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不等於啞!聽力障礙兒童的語言矯正你是否關心了?

2020-12-24 騰訊網

保護嬰幼兒的聽力非常必要。人類雖然是視覺動物,但視聽結合是我們生存的基礎,無論是聽力亦或是視力的損失都會給人生帶來各種各種的困難和不便。就拿聽力障礙來說,它不僅意味著兒童天生喪失一種認識世界的工具,更代表著孩子全面發展受到嚴重影響。

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聽力障礙群體,有超過2000萬的聽力障礙人士,其中7周歲以下的兒童佔據了80萬之多,但僅有9萬人就讀於聾啞學校,基礎教育階段在校人數也只有8萬人。79.8%聽障兒童的聽力損失發生在4歲以前,即聽力障礙多為語前聾。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成長就是不斷與世界對話的過程,他們在幼兒階段所看到的、聽到的、嘗到的、摸到的事物和經歷都會對他們的一生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同時也在幫助他們打下基礎。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個詞——聾啞人,好像聽不見聲音的人就一定不會說話一樣。其實,這是一種存在多年的誤區。聽力障礙人士不是天生不能說話,而是沒有在嬰幼兒時期正常地度過語言發育期,致使大腦和構音器官沒有得到鍛鍊,從而喪失了說話的能力。

聽障帶來的問題多多

令人欣喜的是,這種喪失是暫時性的,如果聽障兒童能及時佩戴助聽儀器,那麼他們的語言功能是完全可以恢復的。雖然恢復的時間比較久,但最終的語言表達是和常人無異的。因為有這樣的經驗和底氣,我們才愈發注重語言矯正和家庭訓練的作用。聽力障礙所帶來的問題很多,但對於幼兒來說最重要的是這三點:

語言發育遲滯

我們在許多文章中都說過聽力、大腦和語言之間的關係,簡單來說就是聽力負責輸入,大腦負責處理和分析,最後構音器官承擔輸出的責任。聽力是基礎,沒有了聽覺,兒童學習語言的通路關閉了,也就沒有了後邊的處理和應用。

學習障礙

隨著接受系統教育的深入,閱讀和書寫逐漸成為學習的重要內容。但聽障兒童在語言表達上的不暢使他們對所閱讀的內容不甚理解,會出現只理解一部分或以偏概全的情況。書寫也是如此,由於語言理解能力的不足,孩子會出現邏輯混亂、成分省略、語序顛倒等問題。

社交困境

聽力的缺失必定帶來社交困難,一是他們聽不清也聽不懂他人的語言,二是無法很好地表達思想,二者相結合就造成聽障兒童相對孤僻的性格。他們更習慣被動表達,而不是主動發起溝通建立社交場景,在對話中也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眼神閃躲等行為。

家庭策略決定語言水平

無論是聽力障礙直接帶來的語言發育遲緩,還是間接的學習障礙和社交困境,它們的矯正和改善在理論上都是需要家庭語言規劃的參與。單純的參與矯正課程只是一方面,重要的另一方面則是父母在子女語言習得過程中採取的策略和選擇。

大部分聽障兒童在早期,也就是剛剛完成聽覺修復的前後一段時間裡的語言習得過程與健聽兒童相比是完全不同的,家長所採取的聽障管理模式可以說決定了子女是否需要語言矯正以及語言矯正所需要的時間和精力。家庭的語言行為、語言態度和語言管理都會對聽障兒童的語言以及認知能力構建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些聽障家庭對子女語言矯正的態度並不端正,好像把孩子交給矯正師就萬事大吉了,這種觀念和做法顯然是錯誤的。在語言矯正領域,有很多工作是需要碎片化時間實物教學的,這些工作並不能在短短的一節矯正課上完成,而是需要和孩子朝夕相處的父母來完成。

由於90%以上的聽力障礙兒童出生在健聽家庭,聽覺損傷的他們難以通過聽力獲得有效的語言信息,即使在完成聽力修復術後,聽障兒童的語言來源也更依賴於父母。不僅是語言,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與外界的交往活動也更依靠父母,家長的一言一行和所採取的行動一定會深刻影響孩子的各方面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家長誤以為和聽障子女說話就一定要提高音量,認為這是一種有效的語言輸入手段。其實,聽力障礙兒童不僅在能接收到的聲音音量上低於常人,更嚴重的是他們對不同聲音的分辨能力幾乎等於零。

也就是說,他們對聲音頻率、強度和持續時間的感知能力下降,不能有效分辨出同一種聲音採取不同音量、語調所代表的意義是不同的,這一點是和他們的社交能力息息相關的。

總的來說,父母要在第一時間發現孩子有聽力障礙的基礎上過短採取矯正手段,包括矯正課程和家庭訓練。家庭訓練也要在矯正師的引導和建議下完成,不能擅自使用網絡上不明出處的方法,以免上當受騙、事倍功半。

相關焦點

  • 聽力障礙兒童的語言矯正入門難度為啥這麼高?
    像是嚴重到這種程度的聽障兒童在佩戴助聽器前是無法進行語言矯正的。有些家長落入一個誤區,即孩子佩戴助聽器或人工耳蝸後就馬上能說話了。其實,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聽力和語言的關係是給予人類的語言依賴健康的聽覺,從妊娠期6個月開始,嬰兒的聽力系統基本發育成熟,逐漸能接收來自外界的聲音。
  • 避免寶寶因聾致啞,新生兒聽力篩查很重要
    相關資料顯示,我國新生兒雙側聽力障礙的發生率為1.4‰-1.8‰。如果新生兒因早產、疾病,或經歷過ICU搶救,其聽力障礙發生率則會更高。人們常說「十聾九啞」,因為正常的聽力是兒童學習語言的基礎。嬰兒學說話是先聽再學,邊說邊聽。如果根本聽不到自己發出的聲音,就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願望。因此,患有聽力障礙的不僅聾還啞。醫學研究發現,兒童聽力發育最關鍵的時期為0-3歲。
  • 聽力障礙影響的不只是發音,語言理解和語言邏輯才是關鍵
    在說聽力障礙對語言的影響之前,我們先要搞清楚一個觀點:絕大多數兒童的聽力障礙屬於語前聾,成人的聽力障礙幾乎全部都是語後聾。什麼是語前聾和語後聾呢?語前聾是指在語言習得之前就有的聽力障礙,一般可能是先天異常或是在嬰兒時期就有的聽覺損失;在學會語言之後出現的聽力障礙叫語後聾,多見於成人。二者的區別即在於聽力損失之前是否進行了語言學習,這個區別決定了兩種患者不同的治療方式和語言矯正手段。
  • 那些無聲的、不能表達的聽障兒童,能不能通過語言矯正恢復?
    因此對很多家長來說,他們也不會特別注意到孩子語言發展的變化,也不會去特意觀察是不是有問題的出現。可對於聽力障礙兒童來說,想要說話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先天便聽力損傷的他們既不能完整的聽見聲音,也不知道聲音對他們的作用,如果沒有外力影響,他們的一生就會和不清不楚的聲音結伴,直到徹底聽不見聲音的那一刻。說話這個簡單的技能對於聽障兒童而言無疑是比登天還難的問題。
  • 對於聽力障礙孩子來說,這些是語言矯正中最應該關心的問題
    佩戴助聽儀器能解決孩子聽力障礙中的聽覺問題,這是幫助孩子走回生活正軌的第一步。但是,助聽器並不代表孩子的聽力矯正萬事大吉了。相反地,這只是孩子回歸正常社會生活的第一步。下一步,就要開始進行語言矯正了。無論是接觸過聽障人士或在一些影視劇、書本中看到的聽障角色,他們的共同特點是不僅聽不見,還說不出口,很多人只能一輩子靠手語進行交流。
  • 想要進行聽障語言矯正,這幾個方面要注意,快收藏起來
    但聽力障礙的存在卻讓生命的脈動無法準確感知,大多數聽力障礙者只能依靠自己的觸感和眼睛去接觸這個世界。很可惜,他們只能被動地接受,卻做不到與世界溝通。因為聽力障礙帶給他們的,不僅是聲音的消失,還有語言的缺失。不管我們承不承認,聽力始終是每個人溝通與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
  • 到了應該說話的年紀還不開口?說話晚兒童的語言如何矯正?
    可能很多人會認為是語言發育遲緩吧,這也沒錯,但導致孩子說話晚的問題可不僅僅只有語言發育遲緩一個,還有一個一直被大眾注視,卻很難聯想到這裡的問題:聽力障礙。在之前的文章中小編給大家講過聽力障礙對孩子的影響,其中就提到了一個很關鍵的名詞:語前聾。顧名思義,語前聾就是聽障兒童尚未擁有語言能力就失去了聽力,導致他們無法通過正常方式進行語言表達的學習。
  • 孩子聽力障礙的語言矯正最重要的就是邁出第一步
    在我們父母那代人的幼年,誰家要是有個聽力障礙孩子,那就基本註定孩子一輩子都不會說話了。那個時節不像現在,手語並不普及,科學的聾啞兒童學校也是少之又少,聽障孩子的生活異常艱辛。如今醫學發展神速,聽力障礙的康復技術也是愈發先進,幾十年前只能認命學手語的他們如今可以通過佩戴助聽儀器恢復原本的聽力健康。既然聽力恢復了,語言功能也會跟著回來吧?事實上,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聽力障礙帶來的和普通版語言發育遲緩的差別在哪裡?會更嚴重嗎?
    小編這位朋友最後還是選擇到醫院給孩子進行全面檢查,結果一出來全家都傻眼了,孩子居然患有輕度聽力障礙。朋友跟我打電話時說「難怪總感覺孩子不聽話,平時夫妻倆說十句孩子能聽到兩句然後照做就不錯了。可我不明白孩子出生時聽力沒問題,怎麼長著長著就聾了呢?」
  • 聽力障礙兒童裝上「耳朵」就可以了嗎?不同的方法造就不同的際遇
    「早期的語言環境,對孩子的學習至關重要」,這是我們如今完全理解並接受的觀念。同一個孩子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生活,無論是語言亦或是學習、社交等方面都有著天差地別的不同。這不僅是對健康兒童說的,聽力障礙患兒尤其符合這個規律。國外有一個研究機構耗時三年跟蹤調查了兩位聽力障礙兒童,由此揭開了語言環境對兒童語言發育影響的面紗。
  • 孩子不聽話,也許不是性格原因,有可能是因為聽力障礙
    等到孩子長大一點開始會說話了,家長又開始擔心起寶貝的語言發育了,早點說話、能多說一點是每位父母的夙願。隨著身體的發育趨於平穩,能說會道、活蹦亂跳的寶貝又要進入幼兒園開始系統性學習了。可這個時候,有一件事著實讓父母頭痛——孩子不聽話。你說東,他到西;你逗狗,他捉雞,總是跟你對著幹。批評好幾次也不管用,即使忍不住出手教訓一下,爺爺奶奶還要攔著。
  • 怎麼才能讓聽力障礙的孩子說話?也許矯正很管用
    我國有聽力障礙人群2057萬,佔全國人口的16.79%,其中七歲以下聽障兒童可達80萬,每年還將新產生聽障兒童3萬餘名。聽力障礙嚴重影響著這些人的社會交往和個人生活質量。由於成年聽力障礙人群數量眾多,因此很多人的目光都放在了他們身上,於是忽略了聽力障礙兒童的存在。
  • 語言障礙一問一答沒有套路,這些都是我們客服的心聲
    透過現象看本質,從語言表現來看,這些都是語言障礙。發音問題:發音不準、吐字不清是最常見的構音障礙,常見於先天顎裂、聽力障礙、腦癱等。大多數兒童在雙語的環境中可以同時學會兩種語言,但如果語言環境變化過於頻繁,就可能使孩子語言學習混亂4、今天有家長問我,有的顎裂寶寶為什麼會有聽力障礙?
  • 孩子有語言障礙,父母如何配合矯正師進行語言評估檢測?
    孩子有語言障礙父母關心是:應該相信誰?求助那些人?能不能最後達到正常人說話水平?矯正需要多長時間?矯正費用需要多少錢?語言矯正專家最關心的問題是:孩子語言障礙什麼情況?家有語障孩子,如何正確看待語言評估呢?1、評估是驗證假設的實踐,是語言病理研究理論通向實踐的重要的前提步驟之一。所有康復都離不開實踐經驗,語言矯正師在對某個類型的語言障礙的最初觀察前,都會首先獲得父母和家庭的信息,形成關於孩子優劣勢的假設。
  • 兒童言語語言障礙(一)
    聽覺性言語障礙是指由於聽功能障礙,影響聽覺對發聲、發音的監控作用,致使發音部位錯誤、不準確,或是氣流的方向、壓力或速度不準確,甚至整個發音動作不協調,而在發聲、發音、共鳴、韻律等方面出現異常。表現為發音不準、咬字不清,聲響、音調、速度、節律異常,鼻音過重等聽覺言語特徵的改變。通過純音聽力檢查言語頻率(0.5、1、2、4 kHz)平均聽力損失30 dB以上即可診斷為聽力障礙。
  • 兒童語言障礙危害大,家長千萬要當心!
    很多兒童言語障礙可能由聽力障礙導致!應引起重視!兒童期是聽覺言語發育的關鍵時期語言是通過後天學習而獲得的重要技能,聽覺是語言學習過程中信息來源的重要途徑,聽力的健康與否對兒童語言的發育起決定性作用。如果兒童聽不清或聽不見聲音,就不能有效學習語言,語言功能發育自然會受到影響,可能錯失語言發育的黃金期。因此,兒童言語發育障礙常常繼發於聽力障礙,有聽力障礙的兒童可表現為發音不清,語言、智力發育遲緩,嚴重者甚至導致聾啞。兒童聽力和語言功能都有所欠缺,他的溝通和社交能力就會受到影響,對心理健康、智力發展和社會適應造成嚴重阻礙,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
  • 孩子聽力障礙三年多父母無察覺,語言發育遲緩自動找上門
    很多自然界的動植物會發出美妙的聲音,對於人類來說,自然少不了鳥鳴風吟了。人類具有完整的審美能力,能分辨出美醜高低,可動物卻沒有這種能力。對於他們來說,人類的語言不過是危險的信號或開飯的鈴聲。在我們自己看來,語言好像也沒有非常獨特之處。
  • 新生兒聽力篩查有必要嗎?先天性聽力障礙對語言的影響有多大?
    在孩子剛出生時就會有很多種檢查,檢查寶寶是否健康,而聽力篩查就是其中一項。聽力篩查主要就是檢查新生兒的聽力是否正常,從而判斷是否有先天性的聽力障礙。所以新生兒的聽力篩查是很有必要的。,那麼語言障礙便是兒童在聽覺語言康復過程中都要面臨的問題。
  • 兒童出現構音障礙,應該怎麼矯正?
    而認知性構音障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語言發育遲緩,更多是由於兒童幼兒時期語言發育的遲緩和停滯出現的,與語言習慣有關,與兒童語言學習發育的環境有關,它的矯正更多是在語言環境和語言習慣的改變上面。聽障性構音障礙和器質性構音障礙相似,但是沒有器質性構音障礙涵蓋的語言問題多,聽障性多數在聽力受損導致聽力衰退方面體現,比如我們熟知的聽障兒童就是此類。
  • 家長注意:孩子出現以下狀況,可能存在聽力障礙!
    聽力障礙俗稱耳聾,是指各種原因導致人聽覺困難,聽不到或聽不清環境聲及言語聲。聽力障礙根據其發生時間可分為先天性聾和後天性聾,按其程度分為輕度、中度、重度和極重度四級:輕度的聽談話聲有困難;中度的聽大聲說話有困難;重度的對著耳朵大聲喊只能聽到幾個詞;極重度的對著耳朵大聲喊也聽不到任何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