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一個理論貽誤2300年

2020-12-22 山山出

「父不教子」這句話,緣何而來?大概出自《孟子》。

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問孟子:「君子不親自教育兒子,為什麼呢?「

孟子說:」因為情理上行不通。教育(兒子)必然要用正理正道;用正理正道無效,跟著來的就是忿怒。一忿怒,那反而傷感情了。(兒子會這樣說)『你用正理正道教我,而你的所作所為卻不出於正理正道。』那就是父子間相互傷感情了。父子間相互傷感情,便很不好。古時候相互交換兒子來教育,使父子間不因求好而相互責備。求好而相互責備,就會使父子間發生隔閡,父子間發生隔閡,那是最不好的事。「

理理孟子的話。父教子:易忿怒,傷感情,所以要「易子而教」,也就是「父不教子」。

「易忿怒」,這一點為人父母、家有兒女的都有體驗。

自身例子。兒子上小學時,看兒子考試卷子,有錯,講解。開始耐心,反覆引導。還是不會,就急,就「怒」,「啪」一巴掌。自此兒子不敢主動請教我了,至今後悔。

「傷感情」這一點就不能苟同了。

還是自身例子。兒子上初中,逃學上網吧。老師沒辦法了,叫家長。常聽人說某某家孩子沉溺網吧,走上邪路的事,竟然要發生到我的身上了!怒不可遏,蹲網吧,逮兒子,下猛藥,揍!糾正過來了。

後來我問兒子,恨不?兒子說,怎能恨呢!

當然不恨了。記得有人說過,一個人被打被罵,唯一不恨的就是父母的打父母的罵。我們大部分人小時都挨過父母的打罵,我們恨嗎?「打是親、罵是愛」啊!只要不是家暴。

孟子是「亞聖」,他的話人很容易成為「圭臬」,於是乎「父不教子」就「堂而皇之」了。

「父不教子」成為人們常說的話。一教師孩子不成器,人問,你教別人孩子教的那麼好,自己的孩子卻……這位教師隨口而出——「父不教子」嘛!

「父不教子」成為很多人推卸責任的依據。把孩子往學校一扔(相當於易子而教),便不管不問。孩子有「事」了,追責學校,怎麼不「三省吾身」呢?!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就像馬,難免跑偏,父母有時得拉拉韁繩,必要時得抽一鞭子。

儒家另有話:「子不教、父之過「;「當以疾病為諭,安得不用湯藥針艾救之哉!」

家有兒女決不可「父不教子」,聽之任之。只是要注意方式,好好學學」孟母三遷「,不要「易忿怒」便是了。

(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

  • 孟子:你君上瞎又聾。淳于髡:你理論非大道。孟子:時代錯亂!
    據說,至今臨淄都流傳著這樣的民謠:孟子遇見淳于髡,嚇不死也發昏。《韓詩外傳》中曾記載一段淳于髡責難孟子的故事,很經典,值得一讀。齊宣王是戰國時代齊國國君,齊威王的兒子,姓田名闢疆,公元前320年繼位。孟子說出自己的理由:「雷電交加的時候,連樹木都能劈開,聲勢那麼大,足以震驚天下,但耳聾的人能聽得見嗎?不能!光明如太陽和月亮,天下萬物都受到其光輝照耀,可是失明的人能看到嗎?不能!我的理論就像雷電和日月,可是你的國君卻像耳聾和失明的人啊,這不怪他怪誰呢?」
  • 貽誤
    我想我不該用這麼漫長的時間去讀一個中篇,我也從未如此。可能真如蘇蘇說得那般,這故事明明一切伏筆都寫得清楚明白,卻又不急不躁,逼得人想知曉結果。而我恰就是那個等不及了的人,寥寥草草看到了結局。可結局不是我想要的,我不甘心,又從頭看了下去。這次我看得小心,字字句句,都落在了心口。前前後後,斷斷續續,讀了好多遍,我想我讀到了我心裡的胭脂。一切不過是貽誤。
  • 《孟子》七篇解讀 | 孟子其人其書
    這個變動就比較大了,孟子學術的直接來源就變成子思本人,直接跟子思來學習了。如果是「受業子思之門人」呢,孟子就沒有直接跟子思學習過,而是跟子思的門人學習過。這一點在歷史上有很多的討論,但是最近幾十年來由於一些出土文獻的發表,大家越來越肯定孟子跟子思的關係應該是「受業子思之門人」,因為孟子的時代跟子思的時代相隔還是遠了一點。道既通,遊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學知識點:「大丈夫」——孟子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考試正處於緊張的備考狀態,按照往年信息來看,甘肅省教師招聘考試內容一般為教育基礎知識和教育專業知識。為了讓大家更好的備戰甘肅中小學教師招聘考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廣大考生準備了教師招聘教育學公共基礎知識:「大丈夫」——孟子,望各位考生及時查看。在教育史漫長的發展過程當中,儒家思想長期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其中,儒家學派當中的「孟氏之儒」是儒家學派中的一個重要學派,被看作是孔子的嫡傳,其代表人物就是孟軻。
  • 「大丈夫」——孟子
    其中,儒家學派當中的「孟氏之儒」是儒家學派中的一個重要學派,被看作是孔子的嫡傳,其代表人物就是孟軻。孟軻也是我們在各地的教師招聘考試當中會涉及到的考點,就讓我帶領著同學們來認識一下這位人物吧!一、孟軻的生平孟軻,字子輿,世稱孟子,戰國中期鄒人。孟子其父早逝,孟母一心教子成人,三遷其居,從墓地旁搬到市場旁,最後定居於學校之鄰,使孟子從小耳濡目染,受到了傳統禮儀的薰陶。
  • 劉清平:論孟子惻隱說的深度悖論
    進一步看,一方面,根據孟子的惻隱說,普遍性的惻隱之心構成了人性的本質要素,亦即「無惻隱之心,非人也」;但在另一方面,根據孟子的愛有差等原則,惻隱之心既然像兼愛一樣沒有體現「事親為大」的儒家精神,卻又具有「無父無君,是禽獸也」的特徵。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孟子的惻隱說在儒家思潮的理論架構內是無法成立的。這裡需要說明的第一點是:所謂孟子的惻隱說不能成立,只是依據傳統儒家的基本精神而言。
  • 孟子思想的時代價值
    董仲舒為了維護皇權的絕對性,強調王權的合理合法性,故提出「君權神授」理論,目的是從理論上解決漢代替秦的合法性問題。董仲舒「天人感應」和「君權神授」不僅在理論上解決了封建王朝更替的合法性問題,也契合了孟子的天人合一和民本思想。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慾,其為人也寡慾,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孟子認為人的欲望寡淺才能保持住善良的本性,多欲則會喪失善良的本性。
  •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與孟子思想概述
    01 孟子與他生活的時代孟子,姓孟名軻,魯國鄒人(山東省鄒縣),約生於公元前372年,死於公元前289年。相傳,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代,但到孟子以前數代已經沒落。孟子幼年喪父,家庭貧困。孟子受學於子思。子思是孔子的孫子,學於曾子。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所以,孟子是孔子的第四傳學生。據史家研究,從孔子到孟子中間間隔了107年。孟子十分推崇孔子,以孔子為聖人。自己則 以孔子的繼承者自命,他說:「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 孟子公開課第二講:孟子與齊魯文化
    根據楊伯峻先生《春秋左傳注》考定:鄒,也做邾,邾婁,是一個東夷土著的小國。王獻唐《炎黃氏族文化考》認為其為炎帝神農氏的苗裔,與黃帝後裔的魯是兩支不同文化。據《左傳·僖公二十一年》記載:魯僖公之母稱,「邾滅須句」為「蠻夷猾(亂)夏」,是「周禍」。次年,魯國「伐邾,取須句,反其君」,則是「禮也」。可見在魯人看來鄒實為文化上的「異類」。細檢《孟子》及以前的文獻,都沒有「鄒魯」並稱的記載。
  • 孟子的性善論
    2015年10月21日,中華·敬德讀書會有幸再次迎來了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孟子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梁濤教授。
  • 都在說人性,孟子與荀子誰更高明?
    荀子的理論,符合經驗的觀察,所以得到世人的認可。面對戰國時代的社會秩序的混亂,孟子去往其他國家宣講自己的思想時,信服者很多,真正實踐者很少。為什麼呢?當諸侯列國依靠戰爭兼併他國,爭奪地盤時,說「人心本善」,這與現實的經驗觀察有著巨大反差。所以讀孟子,會覺得那些國君雖然很尊重孟子,但行為上都不會按其所說去做。
  • 孟子思想,對當今時代的價值意義
    這一切的基礎都圍繞著孟子所提出的性善論為根本中心點。所有的理論只有在此中心點的基礎上才可以成立。只有人性本善,才有理由讓人們向善去發展,才有以後預設的大同世界。孟子繼承孔子的思想,進一步完善儒家的價值理論體系。一、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的性善論孟子的性善論是作為要求人們向善,成為聖賢、君子這套工夫理論的最為重要、最為基本的前提。只有人性本善,要求人們向善發展才合情合理。
  • 孟子相對於孔子來說的教育方面的貢獻
    孟子相對於孔子來說的教育方面的貢獻是孟子的思想理論:道德上要「先義後利,捨身取義」,人格上要「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這個也做人原則。而孔子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當仁不讓於師」是孔子的教育理念。
  • 孟子的「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
    孟子 (約前372一前 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戰國初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受業於孔子之孫子思(一說子思的門人)。歷遊齊、宋、滕、魏等國,終不得志,退而與其徒萬章等整理、傳授《詩經》《尚書》等經籍,闡述孔子的學說,作《孟子》七篇。
  • 《孟子》中的為師之道
    《孟子》相傳為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孟子名珂,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人。師承孔子的孫子字思,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世人稱為「亞聖」。仔細研讀《孟子》,發現其不止提出了「民貴君輕」、「實行仁政人道」的理論,而且在作為老師方面也提出了不少至今還很有用的理論。
  • 深度好文:從孟子的政治理念看育兒
    假如我們把這套理論拿來育兒,孟子絕對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正面管教教育家。首先不打不罵不批評,再和善而堅定地把仁義教給孩子,讓他不至於嬌縱。這套方法有用嗎?我們先來看看孟子的政治理論遭遇了什麼。公元343年,馬陵之戰魏國大敗,太子被俘,名將龐涓自殺。
  • 孟子正義論
    追尋法學人的信仰--這裡是【法學中國】作者I黃玉順,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博士生導師。((2010年9月以前為四川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原載《人文雜誌》2009年第5期,題為「孟子正義論新解」。當今國際國內的社會正義問題是如此之突出,以致正義理論的研究成為一個思想學術熱點。正義理論所研究的是制度倫理問題,核心是社會規範建構及其制度安排(簡稱「制度規範」norm-institution)所依據的正義原則問題。
  • 庚子年冬至|孟子故裡祭拜亞聖孟子
    這一天孟子故裡祭拜的孟子,正是被後人尊為「繼往開來」的典範。在冬至日進行傳統祭孟活動,亦有「尊古以傳承、繼往以開來」之意。每年冬至這一天,孟子故裡社會各界人士、孟氏後裔和國內外儒學人士都會齊聚孟子故裡鄒城,遵照古制、行禮如儀,在孟廟隆重舉行冬至祭孟大典。
  • 孟子公開課課程安排-光明日報-光明網
    孟子是孔子之後儒家思想史上影響最大的思想家。    第二講 孟子與齊魯文化(2013年4月27日下午)    主講人:王志民(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內容簡介:鄒魯之風與稷下氣象影響了孟子思想的形成;孟子對齊魯文化的提升與拓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 孟子:動機與效果哪個重要?
    孟子的身後是幾十輛車幾百個弟子,氣勢相當隆重氣場相當強大。無論在哪個國家,孟子基本上生活小康,不是高官就是厚祿,在齊國甚至年收入上百萬,一下子從貧窮步入現代化生活。但總有人認為孟子是個吃白食不幹實事的江湖騙子——畢竟孟子的仁政和王道無人理睬,不僅從來沒有幹成過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還不斷從一國吃到另一國,起碼齊國高官淳于髡就是這樣認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