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戴助聽儀器能解決孩子聽力障礙中的聽覺問題,這是幫助孩子走回生活正軌的第一步。但是,助聽器並不代表孩子的聽力矯正萬事大吉了。相反地,這只是孩子回歸正常社會生活的第一步。下一步,就要開始進行語言矯正了。
無論是接觸過聽障人士或在一些影視劇、書本中看到的聽障角色,他們的共同特點是不僅聽不見,還說不出口,很多人只能一輩子靠手語進行交流。這就讓正常人產生了一種誤解:聽不見的人也都不能說話,即「十聾九啞」的由來。
其實,「十聾九啞」是在以前科學不發達的時候產生的誤解,聽障人士之所以不會說話,是因為大腦的語言中樞和發音器官長期不用導致的發育停滯。他們是可以發出聲音的,但都是無意義的單音節,他們自己也聽不見自己是否發出聲音。在佩戴助聽儀器,慢慢適應了有聲音的生活後,語言矯正這才閃亮登場。
聽力障礙兒童由於發音器官長期停滯發育,其語言特徵通常表現為構音障礙和發音異常。構音障礙指的是發音不準和說話不清的問題,發音異常則是聲音高低、變化、頓挫等方面的單一性和極端性。孩子的表情變化和對外界的反應也不像健聽兒童一樣熱烈多變,說話時還伴有習慣性的肢體動作,並習慣於注視說話者的口、唇運動。
我國0-17歲聽力障礙人群有58.1萬人,其中0-6歲13.7萬人,並以每年2.3萬人的頻率遞增。基於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把聽障人群分散到全國各地去,好像就消失在人海之中了,這也是聽障人士不受關注的原因之一。但我們平時看不到不能代表他們就不存在,相反地,我們更應該對他們施以援手。
1、 聽障的危害不僅是語言
有證據表明,聽力障礙所帶來的危害不僅表現在語言方面,聽障兒童在感知能力、學習能力、記憶力以及思維能力等方面都與正常兒童有不小的差距。悲觀地說,聽障兒童在各個方面其實都比不上健聽兒童,這是生理的先天條件決定的。雖然也有奮起直追、名列前茅的聾兒,卻也是萬分之一。
2、 辨音訓練很重要
辨音訓練可是說是語言訓練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如今很多語言機構的語言矯正課程都是以兒童有一定的聲音辨別能力為基礎的,而辨音訓練可以在有經驗的醫院或康復中心進行。聽障兒童長期適應無聲或低分貝環境,對於聲音的有無、遠近、高低以及聲源方向都無法準確判斷,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幫助他們熟悉聲音的各種性質。
這一步結束之後,才是語言矯正課程。語言也是聲音的一種,並且比其他的聲音都更為複雜,語言的辨別訓練是最困難的。在訓練中,要始終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易入難。如果孩子在訓練初期接受不了,可以先讓孩子從熟悉口唇運動和語言聲音的對應關係入手。
3、 發現要及時,矯正要趁早
魯迅都要在課桌上刻一個「早」字提醒自己為了讀書不能再遲到,作為現代人的我們反而沒有了這種覺悟。在網上的很多反向雞湯中,把事情拖延到最後一刻再做好像成為了值得炫耀的普世價值,提前和趕早倒是996的標配。
在兒童語言障礙上,「早」顯得異常重要。任何疾病對時間都是又愛又恨,發現及時疾病消失,無故拖延疾病加重,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聽力障礙的語言矯正被拖延的後果,就是錯誤的語言狀態固化和語言理解能力的停滯不前。可以說,即使聽障兒童戴上助聽器卻不進行語言矯正,那和沒戴助聽器的區別幾乎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