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布簡歷,顧名思義,拳頭產品是簡歷。如我的Boss劉成城所說,這是一個「非常神奇的網站」:喬布簡歷提供的,除了模板庫(2800多個模板,覆蓋300多個崗位),還有「經歷庫」。比如,要應聘麥肯錫某諮詢崗位,你可以直接在諮詢類簡歷模板庫裡面找到「應聘跨國諮詢公司實習崗位的簡歷模板」,點擊創建以後,近乎完美的經歷都擺在簡歷裡。你可以對照這份模板來豐富自己的簡歷,怎麼個豐富法,看你自己咯。
喬布簡歷網站上線於2012年6月,早期走的是收費模式:用戶製作完簡歷後,如果要下載到本地,要支付10-20元。當時,平臺上一年生成約7萬份簡歷。2013年底,獲Pre-A輪投資後,喬布簡歷實現了基本免費,隨之而來的是簡歷數量的增長。到2014年,平臺上一年生成約150萬份簡歷。目前,這一數字每天增加一萬多。
創始人馬曉告訴36氪,從一開始,喬布簡歷就不滿足於做簡歷,他們想通過「簡歷」這個「點」,撬動大學生職業發展服務這個「面」。那麼問題來了,怎麼撬?
通過簡歷這個工具引流到平臺其他版塊引流到「找工作」版塊。這個邏輯很簡單,製作簡歷的用戶多是有找工作需求的,說多了怕你們嫌我囉嗦。引流到「高校」「小組(Beta)」「求職指南」等版塊。這幾個版塊強調社區屬性,尤其是「小組」,分為「求職小組」和「校園小組」,採用PGC+UGC的運營方式,希望解決學生求職的碎片化困惑。這個也不好說多,創始人馬曉說「社區/社交是喬布簡歷未來的方向」,現在還處於摸索和快速迭代的階段。盤活已經積累的大量簡歷數據對接學生求職需求和企業用人需求。在學生這一方,喬布簡歷掌握大量簡歷數據(上文已經提到)。在企業這一方,喬布簡歷最近開通了面向招聘方的「招實習」微信公眾號,以期快速搜集用人需求。通過匹配,可以打通雙方的信息。值得一提的是,就為什麼選擇微信公眾號這個形式,馬曉是這樣解釋的:大部分學生的求職需求是求實習,而招實習的需求通常不是由HR統一發出來的,而是用人部門提出來的,微信非常輕,適合用人部門快速、簡便招實習。對接求職者和有著類似簡歷的求職者。類似功能很多招聘網站都在做,比如智聯招聘,通過大數據,讓用戶看看同專業的學長學姐現在的工作情況。不過,智聯招聘沒有將用戶直接連接到優秀的學長學姐。除了院校、專業,匹配簡歷的維度還有很多,比如同一公司/同類崗位的實習經歷,相似的GPA和技能等等。在這類功能上,喬布簡歷還處於摸索階段。此外,喬布簡歷還和近1000所高校籤署合作意向,舉辦招聘專場,同時,還舉辦了大量線下活動,包括簡歷大賽、簡歷特訓等等。由於這些做法不在「以點撬動面」的討論範圍內,這裡不做過多探討。
FYI,喬布簡歷最近的一輪融資在今年2月完成,獲千萬美元A輪融資,投資方為晨興創投。
註:報導所涉對象公司數據由對象公司提供保證,36氪不作任何形式背書。
原創文章,作者:胡卷卷
本文來源:36氪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