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烹飪探源

2020-12-20 光明數字報

    中國在世界上被譽為「烹飪王國」,這是因為中國烹飪源遠流長,技藝精湛。在古代漢語裡,「烹」作「燒煮」解釋;「飪」即「煮熟到適當程度」。「烹」和「飪」組合在一起,意思就是「燒煮熟食物」。但是,「烹」和「飪」一旦成為固定詞組「烹飪」,就具有相對獨立的意義,而不簡單等同於「烹」和「飪」的詞素意義相加,烹飪一詞的含義是隨著中國烹飪技藝發展而不斷變化的。

    在早期中國社會裡,飲食生活水平極其低下,與此相適應,烹飪的含義就很簡單。這個時期烹飪的含義就是用火直接燒烤動植物以供食用。陶器的產生,為煮食物提供了物質條件,這時烹飪一詞的含義就增加了新的內容——煮。至此,烹飪就具有「燒煮」兩層含義。由於金屬鍋的產生和動物油的運用,烹飪一詞的含義又增添了炸炒這一層內容。隨著中國飲食逐步形成主食和副食兩大類,烹飪就不再單指副食如肉、魚、蔬菜的燒烤、煮燉和炸炒,也包括主食如米飯、饅頭、餅、點心等的製作了。

    烹飪是從人類學會控制火的使用開始的。有關烹飪的考古資料證明,中國烹飪方法是由少漸多,烹飪技藝由簡單到複雜,逐步地發展的。例如「燒」,這不同於現在意義的燒,它是一種最原始、最簡便的烹飪法,不用任何烹飪器,直接把獸肉或植物放入火中燒熟或半熟。此外,還有「烤」「石烙」「石烹」,以上這四種烹飪方法,在陶製烹飪器沒有出現以前,保持了相當長的時間。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後,由於農業、畜牧業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烹飪水平也有所提高。人們生活中常用的一些簡單炊器,大都已經具備,有陶鼎、陶甑、陶釜、陶罐、陶盆之類。在新石器時代的一些住房遺址中,曾發現過灶坑,是用來做飯的。另外,在掘地為灶的同時,人們還製造出了可以搬動的陶灶,如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陶灶,有兩耳可以提拿搬動,結構科學,使用安全,可供多人炊用。這些出土的炊器說明,新石器時代以後,中國的烹飪方法就逐漸多起來了,因為炊器的多樣化是與饌食的多樣化分不開的,所以譙周《古史考》說:「黃帝時有釜甑,飲食之道始備。」

    考古發掘出的商周時期的炊器,多屬蒸煮之器,可以認為,商周時期的烹飪方法以煮蒸食物為主。郭寶鈞在《中國青銅器時代》一書中,考證了商周時期的烹飪方法,他認為:「殷周熟食之法,主要的不外蒸煮二事。」在煮蒸二種烹飪方法之中,煮法又產生於蒸法以前。

    關於先秦時期有沒有「炒」這種烹飪方法,現在存在著不同的意見,有學者認為現在烹飪術中最重要而又常見的方法——炒,當時尚未發明。事實上,考古資料證明,炒烹飪法至遲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1923年在河南省新鄭春秋時期的墓葬中出土的「王子嬰次之炒爐」,據考古工作者鑑定,就是一種專作煎炒之用的青銅炊器,形狀類似長方盤,上面刻有「王子嬰次之炒爐」。鍋的質地也比較薄,很適於作煎炒使用。

    在先秦文獻中,炒菜也不乏記載,如《楚辭·大招》中的「煎鰿臛雀,遽爽存只」。它的烹飪方法是在鍋中放少量的油,等油熱後,將食物放入,然後翻炒至熟。與此相映證的是,在楚國區域內也相繼出土了一些可作煎炒之用的器具,如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曾出土了一個爐盤,製作十分精美講究,盤的兩邊還有青銅質的環鏈提梁,如同現代的炒鍋。另外,在1979年4月,江西靖安也出土了一件自銘為「爐盤」的銅製器具,形狀和曾侯乙爐盤大體相同,其時代比曾侯乙墓要早一百多年。這些都說明在先秦時期已出現了專作煎炒之用的炊具,人們已經開始運用煎炒之法進行烹飪。不過,當時的炒烹飪法,不如現代的技藝高,煎炒之間沒有嚴格的區別,同時炒菜的品種也不夠多,但它對後世中國烹飪技藝的發展和提高,卻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由此可見,在原始社會後期,雖然有了簡單的烹飪,但作為技藝的烹飪尚未形成。到了商周時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加上勞動人民的創造,各種炊具相繼出現,我國早期的烹飪技藝和一些基本烹飪方法初步形成。春秋戰國以後,食物品種不斷增多,人們的烹飪技術也在不斷發展,從而創造出了眾多的烹飪方法,有人粗略地統計,竟達二十多鍾,如氽、抄、炒、炸、浸、烙、烤、烹、涮、焗、煮、貼、炮、溜、煎、煨、煸、煲、熬、燉、燒、蒸、燜、燴、爆等,這些方法為豐富中國烹飪技藝奠定了基礎。

    (作者單位:華中師範大學)

相關焦點

  • 食品安全探源第一站:知味苑 老牌的企業 前衛的管理(圖)
    (原標題:食品安全探源第一站:知味苑 老牌的企業 前衛的管理(圖))
  • 文明探源的科學性思考
    在文明與早期國家探源中,我覺得應該梳理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這需要從科學研究最基本的原理出發,審視我們的研究路徑是否正確。本文首先梳理科學研究的一些關鍵要素,然後思考這些原理和要素對我國文明探源的啟示。科學方法的要義科學是一種或然性研究或置信度的考量。
  • 什麼是文明探源,我們探到了什麼?
    從1921年北洋政府礦政顧問、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與地質學家袁復禮首次發掘河南澠池仰韶遺址,到1926年「現代中國考古學之父」李濟在西華陰村的發掘,再到新世紀開始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以及近些年的「考古中國」,都是對這一問題的不斷探索。
  • 探源良渚文明的閃耀「星鬥」——梅嶺玉遺址
    本次活動由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專業委員會、江蘇省考古學會、溧陽市人民政府主辦,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天目湖旅遊度假區管理委員會、溧陽市梅嶺玉文化研究會承辦。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十位考古界權威專家學者共同研討梅嶺玉與良渚文明。
  • 「第四屆中國優質麥暨媒體探源之旅」開啟 做強方便食品全產業鏈
    「第四屆中國優質麥暨媒體探源之旅」開啟 做強方便食品全產業鏈 關注中金在線:
  • ——講述文明探源歌舞劇《甲骨文》背後的故事
    跌宕起伏的故事、精緻華麗的舞美、氣勢恢宏的場景……12月15日,全省首部以商朝末年真實歷史故事為原型的文明探源歌舞劇《甲骨文》在市職工文體中心首演。數百名觀眾仿佛跟隨劇情中考古隊員的追溯進行了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一同見證甲骨問道、十祀徵夷、羑裡八卦、天命歸周,在音樂、光影、舞蹈之中,探尋殷商王朝的奧秘。
  • 探文明之源 尋民族之魂——解碼「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
    28日,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牽頭,聯合近70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地方考古研究機構共同參與的「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發布成果,揭開中華文明源頭的神秘面紗,書寫華夏兒女共同的「家譜」。
  • 韻律—— 喜讀《聲律啟蒙與笠翁對韻探源精解》
    《聲律啟蒙與笠翁對韻探源精解》(清)車萬育 (清)李漁 原著; 王潤安 陳泓 編著中國紡織出版社  2014-7-1清康熙年進士、學者車萬育所著的《聲律啟蒙》和清代文學家王潤安、陳泓編寫的這本《聲律啟蒙與笠翁對韻探源精解》不是簡單的去解釋各個詞語的各個義項,而是重點放在探尋每句話、每個典故的來源出處,去解密兩位先生博採華夏經典詩文融入自己韻書中的真正含義,展現出的是其背後精深廣博的文化內涵。《聲律啟蒙》和《笠翁對韻》兩書原文共一萬多字,加上注釋《探源精解》已多達33·7萬字。
  • 「中華母親節城市聯盟」河北探源之行
    走進邯鄲市中國女媧之鄉媧皇宮寒冬雖至,熱情不減,12月14日至15日,由西安市社會科學院和西安市華胥文化研究會組成的 「中華母親節城市聯盟」河北探源之行聯合課題組赴河北邯鄲市考察學習,這是繼山西、甘肅探源之行後又一次尋根探祖之旅
  • 俞軍|中國烹飪大師 中華烹飪技術能手
    大專學歷,國家高級技師,中國烹飪大師,中華烹飪技術能手,弘博餐飲聯盟區域負責人,浦東烹飪協會理事。從業26年,擅長江浙、海派菜餚製作,學習和從業於滬上多家星級賓館和商務酒店,勤奮務實、謙虛的作風贏得眾多名師的栽培和指點,做人和做菜上受益匪淺。
  • 探源大圩美食:燉菜摘果聞花香 飯莊特色各不同
    昨日,「舌尖上的大圩」吃貨團再次踏上美食探源之旅。剛從樹上摘下的板慄、散養的農家土雞、果實纍纍的園林……眾人不僅品嘗到了美食,還感受到了田園風情,真是不虛此行。百果園內果蔬多百果園飯莊位於大圩鎮百果園路,園內鬱鬱蔥蔥,連觀光走廊上都掛滿葡萄。
  • 徐本強中國烹飪大師
    徐本強中國烹飪大師個人簡介姓名:徐本強,漢族,1981年出生,福建省福鼎市人 高級技師!2015年註冊中國烹飪大師!閩菜大師福建省餐飲烹飪協會理事,福鼎市餐飲烹飪協會理事、中國浙江國際餐飲委會常務理事福建海絲美食盛宴組委會理事,世界中餐名廚交流協會、亞洲國際烹飪協會會員、上海食文化研究會江南名廚專業委員會 世界飯店旅遊美食節組委會常務理事 河南省中西餐產業委員會中國冷菜專業委員會
  • 中國烹飪大師 彭生
    國家中式烹調高級技師,中國烹飪大師,全國酒家酒店等級評定考評員,全國餐飲業一級評委,黑龍江省職業鑑定考評員,黑龍江省烹飪協會理事。現任綏化市鑫鵬來酒店經理及行政總廚。1980年進入黑龍江省綏化飯店學徒,1983年擔任廚師。1988年至1991年在綏化市供銷大酒店任廚師長。1991年至1995年兼職綏化地區烹飪學校理論和實踐教師,所培訓的學員四千多名。
  • 彭士方中國烹飪大師
    彭士方中國烹飪大師彭士方,男,漢族,1967年8月15日出生,安徽亳州人,>中國淮陽菜烹飪大師,現任南通市君怡大酒店行政總廚。1990年拜中國淮陽菜大師國家級技師,師元王屬強為師,系統深造學習廚政管理及烹飪技藝。
  • 中國烹飪大師 孫建兵
    國家中式烹調高級技師,國家高級烹調師,中國烹飪大師,中國名廚,國家名廚編委會高級名廚委員,宜昌名廚協會會員,現任宜昌市天問教育集團旗下杏壇酒店行政總廚。他功底深厚,技術全面,擅長新派川菜、鄂菜、湘菜,旁通粵菜、官府菜的製作技藝。多年來,不斷融會各家所長,形成了自己在製作上的獨特風格。他的拿手菜品有三峽龍舟肘、金盆洗手、龍潭鍋巴、蓮蓬肥魚等品種。
  • 董文龍-中國烹飪大師-國際藍帶烹飪大師
    董文龍-中國烹飪大師-國際藍帶烹飪大師董文龍先生,自2001年創立《四同活魚火鍋》以來,秉承山東人獨有的厚道及儒孝思想,以「同心、同德、同利、同享」《四同》來命名自己的品牌,開始了人生的創業之路。時至今日帶領四同餐飲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已走過20個春秋。
  • 池氏探源:福安湧源公南平善甫公眾裔孫聯合考源紀要
    跨越時空的深情眷戀——追憶華裔美籍核物理學家池鍾瀛先生池氏名人:偵破日本偷襲珍珠港密電的幕後英雄池步洲池氏名人:當代作家池莉池氏名人:得道成仙的「池王爺」池氏名人:池夢鯉狀元公池氏名人:廣東水師衙門布政使司池光愛池氏名人:知名華僑名人——池傳楹池氏名人:池貞銓——塵封百年的中國礦業奠基人
  • 二〇二〇,南陽考古新發現——探源先夏文化 追尋文明源起
    來自中國科學院等地的專家學者考察「巖畫天文臺」  黃山遺址:  「考古中國」探源夏文明  誰也不曾想到,黃山遺址,這個南陽城北普通的小山丘,竟藏著滿腹令人震驚的文化遺存而當年9月,國內巖畫學權威學者雲集方城舉行巖畫專家報告會,自此確立了南陽巖畫在中國巖畫學範疇內的獨特地位。2012年始,僅在鴨河工區境內就發現近萬處巖石文(巖畫)遺址遺蹟。2014年在鴨河工區召開的「中國南陽鴨河工區·世界巖畫研討會」上,世界巖畫組織聯合會執行主席羅伯特·貝納裡克稱讚「鴨河工區數以萬計凹穴的巖畫群是截至目前發現的最壯觀,當數世界之最,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文化豐碑」。
  • 三命通會是八字的總匯之作,命理探源是八字的研究之作
    《命理探源》——八字的研究之作《命理探源》的作者袁樹珊,是今江蘇鎮江人,他生活於晚清的光緒到民國這一社會大變革的歷史時期。在這一時期,西方文化和觀念,特別是西方科學開始在中國大陸傳播,許多傳統的觀念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挑戰和懷疑,這其中也包括八字算命。
  • 大師記|中國烹飪大師張慶瑞收徒儀式在烹飪最高學府舉行
    哈爾濱商業大學旅遊烹飪學院是中國烹飪高等教育的發源地,以其辦學歷史最早、層次最高、成果最多,在我國烹飪高等教育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為中國培養了很多餐飲酒店烹飪方向的人才,中國烹飪協會,中國飯店協會的很多高層領導都是這裡畢業的,胖哥也是哈爾濱商業大學2004屆旅遊烹飪學院畢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