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有位媽媽在後臺聯繫我,聽她的聲音感覺年紀不大,心事很重。
她說她討厭現在的自己,討厭自己變成了一個曾經最討厭的人。
我問她原因才得知,她討厭的是成為了一個愛抱怨的媽媽。
曾經,吃飯是她的「童年陰影」,相信也是很多人經歷過一邊吃飯,一邊被指責的痛苦。
「都是一個老師教的,怎麼隔壁xx比你強那麼多?」
「這也不吃那也不吃,沒見過你這麼挑食的孩子」
「今天老師說你在學校又惹事了,你這孩子怎麼回事?」
很多父母的目光仿佛釘在了孩子身上,關注孩子各種顯現和潛在問題,然後急切地進行教育、糾正、甚至指責,很容易焦慮。
每當一家人一起吃飯時,父母就覺得這是「最好的教育時機」。
慢慢的,這個時間變成了孩子被集中「攻擊」的高壓時刻。
時間一久,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哪哪都不對,怎麼做都不好,不被認同,不被喜歡,總之就是我的錯。」
吃飯總和不愉快在一起,吃飯也總和「我不好」連在一起,可想而知,這樣的感受有多糟糕。
01
很多時候,就像這位吃著「指責飯」長大的孩子一樣,我們很多人都是吃著媽媽的「抱怨」長大的。
於是長大後,我們又不斷重演這樣情境,只是換成了我們去抱怨我們的孩子。
在與愛人、家人、孩子等親密關係中,我們從來都不缺理由去抱怨別人。
在我們眼中,對方身上的問題總是「多如牛毛」。
有人說:抱怨是愛。
有時候抱怨只是一種表象,只有借著抱怨,你才可以跟對方進行親密連接。
抱怨這個沒做好,其實是說「我投出了期望,而你讓我傷心了。」
抱怨那個沒做到,其實是說「我付出了信任,而你讓我失望了。」
這種投入、付出,其實就是一種親密連接的需求。
但有人也說:抱怨是愛,抱怨也是恨。
那是你小時候體會到的愛和恨。
它會讓你積壓憤怒、委屈、傷心,但對他們的愛卻又讓你無力反抗,所以只有一起吞下,變成你現在無法表達的愛和不可言傳的恨。
不過,如果愛可以直接表達,恨可以直接言說,那也許就不需要「抱怨」來做載體。
當兩人真實相對,說出內心真正想說的話,愛終究可以化解恨。
02
不僅對孩子,跟伴侶的相處中,我們也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抱怨模式。
妻子不停地抱怨,抱怨自己承擔了孩子的教育責任,又要操心家裡的方方面面;
對老公照顧得無微不至,可老公連句好聽的話也沒有,也不關心人,總是沉著臉,甚至還經常發脾氣。
如果老公以沉默應對,那妻子的抱怨就像打在了棉花上,沒有反應,那抱怨就會沒完沒了。
可如果老公忍不住大吼一聲,這回抱怨停住了,因為妻子的抱怨像打在了牆上,硬生生地被彈回來,很疼。
但是如果老公換一種方法,願意去仔細聽妻子的抱怨,就會發現這些抱怨其實都在說:
「我需要你,想得到你的認同,想得到你的愛。」
「你不回應我,讓我覺得你不愛我,你可以好好愛我嗎?」
愛和恨其實都可以直接表達。
可能直接表達愛,就像把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呈現,容易顯得自己不堪一擊。
而直接表達恨,又擔心對方不接受,關係會失控、惡化。
借著對具體瑣事理直氣壯的抱怨,可以讓對方無以否認,無以抗拒,讓自己處於絕對優勢的位置,又不讓人看到自己脆弱無助的一面,還有理由釋放自己情緒。
但其實抱怨即使贏了情緒,也會輸掉感情,讓彼此距離更遙遠。
當我們作為孩子原生家庭中的角色,就應該學會避免讓孩子變成一個充滿抱怨的人。
尤其是作為母親的家長,一個沒有幸福感的母親,怎麼會培養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所以,為了孩子,無論如何也不要再做「 怨母」。
要學會做一個「雲淡風輕」的媽媽。
一、不要太操心
你的時間和心情很寶貴,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單純付出勞力的事情上。
有經濟實力的你,可以請個阿姨,暫時沒有這個能力的你,可以權利下放,讓老公孩子自己折騰。
凡是都事必躬親只能養出一個喪偶式的伴侶。
周末的時候,指揮老公孩子幹點家務,幹的不好也沒事,至少別人努力了。
二、別放棄保養自己
這個社會從來都是靠臉的,顏值高無論在哪都存在優勢。
不要覺得年紀大了就不需要保養,女人在任何時候都需要好好呵護自己。
女為悅己者容,你希望你的孩子和丈夫看到每天乾淨漂亮的你,還是一個油頭垢面的大媽呢?
不要再一邊自怨自艾,抱怨命不好;一邊放任自己的貪婪,懶惰的活著。
三、不要停止學習
腹有詩書氣自華,人到中年更要多學習。
改變不了別人,就改變自己,孩子不愛學習,你自己學習,也許孩子也會被你影響呢。
天天的大道理,孩子早就厭煩。有時候說一百句不如做一遍,學到的知識多了,視野開闊,再也不用拘泥眼前的苟且。
四、堅持鍛鍊
做一個愛運動的人。
喜歡運動的人,精神面貌積極、陽光、向上,而且能保持身體的健康。
騎行、跑步、登山、遊泳......選一些自己喜歡的,帶著孩子老公一起,既鍛鍊身體,又可以促進一家人的感情,這比你嘮叨他注意身體要來的有效。
從現在開始,做一個愛抱「願」的好媽媽。
各位媽媽們,在面對種種困難時,讓我們化抱怨為力量,用自己的行動和態度教育孩子成為一個幸福快樂、能積極的勇敢面對挫折和困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