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琪(搜狐IT特約作者)
認識劉君已經快一個月了,我們通過「劉琪的商業觀察」結識,直到上個周末,他發來一條微信消息:偶掙錢啦,第一筆5000。
劉君的職業較為神秘,是一位資深文物古玩鑑賞家,行內淫浸20多年,現在供職於江蘇某國有博物館。令人驚奇的是此君一隻腳踩在文物這個最古老的行業,整天與古物打交道,一隻腳卻踩在移動網際網路這個最新的行業,用他自己的話來說「跨界之大,令人蛋疼」。
在常人眼中,古玩收藏者是多少帶點神秘色彩的人群,多為一些食古不化的老古董,不會和微信有什麼關係。但是劉君卻試圖在微信上玩古董,並且玩得有滋有味。他有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文物古玩鑑定師」,玩了三個月,粉絲上千人,而且沒有經過任何推廣,大部分的粉絲都是靠口碑相傳而來。
劉君的第一筆單子來的也有些神奇:某天,他收到了一位英國華人粉絲的消息,詢問是否可以幫忙鑑定兩件文物,劉君半開玩笑回覆說要收鑑定費,總價的1%。本是玩笑話,但對方卻異常認真,最終劉君出馬,談成了一份50萬的單子,也就有了開篇提到的5000元。
「我們這個行業,不看證書,眼力是王道。」劉君頗為自得,稱證書通常都不出示,有時是不必,更多則是不屑。
劉君並不想出名,身處這行並不靠曝光率,所以只得隱去他的名字,但他的公眾號是我目前見過的最接地氣的O2O嘗試。劉君甚至用帶有自嘲的口吻說:「一般的O2O接地氣只能接到地面,但文物古玩鑑定師都接到地底下了」。
以下是劉君眼中的微信公共號四條運營之道,背後的智慧也許遠超某些只重自我偏執情緒宣洩的自媒體人:
1. 所有行業都可以和微信相結合,關鍵是要看結合的角度。目前公眾號裡面充斥著各種草根,這些草根掙扎著想要快速成為大號,以便靠推送掙點小錢,但這不應該是微信的主要玩法。微信公眾號的價值不在於「量」,而在於「質」。具體到文物古玩收藏這個特殊的小眾領域,劉君認為,用戶為什麼要關注你?是抱著一種希望你能對他真實有用的預期的,如果你不能滿足他的剛需,而只是不疼不癢的推送一些隨便哪裡都能看到的知識,用戶就會失望地離去,而且再也不會回來。
2.公眾號一定要滿足用戶的剛需。劉君認為,自己的1000多用戶的剛需,就是迫切需要一個靠譜的專家對於自己的藏品(有時是打算購買的藏品)給出一個在良心上負責人的鑑定意見。當下的古玩鑑定行業,烏煙瘴氣,專家滿天飛,一些專家為了掙鑑定費,賣鑑定證書,完全違背行業操守和良知,把一些地攤貨低仿品鑑定為真品,並且給出驚人的高估價,甚至按估價收取鑑定費。可憐那些「持寶人」先是吃了假貨販子的藥,接著又被專家忽悠走了不菲的鑑定費,更可悲的是,接著又買了很多類似的「國寶」,最後傾家蕩產。
劉君說,他鑑定是免費的,而且只有是免費的才能保證是公正的。如果是收費的,當你說一件東西是贗品的時候,用戶會不高興,鑑定人可能因此就收不到更多鑑定費了。而在免費的前提下,由於完全沒有利害關係,鑑定人才可以說真話。劉君說,他運行這個公眾號的目的不是要掙錢,而是要挽救那些不幸吃藥的人,和有可能吃藥的人。他舉例說,上周有個用戶發來一件宣德官窯盤子,打算花80萬購買的,但是經過鑑定,是一件十足的低仿品。你一句話,就可以避免別人80萬的損失,這件事是「無價」的。
3. 推送不推送要視情況而定。劉君的公眾號從來沒有進行過推送,他與用戶的互動完全是一對一的。他堅持認為,用戶對你的期望是,需要你的時候立刻響應,平時最好保持靜默。只要你有能力為用戶提供有價值的服務,不要擔心因為你最近沒推送用戶就把你忘了。前面那個避免了80萬損失的用戶,還堅持要給劉君寄福建茶葉以示謝意,對於這樣的用戶,你根本不用擔心他跑掉,你趕他走他都不會走。
4. 做公眾帳號其實是做資源,而且是優質資源。很多草根羨慕「雲科技」那種掙錢方式,劉君說,其實雲科技掙錢不是因為什麼公眾帳號,不是因為什麼自媒體,如果你有那些人脈資源,你不用微信,用QQ群或者組織個線下聚會也一樣掙錢,微信只是一個信息管道,問題是你要把信息輸送給誰,沒有資源光有管道是掙不到錢的。
訪談到此已近尾聲,再說劉君的另外一個古怪之處,他說自己喜歡小而美、小而樂,以能夠挽救藏友為樂,以能夠無償幫助別人為樂。我問他,你真的不打算用微信掙錢嗎?他說:人聚財散,財聚人散,急什麼?
歡迎關注《IT經理世界》資深記者劉琪的微信號:liuqi-guan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