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陪寶寶寫日記」。
在中國,許多家庭都是表面上看起來風平浪靜十分和諧,其內在早已經瓦解、腐朽和枯爛。為何這麼說呢?
根據數據統計顯示,我國還是存在大量的留守兒童,分居夫妻以及空巢老人,在這些現實的問題的背後也引發了許多網友的討論。其中特別是在兒童問題上,著重突出的就是隨著我國離婚率的增加,「單身媽媽」帶孩子的現象越來越多,導致了孩子長期不和父親生活在一起,這勢必會對孩子的成長環境帶來不好的影響。
追究到底,就是一個非常基礎的家庭的相處和教育出了毛病,而這些毛病常見的被分為以下幾種:
01「詐屍式」的育兒模式
「孩子,爸爸想你了」
「爸你被盜號了?」
……這是一個真實的發生在我身邊的故事,一個朋友的父親突然發來一條簡訊,那位朋友竟然懷疑父親被盜號,一般只有在對方問自己借錢時我們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何父親發來對自己的想念卻引來朋友這樣的神回復呢?這源於他們家特殊的「詐屍式」育兒模式,所謂「詐屍式」就是父母從未把心思放在孩子身上,只是在偶爾突然發現自己「好像」有個孩子時突然一下的「關心」,這就像你正好好的睡著覺呢,才五點不到就被吵醒一樣讓你錯愕又驚嚇同時還帶點不知名的怒火。
這位朋友的父母就是如此,從小就很少對他的生活上心,在他記事起就再也沒有和父母一起有過所謂的親子時光。所以預料之中的是父母對他漠不關心,預料之外的反而是突然來的思念。
02「喪偶式」的夫妻模式
教育孩子對於父母來說,首當其衝的就是「以身作則」,對於擁有「喪偶式」夫妻觀的父母,孩子的成長環境可以說是糟糕透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所謂喪偶式的夫妻模式就是說,婚後的生活不如婚前的生活,兩個人形同陌路,男方認為自己只要負責掙錢就可以,女方在家中全職主婦,反之亦然。夫妻雙方忙於自己的工作或者其他而沒有注意到彼此的存在,不僅讓這段婚姻搖搖欲墜,也讓孩子深受其害。一想到自己的父母之間連起碼的親密互動都沒有,孩子只會覺得自己的家一點也不溫暖,性格從而孤僻又缺愛。
03「候鳥式」的分居模式
我們都知道,候鳥是一種有遷徙行為的飛鳥,每年在春秋兩個季節往返於繁殖與避寒之地,並且總是沿著固定的路線,這麼一看,似乎便不難理解「候鳥式」的分居模式了。曾經看過一則新聞,「一對夫婦竟然有長達8年的時間未曾見面一直保持著分居的狀態」,不得不說這樣的婚姻比「網戀」還更加的虛幻縹緲。對於這種長時間不見面的父母,孩子肯定會對不在身邊的一方產生距離和牴觸的情緒,同時也會導致父愛或者母愛一方的極度缺失,養成極端或者缺陷的心理性格。
04「死屍式」的父母模式
相比之下,「死屍式」的父母模式可以說簡直是以上內部腐朽的家庭模式中最為常見又最為「致命」的一種類型了。
該狀態下的父母雙方都在孩子的身邊,而且很有可能距離不到1米的地方。舉個例子說,一個小孩在房間學習完後,竟然習慣性地發簡訊問他在客廳的爸爸,「我可以出去看電視嗎?」。是的,這並不是孩子的突發奇想,而是父子之間的慣性溝通方式!你可能會想了,「兩個人呢就隔著一堵牆有必要這麼繞彎子嗎?」。
有必要,因為在孩子的心理,客廳裡的那位更像是會下命令的機器人,或者說廚房裡的那位更像是會炒菜的機器人,而機器人都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都「麼得感情」!這種就在身邊卻不聞不問的,沒有感情的「機器人爸媽」,長此以往,對孩子的成長十分不利,嚴重的會產生「交流障礙」、「社交恐懼」等心理疾病。
看完以上,你有哪些看法呢?或者說你認為這些奇葩的家庭模式會對孩子產生哪些影響呢?歡迎你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