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其實前半句才是正解,被誤解千年

2020-12-13 佳欣侃史

引言

氣質美如蘭,才華馥比仙。——《紅樓夢》

古時的社會男女嚴重不平等,女子可作為商品交易,根本沒有自我立足之,多數都淪為男性的附屬之物,古代階級分明,高官權貴家的小姐們地位會相對高些,家中一般會請教書先生給家裡的弟弟哥哥讀書習字,然而小姐們不會強求去學習認字,因為又不能參加科舉,最後也只是嫁與他人為婦。「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前半句話才是更重要的,但大多數人都不知道。

「女子無才便是德」來源

這句古言的來源有許多說法,很早以前這句話就流傳下來,歷史久遠,無法考證真正說出這句話的人。其中的一個說法是,清朝大文豪張岱先生在自己的《公祭祁夫人》中提及「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然這句話中的眉工,則是明末時期的文學大家陳繼儒,他為何會說出這句話呢?這離不開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大多數人的思想禁錮。

明末清初,中國已經歷經「唐宋元明」等幾個年代,在文學的創作已經非常之多,七言五言絕句,又或是宋詞,四書五經,大學中庸孟子這些已經佔據古時中國文學的大半個江山,文學文化已經發展的十分成熟,明代的文人無法在這個文學上有非常出色卓越的成就,就將目光轉向人的思想文化道德修養,詩詞文學等是有形的東西可以比較,然像道德修養這種內在又抽象的東西,沒有好的辦法能夠互相測量。

陳繼儒在這樣的社會背景和氛圍的薰陶下,提出男女德行的標準,前半句「丈夫有德便是才」才是他最想表達的東西,那時男子的地位更為高等些,對男子德行也會更關注些。在那個時代,君王興建科舉制度,人人都想要做官發財,一舉升天,沒有人注重德行才能,他們都只知道讀書等同於未來建功立業唯一之路。

這樣思想文化薰陶下的社會,使得部分人走向極端,這也有了「範進中舉」這種讓人哭笑不得的故事,也是作者諷刺科舉帶來的弊端和朝廷社會黑暗,有才華卻沒有良好的品德一樣都是小人。陳繼儒這句話是告誡社會上苦讀書之人,除了注重自己的才華見地,大丈夫也應該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崇高的道德品質比一個人是否有才華更為重要。

關於「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誤會

陳繼儒想要表達的重點卻被人忽略,流傳甚廣的是後半句話,也是「忠言逆耳」吧,社會上的人都聽不見陳繼儒的發聲,而是將目光轉向後半句話,男尊女卑的社會風氣下,女子不會考取功名,只需要在家相夫教子,是否有才華變得一點都不重要,這句話的本來意思也被很多人誤會。

「女子無才便是德」大概意是,女子應該有自己的德行,並不是說女子不應該有自己的才華,古語中的「無」與現代意思並不相同,現代一般指沒有的意思,然古代一字多意,在這裡則指的是」原本是有這樣東西的,只是在心裡不太重視,認為不是什麼大事」,這句話翻譯過來的意思應該是「女子自己有才華卻並沒有覺得自己了不起,這是一種好德行」,並不是指女子不應該有才華。關於這句話的誤解不知不覺傳了很多年,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束縛著人們的感知能力。

結語

女子的才華在古代不重要,封建傳統思想束縛下的百姓們,不支持女子上學堂,不支持女子熟讀詩書,也不允許女子上朝做官,甚至不允許女子拋頭露面。「女子無才便是德」似乎是一種偏見或是誤會,女子沒有飽讀詩書的才華變成一種美德,這難道不是錯誤的理解?

參考資料:《紅樓夢》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被誤解了千百年,其實是讚嘆女性的!
    古人的很多話,大家都只看表面字義,而不了解古話的真實含義,所以千百年來以訛傳訛,最終被大多數人誤解。比如「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就很容易被人誤解,尤其是女性朋友,一聽到這句話可能就會火冒三丈,覺得這純粹是封建社會的思想,是壓迫婦女的表現。
  • 「女子無才便是德」是誰說的?孔子表示不背這個鍋
    於是後來,就有了「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那麼這句話是誰說的呢?很多人都認為是聖人孔子所說,其實這句話並不是孔子所說。這句話是出自《隋唐演義》七六:「人亦有言,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蓋以男子有德者,或兼有才,而女子之有才,未必有德也。」
  • 「女子無才便是德」,添上前半句竟然是古代男子為了這些
    在古代數千年的封建社會中,有著許多不公平的道德標準和價值取向。其中男尊女卑這個愚昧的思想更是壓迫了女性幾千年,相應而來的就是如「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樣對封建制度下人們精神洗腦的俗語。後來就變成了女人擁有聰明才智就會禍亂天下,即「女子無才便是德」。還有著一種說法是出自於明朝的張岱,他在《公祭祁夫人文》中說,「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這裡的眉公是指明代書畫家陳繼儒,但是關於陳繼儒有沒有說過這句話,卻無法證明。所以大多數人都認為這句話就是出自於張岱之口。因為他在文章中確確實實提到了這句話,而關於其他人說法的證據史料無記載。
  • 「女子無才便是德」被批在歧視女性,看完上半句,我們都理解錯了
    古代中國有著很深刻的男尊女卑的觀念,甚至有句很出名的"女子無才便是德",很多人都把這句話理解成女子沒有才華才是有德行的體現,覺得不夠尊重女性。但是如今我們再反覆思考這句話發現真相併不是這樣,"女子無才便是德"還有前半句"丈夫有德便是才",只是多年來我們以偏概全的理解錯了。
  • 下聯:女子無才便是德,很少有人知道上聯,真實含義被歪曲上千年
    這句話就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大家可能都納悶這不就一句嗎?其實這句對聯完整的是:「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女子無才便是德」總是讓女權運動者恨得牙痒痒的,他們以為這句話是大男人用來貶損女性的!然而事實非但不是這樣,而且完全相反!中華兒女們對這句話的誤會可大了!這話又怎麼說呢?
  • 「女子無才便是德」,老祖宗的這句話,究竟是啥意思?
    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咋聽起來,會讓女性朋友很不舒服,好像有點歧視女性的意思,所以這句話經常成為被批判的對象。其實是大家誤解了這句話的原意,否則的話,古代那麼多的才女,譬如蔡文姬、卓文君、李清照、班昭、上官婉兒等等,豈不都是無德之人了,她們怎麼還會流芳百世,為後人所敬仰呢?
  • 俗語「女子無才便是德」,下一句才是精華,卻少有人知
    就比如這句「女子無才便是德」,就因為斷章取義使得其成了古代女子揮之不去的枷鎖。古代的「男尊女卑」眾所周知,但更為發指的是,其剝奪了女子學習知識的權力,這不僅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也使得女性的解放遙不可及。每當女子顯露對知識的渴望時,總被人以這句「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荒繆言論所扼殺。
  • 古代為何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那古代的女子每天都幹什麼
    在古代,封建主義社會,家人認為女兒長大遲早都要嫁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所以對女子都不太公平,基本上女子都是作為傳宗接代的工具看待,並且古代都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為什麼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1、政治發展的需要從漢代班昭作《女誡》中,就稍微透露出「女子無才便是德」,大概是最早提出這種觀念的,從這點推移,大概很早之前就是這個觀念。
  • 玄學大師王愈逸:女人學易經打破了女子無才便是德
    都說「女子無才便是德」,玄學大師王愈逸可不這麼認為,她表示「無毒不丈夫」跟古人所崇尚的價值觀念大大背離了。大丈夫,自然是說那些坦坦蕩蕩胸懷寬廣的男人,什麼時候惡毒陰損,暗箭傷人的這種前綴也能放在前邊來形容大丈夫了?
  • 處世奇書《智囊全集》原文譯文男人有德便是才,婦人無才便是德
    譯文:馮夢龍說:俗語說:男人有德便是才,婦人無才便是德,這話當然不對,就像麒麟雖然是吉祥之物,但不能捕鼠;鳳凰雖然是美麗的象徵,但不能獵兔,而像春秋時期申生這樣的仁孝,也不能代表他有治國定亂的才能。周朝最被稱譽的女子,首推邑姜,孔子讚賞她的才能不下於當時的所有功臣豪傑,聖人沒有因為邑姜的才能而貶損她的德行,所謂的才能,也就是智慧,沒有智慧就是無知,如果沒有才幹等於有德,那是否等於說天下那些無知的村姑村婦,都是德行高潔之人呢,就如同日月,男子如日,女子如月,月亮要藉助日光才能明亮,所以妻子向丈夫行芹,日落之後月光照明,因此女子是男子的輔助,這就是日、月的智慧和才能。
  • 四川大學中文系教授謝謙稱「女子無才便是德」 引網友討伐
    「女子無才便是得」,當這句話從川大中文系教授謝謙的口中說出,當下觸動了全國網友的神經。「男權主義」、「性別歧視」……「聞風趕來」的網友為謝謙「打上了各種標籤」。他的微博一夕之間從曬貓、曬孫子、曬老婆的「一畝三分地」變成「硝煙瀰漫的戰場」。
  • 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古代,才女班婕妤,學識卓絕且活得清醒
    文丨深度歷史觀古語有云,女子無才便是德,所以古代的女子便被這種言論說法變得更加的麻木,但是事實卻是,這句話僅僅是男子對於女子的一種控制,因為女子擁有了才能學識,會令男子們引以為豪的自尊受到傷害,這對男子為尊的時代來說
  • 男子寬厚便是德,女子心善便是才
    閱讀前,請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聖人智慧」,再點擊「關注」,這樣就可以免費收到文章
  • 千年來被嚴重誤解的12句話
    孔子的整句話就是說,詩、禮、樂這三樣東西是教育民眾的基礎,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詩禮樂,好,讓他們自由發揮,如果人民還玩不來這些東東,我們就要去教化他們,讓他們知道和明白這些東西。這句話讓孔子背了千年愚民教育始作俑者的鍋。
  • 這句話眾所周知,我們卻都誤解了,原來女人愛聽
    就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其實在今天還有不少老人,還依舊把這句話當作至理,讓女孩子們著實遭殃,對這句話深惡痛絕。那女孩子不要才能,就只配做個漂亮花瓶?說「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的人難道是性別歧視患者?要弄清楚這句話的來由,還得看看明朝的一本雜記。
  • 被誤解了幾千年的詩詞,看了才知道自己以前的理解是錯了
    然而現代人都僅從字面意義去理解,結果老祖宗的大智慧,被現代的我們以訛傳訛就被惡意曲解,造成了誤解。哪些詩詞會引發誤解呢?小編這就給你細細說來01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個這句話的誤會是因為一個關鍵的字,是現代人錯解了「無才」的「無」字所造成的。
  • 「停機德」與「詠絮才」——兩種不同價值觀下古代女性的日常生活
    「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紅樓夢》中塑造的薛寶釵與林黛玉並列十二金釵之首,不僅在作者心中難分軒輊,後世讀者爭論了兩百餘年也沒能分出個高下。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他們認為,對女性來說,「才可妨德」,因此才德往往難以兼備。
  • 俗語「三思而後行」,其實後半句才是重點,世人誤解千年
    其實作為從小到大都生活在中國的中國人來說,我們對於自己國家的文明,感覺得可能不是很深刻,因為文化這種東西的影響,它是潛移默化的。我們在不經意間就受到了它的影響,但是我們自己卻沒有意識到。尤其是俗語文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相信大家小時候都有聽過長輩們這麼教誨自己:「老話說……」這裡的老話其實就是俗語,也就是過去的先人們將自己的生活經驗加以提煉,總結出來的生活智慧,像我從小聽得比較多的一句老話就是「三思而後行」。
  • 常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其實下句話才是精華,但少有人知
    常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其實下句話才是精華,但少有人知想必我們從小到大也受到了不少儒家教育的薰陶,孔老先生說的話也是我們時常所要學習和背誦的「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是孔老先生的一句名言,也是我們在生活中總會聽到的一句話。現在的意思大概指的是這個世界上只有女人和小人是最難伺候的,這句話也明顯的體現出了對女性的歧視,其實這句話的原意其實並不是這樣!中國的漢字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很多字或者是詞的用法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 那些說出來讓人誤解的天津話,絕壁只有天津人看得懂!
    誤解:開啤酒瓶子。正解:讓對方離自己遠點。例句:你起開點,你擋到照鏡子了。誤解:去哪?正解:就那樣吧。例句:愛嘛樣嘛樣,去去吧!誤解:別忙乎那個。正解:你不用管,我來幫你弄。例句:「師傅,我這兒有個大箱子抬不動。」 「你別管了,我來。」誤解:找個蛋玩。正解:沒門、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