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這樣一個故事,看完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心裡一直慨嘆,教育孩子怎麼如此粗暴?希望這樣的悲劇不要再重演。
一天,鄰居來到小男孩樂樂家,跟樂樂爸爸說:「昨天你們家樂樂跟我小孩一起玩遊戲機,現在不見了,是不是你們家樂樂偷了?」
樂樂今年11歲了,媽媽去世得早,都是爺爺奶奶帶大,有點調皮。爸爸一聽,出去就把樂樂給抓了回來,二話不說,回家就開始就打:「你拿人家遊戲機沒有?」
「爸爸,我沒有拿!」樂樂一邊疼得叫喊,一邊答道。
「你再狡辯,到底拿了沒拿?今天你要是不說實話,我非打死你不可!」樂樂爸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暴怒地吼道。
「爸爸,我真的沒有拿遊戲家,我沒拿!」樂樂邊哭邊哀求。
「樂樂,我告訴你啊,偷這個毛病是絕對不能有的,要什麼東西告訴爸爸,我給你買。你爸就是因為這個毛病而『三進宮』啊!」爸爸邊打邊說。
樂樂還是沒有承認偷了遊戲機。樂樂爸爸越打越氣,覺得兒子偷了還不承認,於是便把他吊起來打。
怎麼吊?是倒著吊——頭朝下,腳朝上,繼續用手摑。一邊打還一邊罵,「叫你不聽話,叫你去偷……」,孩子就哭著、喊著、掙扎著。
聽著樂樂拼命哭喊,樂樂爸爸順手抓起一塊毛巾就塞住孩子的嘴。常識告訴我們,當一個人頭朝下時,呼吸是會很困難的,而這時樂樂爸爸又堵上了孩子的嘴,悲劇就發生了。
2分鐘不到,孩子的臉色就變了,也沒有哭聲了,不再掙扎了。此時樂樂爸爸才緊張起來,趕快把孩子放下來,抽出嘴裡的毛巾,背起樂樂瘋了似的往醫院跑。
可是這時候已經來不及了,樂樂因為窒息沒有被搶救回來。11歲的孩子,天使般的年齡,本應該享受童年的快樂,卻死在親生爸爸的手裡。
反思一下,造成悲劇的原因是什麼?
「我是你爸,我就打你,怎麼了?我都多次因為偷盜進監獄了,你可千萬不能因為這個毀了自己啊!」
表面上看樂樂爸爸是為了孩子,但更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自己認為孩子肯定偷了,要給孩子一個警示。鄰居也認為老子都「三進宮」,小子也好不到哪兒,就這樣誤解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
後來弄清楚,鄰居的東西並不是樂樂拿了,是掉到鄰居家沙發底下縫裡,不過這也沒有意義了,樂樂永遠走了。
樂樂爸爸初衷是好的,但卻造成了悲劇。樂樂的死,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長製作風,沒有進行平等的溝通,完全不信任孩子。
其實,在與孩子在溝通過程中,父母與孩子雙方在人格上是應該是平等的,不管這個小孩有多小,他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應該要保持平等與尊重。如果孩子不懂事或犯錯了,應該是引導教育,而不是一味指責懲罰。
不少父母,還有是傳統的家長意識,認為我是家長,就應該高高在上;我是家庭的統治者,你是我的兒子女兒,是被統治者,就應該聽我的;我是家庭的管理者,孩子你是被管理者;爸媽我是教育者,你是被教育者。
試想一下,這種一高一低的地位感,這種不平等,孩子能好受嗎?教育還能成功嗎?
父母的這種掌控權,這種權威、這種強勢完全沒有教育效果,甚至還有反作用。
這樣的不平等,不僅讓溝通不能夠順利地進行,而且它還在很多的時候傷害親子之間的感情,危害性特別大。
父母應該多一些傾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尊重,多以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多給孩子一些成長的空間,孩子成長有了問題及時提醒矯正,而不應該總是粗暴的家長作風!
讀者朋友們,你們認為呢?孩子不聽話,就能上手就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