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不教子」這句話,緣何而來?大概出自《孟子》。
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問孟子:「君子不親自教育兒子,為什麼呢?「
孟子說:」因為情理上行不通。教育(兒子)必然要用正理正道;用正理正道無效,跟著來的就是忿怒。一忿怒,那反而傷感情了。(兒子會這樣說)『你用正理正道教我,而你的所作所為卻不出於正理正道。』那就是父子間相互傷感情了。父子間相互傷感情,便很不好。古時候相互交換兒子來教育,使父子間不因求好而相互責備。求好而相互責備,就會使父子間發生隔閡,父子間發生隔閡,那是最不好的事。「
理理孟子的話。父教子:易忿怒,傷感情,所以要「易子而教」,也就是「父不教子」。
「易忿怒」,這一點為人父母、家有兒女的都有體驗。
自身例子。兒子上小學時,看兒子考試卷子,有錯,講解。開始耐心,反覆引導。還是不會,就急,就「怒」,「啪」一巴掌。自此兒子不敢主動請教我了,至今後悔。
「傷感情」這一點就不能苟同了。
還是自身例子。兒子上初中,逃學上網吧。老師沒辦法了,叫家長。常聽人說某某家孩子沉溺網吧,走上邪路的事,竟然要發生到我的身上了!怒不可遏,蹲網吧,逮兒子,下猛藥,揍!糾正過來了。
後來我問兒子,恨不?兒子說,怎能恨呢!
當然不恨了。記得有人說過,一個人被打被罵,唯一不恨的就是父母的打父母的罵。我們大部分人小時都挨過父母的打罵,我們恨嗎?「打是親、罵是愛」啊!只要不是家暴。
孟子是「亞聖」,他的話人很容易成為「圭臬」,於是乎「父不教子」就「堂而皇之」了。
「父不教子」成為人們常說的話。一教師孩子不成器,人問,你教別人孩子教的那麼好,自己的孩子卻……這位教師隨口而出——「父不教子」嘛!
「父不教子」成為很多人推卸責任的依據。把孩子往學校一扔(相當於易子而教),便不管不問。孩子有「事」了,追責學校,怎麼不「三省吾身」呢?!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就像馬,難免跑偏,父母有時得拉拉韁繩,必要時得抽一鞭子。
儒家另有話:「子不教、父之過「;「當以疾病為諭,安得不用湯藥針艾救之哉!」
家有兒女決不可「父不教子」,聽之任之。只是要注意方式,好好學學」孟母三遷「,不要「易忿怒」便是了。
(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