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個人都能正常講話」是我們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從事語言障礙康復工作這些年,我們深知語言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特別是對於孩子來說,口不能言、無法溝通表達等於直接給人生判刑,人常說突然的恐懼不可怕,可怕的是恐懼被預知並必然發生,在我們遇到的每一個語言障礙孩子眼中都曾看到過這種恐懼,提前知道命運結局是一種煎熬,對於這種痛苦我們感同身受!
因此我們經常用「矯正好一個孩子的語言障礙,可能就會改變他的一生」這句話,鼓勵自己,鞭策自己。
了解我們服務的群體對象.了解他們的心理特徵,更要了解他們的心態,才能更好地幫助他們,改善他們的問題。
1、大數據解讀,哪些是父母們最關心的問題:
想起了某個街頭採訪調查,記者問行人「你幸福嗎?」,對於幸福的概念所有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幸福是一種心理滿足感,一種狀態,他會去問一個聾啞人或自閉症兒童「你幸福嗎?」,他們連最基本的語言回答都無法做到,難道用手語或眼神告訴你,我很幸福?
語言障礙對孩子的未來影響是父母最擔心的問題之一,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長,事業有成,在社會環境有生存的一席之地,並寄希望於能夠得到更大的成功,提高生活幸福指數。
從調研數據看,父母當下最苦惱的事情是,擔心孩子因為語言問題缺失早期教育,從入託到義務教育,肯定會受到不小的影響。交友及個人社交是語言障礙最直接的影響。成年後的語言障礙一步一個坎兒,一步錯,步步錯,人生的關鍵機會可能就會因此錯失,所以戀愛、求職、創業等問題成為父母最關注的問題,因為這些直接關係到前面提到的核心問題,那就是「幸福指數」。
2、語言障礙兒童遇到痛點分析
語言障礙作為一種缺陷,常常會遭到他人的負面評價,這種評價可能是嫌棄、孤立、排斥、最直接的是嘲笑、欺負、或是投訴等。這些往往會讓他們的心理蒙受陰影,造成自我評價過低,形成自卑心理。對於兒童來說,正是自信心發展的關鍵時期,這種自卑心理會讓孩子失去面對困難挫折時,失去信念勇氣。
語言障礙對於兒童的最壞影響就是形成了人格障礙,受負面影響很多孩子的人格偏離了普通正常人的發展軌道。
3、語言障礙矯正難度對比
不是所有語言障礙矯正師都願意接受低齡兒童?但有經驗的語言矯正師,經常會選3-6歲的孩子,因為他們語言障礙矯正表現最好。
孩子太小,生活不能自理,不可能百分百配合訓練,吃喝玩樂等需求高,需要貼身護理難度大。
3-6歲孩子的行為容易介入,這個年齡段的幼兒,普遍心智尚未成熟,認知有限,對於外界的嘲諷、譏笑等形成的心理壓力,感受不深,很容易忘卻,相比於成人,這樣的孩子有著很大的心理脫敏優勢,有經驗的矯正師經常利用孩子的心理特性,開展各種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用不同遊戲的方法,或者各種獎勵,來提高孩子學習的興趣,往往能夠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3-6歲的孩子,不良語言習慣尚未形成,語言構音器官正在發育期,正處於語言學習階段的孩子,從語音到語流、容易接受正確的發音動作和技巧,所以從矯正速度和質量上,他們往往會表現出最佳效果。
6歲以上孩子,不但錯誤語言習慣頑固,且構音器官成熟,糾正難度大,更重要的是很多針對幼兒的心理指導方法,可能不太適合大齡兒童。對於6歲以上孩子,特別是一些語言障礙類型還伴有其他缺陷,我們需要介入更多心理幹預,如鼓勵、疏導壓力,等心理指導。
4、最受關注類型的語言障礙
語言障礙五花八門,專業性要求高,科普度不夠,很多父母只是從語言障礙的表現做一些簡單判斷。比如孩子發音不清楚,咬字不清,大舌頭,口吃等,都是一種表象。這也是為什麼發育遲緩,大舌頭成為最受關注的話題,也是搜索、諮詢的最多關鍵詞,很多傳統觀念「貴人語遲」「長大了就會正常了」也在影響著很多父母的判斷。
其實語言障礙從言語到語言涵蓋很廣,甚至包括聽、說、讀、寫、思維、理解、記憶等各個相關領域。目前常見的有:發育障礙、聽力障礙、智力障礙、發音器官異常、大腦損傷等,都會造成孩子語言能力受限。
5、家長對孩子康復的關注問題
為什麼預防排在第一位?父母都不希望孩子有語言障礙,因為孩子承受痛苦,家庭也要承擔壓力,所以能夠提前預防是最佳選擇。
如果孩子不幸得了語言障礙,很多家長第一時間是去尋找矯正康復的辦法,父母焦急的心態是可以理解的,但還是應該先去做一個權威可信的檢查、評估,這樣才能為矯正康復提供科學依據,很多語言矯正師的課程設計,是建立在權威機構的康復建議上的。
其他諸如價格,家庭訓練、等問題,受到家庭經濟條件制約,是更被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
所有父母應該學習掌握一些語言病理科普常識,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很多矯正師也會建議,家長做一些輔助工作,才能幫助孩子徹底擺脫語言障礙困擾。
社會救助為什麼成為最後一項,這個還需要我們共同呼籲重視語言障礙弱勢群體、貧困群體,給予他們更多的經濟幫助,人文幫助,讓語言障礙在社會上無障礙通行,為他們提供更和諧、更溫馨的大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