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西江月》入課本多年,有高手卻認為其中7字有錯,有理嗎

2021-01-16 美詩美文

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化的瑰寶,但多年來卻有不少人對一些經典詩詞提出過質疑。

這其中包括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質疑唐代詩人盧綸的《和張僕射塞下曲》,他認為大雪天沒有大雁,詩的首句「月黑雁飛高」和最後一句「大雪滿弓刀」是相矛盾的。

華羅庚雖然是數學家,但文學功底也是不差的,他都有這樣的質疑,那普通詩詞迷的質疑就更多了。比如質疑張繼的名句「夜半鐘聲到客船」,認為不可能有寺廟半夜還敲鐘。質疑王維的名句「人閒桂花落」,認為明明寫的是春景,哪來的桂花。凡此種種質疑,筆者在早前的內容裡一一答疑過。其實每一首詩,都並非詩人真的寫錯了,而是質疑者無法完全理解詩的意境。

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也是一個在網上傳了挺多年的質疑。這一次針對的是辛棄疾的《西江月》,此詞是兩宋最經典的作品之一,入選課本多年,我們先來讀一讀它: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宋.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這首詞寫於公元1181年,當時辛棄疾因讒言被排擠,離開朝堂。想他一生才華,武能馬上定乾坤,文能提筆抒衷腸,卻沒有用武之地。此時他已經閒居上饒鄉間多年,在這裡他雖然長期心情鬱結,但質樸的村民們也常能讓他感受到田園生活的美好。這首詞抒寫的,就是面對一場大豐收,他內心的喜悅。

詞寫得有多妙,自然不用筆者多說。只寥寥幾句,一幅有聲、有色、有靜、有動的鄉村美景圖,就這樣徐徐呈現。這樣的詞作為何會被質疑呢?且聽筆者慢慢道來。最早提出質疑的是一位姓柴的網友,他在自己的博文中指出了這首詞的兩個問題,針對的都是「清風半夜鳴蟬」這7個字。

首先,他認為「清風半夜鳴蟬」是不符合事實的,他認為知了只會在夏季的正午時分鳴叫,半夜哪來的鳴蟬聲?其次,他認為就算是半夜偶爾有一隻蟬叫,也不會與「稻花香」同時出現。為此他還特意去當時辛棄疾所在的上饒考究,發現當地的稻穀種植分兩季,蟬叫的時候早就沒有了稻花香,那時候稻子已經是收割的季節了。

綜合以上兩點,這位柴兄得出了這樣的結論:辛棄疾是在亂寫一通,不過就是趕熱鬧的一種文字遊戲而已。說起來這位兄臺也是個詩詞高手,不然也不會對宋詞研究得如此深,但是事實真的如他所言嗎?

在筆者看來,未必!首先,關於蟬會不會半夜鳴叫的問題,筆者諮詢了一下學生物的朋友。他們表示,知了之所以會一直鳴叫是為了吸引雌性,是繁衍後代所需。所以白天和晚上,都是有可能鳴叫的,只是它並非夜行動物,所以這種情況比較少見。但這其實並不能解釋,為何知了叫會和稻花香同時出現,畢竟一般來說稻花在知了鳴叫的季節確實早就凋謝了。

那為何辛棄疾還要這麼寫呢?筆者認為最大的可能,當時辛棄疾聽到的鳴叫聲並非知了叫,而是其它蟲子。有過鄉村生活經驗的朋友應該知道,夜裡走到田野裡,是能聽到各種蟲叫的聲音的,我們根本很難分清楚是什麼蟲子。以當時夜黑的情況來看,辛棄疾也不太可能肉眼能看到蟬,所以他只是聽到了一種聲音而已。

既是如此,為何非得寫成蟬?因為蟬在古詩詞裡,是一個很經典的意象,與其它動物相比,它有特殊意義。唐代詩人虞世南曾寫過一首《蟬》,以蟬來襯託自己的高潔。而駱賓王的《詠蟬》,李商隱的《蟬》,都是以蟬來抒寫自己的情懷:哪怕不得志,也要如蟬一般立於高枝,高風亮節,決不低眉。至此,我們就能完全理解辛棄疾寫「清風半夜鳴蟬」的深意了。而且,這樣寫與上一句「明月別枝驚鵲」,在對仗和意境上,也完美地融合。可以說,在這個地方填蟬,比寫任何其它動物都更合適。

由此,我們就能明白,辛棄疾不但沒有亂寫一通,而且是用心良苦。我們在品讀古典詩詞時,會經常發現一些看似不合理的地方,但事實上這都是作者的刻意安排。當年賈島用「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來形容自己填詞的過程,可見文人們在遣詞上花了多少工夫。所以,筆者希望大家如果還有疑問時,能多多考究。對此事,大家怎麼看?歡迎討論。

相關焦點

  • 因為7個字,家長建議將辛棄疾《破陣子》移出課本,有道理嗎?
    辛棄疾作為南宋將領,就是這樣一個人。辛棄疾是橫刀立馬的狂沙戰士,是一匹金戈鐵馬。他為抗敵事業終生奮鬥,其間有過凱旋,有過大捷也有過挫敗與失利。但同時他也是一位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因為這7個字,家長建議將辛棄疾《破陣子》移出課本,有道理嗎?
  • 有家長建議李賀《雁門太守行》移出課本,只因最後7個字,有理嗎
    卻偏有網友片面地理解丁教授的想法,各種指責他,一怒之下丁教授不得不發博文澄清。其實關於課本中一些經典文學作品是否該刪的問題,不只是丁老師一個人提出過自己的觀點。大詩人席慕蓉女士表示《愚公移山》沒有環保精神,應該被刪,也受到了網友們的指責。陝西教授胡覺照認為《出師表》體現的是愚忠,也應該被刪除。
  • 家長建議把辛棄疾的《破陣子》移出教材,只因這7個字,有理嗎?
    ——辛棄疾這首《破陣子》恐怕是我們所有人都聽說過 的一首辛棄疾的名作了,好詞,好意境,好辛棄疾,即便是我們現代心懷大志的人,也免不了熱血澎湃、不能自已,因為辛棄疾用他近千年前的語句,成功地激起了大家的英雄情懷。可是這樣的一首詞,居然被家長建議移出語文課本,原因竟然是因為書中的7個字,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 胡維平草書作品 辛棄疾《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作者】辛棄疾 【朝代】宋 譯文對照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胡維平草書辛棄疾《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胡維平草書辛棄疾《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胡維平草書辛棄疾《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胡維平草書辛棄疾《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胡維平:九三學社社員,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碩士生導師,CAID研究所所長。藝術國際平臺負責人,昆明現代美術館館長。
  • 有家長建議課本刪除朱自清的《背影》,只因其中7個字,有理嗎?
    最近,小學課本的很多課文引起了人們的非議,其中朱自清的兩篇文章都被要求從小學課本裡刪掉,其中一篇就是令很多人印象深刻的《背影》,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背影》這篇文章到底講了什麼。這篇文章的出發點是好的,卻在細節上出了問題,導致家長們強烈反對它出現在小學課本裡,到底是什麼問題呢?原來,文中的父親去買橘子時,跳下月臺橫穿鐵道的行為,是違反交通規則的,火車川流不息,實際上是一種很危險的舉動。學生年紀尚小,沒有自己的判斷能力,這種東西出現在教材裡,難免會誤導學生,如果有學生效仿這種行為,可是會有安全隱患的,後果不堪設想。
  • 蘇軾與辛棄疾的詩詞大戰:半夜無眠各寫《西江月》,千年難分高下
    兩首《西江月》,千年難分高下雖然兩人都屬於豪放派,但是在詞風方面上還是有所差異的,今天就來說兩首詞,這兩首詞都名為《西江月》,都是二人在人生艱難時期所作:蘇軾被貶,辛棄疾罷官回到家鄉。「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短短12個字道出了人生的虛幻和時光的匆匆。整首詞突出了一個「涼」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涼風、明月與孤燈等情感意象,營造了一個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
  • 今日詩詞賞析: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辛棄疾在南宋曾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偉磊落的議論和果斷幹練的作風,特別是力主抗戰恢復的政治主張,卻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統治階層的打擊。1181年,辛棄疾因受奸臣排擠,被免罷官,回到上饒帶湖家居,並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過著投閒置散的退隱生活。在此期間,他雖也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以在上饒居住為多,在此期間留下了不少詞作。這首《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即是其中一首,也是辛詞中難得的閒逸之作。
  • 蘇軾辛棄疾睡不著各寫首《西江月》,千年難分高下
    有人愛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就有人愛辛棄疾「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悲壯;有人愛蘇軾「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中的深情,就有人愛辛棄疾「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絕美。本期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來自二人的《西江月》。
  • 蘇軾失眠寫下絕美之作,多年後辛棄疾寫一首同名詞,水平高下立判
    而辛棄疾則是武將出身,他能步入仕途是因為在沙場上的良好表現,所以很多人自然就覺得他的文學功底並不算紮實。再加上辛棄疾的作品量,的確沒有蘇軾多。但這些,就真的能證明辛棄疾完全比不上蘇軾嗎?那還真不一定。今天我給大家分享二人的《西江月》,都是在人生艱難時所作,蘇軾被貶,辛棄疾罷官回家鄉:都是半夜睡不著所作,一個秋意涼涼,一個夏雨點點,都可以堪稱千古名作,兩人難分伯仲。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兩位詩人的絕美之作,先來看蘇軾的: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 辛棄疾《破陣子》是千古名篇,因其中七字,家長建議將其移除教材
    這首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初中語文課本上這是必備的詩詞,不論是從音律音律、鍊字、造境、抒情上都是上上乘之作,所以被收錄到了我們的教科書中,第一句「醉裡挑燈看劍」就道出了時間、空間、狀態和場景氛圍。辛棄疾晚間喝酒,心中愁緒滿懷,不覺間又拿出了自己塵封多年的寶劍,在昏暗的燭光下擦拭寶劍,一時間好像又回到了叱吒戰場的歲月,馬蹄嗒嗒作響,飛箭掠過耳畔,他在戰場上瘋狂殺敵,只為給君王打出一片天地,讓自己能夠青史留名。可惜年事漸長,白髮叢生,英雄遲暮。
  • 辛棄疾最著名的一首西江月,美到純粹,多讀幾遍能治癒心靈
    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辛棄疾因為受到排擠而被迫免官,開始到上饒地區閒居,誰知道這一住,便是十多年。在這十多年中,雖然有過短暫的復出,但是卻很快又被免職。在這閒居的十多年中,辛棄疾為我們留下了非常多的優秀詞作。
  • 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豪放派的溫柔,上頭
    如果不說作者是誰,你能想像到這是南宋豪放派詞人辛棄疾寫的嗎?有著豪邁之氣的詞人竟寫得如此「婉約」,也讓我們看到他溫柔的一面。這是他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應該是他被貶之後,退隱山林時寫的一首詞。這首詞記錄了他在夏夜散步時的情境,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都是極其平常的景物,經過他的妙手描述,竟如畫般浮現在眼前。讓我想到兒時,和大人們在樹下乘涼,聽老人們說古。
  • 蘇軾和辛棄疾,夜裡無心入睡,都寫了首西江月,你喜歡哪一首
    其中詞類有350多首,而辛棄疾作為一名武將,相對於文學來對於他說,寫詩歌搞創作就只是他的業餘愛好了。是否業餘愛好成就就不高呢?蘇軾在秋的夜晚,自然多了幾分悲春傷秋之感,其中難免蘊含了秋天特有的秋韻和哀傷,每一句細細品來,皆有無奈和悲慘之意。但是在悲哀之中,蘇軾有著自己的樂觀和堅強,這樣的一份品質是值得我們很多人需要學習的。
  • 惡意賣萌辛棄疾
    辛棄疾是我最喜歡的詞人之一,半年前就有想法寫一點關於他的文字,但總覺自己對他了解太少,遲遲未敢下筆,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有眼前一亮的感覺。這篇文章的質量很高,不過辛棄疾這個寫詞的軍人用「賣萌」二字來描述,還是覺得未免有些太輕。今後等時機成熟,我再寫寫我眼中的辛棄疾吧。若要了解原作者的更多信息,請點擊頁面結尾的「閱讀原文」。
  • 宋詞巔峰對決:蘇軾與辛棄疾失眠各寫《西江月》,千年來不相上下
    宋詞巔峰對決:蘇軾與辛棄疾失眠各寫《西江月》,千年來不相上下我們在學習豪放派古詞的時候,常常聽人們把蘇軾和辛棄疾並稱為「蘇辛」。蘇軾和辛棄疾雖然分別處於北宋、南宋兩個朝代,而且二人年齡相差百餘歲,但是卻都是宋詞豪放派的代表。
  • 辛棄疾的一首詞:去讀字句「醉得不清」,回想詞意「妙趣橫生」
    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文化「名人」,一提及唐朝詩歌的名人,大家不約而同的會想起「大李杜」、「小李杜」等等,而講到宋詞都會聯想到蘇東坡、辛棄疾、李清照等「大家」們,今天我們來讀一首辛棄疾的《西江月.遣興》,這首詞讀起來,像是作者「醉得不清」,認真回味起來,詞意「妙趣橫生」。西江月.遣興辛棄疾(宋)醉裡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 蘇軾失眠寫下千古名作,多年後辛棄疾寫下同名詞,水平高低難辨
    辛棄疾比蘇軾晚出生103年,同為宋代頂級詞人,兩人所處的年代雖不同,但經歷卻差不多。他們的起點都很高,蘇軾21歲靠文採名揚京城,而辛棄疾也是20歲出頭揚名沙場。可是過了高光時刻後,他們的人生卻充滿了坎坷。
  • [ 欽定詞譜 ] - 190 西江月
    西江月        唐教坊曲名。《樂章集》註:中呂宮。歐陽炯詞,有「兩岸蘋香暗起」句,名《白蘋香》;程珌詞,名《步虛詞》;王行詞,名《江月令》。沈伯時《樂府指迷》云:《西江月》第二句平聲韻,第四句就平聲切去押仄韻,如平聲押「東」字,仄聲須押「董、凍」字韻,不可隨意押入他韻。其說正與柳詞體合。若吳詞之兩段各韻,歐詞之添字,趙詞之不叶韻,皆變體也。前段第四句,晏幾道詞「曉鏡心情更懶」,更字仄聲;後段第三句,司馬光詞「笙歌散後酒微醒」,笙字平聲;末句,歐陽炯詞「猶佔鳳樓春色」,鳳字仄聲。譜內可平可仄據之,餘參下詞。
  • 《小兒垂釣》入課本多年,為何有家長建議刪除?理由看似挺有道理
    有些詩人寫詩講求的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他們寫詩靠的是天賦和靈感,就像「詩仙」李白;也有一些詩人寫詩講求的是「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他們寫詩靠的是反覆推敲和斟字酌句,就像「詩奴」賈島。但不管是哪個類型的詩人寫詩,歸根結底還是離不開讀書的積累。那麼在唐代詩人中有沒有例外呢?別說,還真有!唐代詩人胡令能就是個「半路出家」,一夜之間突然會寫詩的人。
  • 看過就知道,課本裡的江西有你那麼多童年記憶
    一冊冊嶄新的課本,被孩子們捧在了手中。課本,也即教科書,是民族智慧和文化延續的載體,是一代又一代孩子接受知識的主要來源,也是塑造其精神品格的重要模具。對中小學生而言,語文課本尤其如是。廬山自古就以眾多的急流與瀑布著稱,其中最為著名的三疊泉瀑布,落差達155米。圖為三疊泉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