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社會很早就意識到教育後代的重要意義。古代社會最尊貴者莫過於帝王之家,古代皇室如何教育後代、教育得好壞,不僅關係到帝王個人和家族的利益,更與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
一、對皇室子弟教育的頂層設計
大約2200多年前,中國古代的統治者就從制度層面考慮到後代的教育問題,在統治架構中設置了「師氏」這一官職。師氏除了給帝王提供政策顧問之外,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教育培養王室子弟。
如何對王室子弟進行教育?首先,師氏用當時的經典理論來教導他們,「以三德教國子」。師氏用中庸之德、仁義之德和孝德來教育王室以及諸侯子弟,並以此涵養他們孝順、信義、恭敬的品性,對王室子弟在王位傳承、治國理政和為人處事上進行理論輔導。其次,師氏「掌國中失之事,以教國子弟」。師氏將當時王國國政中符合禮和不符合禮的實例、掌故,講解給王室子弟以及諸侯子弟聽,讓他們學會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執政辦事能力。第三,當時最高統治者規定「凡國之貴遊子弟學焉」。凡是王的太子、諸侯王子以及諸侯、卿大夫中未出仕的子弟都要跟師氏學習。可見,我國古代統治者深知教育後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並且有一套較完善的體系。
據《資治通鑑》卷一九八記載,貞觀二十二年(648),唐太宗精心寫了本《帝範》—專論如何當好皇帝的書籍—賜給皇太子,書的內容包括君體、建親、求賢、審官、納諫、去讒、戒盈、崇儉、賞罰、務農、閱武、崇文等12篇文章。可以說這是唐太宗治理國家的經驗總結。在去世的前一年,太宗鄭重地將這本「寶典」交給了皇太子李治,並囑咐他:「修身治國,備在其中。一旦不諱,更無所言矣。」此外,他還對自己作了一番剖析:「吾居位已來,不善多矣,錦繡珠玉不絕於前,宮室臺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遊四方,供頓煩勞,此皆吾之深過,勿以為是而法之。」作為歷史上頗有建樹的帝王,如此深刻坦誠地作自我批評,是希望他的接班人要以他為「鏡子」,學習他好的方面,也能看到他身上的缺點,從而完善自我,為李唐皇室守住江山社稷,造福天下百姓。
但是,閱歷豐富、睿智清醒的唐太宗也認識到,想讓後代成為好皇帝,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又對皇太子指出:「汝無我之功勤而承我之富貴,竭力為善,則國家僅安;驕惰奢縱,則一身不保。且成遲敗速者,國也;失易得難者,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親身參與建國、治理天下二十多年的君王精闢地揭示出治理國家的諸多艱難,以此警告接班人一定要以善心治國,不能驕傲,不能偷懶,不能奢侈,不能放縱,否則就離失敗不遠了,既害自己,又害家族,更害國家。真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從史料上來看,幾乎歷朝歷代有為的帝王都對子孫後代的教育有精心安排,選派他們認為學識淵博、品行忠誠厚道的官員來負責教育皇室子弟,並給這些老師以尊貴的爵位、豐厚的俸祿。
二、教育皇室子弟的多種方式
古代帝王根據各自情況採用了不同的方式教育後代。
《資治通鑑》卷一二記載,有「南朝第一帝」之稱的宋武帝劉裕,開國後,專門在老家丹徒縣京口裡建了個皇家陳列館,將自己早年在農村耕田種地用過的農具都展示出來,讓皇室子孫參觀,以此來教育子孫要不忘艱辛,珍惜當下,勤儉治國。可是,隨著劉宋王朝政權的鞏固,經濟得到較好發展後,皇室人員生活開始奢侈,皇室子弟耽於遊樂,這讓劉宋王朝的第三位皇帝劉義隆很擔憂。
公元445年九月,宋文帝劉義隆為出鎮外地的將領餞行,餞行地點是城外的宣武場武帳岡。出發前,宋文帝特地告誡跟他一起參加聚會的皇子們不要吃東西,到了武帳岡有好吃好喝的。皇家隊伍走得慢,到中午,大家都餓得肚子咕咕叫,但又不敢直說。宋文帝當然能看出來,他把皇室子弟們召集在身邊開了個會,鄭重地說:「你們一直生活在錦衣玉食的豪華宮廷之中,從來不知道民間百姓生活的艱難困苦。今天,就是要讓你們親身感受什麼叫做辛苦,以後治理國家、為人處事,要懂得節儉樸素、勤政愛民。」
唐朝的第三位皇帝李治受到唐太宗的言傳身教,繼承了其父的一些治國風範,勤於政事。他在位期間,政治穩定,社會繁榮,「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顯而易見,其中必有唐太宗的教育培養之功。
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統治者比較善於總結歷史經驗,在教育皇室子弟上有很多好的做法。
《清稗類鈔》中有清太祖努爾哈赤對公主們進行教育的記載:「天命癸亥(1623),(清)太祖御八角殿,訓諸公主以婦道,毋陵侮其夫,恣意驕縱,違者罪之。」這是清代對皇室女性品德教育的一個生動例子,從對公主出嫁後的婦德要求,以及懲罰的口氣來看,清統治者對公主們的管束是很嚴格的,或許這也是有清一代沒有出現過於驕橫跋扈、有失婦德之公主的一個重要原因。
清入關後的第四位皇帝乾隆帝,在青少年時期受到了很好的文化教育和能力訓練,即便到了晚年,他仍堅持讀書。同時,他對子孫們的教育也極其重視。
一次,乾隆皇帝見到皇十五子所執扇子的題畫詩旁署有名號「兄鏡泉」,詢問後得知是皇十一子所為,他非常生氣,將皇十一子訓斥了一番,並教育皇子皇孫:「皇子讀書,惟當講求大義,有益立身行己,至尋常琢句,已為末務,何可效書生習氣,以虛名相尚乎?」這是告誡皇子們要學習「講求大義、有益立身行己」的真學問,不可養成虛浮的習氣。
關於皇室教育,乾隆皇帝有個很有代表性的理論:「我國家世敦淳樸,所重在國書、騎射,凡我子孫,自當恪守,烏可效書愚陋習流入虛謾乎?……所關非小,不可不防其漸。」並要求將這個手諭貼在上課的上書房,時刻提醒皇室子孫。
政務之暇,乾隆皇帝還親自檢查皇室的教育情況。皇家貴胄養尊處優慣了,尤其是年紀小的,哪能吃得了每天學習的苦,「然皇孫輩皆不喜讀書,泰半曠課」,對於這些「龍孫」們,上書房的教習也不敢得罪,既不嚴厲督促「學生」按時上課,也不敢匯報給乾隆皇帝。於是,這些皇孫們的功課實際上就相當於荒廢了,「上書房各師傅遂有間六日不到者」,學生們不來,老師們也稀鬆疲沓了。
這一情況被乾隆皇帝得知後,龍顏大怒:「至皇孫、皇曾孫、皇玄孫等,正在年幼勤學之時,豈可稍有間斷?」乾隆皇帝在訓斥皇室孫輩們的同時,更將那些負責給皇室子孫上課的近20名官員分別給予警告、打板子和革職的處分,一時震驚官場。此後,上書房的老師與「學生」們,誰也不敢懈怠了。
三、皇室後代教育失敗的警示
古代歷史上,因皇族教育缺失,或對皇室子弟管束不得法,而惹禍遭殃甚至影響統治的例子亦不在少數。
據《資治通鑑》記載,梁武帝蕭衍的侄兒臨賀王蕭正德,曾是梁武帝的養子,少年時就不愛學習,而愛胡鬧,為人邪惡,縱容手下在他的屬地吳郡「殺戮無辜,劫盜財物」,在江乘「奪人妻妾,略人子女」,長期幹著強盜行徑,品德極差。
歷史上,梁武帝的弊政之一是過於包容、優待皇室成員,但是對於如此不學無術、無法無天的侄兒,也實在看不下去,他氣憤地對侄兒說:「難道你狼心不改,要敗壞國家大計才開心嗎?」於是把蕭正德罷官削爵,發配遠方。但蕭正德還沒抵達發配之地,梁武帝就心軟了,又赦免了他,還先後讓他擔任丹陽尹、南兗州刺史這樣的實權官職。
實際上,作為梁武帝的侄兒、曾經的養子,蕭正德的每一次狂悖行為,都沒有得到有效提醒和警告;作為皇室的「家長」,梁武帝出於對皇室子弟的寵溺,無底線地寬宥,無形之中助長了皇侄的為惡之心。這位皇侄根本就不領情,反而變本加厲,「在任苛刻,人不堪命」,最後豢養了一幫死士勾結侯景,於公元548年反叛梁朝。即位早期勵精圖治、頗有政績的梁武帝,沒有教育管束好皇室子弟,換來的是誤國的惡果。後來,這個惡皇侄被他的「朋友」侯景殺害。
歷史上還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文治武功都頗有建樹的唐朝,竟然出現了不少飛揚跋扈、為所欲為的公主。
先來看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生的小女兒太平公主,她深得武則天喜愛,從小嬌生慣養,逐漸變得驕橫跋扈,為所欲為,生活極其奢侈。唐中宗年間,貪官宗楚客被抄家,太平公主早就聽說他的府邸極其豪華,特地趕到宗家去參觀。過後,她因羨慕嫉妒恨,感嘆道:「見其居處,吾輩乃虛生耳。」這位皇族公主不是以貪官抄家作為反面警示教材,唾棄其貪贓行為,反而生出豔羨之心,可見李治和武則天對這個女兒的教育是失敗的。後來的歷史也確實驗證了這一點。太平公主利慾薰心,「田園遍於近甸膏腴」。她還把持朝政,最後因涉嫌謀反,被侄兒唐玄宗發兵擒獲,賜死。在查抄太平公主府邸時,金銀堆積如山,奇珍異寶可媲美皇宮大內,她家牧場與圈裡的馬、羊之類牲畜,以及莊田菜園裡的租金利息,讓一大幫監察官員忙了好幾年還沒有忙完,「收之數年不盡」。
還有一位唐朝公主叫李裹兒,姿色美豔,聰明伶俐,唐中宗李顯與韋皇后對她十分寵愛,自幼聽其所欲,無不允許,於是李裹兒從小就養成了驕傲任性、蠻橫霸道的脾氣。這個李裹兒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安樂公主,雖名為「安樂」,卻從來沒有「安分」過,各種欲望都很強,既賣官鬻爵,大肆撈錢;又大興土木,窮奢極欲,還想成為女皇帝。
唐中宗夫婦對安樂公主的溺愛程度從一個細節上即可見一斑。安樂公主擁有兩件百鳥裙,上面繡了花卉鳥獸,極其華麗。而且,裙子在太陽下,在陰涼處,在有光、沒光的不同地方,「日中影中,各為一色」,為曠世珍品。這裙子是怎麼來的呢?據說是唐中宗特地派軍隊到嶺南地區捕鳥,收集了千百隻名貴飛鳥的羽毛織成的。
這個從小缺失良好教育的安樂公主「侵百姓田業」,這還不能滿足她的「胃口」,她還想得到皇城內的昆明池,但礙於皇家規矩,皇帝沒把昆明池給女兒。安樂公主頓時發火,要父皇用國家的錢為自己建造「定昆池」,皇帝爸爸立即同意,在竣工宴會上,他還要求百官寫詩紀念。
最能體現安樂公主品性的是,為了讓媽媽韋皇后能像她奶奶一樣掌權,而後「自為皇太女」,她竟「相與合謀,於餅餤中進毒」,毒死了皇帝爸爸。唐中宗至死也不會想到他的「貼心小棉襖」竟然是「毒棉襖」。皇太子李重茂即位後,安樂公主還不死心,試圖掀起宮廷政變,把她的叔叔(後來的唐睿宗)和姑媽太平公主除掉。但唐睿宗的兒子李隆基先行下手,唐朝皇宮刀光劍影,「韋(皇)後惶惑走入飛騎營,有飛騎斬其首獻於(李)隆基。安樂公主方照鏡畫眉,軍士斬之」。毒死老爸、慫恿老媽當皇帝的任性公主就此落得悲慘下場。
唐中宗、韋皇后、安樂公主,一家三口的悲劇結局,可悲又可嘆。
為什麼唐朝會出現公主失德失範的行為呢?細究起來,這跟當時皇室氛圍,以及對皇族女性後代的教育管束不力密切相關。
首先,唐高宗的皇后武則天以女性身份登上封建皇權的最高峰,極大地提高了皇室女性地位,但同時也助長了皇室女性後代的物質欲望和政治野心,「宗室諸女皆以驕奢相尚」,「太平、長寧、安樂、宜城、新都、定安、金城公主並開府,置官屬」。而且,唐朝公主們常放在口頭上的一句話是:「所貴於富貴者,得適志也。」當然這個「志」不是志氣的志,而是為所欲為的意思。
二是沒有正確的教育引導,公主的胡作非為有些是向父母學來的。比如為了給女兒太平公主找駙馬,武則天不惜把人家原來的妻子殺掉空出「位置」來,這樣的「任性妄為」讓人瞠目結舌!上行下效,媽媽「任性」到這個級別,女兒想不「任性」都不可能!
三是公主們惡習的養成,更多地是皇族「家長」長期嬌慣形成的。唐中宗的兩個女兒長寧公主、安樂公主,需要奴僕的時候,就直接叫手下到大街上去隨便抓人,官員匯報到皇帝那裡,皇帝爸爸根本不當回事,一切聽之任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於是,在「金枝玉葉」們的眼裡,就只有想不到的,而沒有不能做的!
對公主們一味縱容嬌慣,家教缺失,家風不正,引發了很多皇室的悲劇,這是一千多年前的史實為我們留下的鏡鑑。
本文原載於《月讀》(作者李曉巧),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