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名食文化,豐樂河陀嫘包子等地方小吃

2020-12-20 曉星聊文化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豐樂河陀嫘包子,是湖北鍾祥縣著名的傳統風味小吃。且這種小吃,外形美,韌性強,顏色白,無裂縫,層次多,無蜂窩,味香甜爽口,更久放不壞,為鍾祥人民最喜愛的食品。五丁包子為揚州市富春茶社最負盛名的特產茶點。

豐樂河陀嫘包子

據說,這五丁大包的第一位顧客就是大名鼎鼎的乾隆皇帝。因為這包子是用五種餡心又是丁廚師所創製的,故起名為「五丁包子」。後來為了適應大眾的需要,富春茶杜通常只製作用雞丁、筍丁、肉丁為餡的三丁包子,這三丁包子餡滿而個大,味濃而不膩,鮮肥滋潤,十分可口,且外形花褶亦很美觀,令人所喜食。1989年,該品獲商業部優質產品「金鼎獎」。近些年來,還用飛機運往香港,供應港澳同胞品嘗。

五丁包子

豆腐包子為一種素食小吃,是陝西寶雞市著名的地方風味。其製作考究,工藝嚴謹。系用酵面發制麵團,加粉揉勻後揪25克一個的面劑。以嫩豆腐塊置旺火蒸後取出晾涼,切成蕎麥粒大的小丁,配蔥花、薑末及精鹽、五香料和清油拌餡,然後包餡捏成燈籠形狀蒸熟。吃時先用手將包底一捏,包口就會自然張開,若再加進點辣子油,則風味更加滋美。

豆腐包子

蟹黃湯包,俗稱「蟹包",為江蘇鎮江的傳統名小吃。它是以豬肉糜、螃蟹肉和鮮皮凍為餡,精麵粉為皮加工而成。每50克面劑制湯包5隻,具有皮薄透亮,湯多餡飽,味"道鮮美的特點,「放在盤裡象座鐘,夾在筷上象燈籠」。可見其選料精細,製作考究,質優形美,膾炙人口。此點宜現做熱吃,食之,若蘸以鎮江金山香醋,佐以薑絲。其味則更不尋常。後來,在配料和製作技巧上進行了改進,使湯包皮薄、餡嫩、湯鮮、花勻,從而形成四季美特有的小籠湯包。其湯包出籠後,佐以薑絲、醬油、陳醋等進食,別具風味。因而,在外地來武漢的人中,有「不進四季美,枉來三鎮遊」的贊語。

蟹黃湯包

四季美湯包味美好吃, 四季美湯包,這一誘人的美食,不僅是大眾歡迎的風味小吃,而且也是貴賓宴席。上的佳餚。電影界的影星王曉棠、趙娜、石維堅、陳思思等,也慕名前來一飽口福。其他國內外許多名人也曾先後慕名而來,品嘗後都讚不絕口。四季美經營湯包的生意,更加興隆。金線油塔為西安宴席上的名點,因其外形如縷縷金絲盤繞,層層相疊,提起似金線,放下象松塔,故名金線油塔。系用富強粉和面,取豬板油和網油剁泥,加調料粉及精鹽拌好,再將麵團擀成片塗上調料油泥,切細絲扯長,繞食指與中指上,盤成塔狀。另用薄面片下墊上蓋油塔胚,經蒸製而成。鬆軟綿潤,油而不膩,若配杏仁甜漿佐食,則別有風味。

四季美湯包

蟒鱗花卷,是湖北黃陂縣的傳統風味麵食小吃,產品外皮形似蟒鱗,具有造型美觀,松泡柔軟,香辣適口的特點。因其製作簡便,經濟實惠,尤適家庭和集體食堂制食,頗受群眾喜愛。相傳在清朝道光年間(1824年),黃陂縣有一位名叫彭健苟的白案廚師,他在離城5華裡的塘埠口開設勤行作坊。因塘埠口是武漢至黃陂的船隻停泊碼頭,往來的各地船隻較多,彭健苟師傅為了做活熟食生意,便千方百計擴大花色品種,提高產品質量。他在原來的白面饅頭的基礎上,增添調料,改變製法,並選用香辣調味為主,開始仿以河中魚鱗造型,取名為「魚鱗花卷"。後經寧波船工建議說,盤搓麵團像一條大蟒一樣,改用蟒鱗花形比魚鱗好看。於是做出了形美味佳的「蟒鱗花卷」,深受各地船工的喜愛和讚賞。從此,蟒鱗花卷問世,且其製作一直流傳至今。

蟒鱗花卷

蟒鱗花卷是以發酵麵團,配用精鹽、香蔥、胡椒粉、芝麻油作餡,經抹勻後合攏擀制搓成長條,先用刀口斜劃成條紋,回頭又用刀背在條紋上斜壓成蟒鱗狀,並經改刀蒸製而成。前些年,國際友人到黃陂旅遊,在招待進餐中,由彭的徒弟許堂柏老師傅給客人製作蟒鱗花卷,作為席間點心食用,倍受客人好評。黃州燒梅,是鄂東歷史名城一黃州府城的傳統風味小吃,系用上白麵粉揉合為皮,選以肥豬肉、花生仁、蜜桔餅、葡萄千、冰糖、紅綠絲及熟饅頭等切碎為餡,包好後經蒸食或炸食均可,是.種確有獨到特色的美味甜點。

黃州燒梅,吃法多樣,可蒸、炸、烤食,均食味佳美。而食蒸製燒梅,要用筷倒夾先食底部,以防燙嘴。迄今,不少中外遊客,旅遊黃州觀賞東坡赤壁時,無不慕名購買黃州燒梅一嘗為快,或攜走作為名點,饋贈親友。馬家燒麥,為瀋陽市河區小北城門裡馬家燒麥館所創製,故名。而這一回族特殊風味食品,其獨到之處,系用開水燙麵,柔軟筋道;用大米麵做補面,鬆散不粘;包製時,上無花穗,封口露餡不開,不留大纓,呈木魚狀。成熟後皮面晶亮,纓邊掛一層白霜,猶如朵朵含苞待放的牡丹,形美、味長,為燒麥中的佼佼者,令人所喜食。

參考資料《中國名食飲食》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名食介紹,「 礅子鍋盔」等地方名食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礅子鍋盔,是湖北省仙桃市的傳統風味名食。相傳,在公元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勤行祖師梅翁之母因病不思飲食,梅翁便精心製作出一種形如石礅的食品,其母食後,頓即開胃口,長精神,不久,疾病痊癒。自此以後,這種食品便流傳開來,且一直沿襲古法製作,人們稱它為「礅子鍋盔」,極受食者喜愛。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名食文化,龍鳳金團等名食文化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龍鳳金團,乃寧波傳統名食,系以米粉為主要原料,並配餡心製成的一種甜味糕點。現今「薩其瑪」這一傳統美點,又名「芙蓉糕」,因形態與色調猶似芙蓉花,且其風味特點亦與薩其瑪相同。因而,故有此稱。「大救駕」是安徽古城壽縣流傳千年的美味名點。此點系用富強粉、綿白糖、冰糖、豬油及其它多種果料合制而成。形圓色黃,外皮花酥層疊,猶如金絲盤繞,味美香甜,內餡果料豐富,食之油而不膩。
  •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名食介紹,桃花面等地方風味小吃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桃花面」是湖北孝感市傳統風味小吃。而這種地方風味名食是經過由餛飩食品演變而成。東臺魚湯麵,既食味佳美,又營養豐富,含有大量鈣質、膠質等營養素,具有滋補健身、延年益壽的食療功用,故成為老幼皆宜的營養保健名食。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各地餅的由來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纏絲餅,又名「相思餅」。而這個傳說為織女理絲而得名的古橋一理絲橋,古代造型甚為獨特,縱觀其景,頗有銀河天橋之意。由於七仙女常以織絲纏餅給董郎送食,故後在孝感地方,便出現了這一象徵甜蜜純潔愛情的「纏絲餅」,且傳為千秋佳話。
  • 《飲食文化》第一章 中國飲食文化漫談
    中國飲食文化所以能夠美名揚四海,不僅僅在於中國菜餚的精美可口,更重要的是在於通過置身於中國餐飲文化環境之中,品嘗色、香、味、形、名、器、境、趣俱佳的中國食物之妙,欣賞中國餐具器皿的典雅講究之美,感受中國食物製作的形狀之妙,玩味中國食物的美名之趣,並在這些過程中感受中華民族滲透於飲食文化中的思維方式和哲學理念,領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這才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真正精華所在。
  • 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
    從古代到現代,中國的文化已經發展了有上下總共接近上萬年的歷史了。而中國的飲食文化也是和其他的文化同脈相傳,一樣是歷史悠久,都可以算得上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有一句俗語說得好,「民,以食為天。」所謂天大地大,吃飯最大。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及它的基本特徵
    從低級的生存需求而論,有食不必有味,但從高級的生活要求而言,重味必出美食,故而,食為味之本,昧為食之魂;中國飲食文化在其發展歷程中,形成了以「齊和」為基本發展規律、以「中和」為基。本美性特徵的文化模式。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全殼甲魚湯等地方風味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全殼甲魚湯,又名「活甲魚湯」,它是楚鄉湖北房縣的地方風味名菜。在建國後,無錫市中國飯店的廚師繼而改進,對此餚以整條鱔肉烹製,可謂形美昧美,更加遐邇聞名。號稱「水鄉園林」的潛江縣,位於湖北江漢平原中部,北臨漢水,西瀕長湖,境內林木蓊鬱,湖塘密布,河叉交錯,盛產各種淡水魚鮮,故以烹製魚饌著名。尤以黃鱔烹製的「二回頭"菜餚,最受人們所喜食和稱讚。
  • 飲食是一種生活,也是一種文化表現 從飲食文化看臺灣!
    飲食是一種生活,也是一種文化表現。臺灣特殊的歷史背景、突出的海島特徵、獨特的文化習俗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飲食文化。臺灣飲食文化以福建閩南飲食文化為主,但又結合了中國大陸各地的飲食文化特點。本文旨在通過對臺灣飲食文化的介紹,使人們對臺灣的飲食文化能有一個大概地了解。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各種餅的歷史及由來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太史餅是南京等地的傳統名食。系用富強粉、熟豬油、飴糖作皮和酥,以白糖粉、熟標準麵粉、糖豬板油丁和桂花作餡。太后餅建國後1982年,太后餅參加了渭南地區舉辦的飲食業風味食品展銷會,曾被評為優質傳統食品。都勻太師餅是貴州省傳統名特食品。
  • 地方飲食文化資源在幼兒園課程中開發的研究
    三、國內外相關研究關於地方飲食文化及地方飲食文化在幼兒園中開發的現狀和意義,筆者通過對相關書籍、期刊及中國知網資料庫的檢索,整理分析了國內外學者的相關觀點。(一)關於「文化」、「飲食文化」、「地方飲食文化」概念的界定關於「文化」的定義,從不同學科角度,專家有不同的想法。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它的發展成熟階段
    在前期形成初步文化模式的基礎上,歷經秦漢、直到唐代的結束,其間歷時一千多年,中國飲食文化承上啟下,不斷壯大與豐富自己的內涵,創造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財富,為後來中國飲食文化邁向成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烹飪原料供應充足這一時期烹飪原料無論是品種還是產量都大大地超過了以前,糧食產量的提高使人們飲食生活中的糧食結構出現了新的變化。
  • 日本的飲食文化和中國文化有什麼不同?
    飲食文化是指人們食生產和食生活的方式、過程、功能等結構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總和。俗話說就是填飽肚子,就是 「吃」「喝」這兩個字。形式比較原始,只解決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我從小就很愛吃,身在新疆,接觸到的美食的確很多,但其實我對於這種文化現象感悟並不是很深,自從學了日語和英語,學習了解了別國的文化與歷史,使我認識到不同國家的「吃」文化也是受一定的影響而發展形成的。各個國家各不相同的飲食文化與其民族性格的差異應當是有一定聯繫的。像中國對日本的文化,有一種同類感。
  • 食在廣州 西關傳統小吃/毋米粥/艇仔粥
    「食在廣州」,此言不虛也。所謂西關,就是現在的荔灣區別稱,也是明清時廣州城西門外一帶地方的統稱。西關早在明末清初就曾是中國對外貿易的唯一通商口岸,附近的沙面曾是英、法租借區。既然是商貿發達之處,傳統美食也就分外多了。比較有名氣的美食有:南信雙皮奶、銀記腸粉、林林牛雜、豬腳姜醋蛋、寶華麵店的麵食。由於肚子容量有限,一一品嘗是不現實的,那我們吃到了什麼呢?
  • 古法榨油延續中國老味道 詮釋傳統飲食文化
    羅麗江介紹,木製壓榨取油方法歷史悠久,榨油技術始於漢,在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就有壓榨取油記載,在元代《王禎農書》、明代《天工開物》、《農政全書》都有榨油機和榨油方法記載,老式木製榨油在我國一直盛行,解放後機器替代了傳統民族工藝,木製榨油機逐步走下歷史舞臺,雲南省羅平縣香逸油脂種植專業合作社傳承古法壓榨技藝開發「依魯」菜籽油,詮釋了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傳承精神,延續了中國老味道,讓營養健康的油中貴族走進更多的廚房更多的餐桌
  • 中國各地飲食文化:無辣不歡的地方代表(一)
    中國各地飲食文化:無辣不歡的地方代表(一)從古至今文化主宰著每個民族、每個國家、每個家庭,甚至是每個人的命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不同的文化對於各民族、國家、家庭以及個人的影響有所不同。今天世界各地對所屬文化進行了細緻的劃分,並且分門別類地加以研究。
  • 梁實秋《人間食色,至味清歡》:從中國傳統飲食文化說開去
    就連至聖先師孔子也提出:「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將「吃」列為人的根本訴求;強調「食不饜精,膾不饜細」,反映先民對飲食的精品意識。所謂「食、色,性也」,中國古今文人在「吃」上可謂是下了一番大功夫。梁實秋《人間食色,至味清歡》飲食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內涵豐富,博大精深。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的特色主要包括三個層次:物質層次、行為層次和精神層次。梁實秋在書中的描寫細膩生動,層層遞進地展現出中國傳統飲食獨有的文化魅力。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麵條的歷史淵源
    本文乃作者小頁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麵條是我國古老的傳統食品,品種繁多,是麵粉製品中一大「家族」。麵條也是我國人民四季常吃的食品,它既能作為主食而飽腹,也可作小吃點心,起調劑口味和膳食的作用,在人民生活中影響頗大。我國的麵條不僅神州大地處處可見,食用廣泛,並在世界各地廣為傳播,不少國家都有它的蹤跡,並美其名日「中華麵條」,聲望很高。我國是世界麵條的故鄉,歷史悠久,其淵源可追溯到1900多年前的漢代。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桂花鮮慄羹等名菜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桂花鮮慄羹」是杭州地方的傳統美食。自此,杭州地方便產生了各種不同的桂花樹,後在當地廚師的改進下,採用桂花、慄子、西湖藕粉烹製成「桂花慄子羹」這一人間美食,一直流傳至今。
  • 零零碎碎的小吃 背後是海納百川的上海飲食文化
    而這些充滿煙火氣、零零碎碎的小吃,背後是海納百川的上海飲食文化。一個打折的包子,看見上海最美的「煙火氣」經歷了疫情的衝擊,上海是什麼時候回到我們熟悉的樣子的?在年過七旬的王老伯眼裡,是從隔壁「老弄堂油條鋪」冒起熱騰騰的煙氣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