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二十一歲進京應試那年,他的才氣便已經鋒芒畢露。他清新豪健的文風,震動了當時的主考官和小試官,即身為文壇領袖的歐陽修和詩壇宿將梅堯臣。歐陽修更是對蘇軾一再稱讚,說他「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蘇軾一時聲名大噪,每有新作,就會傳遍京師。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詞《浣溪沙·山色橫侵蘸暈霞》,便是當時蘇軾的新作之一。嘉祐四年(1059年)十一月,也就是蘇軾二十三歲那年,他守喪期滿,從家鄉四川眉山一路沿長江回京,快到荊州的時候,因見到了長江兩岸的深秋景色,便觸景生情寫下這首詞。全詞即景抒情,如行雲流水,一經傳開,便引起了很多人的稱道。尤其是最後7字,意境開闊,盡顯大家風範。
《浣溪沙·山色橫侵蘸暈霞》
山色橫侵蘸暈霞,湘川風靜吐寒花。遠林屋散尚啼鴉。
夢到故園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裡照平沙。
詞的開篇兩句「山色橫侵蘸暈霞,湘川風靜吐寒花」,蘇軾便以清新、凝練的語言,淋漓盡致地描寫了深秋的景色。大概意思是說:縱橫擴展的蒼翠山色,沾染著長空中的斑斕晚霞,長江上風平浪靜,岸邊的菊花正在綻苞開放。這裡的「湘川」,指湖北古荊州地區的那段長江,不是湖南湘水。「寒花」,泛指在寒冷天氣裡開的花,古詩詞中多指菊花。
緊接著一句「遠林屋散尚啼鴉」,依然是對深秋景色的描寫,不過從視覺角度轉到了聽覺角度上。意思是說:極目遠望,遠處的村舍散落在茂盛的樹林中,忽然傳來了晚鴉的陣陣啼叫聲。同是寫景,這句的氣氛已經有了一種秋天蕭瑟寂寥的感覺。加上到了傍晚時分,又是晚鴉飛歸故巢的時間,此情此景,自然會勾起蘇軾的無限思鄉情感。
「夢到故園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下片開始,蘇軾便直接抒寫了心中離別家鄉的依依不捨之情。意思是說:已經不知道離開家鄉有多少裡程了,只記得在夢中走遍了家鄉的條條小路,酒醒後向南望才知道有天涯隔阻。「天涯」一詞在古詩詞中經常會提及,比喻距離很遠。而蘇軾距離家鄉越遠,心中的那份思鄉之情便越濃。
最後一句「月明千裡照平沙」,即明月照耀著千裡廣衰的沙原。這一句可以說是這首詞的點睛之筆,它不僅意境開闊,還表達出了蘇軾將心中的思鄉之情寄託到了明月之中的豁達。大有一種「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意境,似乎在說我與家鄉同處一片月,即便相隔天涯,也仿佛就在眼前。詞到了這裡便戛然而止,但很明顯它具有著耐人尋味的藝術效果。
綜觀蘇軾的這首詞,一個「望」字貫穿了整首詞,從開始他遠望山色,到仰望空中晚霞,再到近望地上寒花,進而平望遠林村舍,以及最後的南望故園。可以說是思鄉之情,在層層遞進,最終變得悠悠綿長。即便單從寫景來看,這首詞也是美得令人心醉。你會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產生思鄉之情?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