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籬薦讀】大有同人‖七言絕句用對仗作結的技術手段淺論

2021-02-08 一簾淡月照東籬


七言絕句用對仗作結的技術手段淺論



    我們知道,七言絕句有不少是用對仗述起的,而用對仗作結的則相對較少。為什麼?因為一般來說,絕句往往要按照起承轉結的章法將命意逐漸深入展開,把重頭戲放在後面來收束全文,這就是《說詩啐語》講的「收束或放開一步,或宕出遠神,或本位收住」。對仗這種形式,則是兩句並行的,而絕句的後兩句一旦是並行而不是銜接和發展的關係,命意就不太容易拓開、深入了,換句話說,用對仗作結容易導致這樣一個弊端:放的出去、收不回來,容易結不攏,氣脈好像停滯在那裡了。



    那麼,絕句用對仗作結的話,有沒有好處?有的。從內容上來看,用兩個句子來表達一對並行的意思,空間較為充裕,可以更為形象和細膩。從形式上來看,後兩句對仗顯得工整,具有形式美感,如果運用的好,單單這種形式就會給詩帶來一種獨特的張力。



    因為有這兩點好處,所以有時我們需要用對結。這時候,怎樣做才能避免出現「結不攏」的弊端?《詩藪》說「對結者須盡意」,《升庵詩話》說要「字句雖對而意則一貫」,它們都只給了理念,卻沒給辦法,所以本文要探討兩種比較容易操作的技術。



    第一種:前兩句就把事件骨幹交代完,後兩句作為前兩句的詮釋、渲染、補充而出現。舉例說明: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裡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前兩句交代了作者對西湖的觀感、意見——六月的西湖風景,不同於別時;後面的對仗句則詮釋了這個觀感、意見——點明了這個時節荷葉荷花的盛況。



絕句

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前兩句交代了自己的行止、地點——系短篷後又過了橋東;後兩句則補充了在這個地點中的所見所觸——感受到了細雨、清風。



竹枝詞

白居易

巴東船舫上巴西,波面風生雨腳齊。

水蓼冷花紅簇簇,江蘺溼葉碧悽悽。

    前兩句交代了作者的動向、環境——從巴東往巴西的船上遇到了風雨;後兩句則用兩個事物進一步渲染了這個環境——冷而溼的水蓼、江蘺。



除夜作

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

故鄉今夜思千裡,霜鬢明朝又一年。

    前兩句交代了作者的行為、心理狀態——逆旅難眠,心境悽然;後兩句則解釋了為什麼會有這種行為和心理狀態——思鄉、哀老。



從軍行

王昌齡

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北山南總是烽。

人依遠戍須看火,馬踏深山不見蹤。

    前兩句交代了此地的形勢——到處是山和烽火臺;後兩句則用具體事物渲染了這種形勢——人是這樣、馬是那樣。



    我們看到:正是因為前兩句已經把事物的骨幹交代完了,後面對仗的兩句只是使它更為豐滿些而已,所以讀起來並沒有「結不攏」的感覺,也就做到了「盡意」,也即「或放開一步,或宕出遠神,或本位收住」。這個技術操作是在篇法角度上入手的。這種手段,用兩個句子就將輪廓建立起來,同時又要注意前後兩聯的關係,在詳略、取捨方面要有一些思考、控制總體脈絡走向,以免前後文的輕重明顯失衡。



    第二種:用流水對。流水對的句面雖然是對仗的,但兩個句子並非並行的關係,句意是銜貫的,這樣的話,它可以做到對命意的拓展和深化。仍然舉例說明:



隴西行

陳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

    後兩句句面雖然對仗,但句意是銜貫的——這裡的這堆骨頭,還是那邊夢中的人。



送司馬先生

李嶠

蓬閣桃源兩處分,人間海上不相聞。

一朝琴裡悲黃鶴,何日山頭望白雲。

    後兩句句面雖然對仗,但句意是銜貫的——今朝分別,不知何日相見。



詠河市歌者

範成大

豈是從容唱渭城,箇中當有不平鳴。

可憐日晏忍飢面,強作春深求友聲。

    後兩句句面雖然對仗,但句意是銜貫的——歌者際遇都淪落如此了,卻還做些那樣的事。



塞下曲

李益

伏波惟願裹屍還,定遠何鬚生入關。

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後兩句句面雖然對仗,但句意是銜貫的——單只殲滅敵人還不夠,而且要駐守邊關。



邊詞

張敬忠

五原春色舊來遲,二月垂楊未掛絲。

即今河畔冰開日,正是長安花落時。

    後兩句句面雖然對仗,但句意是銜貫的——邊城這樣的日子,正是長安那樣的時節。



    分析一下:由於流水對的句意是銜貫的,兩個句子可以存在因果、轉折、條件等多種邏輯關係,故而與常見的「起承轉結」詩法,並沒有本質不同,比較容易做到「盡意」。這個技術操作是從句法角度上入手的。七言的流水對,《滄浪詩話》稱其為「十四字對」,說它是十四個字構成一個完整意思的對仗方式,《唐音癸籤》解釋它是「兩句只一意也」,這十分準確。流水對的寫作,要求較高,它需要靈感,外加一些技法。(關於技法的便捷訣要,我在以前的一篇文章中簡單歸納過,當然是很淺陋的意見,有機會的話,或者會再深入探討一下)



    這兩種技術手段,不是我的發明,而是從作品中歸納而來的比較容易操作、比較適合初學者使用的手段。前者對篇法掌握水平的要求較高,對句法掌握水平的要求稍微低一些;後者對句法掌握水平的要求較高,對篇法掌握水平的要求稍微低一些,所以要視具體情況去選用。



    再舉一個有趣的例子:蘇軾的《花影》:「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它的對結同時滿足前文提出的兩個技術操作方法。



相關焦點

  • 絕句與對仗
    絕句是不要求對仗的,那為什麼還要在這裡談對仗呢?那是因為我們在欣賞歷代佳作的時候,不難發現,在很多優秀的絕句中都用了對仗。
  • 詩詞創作之絕句巧結
    善於寫作絕句的高手常在短短的四句之內,既能寫盡紛繁曲折的重大事端或歷史變遷,同時也能賦予深厚的個人情感。在這種擅長敘事而言情的絕句中,詩人往往會在敘述方面出現時空變幻的大跳躍,而結尾由於缺乏足夠的空間通常又會用一種似方開頭即已結束的技巧,好比法官升堂只待原告被告說完即宣布退堂,沒有裁決,沒有結果,這叫案而不斷。案而不斷,便有懸念。這樣的結尾常令人玩味無窮。
  • 七言絕句是唐朝才有嗎?
    七言絕句是唐朝才有嗎?七言絕句並不是「七絕」這個簡稱所指,七言絕句包括了七言古絕和七言律絕。
  • 杜甫對仗最工整的七言絕句,後人無法超越,只能仰望!
    杜甫的詩歌,一大特點,就是對仗工整,幾乎無可挑剔。杜甫曾寫過《絕句四首》,其中最著名的莫如下面的一首: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釋義:兩隻活潑的黃鸝在翠綠的柳樹之間歌唱,一行白露以整齊的隊伍飛上青天。從窗口中,可以望見西嶺上千載不化的積雪。
  • 次韻宋朝詩人陳與義的七言絕句《襄邑道中》
    陳與義先生畫像絕句和律詩在唐宋都是盛行的,但是品味一下唐時代的絕句和律詩,與宋時代的風格有著截然的不同。唐時的律詩和絕句,讀起來猶如精靈在雲中跳躍、歡呼,讓然覺得瑰麗、灑脫,清新、可愛。但是宋時的律詩和絕句,感覺完全不一樣,讀起來猶如濃雲密布,江水截流,讓人覺得渾厚、踏實,卻少了一份內在的清新,少了一份文人的淡然和飄逸。比如今天讀到北宋末年的接觸詩人陳與義的七言絕句《襄邑道中》,那種渾厚的感覺能讓人捶胸氣喘。
  • 七言律詩的格式是什麼,有哪些講究
    七言律詩的格式是什麼,有哪些講究文/@成長新視點七言律詩,是律詩中的一種風格,遵從了律詩的統一要求,即篇幅固定、押韻嚴格、講究平仄和要求對仗。七言律詩的格式,主要有平起仄收不入韻式、仄起仄收不入韻式、仄起平收入韻式和平起平收入韻式等四種。一、平起仄收不入韻式。此格式,由兩個「平起仄收不入韻式」七言絕句格式,銜接組成。二、四、六、八句需押韻,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對仗。
  • 【漲知識】律詩和絕句的區別
    絕句應該分為律絕和古絕。律絕是律詩興起以後才有的,古絕遠在律詩出現以前就有了。(一)律絕律絕跟律詩一樣,押韻限用平聲韻腳,並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講究粘對。(甲)五言絕句(1)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2)平起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黃洲勝:用「於體」書法書寫「七言絕句」相看兩不厭
    黃洲勝的起筆,包括兩種:一種是獨立起筆,起筆用筆較重,動作清晰莊重,豐富而完整,還有藏、露;另一種是順勢起筆,順勢起筆用筆較輕,銜接得自然完整。黃洲勝老師的行筆變化多樣,寬窄變化、厚薄變化、流澀變化、慢速能澀、曲直變化自然而有根據。黃洲勝老師能夠把收筆做得富於形態、富於神採的表現能力。
  • 七言絕句56種作法
    七言絕句「以其善言情而易合於樂」,「最合於詩人之陶寫」, 「自唐迄今千數百年,為之者眾,好之者彌篤」 (邵祖平《七絕詩論》)。於其作法,「宋人猶少道及,至元明清間,始多揚扢商榷,然皆破碎不全,絕無系統」(同上),今幸有馮振《七言絕句作法舉隅》出矣。
  • 格律詩寫作之七言絕句
    七言絕句也是四句,總共二十八個字。七言律絕是以五言律絕為基礎的。跟五言律絕一樣,七言律絕共有四種平仄句式,這只是在五字句的前面加兩個音;如果是仄起的五字句,就把它變成平起的七字句;如果是平起的五字句,就把它變成仄起的七字句。
  • 樂府詩、古詩、律詩、絕句有什麼區別?
    綜上,樂府詩是一種不太講究平仄對仗押韻長短字數、格式相對鬆散自由、用樸素語言講故事、來自於民間的早期詩歌。後世也有文人專門用此風格寫詩,叫文人樂府。唐代大詩人李白就是這方面的高手,他寫過很多文人樂府詩,如《將進酒》《蜀道難》等。
  • 七言絕句十二法
    七言絕句以唐之太白、龍標最佳,一方面是靠他們的天才,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有大唐充分自由的社會人文環境作基礎。後世應以清代王士禛及龔自珍最稱合作。但漁洋以風神情味勝,定庵則以思力絕倫、茂鬱清深見勝。漁洋詩有法度,學之易有所得,定庵詩簫狂劍怨,詞句也極其漂亮,容易打動人,但如無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學之必流於浮滑。清末南社諸公,頗學此體,但終不能傳誦,即是此理。
  • 古詩、律詩、絕句與樂府詩歌有什麼區別?你分得清嗎?
    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 中國詩體。又稱截句、斷句、絕詩。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絕、七絕,也偶有六絕。它源於漢及魏晉南北朝歌謠。唐以後盛行近體絕句,格律同於八句律詩中的前、後或中間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詩集中把絕句歸於律詩。
  • 雨中大樹:七言絕句一組
    七言絕句一組(平水韻)                梅     一樹寒梅牆角處,纖麗玉影暗飄香。               楹聯填詞作賦騷人愛,頷頸聯詩對仗工。更有長文超百字,磨穿鐵硯九年功。              石頭記   青峰頂上遺頑石,神女修天棄未留。
  • 詩詞創作必備知識 格律詩有的對仗有的不對仗 應該哪一聯對仗?
    前言老街以前寫過一些關於對仗的文章,關於詞的對仗寫過《 以【沁園春】為例3分鐘說明白詞的對仗》,關於對仗的產生與演化寫過《詩詞創作不可不知的知識 10分鐘說說格律詩對仗的種類與前世今生》,還寫過一篇關於「寬對」的《古代律詩中有用動詞、名詞、形容詞對仗數詞的嗎?當然有》。
  • 【詩海一瓢第166首】五言絕句的對仗
    詩詞欣賞欄目第166期,繼續欣賞五言絕句。 今天重點閱讀張文啟先生去年慶祝國慶70周年時的作品,同時閱讀一下另外五首五絕。另外五首五絕中,一首是古人的,四首是黑莊戶地區朋友的。目的是了解五言絕句的對仗。 此前四期,我們學習了五言絕句的四種格式。
  • 絕句首句不入韻,首聯要對仗嗎?
    這與絕句是否對仗,沒有任何關係。在格律詩的平仄格律中,平仄關係和是否對仗是兩個平行的格律要求,互相之間既完全沒有關係。雖然對仗也要遵守平仄,但是那是音調的規則,對仗更多地是在符合平仄之上的字詞中尋求詩意的相對。這二者不構成邏輯關係,是否對仗與任何平仄關係都沒有關係。
  • 古詩、律詩、絕句與樂府詩歌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古詩、律詩、絕句與樂府詩歌有什麼區別和聯繫。首先這幾個概念不是獨立的,他們有時是相互交叉的。古代詩歌分兩類,一是古體詩,一是近體詩。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 絕句詩體,又稱截句、斷句、絕詩。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絕、七絕,也偶有六絕。它源於漢及魏晉南北朝歌謠。
  • 杜甫唯一入選《唐詩三百首》的七言絕句,堪稱其七絕壓卷之作
    七言絕句雖只有短短四句二十八字,但方寸之間往往意境其大,短小精悍而多言外之音,或含蓄雋永、或深婉幽怨,言有盡而意無窮,總是讓人讀罷意猶未盡!
  • 絕句應該怎樣創作?先讀李商隱一首七絕,再慢慢說
    對於近體詩的創作,宋代詩人楊萬裡說「五七字絕句,最少而最難工,雖作者亦難得四句全好者」,說的正是絕句只有4句,而想要以20字或28字寫出佳作很難,哪怕是高手,要寫出4句全部上佳的作品也很難。宋代批評家嚴羽在其所撰《滄浪詩話》中說,「律詩難於古詩,絕句難於八句。七言律詩難於無言律詩,五言絕句難於七言絕句。」這裡所說絕句自然是指律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