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食博大精深,其烹飪技法多達三四十種,這要遠遠多於西餐的,其實也正是中餐技術先進的核心所在。
「燴」是廚房常用的烹調技法之一,可能乍說到會「燴」,大多人都能想到大燴菜,腦海中浮現大鍋菜的影像。大燴菜就是雜燴,啥也能放入燴一大鍋,吃的是豪爽,雖然有「燴」的技法,但是太粗糙,「燴」其實也有其精細的一面,比如魯菜中的燴烏魚蛋湯、川菜中的芙蓉雞片以及蘇菜中的拆燴花鰱魚頭等,無不都是精菜細作、細微之處見真功夫的代表菜品。那麼在烹飪中「燴」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烹飪方式呢?本文小廚將從「燴」的定義和特點、原材料的選擇和改刀、技術要點和技巧以及菜品實例四個方面作詳細介紹。
「燴」的定義和特點
「燴」是指將初步熟處理的原材料放入鍋內,加入水或者鮮湯和配菜,經過中火加熱調味後,在較短的時間內成熟,最後用澱粉勾芡使主副料融為一體的烹調方式。「燴」的成品特點:湯料各半,菜汁合一,湯汁微稠,味濃,滋味很豐富。食材質地脆嫩爽滑,口味以鹹鮮清淡為主,保溫性較強,主要突出食材的質感。
「燴」原材料的選擇和改刀
「燴」在原材料的選擇上比較廣泛,既有動物性食材,也有植物性食材,動物性食材多以質地細膩、柔軟的為主,比如常見的雞肉、鴨肉、腰子、豬肚、蝦仁、海參、烏魚蛋等。植物性食材有冬筍、冬菇、口蘑、腐竹、豆腐等。
燴因為其加熱時間比較短,所以在食材改刀時,多以絲、丁、細粒、泥等形狀為主。在「燴」之前食材很多都需要進行初步的熟處理,如焯水或者滑油等,還有一些需要上漿後再進行熟處理。
「燴」的技術要點和技巧
1.燴的原材料既可以是生料,也可以是熟料,動物性食材的生料一般都會先進行改刀後碼味上漿,用溫油滑熟後再燴制。植物性食材一般會經過改刀焯水後再燴制,熟的食材可以直接燴制。
2.因為「燴」需要經過前期的熟處理加工,所以二次在「燴」的時候,就不宜在鍋中久煮。一般在湯汁燒開以後,加入需要燴制的食材,湯汁再次燒滾後即可勾芡,以在較短的時間內保證成品的鮮嫩。
3.「燴」講究湯料各半,所以勾芡也是一個特別重要的技術環節,成品芡汁要濃稠適度,如果湯汁太稀,食材浮不起來,湯汁太稠又比較容易黏稠糊嘴。所以在勾芡的環節時,火力要旺一點,湯要沸騰再下入水澱粉,下入澱粉後要迅速的攪拌,使澱粉快速的糊化。這裡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水澱粉的時候一定要將水和澱粉調勻,避免出現小疙瘩。經驗不足的小夥伴可以分多次下入澱粉,以防止成品太稠。
4.因為「燴」講究湯汁各半,所以「燴」對底湯的要求也很高,並不是使用簡單的清水,一般會用到清湯或者濃湯。有成品要求口味平淡、湯汁清白的菜品需要用到高級清湯,而一些需要有回味的燴菜則需要用到濃湯,製作這類菜餚儘量不要使用清水。
5.因為「燴」的時間不能太長,所以在選擇火力的時候通常使用中大火,使之快速燒開,然後勾芡,其成品才能色澤清亮。
6.雖然各地的「燴」菜各有不同,但是相對來說並沒有太多的分類,僅從顏色來說大體可分為紅燴和白燴。紅燴就是在白燴的基礎上加入有色的調味料,比如醬油,蠔油,美極鮮等。其特點汁稠色濃,鮮香味厚。
菜品實例——山東燴裡脊
原材料和調料:豬裡脊肉、西紅柿、木耳、油菜、陳醋、味極鮮、玉米澱粉、香菜,蒜末等。開始製作:1.選擇豬裡脊肉350克,切取外表的筋膜,改刀成6釐米左右長的小段。然後放入水中衝洗並控幹水分。裡脊條放入碗中,加入少許的鹽、味精、胡椒粉調味醃製十分鐘。
2.西紅柿一個切小丁,水發木耳30克撕成小朵,油菜一棵切成小段。3.入好味的裡脊碗內打入一個雞蛋攪勻,加入一把澱粉,一把麵粉,少許的水抓勻成糊。
4.鍋入寬油,油溫燒至6成熱,逐一地下入裡脊條。等裡脊全部下完,炸至定型成熟後撈出。再次升油溫至7成熱,下入裡脊條復炸,等裡脊表面顏色金黃、酥脆時撈出控油。
5.鍋留底油,先放入蒜末爆香,接著下入西紅柿,將西紅柿末炒出顏色,烹入老陳醋50克,攪拌出醋香後,倒入提前熬好的高湯500克。入味極鮮、鹽、味精、雞精、胡椒粉調味。等再次開鍋下入炸好的裡脊肉、木耳和油菜葉,並用少許的水澱粉勾芡,等湯汁略微粘稠出鍋倒入盆中,撒入香菜末和香油即可走菜。此菜口味酸辣、鮮香,非常開胃,適合冬天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