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多敗兒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是很多人都不明白其中原因。
其實大多數原因都與自己的父母有關係,要是父母從小到大都一味在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並且未能正確引導孩子的價值觀就會導致孩子出現這樣的狀況。
孩子受到父母太過寵溺的話,就會導致孩子做事變得比較以自我為中心,崇尚自我,那麼這類孩子就會變得自私自利,毫無人情可言。
往往在發生利益衝突的時候,這類孩子都只會考慮到自己,不會顧及別人的感受,稍微有事情與自己預期的軌道有所偏差,他們就會傷害自己,傷害他人。
父母過分寵愛孩子,就會解決孩子的所有問題。這就會導致孩子對父母、對自己的盲目信任,總覺得凡事都可以去做,那麼他們只要感覺到這件事情是自己喜歡的,就不會太過顧慮行為造成的後果如何。
這類孩子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也是屬於刁蠻任性的,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
父母太過於寵愛孩子,就會幫孩子包辦一切事務,從而孩子就失去了自我思考能力、處理事情能力。
那麼當他們失去了父母的庇護之後,他們就會完全失去了主心骨,就連最為簡單的事情自己也拿不定主意,做事情毫無章法毫無邏輯。甚至他們做的任何事情都是畏手畏腳,拿不定主意。
面對慈母多敗兒的這些不良影響,父母應該多加警惕,正是因為自己過分愛護自己的孩子,無法控制自己的欲望致使孩子成為這樣的。
教育分為嚴厲式教育和放縱式教育,因此父母應該在這兩種教育中把握好尺度。若是太過於嚴厲就會導致親子關係變得很對立,但若是太過於寵溺孩子,就會導致"敗兒"。
凡事都要有一個衡量的標準,所以父母切實要從孩子身上出發,找到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讓孩子和自己都能闡述出自己的需求和觀點,這樣才能從本質上解決問題。
孩子要想變得不"敗兒",最主要還是思想觀念的形成,若是思想觀念被父母慢慢加以引導,變得有利於成長、有利於社會,那麼孩子就會變得非常優秀。但是若是父母用錯了方法,誤導孩子就會讓孩子變得蠻橫無理。
比如很多小孩子都會在公眾場合哭鬧,這時候的父母應該要耐心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給孩子講出吵鬧的後果以及解決的辦法,這樣才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意識到錯誤的解決辦法,從而在根本上真正教育好孩子,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古人的智慧是非常富足的,很多思想裡面都包含了人生哲理、處世之道,所以父母應該多教授給孩子這方面知識,讓孩子能夠取其精華,將古人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並運用在生活中。
父母也應該努力營造一種家庭的學習之風,讓孩子養成謙遜有禮的性格,這樣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長起來。
父母不應該是孩子實現願望的工具人,而應該是孩子人生的領航者。所以與其無限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倒不如學會讓孩子自己去實現自己的夢想,自己去用手打拼自己的未來。父母通過一定的教育方式教導孩子,讓孩子學會獨自做選擇,並努力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