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如何教育培養皇室子弟

2020-12-17 騰訊網

我國古代社會很早就意識到教育後代的重要意義。古代社會最尊貴者莫過於帝王之家,古代皇室如何教育後代、教育得好壞,不僅關係到帝王個人和家族的利益,更與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

一、對皇室子弟教育的頂層設計

大約2200多年前,中國古代的統治者就從制度層面考慮到後代的教育問題,在統治架構中設置了「師氏」這一官職。師氏除了給帝王提供政策顧問之外,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教育培養王室子弟。

如何對王室子弟進行教育?首先,師氏用當時的經典理論來教導他們,「以三德教國子」。師氏用中庸之德、仁義之德和孝德來教育王室以及諸侯子弟,並以此涵養他們孝順、信義、恭敬的品性,對王室子弟在王位傳承、治國理政和為人處事上進行理論輔導。其次,師氏「掌國中失之事,以教國子弟」。師氏將當時王國國政中符合禮和不符合禮的實例、掌故,講解給王室子弟以及諸侯子弟聽,讓他們學會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執政辦事能力。第三,當時最高統治者規定「凡國之貴遊子弟學焉」。凡是王的太子、諸侯王子以及諸侯、卿大夫中未出仕的子弟都要跟師氏學習。可見,我國古代統治者深知教育後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並且有一套較完善的體系。

據《資治通鑑》卷一九八記載,貞觀二十二年(648),唐太宗精心寫了本《帝範》—專論如何當好皇帝的書籍—賜給皇太子,書的內容包括君體、建親、求賢、審官、納諫、去讒、戒盈、崇儉、賞罰、務農、閱武、崇文等12篇文章。可以說這是唐太宗治理國家的經驗總結。在去世的前一年,太宗鄭重地將這本「寶典」交給了皇太子李治,並囑咐他:「修身治國,備在其中。一旦不諱,更無所言矣。」此外,他還對自己作了一番剖析:「吾居位已來,不善多矣,錦繡珠玉不絕於前,宮室臺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遊四方,供頓煩勞,此皆吾之深過,勿以為是而法之。」作為歷史上頗有建樹的帝王,如此深刻坦誠地作自我批評,是希望他的接班人要以他為「鏡子」,學習他好的方面,也能看到他身上的缺點,從而完善自我,為李唐皇室守住江山社稷,造福天下百姓。

但是,閱歷豐富、睿智清醒的唐太宗也認識到,想讓後代成為好皇帝,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又對皇太子指出:「汝無我之功勤而承我之富貴,竭力為善,則國家僅安;驕惰奢縱,則一身不保。且成遲敗速者,國也;失易得難者,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親身參與建國、治理天下二十多年的君王精闢地揭示出治理國家的諸多艱難,以此警告接班人一定要以善心治國,不能驕傲,不能偷懶,不能奢侈,不能放縱,否則就離失敗不遠了,既害自己,又害家族,更害國家。真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從史料上來看,幾乎歷朝歷代有為的帝王都對子孫後代的教育有精心安排,選派他們認為學識淵博、品行忠誠厚道的官員來負責教育皇室子弟,並給這些老師以尊貴的爵位、豐厚的俸祿。

二、教育皇室子弟的多種方式

古代帝王根據各自情況採用了不同的方式教育後代。

《資治通鑑》卷一二記載,有「南朝第一帝」之稱的宋武帝劉裕,開國後,專門在老家丹徒縣京口裡建了個皇家陳列館,將自己早年在農村耕田種地用過的農具都展示出來,讓皇室子孫參觀,以此來教育子孫要不忘艱辛,珍惜當下,勤儉治國。可是,隨著劉宋王朝政權的鞏固,經濟得到較好發展後,皇室人員生活開始奢侈,皇室子弟耽於遊樂,這讓劉宋王朝的第三位皇帝劉義隆很擔憂。

公元445年九月,宋文帝劉義隆為出鎮外地的將領餞行,餞行地點是城外的宣武場武帳岡。出發前,宋文帝特地告誡跟他一起參加聚會的皇子們不要吃東西,到了武帳岡有好吃好喝的。皇家隊伍走得慢,到中午,大家都餓得肚子咕咕叫,但又不敢直說。宋文帝當然能看出來,他把皇室子弟們召集在身邊開了個會,鄭重地說:「你們一直生活在錦衣玉食的豪華宮廷之中,從來不知道民間百姓生活的艱難困苦。今天,就是要讓你們親身感受什麼叫做辛苦,以後治理國家、為人處事,要懂得節儉樸素、勤政愛民。」

唐朝的第三位皇帝李治受到唐太宗的言傳身教,繼承了其父的一些治國風範,勤於政事。他在位期間,政治穩定,社會繁榮,「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顯而易見,其中必有唐太宗的教育培養之功。

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統治者比較善於總結歷史經驗,在教育皇室子弟上有很多好的做法。

《清稗類鈔》中有清太祖努爾哈赤對公主們進行教育的記載:「天命癸亥(1623),(清)太祖御八角殿,訓諸公主以婦道,毋陵侮其夫,恣意驕縱,違者罪之。」這是清代對皇室女性品德教育的一個生動例子,從對公主出嫁後的婦德要求,以及懲罰的口氣來看,清統治者對公主們的管束是很嚴格的,或許這也是有清一代沒有出現過於驕橫跋扈、有失婦德之公主的一個重要原因。

清入關後的第四位皇帝乾隆帝,在青少年時期受到了很好的文化教育和能力訓練,即便到了晚年,他仍堅持讀書。同時,他對子孫們的教育也極其重視。

一次,乾隆皇帝見到皇十五子所執扇子的題畫詩旁署有名號「兄鏡泉」,詢問後得知是皇十一子所為,他非常生氣,將皇十一子訓斥了一番,並教育皇子皇孫:「皇子讀書,惟當講求大義,有益立身行己,至尋常琢句,已為末務,何可效書生習氣,以虛名相尚乎?」這是告誡皇子們要學習「講求大義、有益立身行己」的真學問,不可養成虛浮的習氣。

關於皇室教育,乾隆皇帝有個很有代表性的理論:「我國家世敦淳樸,所重在國書、騎射,凡我子孫,自當恪守,烏可效書愚陋習流入虛謾乎?……所關非小,不可不防其漸。」並要求將這個手諭貼在上課的上書房,時刻提醒皇室子孫。

政務之暇,乾隆皇帝還親自檢查皇室的教育情況。皇家貴胄養尊處優慣了,尤其是年紀小的,哪能吃得了每天學習的苦,「然皇孫輩皆不喜讀書,泰半曠課」,對於這些「龍孫」們,上書房的教習也不敢得罪,既不嚴厲督促「學生」按時上課,也不敢匯報給乾隆皇帝。於是,這些皇孫們的功課實際上就相當於荒廢了,「上書房各師傅遂有間六日不到者」,學生們不來,老師們也稀鬆疲沓了。

這一情況被乾隆皇帝得知後,龍顏大怒:「至皇孫、皇曾孫、皇玄孫等,正在年幼勤學之時,豈可稍有間斷?」乾隆皇帝在訓斥皇室孫輩們的同時,更將那些負責給皇室子孫上課的近20名官員分別給予警告、打板子和革職的處分,一時震驚官場。此後,上書房的老師與「學生」們,誰也不敢懈怠了。

三、皇室後代教育失敗的警示

古代歷史上,因皇族教育缺失,或對皇室子弟管束不得法,而惹禍遭殃甚至影響統治的例子亦不在少數。

據《資治通鑑》記載,梁武帝蕭衍的侄兒臨賀王蕭正德,曾是梁武帝的養子,少年時就不愛學習,而愛胡鬧,為人邪惡,縱容手下在他的屬地吳郡「殺戮無辜,劫盜財物」,在江乘「奪人妻妾,略人子女」,長期幹著強盜行徑,品德極差。

歷史上,梁武帝的弊政之一是過於包容、優待皇室成員,但是對於如此不學無術、無法無天的侄兒,也實在看不下去,他氣憤地對侄兒說:「難道你狼心不改,要敗壞國家大計才開心嗎?」於是把蕭正德罷官削爵,發配遠方。但蕭正德還沒抵達發配之地,梁武帝就心軟了,又赦免了他,還先後讓他擔任丹陽尹、南兗州刺史這樣的實權官職。

實際上,作為梁武帝的侄兒、曾經的養子,蕭正德的每一次狂悖行為,都沒有得到有效提醒和警告;作為皇室的「家長」,梁武帝出於對皇室子弟的寵溺,無底線地寬宥,無形之中助長了皇侄的為惡之心。這位皇侄根本就不領情,反而變本加厲,「在任苛刻,人不堪命」,最後豢養了一幫死士勾結侯景,於公元548年反叛梁朝。即位早期勵精圖治、頗有政績的梁武帝,沒有教育管束好皇室子弟,換來的是誤國的惡果。後來,這個惡皇侄被他的「朋友」侯景殺害。

歷史上還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文治武功都頗有建樹的唐朝,竟然出現了不少飛揚跋扈、為所欲為的公主。

先來看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生的小女兒太平公主,她深得武則天喜愛,從小嬌生慣養,逐漸變得驕橫跋扈,為所欲為,生活極其奢侈。唐中宗年間,貪官宗楚客被抄家,太平公主早就聽說他的府邸極其豪華,特地趕到宗家去參觀。過後,她因羨慕嫉妒恨,感嘆道:「見其居處,吾輩乃虛生耳。」這位皇族公主不是以貪官抄家作為反面警示教材,唾棄其貪贓行為,反而生出豔羨之心,可見李治和武則天對這個女兒的教育是失敗的。後來的歷史也確實驗證了這一點。太平公主利慾薰心,「田園遍於近甸膏腴」。她還把持朝政,最後因涉嫌謀反,被侄兒唐玄宗發兵擒獲,賜死。在查抄太平公主府邸時,金銀堆積如山,奇珍異寶可媲美皇宮大內,她家牧場與圈裡的馬、羊之類牲畜,以及莊田菜園裡的租金利息,讓一大幫監察官員忙了好幾年還沒有忙完,「收之數年不盡」。

還有一位唐朝公主叫李裹兒,姿色美豔,聰明伶俐,唐中宗李顯與韋皇后對她十分寵愛,自幼聽其所欲,無不允許,於是李裹兒從小就養成了驕傲任性、蠻橫霸道的脾氣。這個李裹兒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安樂公主,雖名為「安樂」,卻從來沒有「安分」過,各種欲望都很強,既賣官鬻爵,大肆撈錢;又大興土木,窮奢極欲,還想成為女皇帝。

唐中宗夫婦對安樂公主的溺愛程度從一個細節上即可見一斑。安樂公主擁有兩件百鳥裙,上面繡了花卉鳥獸,極其華麗。而且,裙子在太陽下,在陰涼處,在有光、沒光的不同地方,「日中影中,各為一色」,為曠世珍品。這裙子是怎麼來的呢?據說是唐中宗特地派軍隊到嶺南地區捕鳥,收集了千百隻名貴飛鳥的羽毛織成的。

這個從小缺失良好教育的安樂公主「侵百姓田業」,這還不能滿足她的「胃口」,她還想得到皇城內的昆明池,但礙於皇家規矩,皇帝沒把昆明池給女兒。安樂公主頓時發火,要父皇用國家的錢為自己建造「定昆池」,皇帝爸爸立即同意,在竣工宴會上,他還要求百官寫詩紀念。

最能體現安樂公主品性的是,為了讓媽媽韋皇后能像她奶奶一樣掌權,而後「自為皇太女」,她竟「相與合謀,於餅餤中進毒」,毒死了皇帝爸爸。唐中宗至死也不會想到他的「貼心小棉襖」竟然是「毒棉襖」。皇太子李重茂即位後,安樂公主還不死心,試圖掀起宮廷政變,把她的叔叔(後來的唐睿宗)和姑媽太平公主除掉。但唐睿宗的兒子李隆基先行下手,唐朝皇宮刀光劍影,「韋(皇)後惶惑走入飛騎營,有飛騎斬其首獻於(李)隆基。安樂公主方照鏡畫眉,軍士斬之」。毒死老爸、慫恿老媽當皇帝的任性公主就此落得悲慘下場。

唐中宗、韋皇后、安樂公主,一家三口的悲劇結局,可悲又可嘆。

為什麼唐朝會出現公主失德失範的行為呢?細究起來,這跟當時皇室氛圍,以及對皇族女性後代的教育管束不力密切相關。

首先,唐高宗的皇后武則天以女性身份登上封建皇權的最高峰,極大地提高了皇室女性地位,但同時也助長了皇室女性後代的物質欲望和政治野心,「宗室諸女皆以驕奢相尚」,「太平、長寧、安樂、宜城、新都、定安、金城公主並開府,置官屬」。而且,唐朝公主們常放在口頭上的一句話是:「所貴於富貴者,得適志也。」當然這個「志」不是志氣的志,而是為所欲為的意思。

二是沒有正確的教育引導,公主的胡作非為有些是向父母學來的。比如為了給女兒太平公主找駙馬,武則天不惜把人家原來的妻子殺掉空出「位置」來,這樣的「任性妄為」讓人瞠目結舌!上行下效,媽媽「任性」到這個級別,女兒想不「任性」都不可能!

三是公主們惡習的養成,更多地是皇族「家長」長期嬌慣形成的。唐中宗的兩個女兒長寧公主、安樂公主,需要奴僕的時候,就直接叫手下到大街上去隨便抓人,官員匯報到皇帝那裡,皇帝爸爸根本不當回事,一切聽之任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於是,在「金枝玉葉」們的眼裡,就只有想不到的,而沒有不能做的!

對公主們一味縱容嬌慣,家教缺失,家風不正,引發了很多皇室的悲劇,這是一千多年前的史實為我們留下的鏡鑑。

本文原載於《月讀》(作者李曉巧),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古代皇室專用幼兒園——「邸第」,統治階層的幼兒教育機構
    貌似在古代就已經有了幼兒園,這些幼兒園只能是皇室子孫才有機會進去讀書。 其實古代的幼兒園在吃穿用度,在教學內容,還有管理制度方面一點也不比現代的差。是專門培養皇室子孫的教育機構,想想都知道,一切都是那個時代頂級高配。
  • 現在孩子學齡前都能上幼兒園,在古代「幼兒園」都是皇室後代
    其實古代中國也有「幼兒園」,不過一般人家的孩子沒機會上,能上古代「幼兒園」的都是皇室後代。古時候一些朝代的幼兒教育機構沒有明確提法,不過通過一些古書籍是切實存在的。民間暫且不提,但皇室對教育其實很看重。畢竟是甲天下社會,繼承者沒點真才實幹如何能一統天下,延續皇族統治呢?
  • 為什麼古代皇室沒有男雙胞胎?如果皇室出現雙胞胎,會如何處置?
    雙胞胎在生活中並不罕見,那麼中國古代如此漫長的歷史,出生的皇室子弟合計起來非常多,其中肯定也有生雙胞胎的情況,為何就沒見古籍記載過呢?事關皇位的繼承問題,正史自然不會記載,但野史中卻有記錄。從野史中來看,對待雙胞胎,古人有兩種做法。編輯一:雙胞胎對古人來說是一件不吉利的事。
  • 歷代皇室培養繼承人必讀哪些書?毓老師終於說出真相
    在古代,皇帝家庭更是注重兒孫教育問題。    2200多年前,中國古代統治者在統治架構中設置了「師氏」這一官職。師氏除了給帝王充當政策顧問之外,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教育培養皇室子弟。首先,師氏用當時的經典理論來教導他們,「以三德教國子」。
  • 古代教育機構私塾,培養人才的搖籃
    在古代的教育體系中,有官學和私學之分。自西周開始「學在官府」,教育被官府壟斷的現狀,讓無數平民子弟失去學習和接受教育的權利。從經費來源區分私塾:有塾師自己辦的教館、學館、村校;有地主、商人聘請私塾先生在家教讀子弟,稱教館或家館;還有用祠堂、廟宇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興辦的義塾。義塾的模式最早由北宋政治家範仲淹創立,繼承和發展了儒家正統的教育思想,把「興學」當作培養人才、救世濟民的根本手段。
  • 景致記錄:陝西西安華清池,古代皇室的冬天,真的不太冷
    古代的普通百姓怎麼過冬,並不清楚,不過,古代皇室的人怎麼過冬,卻是有記載的。 像唐朝,皇室的人總會去華清池溫泉宮殿,度過寒冬。 唐朝時,溫泉水如何進入到這許多湯池之中呢?
  • 古代皇室如何上廁所?
    古代皇室如何上廁所?文丨波波論參觀過故宮的人都知道,偌大一個故宮是沒有廁所的,就算是有,也是後來重新才修葺的,那古代皇宮裡每天形形色色那麼多人,他們是怎麼上廁所的呢?其實古代最主早是有廁所的,只是故宮裡住的都是顯貴的人物,他們認為在故宮裡如廁是不吉利的,所以故宮裡才沒有。據記載,春秋時期晉景公腹脹去廁所,不慎跌進糞坑而死,可見當時廁所是多麼的簡陋。到了漢朝,有一次漢高祖劉邦因在朝堂上尿急,怕來不急上廁所,於是借用大臣的帽子來接。後人可能受到前人用帽子接尿的啟發,後世皇帝們就多半使用便壺來解決問題,而不親自上廁所了。
  • 古今都重視孩子的教育,如今胎教盛行,古代有無胎教又是如何做的
    胎早期早期商朝就已經出現了,不過當時只出現在皇室貴族之中,為了培養好自己的下一代,是他們更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國家。胎教好的皇室子弟,也是爭奪政治權利的資本。周文王統一國家,開創盛世,得益於其母親是中國歷史上胎教第一人。也是從歲歲開始,開啟了中國曆朝歷代的胎兒教育,從儒家精神為主導,到醫學生理學的結合。豐富了我國胎教的理念,指導著人們對胎教的實踐。
  • 因時而動,與時俱進:近代英國鄉紳子弟教育如何成就自身和國家?
    教育乃一國之本,國興旺發達之根基。縱觀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凡是強大的王朝,都十分重視教育。比如中國,從西周時期的學在官府,再到後來的科舉取士,無一不體現了教育對於中國封建社會的影響。再如德國,近代德國為何能發動一次又一次改變世界的戰爭,歸根結底是由於德國特殊的歷史國情以及德國實行具有軍事主義特色的全民教育。
  • 中國古代學校教育的特點
    近期各地都在開展教師資格考試,很多同學也都進入了備考階段,很多同學在備考教育學教育史這部分會無從下手,尤其是涉及到古代學校教育特點這個部分,是需要大家作為簡答題備考的,那麼今天就和大家來談一談古代學校教育的特點,幫助大家理解記憶。第一:古代產生了學校,教育成為社會專門職能。
  • 古人如何進行教育?淺談這些你不知道的古代學校
    教育對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我們提起古代就認為教育規模小,因為當時文盲非常多。不過中國古代的統治者們對教育也非常重視,各朝各代對教育的理解都有很多有意思的特點。尤其是古代「學校」的發展,在漫長歷史中也有著不一樣的發展歷程。
  • 櫻與菊,日本古代的「皇室」與「武士」為何長期並存?
    對日本歷史了解的人,都會知道古代日本相對於其它東亞國家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公武並存,皇室虛化。這裡的「公家」指的是皇室與公卿貴族,他們在日本歷史上長期存在,但是並不掌握實權;日本的實際世俗權力掌握在另一大勢力手中——武家,即著名的「武士」。
  • 中國古代教育的開始和發展歷程
    人類的發展需要思想指令,做出正確的思想行為需要正確的教育。中國作為五千年的文明國家,是需要長久的思想教育文化作為支撐,中國古代人民從開始到發展需要一代一代的教育傳承,發展成為舉世矚目。而引人注目的古代教育文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又是如何發展,是什麼樣的契機讓中國古代教育發展,又是以什麼樣的方式進行教育。
  • 古代教育要求精通"六藝",到了近代,教育怎麼就演變為科舉了呢
    教育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教育有交匯培育的意思,是我們華夏文化傳承的基礎。幾乎一段時間在我們的傳統觀念中教育等同於科舉考試。然而其實中國古代給予學生的教育是全面素質教育,學生需要學會禮儀、文化知識、音樂,射箭,駕車、算籌等六大素質板塊,按今天的觀點來看,這樣的教育方式算是很潮流的。那麼中國的教育怎麼一步步演變的呢?
  • 古代皇室們專用的御用天然染料應該如何檢測?
    至於後來的「黃袍加身」等事件,更是坐實可明黃色對於皇室的地位。其實,製取明黃色的植物有很多,比如槐米、黃檗、梔子、薑黃、拓樹等等都是古代常用染黃使用的植物。而這些生產皇家染料的植物通常都是有法令保護的,比如拓樹就被尊為帝王樹,普通百姓是不能隨便砍伐的,一旦砍了甚至都會被判死刑的。
  • 古代中國士人是怎麼教育伢的?【哥哥原創】
    時下流行的教育體系,只是最近幾十年、百把年開始形成的。我們或許認為其理所當然,可是放在其他年代,就未必一直如此了。在中國還是王朝更替的時代,古代士人們也有一套養伢、教育伢的成熟方式,並且培養出了大批文化精英。可惜的是從古代到現代,中間的傳承斷掉了一點。
  • 2020年軍隊文職考試備考: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的典型的教育機構
    江西軍轉幹考試網同步江西華圖招聘信息:2020年軍隊文職考試備考: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的典型的教育機構,報名時間:,請考生多加關注。 招聘公告:2020年軍隊文職考試備考: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的典型的教育機構 招聘人數:人
  • 中國古代文人墨客的「曲水流觴」,居然深受日本皇室貴族青睞?
    中國古代文人墨客,坐在水聲潺潺的小溪邊,把裝滿酒的杯子放進小溪裡,讓它順著曲折的溪水漂流,漂到誰的面前,誰就舉起酒杯一飲而盡,並且還要賦詩一首。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如此詩情畫意的活動,最早居然起源於一項習俗。
  • 中國的「早教」蒙學,可看出古人對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不落於人後是每個家長最簡單的想法,但其實「教育從娃娃抓起」這樣的觀念早已有之,在中國古代,各類早教的機構就已經有了萌芽,其實古時候的家長和現在也一樣,長期以來的教育變化中正應了一句這樣的話:「人生百年,立於幼學」。
  • 一起考老師(古代教育)
    古代教育把古代文明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學校教育統稱為古代學校教育。(1)古代中國①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學校教育的形態。學校最早出現在夏朝。《孟子》裡說夏、商、周「設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