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剖析權力與情感的隱秘聯繫

2020-12-17 金臺資訊

·閱讀提示·

自20世紀70年代提出以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逐漸應用到包括針對婦女的家庭暴力、兒童虐待、人口販運、戰俘等很多現象的分析中。在《以愛求生》一書中,迪伊·格雷厄姆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一詞,以此對父權制進行了分析。「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揭示了權力與情感之間的隱秘聯繫,也讓我們看到不對等的權力關系所具有的複雜的表現形式,以及反對不對等權力關係的艱巨性。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源於發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一起綁架案。1973年某日,兩名有前科的罪犯在搶劫斯德哥爾摩市內最大的一家銀行失敗後,劫持了四名銀行職員作為人質。警方與劫匪持續對峙了6天,其間綁匪威脅人質性命,也對他們表現出一些善意和關照。令人不解的是,四名人質被解救後,卻對綁匪產生了憐憫的感情,他們拒絕指控綁匪,並對警察持敵對態度,其中一名女職員還愛上了一名綁匪並在綁匪服刑期間與之結婚。這件事情激起了媒體和研究者的興趣,研究者認為四名人質與綁匪產生感情,是一種認知紊亂的表現,在面對死亡威脅的情境下,人質為了求得生存,與綁匪之間形成了一種順從、忠誠的感情,並將其命名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自提出以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得到極大關注,其使用範圍也不斷擴大,漸漸用於解釋受暴婦女、受性侵和虐待的兒童、人口販運等問題,也用於解釋性別關係、種族關係等群體性政治,乃至用於解釋國際關係。與之相應,對「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質疑和批評也一直存在。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內涵與應用

在精神病學和犯罪學的分析中,「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源於人質與綁匪面對面的接觸中,綁匪掌握對人質的生殺大權,使人質產生了極度恐懼,處於極度無助、無力和屈服的地位,看不到逃跑和生還的希望。在這種情況下,綁匪所表現出的微小善意,甚至只是不毆打、虐待、強姦人質,就會贏得人質的好感。人質會對綁匪產生正向情感,對綁匪的立場產生認同,並會對警察等權威機構產生敵對情緒。「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表現是雙向的,綁匪也會對人質產生好感,這被稱為「利馬綜合症」。

在心理學的分析中,「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源於一種求生的本能,早期研究者斯特倫茨認為,受害者的求生欲望比對施害者的痛恨更為強烈,受害者與施害者之間產生的情感聯繫,是在壓力條件下,自我的一種防禦機制。塞西莉亞的研究則認為,這種情況在女性身上更易出現。針對「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上述特點,在心理學上也存在相應的精神或心理諮詢,即幫助患者意識到他們的行為和感受源自人類遺傳的生存技能,幫助受害者恢復正常的生活狀態,減少他們受求生壓力驅動的行為傾向。

自20世紀70年代提出以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備受醫生、研究人員、犯罪學專家、律師和媒體的青睞,被逐漸應用到包括針對婦女的家庭暴力、兒童虐待、人口販運、戰俘、恐怖主義、邪教、奴隸和妓女等很多群體的分析中。麥可·阿道揚等人對「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一詞應用的擴展過程進行了研究,發現:1970~1980年代,「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僅應用於綁架和劫持事件中,1980~1990年代,「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應用範圍有了擴展。通過將「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與「不對等的權力關係會產生錯誤的情感聯結」這一觀點相連,研究者逐漸認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不僅存在於劫持事件中,而是存在於一系列權力不對等的關係中。在1994年出版的《以愛求生——性恐懼、男性暴力與女性生活》一書中,迪伊·格雷厄姆進一步擴展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應用範圍,不僅用其來指代個體行為,更用其來解釋「女性氣質」這一群體行為。在這一基礎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又用於解釋種族關係、國際關係和全球衝突等更大範圍的研究中。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與性別權力分析

《以愛求生——性恐懼、男性暴力與女性生活》一書,是將「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應用於考察性別權力關係的重要著作。作者迪伊·格雷厄姆認為,在父權制下,男性的主導性權力使得女性一直生活在不被察覺的恐懼中,女性要時刻擔心強姦等暴力的發生,也時刻害怕會惹得男性不悅。女性心理實際是在脅迫下所呈現的心理狀態,是對男性暴力的恐懼之下的心理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女性常常努力取悅男性,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了以順從和犧牲為特點的女性氣質。女性氣質中包含了一系列取悅男性的行為,這與其屈從性地位有關,實質上是一種求生策略。

將女性的劣勢地位歸因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這一觀點看起來仍像是在「責備受害者」,實際上,迪伊·格雷厄姆也並未止步於此。迪伊·格雷厄姆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ocietal Stockholm Syndrome)一詞,轉而將取悅型女性氣質的根源轉向了對父權制的分析和批評。在此基礎上,迪伊·格雷厄姆也提出「社會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在所有壓迫性的群體關係中都存在。

《以愛求生》一書出版後引發極大關注,有論者認為這本書是「20世紀女性心理學領域最重要的著作,闡釋了包括受暴女性在內的每一位女性的經驗」。這本書也為一些令人困惑的問題提供了答案,這些問題包括「為什麼遭受暴力的女性難以離開施暴者?」「為什麼有些女性比男性更能接受男尊女卑的觀念?」「為什么女性總是害怕成為一個女性主義者?」「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不支持女性成為領導者?」「為什麼霸道總裁愛上我的戲碼總能擁有市場?」。

圍繞「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質疑與批評

儘管有不少案例印證著「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存在,但其也一直飽受質疑。其中,最大的困惑在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不是真的存在?既有資料表明,「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在所有劫持事件中所佔的比例是很低的,根據2007年聯邦調查局執法公告,只有不到5%的綁架受害者會發展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特徵。至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作為一個醫學概念也未得到權威認可。由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診斷精神疾病的權威指導《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從來沒有收錄過「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此外,「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這個概念使用的不斷泛化,也飽受質疑。麥可·阿道揚等人認為這是醫學話語過度擴張的結果,將受害者貼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標籤,意味著人們對異見的排斥,也是對受害者主體性和主觀感受的貶低。

在筆者看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之所以引發強烈關注,是因為其揭示了權力與情感之間的隱秘聯繫,也讓我們看到不對等的權力關系所具有的複雜的表現形式,以及反對不對等權力關係的艱巨性。這一概念發展至今,其作為一個醫學概念的有效性需要做進一步考察,但不失為洞察權力關係的一個有力的理論視角和分析工具。(劉天紅)

相關焦點

  • 《兩隻老虎》聊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提到綁架者與被綁架者之間的「同盟」關係,就要談談一個常會被提到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來自於一起真實的綁架案件:1973年8月,兩名劫匪劫持了位於斯德哥爾摩的一家銀行並綁架了一男三女共四名銀行職員作為人質,在與警方對峙130個小時之後,劫匪放棄了掙扎而被捕。
  • 管理中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基於本體詮釋學的視角
    摘 要: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西方社會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是指被害者對犯罪者產生了某種情感甚至依賴,從而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心理病症。這種現象不僅出現於社會領域,在管理領域中也廣泛存在。對於這種受害者對加害者產生的變質情感,即扭曲的「人質情結」,瑞典犯罪兼心理學家尼爾斯·貝耶洛特(Nils Bejerot) 創造了一個新詞來解釋——「斯德哥爾摩病」,又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 Stockholm syndrome)。隨後幾起類似的反轉案例使得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加入探究其成因的行列中,他們不僅將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當作心理範疇的一種疾病,還發現這一現象在其他領域也廣泛存在。
  • 愛情中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今天來跟大家探討一下愛情中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剛剛莫妮卡又來舉案例,我們藉此粗淺的分析一下。 其實這種情感就是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情感是被完全馴化的,被操控的,無論被對方怎樣對待,都不願意離開。
  • 人也可以被馴化——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這種屈服於暴虐的狀況,心理學上叫做「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又稱斯德哥爾摩效應或人質情結、人質效應。是指受害人對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種情感造成受害人對加害一方產生好感、依賴性、甚至協助加害者。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真的存在嗎?
    可凡事總有例外,比如「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舉個例子,假如很不幸,你被綁架成了人質,該怎麼辦?按照正常邏輯,肯定是「喂,110嗎,我要報警」。可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反應則是,「警察你們走開,不要傷害我和劫匪!」這……不是黑白顛倒、是非不分嗎?
  • 斯德哥爾摩效應:《隱秘的角落》第三眼
    在《隱秘的角落》的後幾集,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1、背叛 2、斯德哥爾摩效應 3、靈魂拷問 人性的善與惡,像兩片不同的薄如蟬翼的餅,一片疊加一片,如千層餅一般疊加在一起。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十問:我為什麼「愛上」傷害我的人
    犯罪學家和精神病學家Nils Bejerot在案件之後,使用「Norrmalmstorgssyndromet」一詞描述這種受害者與傷害其的罪犯建立情感或心理依賴的現象。在之後的新聞報導中,這個現象被稱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如何判斷受害人出現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十問:我為什麼「愛上」傷害我的人-虎嗅網
    犯罪學家和精神病學家Nils Bejerot在案件之後,使用「Norrmalmstorgssyndromet」一詞描述這種受害者與傷害其的罪犯建立情感或心理依賴的現象。在之後的新聞報導中,這個現象被稱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 勞容枝案庭審結束,她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患者嗎?
    在庭審過程中,勞榮枝否認自己殺人,始終辯解系遭法子英脅迫、指使,沒有合謀,自己不是主動犯罪,她的這一說法,將自己說的好像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受害者,自己是無辜的,她的這一辯解合理嗎?首先,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又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症候群,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
  • 李陽妻子kim,但願你沒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斯德哥爾摩效應,又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症候群,是指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性、甚至協助加害人。
  • 讓他緘默的,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圖)
    失蹤4年的肖恩引發了許多疑問:肖恩並非處於完全被囚禁的狀態,卻從未嘗試過逃跑;肖恩可以自由打電話,卻從未試圖打電話聯繫父母;肖恩有很多獨自外出求救的機會,卻寧願與麥可·德夫林繼續「父子關係」。
  • 《水滸傳》扈三娘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原來人也是可以被馴養的
    1973年,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有兩名歹徒搶劫了一家銀行,並劫持了四名銀行職員做人質,瑞典警察接到報警,包圍了銀行。兩名歹徒和警察對峙了6天時間,最後以歹徒投降而結束。
  • 斯德哥爾摩症
    左岸,資深媒體人1973年,瑞典斯德哥爾摩被警察包圍的一名銀行劫匪,將一男三女扣壓在保管庫內,要求警方保證他安全出境,否則將人質全部處死。六天後,警方用催淚瓦斯將人質和劫匪驅趕出來,狙擊手做好擊斃劫匪的準備。出乎意料的是,人質竟自動將劫匪圍起,保護他不受警方的傷害,並拒絕提供不利於他的證詞。
  • 唐僧的母親被霸佔18年,卻不向宰相父親求救,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又稱人質情結或人質症候群,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加害者產生情感(同情、認同、依賴等),甚至反過來幫助加害者的一種情結。據心理學者的研究,情感上會依賴他人且容易受感動的人,若遇到類似的狀況,很容易產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對於本病,常採用心理治療。
  • 動物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野豬囚犯這個故事讓筆者想到有一種心理疾病叫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人。他們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裡,劫持者讓他們活下來,他們便不勝感激。他們與劫持者共命運,把劫持者的前途當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視為自己的安危。
  • 錢江晚報:衡水中學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原標題:衡水中學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12月3日的《鄭州晚報》用兩個整版的篇幅,刊登了調查報導《衡水中學:「高考夢工廠」裡的孩子們》,披露並質疑該校的管理、「教育」方式以及學生的不滿。   這是一篇可能挨耳刮子的報導。11月3日,教育界著名學者楊東平發表了一篇博文《假如我是衡水中學校長》。
  • 舌尖上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是的,我說的,就是一種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舌尖上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需要指出,「舌尖」的使用,其實並不準確,因為人的味蕾主要集中於舌尖之外的部位,但《舌尖上的中國》揭示了「舌尖」的主要功能,其實是用來「舔」的,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情與貌,略相似。在很多年裡,我不僅有吃野菜的愛好,還經常吃野味——我指的是野生動物的肉。
  • 從勞榮枝法子英淺談「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和「邦妮和克萊德」症
    由於很多罪案題材的影視作品的表現,我們都知道了一個名詞,叫做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斯德哥爾摩效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直白的說法就是人質情結或人質症候群。這麼多的名字其實就說了一個事: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性、甚至協助加害人。
  • 美國電影無人生還影評: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重口味愛情故事
    無人生還影評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愛情故事其實這部電影就是一個關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重口味愛情故事,一個心理變態但卻勇敢追愛的怪大叔,喜歡把年輕漂亮的姑娘囚禁起來,還劃破自己的靜脈賭的就是認定小姑娘一定會救她。
  • 阿乙:我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患者
    [摘要]寫作它是綁匪,而我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患者。有時我覺得它還是一種癮,我是不能擺脫它的賭棍。阿乙說,寫作就像是綁匪,而他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患者。卡夫卡代表了一種逾越晶報:新書《陽光猛烈,萬物顯形》收錄的是你2011年至今寫的隨筆,這些文章通常是在什麼情況下寫就的?阿乙:我的寫作分兩塊,一塊是小說,一塊是小說之外。《陽光猛烈,萬物顯形》和此前的《寡人》就是後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