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要有正確的方法。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將受到很大影響。良好的學習方法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中少走彎路,還能夠促使他們提高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有計劃、有目的的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教會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十分重要。
小學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包括數學學習內容的指導和學習過程的指導。教師首先需要結合具體的學習內容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滲透,同時,還要對學習方法適當地概括總結,讓學生學會這種方法,並且嘗試將學到的方法運用到其他學習內容中去。在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筆者十分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培養,注意調動學生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並積極獲取知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
抓好預習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大有裨益。從小學中年級開始,可以布置學生進行預習。學生是否掌握正確的預習方法則決定著預習的效果,因此,教師要逐步教會學生預習的基本方法。一般情況下,預習時可以要求學生完成以下幾項任務:1.明天學習的內容是什麼,與今天學習的內容有什麼聯繫和區別;2.能不能看懂例題,有什麼困難,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3.做兩道嘗試題目,看看能不能做出來,存在的困難是什麼。這樣的預習方法要反覆練習,形成習慣和能力。教師上課前要檢查學生預習情況,讓學生回答上述三個問題。學生通過提前預習,就能夠知道學習的困難在哪裡,也就能夠帶著問題去學習,聽課就更有目的性和針對性,將會極大地提高聽課效率。
二、教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方法
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利用教具和學具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在操作中發展思維,在動手操作中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教師要教給學生操作的方法,讓學生在操作中進行觀察和比較,及時進行分類和抽象概括,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得到發展。要指導學生養成勤於動手的習慣,學會「擺一擺」、「拼一拼」、「剪一剪」的方法。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一課時,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剪一剪」、「拼一拼」的操作探究。有的同學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或者長方形。也有的同學則對一個三角形進行割補,轉換成不同形狀的平行四邊形或者長方形。在動手操作中,可以有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方法,但最終都得出了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正確結論。由此可見,在數學操作活動中,學生們親自參與活動,不斷積累感性材料,才能促進他們的觀察、試驗、猜測、驗證及概括能力的不斷發展。
三、教會學生數學思考方法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在數學教學中必須把積極思維、獨立思考的方法教給學生。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遵循思維的基本原理,指導學生掌握抽象、分類、歸納、演繹、模型等方法。同時,還要結合數學自身的特點,教給學生基本的數學思考方法,即數學思想。如:可逆性思想、轉化的思想、對應的思想、集合的思想、代入的思想等。例如:在教學「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徵」時,可先讓學生填寫右面的表格。
列出表格後,教師放手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規律,自主歸納出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徵。這樣學習,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會逐步提升。
四、教給學生發現問題方法
學生的積極思維通常是從疑問開始的,培養創新意識、學會學習,要從學會提出問題開始。在課堂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可以安排一定的時間專門讓學生提問題,還可以比賽看誰提的問題多,提的好。例如:在教學「求一個數的倒數」時,先出示題目:
讓學生先計算,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發現這幾道算式的成績都是1,這時教師可以這樣引導他們:
你們能舉出和黑板上類似的題目嗎?這時同學紛紛舉手,舉例:
這時同學們思維處於積極興奮狀態,紛紛舉手發言。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進行歸納:像這樣,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於是我板書課題「倒數」。接著讓同學們想:怎樣求一個數的倒數,觀察乘積是「1」的兩個數的分子。分母有什麼變化?於是同學們回答:乘積是1的兩個分數的分子,分母調換位置。進一步歸納出求倒數的方法:把一個分數的分子,分母(零除外)調換位置。這時有一位同學舉手說:「老師,分數的分子,分母可以調換位置。那小數和帶分數怎樣求它們的倒數呢」?這時給學生一個質疑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學習求小數和帶分數的倒數的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有時學生提不出問題或者不會提問,教師就需要適時、適度地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讓他們從不會問到會問,從會問到善問。此外,要對學生思維方向進行引導,使學生按照一定的思維方向去質疑,如「你發現了什麼?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等等」。
五、教給學生「遷移」的方法
遷移是一種學習的普遍現象,是學生在適當的條件下用已有的知識或經驗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等現象。小學數學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知識之間是緊密聯繫的。教學時要指導學生抓住新舊知識之間的連接點,促進知識的正向遷移。例如:在教學乘數是三、四位數的乘法計算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乘數是一、二位數的乘法計算法則類推出多位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又如,在學習求正方體的體積時,先讓學生計算任意長寬高的長方體體積,再通過動畫將長方體變為正方體,計算長方體體積變成計算長、寬、高相等的長方體的體積,這樣就很自然的過渡到求正方體的體積,由長方體體積公式推導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由此可見,在加強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要創設遷移情境,促使學生的思維發展和學習能力的發展。
六、教給學生檢查驗算的方法
數學計算具有高度的精確性和結果的唯一性特點,小學生必須掌握自己檢查核對結果的方法。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往往不重視檢查和驗算,這對學生數學成績的提高產生了不利影響。當前,要特別加強學生對檢查和驗算重要性的教育,使他們從小樹立必須百分之百正確的觀點。在平時教學中,要讓學生牢固掌握一些檢查驗算的方法,同時,要充分運用估算等策略判斷結果的正確性。要及時引導學生分析錯題,找出發生錯誤的原因,從反面吸取教訓。
小學數學教學中,讓學生學會學習,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樹立學習的自信心,他們才能取得好的學習成績,才會在求知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在教會學生學習方面,我們需要做的還很多很多,還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