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豐樂河陀嫘包子,是湖北鍾祥縣著名的傳統風味小吃。且這種小吃,外形美,韌性強,顏色白,無裂縫,層次多,無蜂窩,味香甜爽口,更久放不壞,為鍾祥人民最喜愛的食品。五丁包子為揚州市富春茶社最負盛名的特產茶點。
據說,這五丁大包的第一位顧客就是大名鼎鼎的乾隆皇帝。因為這包子是用五種餡心又是丁廚師所創製的,故起名為「五丁包子」。後來為了適應大眾的需要,富春茶杜通常只製作用雞丁、筍丁、肉丁為餡的三丁包子,這三丁包子餡滿而個大,味濃而不膩,鮮肥滋潤,十分可口,且外形花褶亦很美觀,令人所喜食。1989年,該品獲商業部優質產品「金鼎獎」。近些年來,還用飛機運往香港,供應港澳同胞品嘗。
豆腐包子為一種素食小吃,是陝西寶雞市著名的地方風味。其製作考究,工藝嚴謹。系用酵面發制麵團,加粉揉勻後揪25克一個的面劑。以嫩豆腐塊置旺火蒸後取出晾涼,切成蕎麥粒大的小丁,配蔥花、薑末及精鹽、五香料和清油拌餡,然後包餡捏成燈籠形狀蒸熟。吃時先用手將包底一捏,包口就會自然張開,若再加進點辣子油,則風味更加滋美。
蟹黃湯包,俗稱「蟹包",為江蘇鎮江的傳統名小吃。它是以豬肉糜、螃蟹肉和鮮皮凍為餡,精麵粉為皮加工而成。每50克面劑制湯包5隻,具有皮薄透亮,湯多餡飽,味"道鮮美的特點,「放在盤裡象座鐘,夾在筷上象燈籠」。可見其選料精細,製作考究,質優形美,膾炙人口。此點宜現做熱吃,食之,若蘸以鎮江金山香醋,佐以薑絲。其味則更不尋常。後來,在配料和製作技巧上進行了改進,使湯包皮薄、餡嫩、湯鮮、花勻,從而形成四季美特有的小籠湯包。其湯包出籠後,佐以薑絲、醬油、陳醋等進食,別具風味。因而,在外地來武漢的人中,有「不進四季美,枉來三鎮遊」的贊語。
四季美湯包味美好吃, 四季美湯包,這一誘人的美食,不僅是大眾歡迎的風味小吃,而且也是貴賓宴席。上的佳餚。電影界的影星王曉棠、趙娜、石維堅、陳思思等,也慕名前來一飽口福。其他國內外許多名人也曾先後慕名而來,品嘗後都讚不絕口。四季美經營湯包的生意,更加興隆。金線油塔為西安宴席上的名點,因其外形如縷縷金絲盤繞,層層相疊,提起似金線,放下象松塔,故名金線油塔。系用富強粉和面,取豬板油和網油剁泥,加調料粉及精鹽拌好,再將麵團擀成片塗上調料油泥,切細絲扯長,繞食指與中指上,盤成塔狀。另用薄面片下墊上蓋油塔胚,經蒸製而成。鬆軟綿潤,油而不膩,若配杏仁甜漿佐食,則別有風味。
蟒鱗花卷,是湖北黃陂縣的傳統風味麵食小吃,產品外皮形似蟒鱗,具有造型美觀,松泡柔軟,香辣適口的特點。因其製作簡便,經濟實惠,尤適家庭和集體食堂制食,頗受群眾喜愛。相傳在清朝道光年間(1824年),黃陂縣有一位名叫彭健苟的白案廚師,他在離城5華裡的塘埠口開設勤行作坊。因塘埠口是武漢至黃陂的船隻停泊碼頭,往來的各地船隻較多,彭健苟師傅為了做活熟食生意,便千方百計擴大花色品種,提高產品質量。他在原來的白面饅頭的基礎上,增添調料,改變製法,並選用香辣調味為主,開始仿以河中魚鱗造型,取名為「魚鱗花卷"。後經寧波船工建議說,盤搓麵團像一條大蟒一樣,改用蟒鱗花形比魚鱗好看。於是做出了形美味佳的「蟒鱗花卷」,深受各地船工的喜愛和讚賞。從此,蟒鱗花卷問世,且其製作一直流傳至今。
蟒鱗花卷是以發酵麵團,配用精鹽、香蔥、胡椒粉、芝麻油作餡,經抹勻後合攏擀制搓成長條,先用刀口斜劃成條紋,回頭又用刀背在條紋上斜壓成蟒鱗狀,並經改刀蒸製而成。前些年,國際友人到黃陂旅遊,在招待進餐中,由彭的徒弟許堂柏老師傅給客人製作蟒鱗花卷,作為席間點心食用,倍受客人好評。黃州燒梅,是鄂東歷史名城一黃州府城的傳統風味小吃,系用上白麵粉揉合為皮,選以肥豬肉、花生仁、蜜桔餅、葡萄千、冰糖、紅綠絲及熟饅頭等切碎為餡,包好後經蒸食或炸食均可,是.種確有獨到特色的美味甜點。
黃州燒梅,吃法多樣,可蒸、炸、烤食,均食味佳美。而食蒸製燒梅,要用筷倒夾先食底部,以防燙嘴。迄今,不少中外遊客,旅遊黃州觀賞東坡赤壁時,無不慕名購買黃州燒梅一嘗為快,或攜走作為名點,饋贈親友。馬家燒麥,為瀋陽市河區小北城門裡馬家燒麥館所創製,故名。而這一回族特殊風味食品,其獨到之處,系用開水燙麵,柔軟筋道;用大米麵做補面,鬆散不粘;包製時,上無花穗,封口露餡不開,不留大纓,呈木魚狀。成熟後皮面晶亮,纓邊掛一層白霜,猶如朵朵含苞待放的牡丹,形美、味長,為燒麥中的佼佼者,令人所喜食。
參考資料《中國名食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