茴香、鹽、

特點:幹、薄、脆、香、易儲存、含水量為0%、適合牙齒掉落的老人食用,遇水即融化。

口味:小茴香開胃助消化、花椒葉香味濃鬱獨特。

保健效果:養胃助消化

定位:磨牙零食

製作工藝:不用石子,機器批量生產

手工石子饃

配料:花椒葉、小茴香、芝麻、蔥、菜籽油、鹽、

特點:柔韌、香濃、易儲存、適合年輕人、老人食用,含水量為5%~7%,是出門或上班路上最適宜帶的食物。

口味:農村原生小麥的麥芽糖的潤甜與麥香味、高筋小麥粉固有的強韌較勁、青乾花椒葉、小茴香、芝麻、菜籽油與蔥花烘烙出來的濃鬱香味、

保健效果:營養豐富,養胃助消化

定位:家庭主食

製作工藝:賽選光面小型鵝暖石,清洗乾淨並用食用油潤泡,然後炒熱後烙饃

石子饃的起源

在洛濱鎮避難堡村一帶,過去有一個習俗,村子裡誰家小孩滿月的時候,親戚朋友都會來看望孩子,主人會做很多「幹鏌」來招待來訪的客人,幹鏌是最早的石子饃,只是幹鏌很薄,很大。後來人們將工藝升級了,同樣的做法,給幹鏌加進去了餡料,就誕生了口味色香味俱佳的石子饃。

由於傳統的石子饃的製作工藝繁瑣,不便於批量生產銷售。於是商家在石子饃的生產工程中,省略了很多工藝和用料,色澤雖然比以前提升了,口味卻失了不少水準。

每年小麥收割完了以後,家裡人得閒的時候還會四五個人組織在一起,做一些當地地地道道的石子饃,送送親戚很朋友品嘗。如果你也想品嘗避難堡傳統石子饃的口味,我給家人說一聲做點就是了。

相關焦點

  • 【名品知味】食品中的「化石」——石子饃
    文/姜樹國 在八百裡秦川的廣大農村,有一種深受喜愛的古老食品——石子饃。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原始的製作方法,是我國食品中的 「化石」。 石子饃,又稱幹饃、砂子饃。是用上白麵粉,放入調料、油、鹽(糖),製成餅胚。
  • 「上山拜完佛,下山石子饃」,到鶴壁不吃石子饃,算是白去!
    總之,不論如何,今天我們能吃到這麼多的好吃的,就應該感謝老天爺的眷顧。另外,還有一些美食小吃跟一些民間的傳統還有關係,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像鶴壁濬縣就有這麼一種的特色小吃,它的名字叫石子饃。只要說是濬縣有廟會,那麼石子饃可以說幾乎不可能會出現「缺席」的情況。到濬縣廟會走一走,轉一轉,總會有石子饃的一席之地。
  • 陝西石子饃-中新網
    陝西石子饃 2013年02月05日 15:50 來源:中新網-華文報摘 因其是將餅坯放在燒熱了的石子上烙製成的,故而得名。   石子饃又稱砂子饃、餑餑、幹饃。由於它歷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因而被稱為我國食品中的活化石。石子饃歷史非常悠久,石子饃具有明顯的石器時代「石烹」遺風。   據傳:「神農時,驚訝食谷,釋米加燒石上而食之」。到了周代,「燔黍,以黍米加於燒石之上,燔之使熟也」。
  • 封神榜之地有名的石子饃,色香味俱全,來了千萬要嘗嘗哦
    到了鶴壁自然不要忘了吃當地的特產濬縣子饃,也稱石子饃,因為是在鵝卵石上烘焙製成而得名,子饃是黃河流域一種麵食加工的活化石,源於周代「食谷加於燒石之上」的一種熟食加工方法,現在石子饃的種類比較繁多,有的是用大一些的鵝卵石,而有的就是用小石子,還有用細密的沙子,但是不管用哪一種,最終的目的就是要把石子作為加熱介質將生面烤製成焦香可口的熟麵食。
  • 水盆羊肉配石子饃 獨具鹹陽特色
    一到冬天,大家都喜歡吃羊肉來溫補氣血、暖胃驅寒,水盆羊肉就成了不少人的首選。今天就給您介紹獨具鹹陽特色的水盆羊肉配石子饃。 把手工擀好的麵餅放在燒熱的石頭裡,只需要兩分鐘,印滿了石頭印兒的石子饃就出爐了,搭配水盆羊肉食用別有一番風味。
  • 河南有種叫「石子饃」的小吃,客人:吃的就是那種煙燻火燎的味道
    總想吃到更美食的自己也喜歡的美食。可是美食哪有能全部嘗過來遍呢?人生總要有一絲遺憾的,美食同樣也不利外。現代人生活水平好了,連吃的東西都要講究養生了。今天帶大家看一個做法比較獨特的小吃,就是河南的石子饃,河南有種叫「石子饃」的小吃,客人:吃的就是那種煙燻火燎的味道!石子饃又稱石子燒餅,因用豆石墊在鏊上烙熟而得名。
  • 旅途小吃:用石子做出的饃
    今天為大家介紹一種酥脆可口的陝西特色小吃——石子饃,它是陝西民間的一種古老的漢族風味小吃,因其是將餅坯放在燒熱了的石子上烙製成的,故而得名。由於它歷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因而被稱為我國食品中的活化石。石子饃簡介 石子饃又稱砂子饃、餑餑、幹饃。
  • 臨洮石子饃的美麗傳說
    提起臨洮風味小吃,不能不說說焦黃香脆、味香色美的石子饃。關於石子饃,至今還流傳著一段美麗的傳說。為了生活,長毛有給一個財主放羊,這個財主非常吝嗇貪婪,長毛有經常吃不飽肚子,還要勻出一些食物給母親。 有一天,他到黑溜崖塔山頭去放羊,不知不覺中在柳樹下睡著了。夢中只見一位白鬍子老爺爺對他說:「長毛有,你為了母親經常吃不飽肚子,是一個孝順的好孩子,我送你一把麥子帶回家去和你母親吃吧! "說著將一把麥粒放進了他的口袋裡,然後就不見了。
  • 石子饃全陝西人都有,為什麼志書上介紹時偏說「涇陽石子饃」?
    石子饃又稱砂子饃、餑餑、幹饃,是陝西民間的一種古老的傳統風味小吃,因其是將餅坯放在燒熱了的石子上烙製成的,故而得名。由於它歷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具有明顯的石器時代「石烹」遺風,因而被稱為我國食品中的活化石。
  • 陝西石子饃的簡單家常做法
    石子饃是陝西民間的一種古老的傳統風味小吃,因其是將餅坯放在燒熱了的石子上烙製成的,故而得名。在陝西各地有多種吃法,有帶餡的,也有不帶餡的,有厚的,也有薄脆的,看自己喜歡,在西安一般見到的都是顏色偏白的正常麵粉色,而在我的老家韓城,一般說的石子饃都是厚一點的,顏色偏黃黑的,因為用了壓榨菜籽油,加上厚一些,要烘烤時間長一點,所以顏色不是很漂亮,但根據價格的不同,會添加核桃碎、花生碎、瓜子仁等,吃的口感是油酥型的。
  • 人間知味石子饃
    陝西關中美食石子饃在陝西關中一帶,民間在臘月二十三小年這天,除了祭灶,還有打石子饃的習俗。把餅皮放在石子上製作時取一塊發好的酵面,淋上少量鹼水中和下發酵產生的酸味,(鹼水的比例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加入乾麵粉和打好的數枚雞蛋液,繼續攪勻和面,和好的面有了韌勁後揪成若干劑子擀成餅皮
  • 買上十斤的鵝卵石,做出石子饃,讓大家吃出饅頭的特殊味道
    最近電視上一直在播一個關於美食的片子,這裡邊的食物是有著各種的味道啊,讓人看了就忍不住想去吃啊,這個片子的觀看人數也是不少的,經常從這個片子裡看呢,可以學會做很多的菜,就在昨天,我在這個片子裡剛剛學會了一道美食,就是一道很簡單的菜,石子饃。
  • 高陵史喻村石子饃,走進鄉村深處,品嘗製作奇特的麵食
    有時問急了,擾亂了人家忙碌的節奏,還會嘟囔一句:讓一下,讓一下,叫我把饃先搭鍋裡。最後一個出來的是桑娟,微胖,滿臉堆著笑意,像極了鄰家大媽。打眼一看,她就是一個熱情且經常接待來客來訪的人。雖說還有些農家人的低調含蓄,但向我們介紹起她二十多年做石子饃、賣石子饃的過往,如同聽即興演講,侃侃而談,有問必答。
  • 舌尖上的家鄉情——高陵桑娟石子饃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高陵融媒體出品在高陵一帶,桑娟很早就開始學做石子饃,至今已有20餘年。既然做起了石頭饃,也定是要讓食客吃一口就上癮。因普通石頭在高溫下會爆裂,她專挑大小均勻的黑青石,洗淨油炒過才可使用。「以前,有農家在家裡做這個石子饃,但是沒有人拿到市場上去賣,20年前,我抱著試試看的態度,結果一天賣到8元錢。」那個時候的物價,8元還是很豐厚的收入了,桑娟喜不自勝。
  • 食品中的「活化石」——陝西石子饃,一口酥香滿人間
    石子饃使用精粉加鮮蛋、芝麻、精煉植物油、精鹽、椒葉、蔗糖等各類調料揉成面,用燒熱了的石子作為炊具烙燙而成。石子為深埋河床之底的天然鵝卵石,並經精選加工處理,它油酥鹹香,經久耐放,易於消化,因此很受人們的喜愛,就連就外賓吃後也大加讚賞。
  • 朱坤明:我非常喜歡吃石子饃,小時候一年會做幾次,主要在過年
    作為石子饃和麻花有時也會做,石子饃主要用的是舊鐵鍋,放上石子,黑色的為主。上次買的橘子有點硬,沒有辦法用手剝開,一籌莫展,突然覺得試試用刀把它切開,挺好的,不會發生切西瓜時果汁到處都是。石子饃以前做的時候,主要的原材料就是棉花籽油、茴香,家裡種植的小麥磨成的麵粉,和雞蛋,其它的調料等。
  • 雲遊西安|陝西美食紀錄片《面面俱到》(九)關中民俗小吃石子饃
    石子饃是陝西民間的一種古老的漢族風味小吃,因其是將餅坯放在燒熱了的石子上烙製成的,故而得名。由於它歷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因而被稱為我國食品中的活化石。今天就請跟隨文旅君走進陝西美食紀錄片《面面俱到》「品嘗」關中民俗小吃石子饃上期回顧:雲遊西安 | 陝西美食紀錄片
  • 但是來自於神農時代的石子饃,你吃過沒
    石子饃是由遠古的「燔黍」演變而來的,經過了一個長久流傳,不斷改進的過程。 唐代叫做「石鏊餅」,並曾以此餅向皇帝進貢。到了清代,石子饃傳入金陵,稱為「天然餅」。文壇巨匠袁枚在他的《隨園食單》中稱譽它為「天然餅」,對其用料、作法、特點作了詳細記載:「涇陽張荷塘明府家制天然餅。
  • 這種饃用石頭烙出,女人坐月子都吃它
    早上7點, 56歲的彭學民和妻子像往常一樣來到山西臨猗孫吉鎮上擺攤製作手工石子饃,一天的辛勞就這樣正式開始。石子饃,在當地又稱乾乾饃,是晉南永濟、芮城地區流行的風味食品,因為有營養好消化,不僅老幼鹹宜,誰家裡的媳婦生娃了也都會準備一些,專門供產婦吃,所以也被稱為「月子饃」。
  • 90後大廚辭職做石子饃 每個都要稱重一克都不能少
    在附近一家美容院上班的妻子上班前下班後能幫著賣下饃,但大部分時間是他一個人在忙著做石子饃。    西部網訊(記者 魏永賢)25歲的彬縣小夥武志剛去年年底開始在西安西影路王家村租房做家鄉的石子饃。在附近一家美容院上班的妻子上班前下班後能幫著賣下饃,但大部分時間是他一個人在忙著做石子饃。    在濟南、西安等地做了七八年大廚的小武,做起石子饃來很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