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條消息火遍朋友圈
一切,都要從丹麥大使館
官方微博4月24日發布的文章說起。
這篇文章精心構建了
↓
「生蠔作為外來物種入侵丹麥,丹麥人不會吃,束手無策」的印象,讓本就熱心的中國人不由地產生「放開那個生蠔,讓我來!」的想法。
但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丹麥大使館是怎麼玩兒的呢?
我們先看原文
(剔除「惡意滿滿「的各種生蠔美圖):
↓
事實是怎樣的呢?
首先,太平洋生蠔(Crassostrea Gigas)不是什麼奇怪的新物種,
而是常見生蠔養殖品種,
在某寶的批發價是不到七塊錢一斤。
其次,太平洋生蠔也不是這幾年才突然「入侵」丹麥的。
聯合國環境開發署2010年關於瓦登海生態危險的報告摘要:
90年代源於亞洲的太平洋牡蠣開始侵入本土的紫貽貝生長區,並開始在那裡繁殖,令人擔心的是,太平洋牡蠣的繼續入侵可能會使當地的紫貽貝失去生長環境。
好吧,這不就是一種水產品和另一種水產品的競爭麼?丹麥官方有必要那麼危言聳聽嗎?
所以,歐洲人本來就是愛吃生蠔的,生蠔在歐洲有悠久的養殖歷史,太平洋生蠔進入歐洲本來就是為了吃掉它的,現在吃不完,只是因為它太常見了(丹麥人更愛本土的Limfjord生蠔,按照CNN旅遊頻道前年11月的報導,在餐廳一個能賣8.85美元)。
換言之,爛大街的太平洋生蠔在丹麥國內滯銷了。
怎麼辦?試試賣給外國人。
丹麥人深諳這種套路。丹麥旅遊官方網站visitdenmark.com就介紹了以太平洋生蠔為賣點的旅遊景點,介紹詞是「當地的生蠔品種是太平洋生蠔,最長可達20釐米。」
不晚於2010年,就有英文媒體介紹了丹麥的生蠔旅遊營銷。
套路是一樣的:把它描繪成生態災難,亟待你(遊客)的拯救。
同樣的套路,叫賣了多年,2017年來到了中國市場。
中國網民和媒體都很捧場,仿佛撿到了便宜。
殊不知,丹麥官方偷著樂呢。
噢不,明著樂。
丹麥駐華大使館官微雖然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但很高效率地推出了旅遊指南,
景點包括生蠔養殖場。
中國遊客的確有錢,
但橫跨歐亞大陸去吃太平洋生蠔
世界上產量最大、最常見的生蠔品種,
我不知道這是一種怎樣的國際主義精神……
不過,還是為丹麥駐華大使館的工作人員點個ZAN,
這次本國美食和旅遊的推廣方案,
的確是起到了爆款效果。
再說句題外話,
去年10月,丹麥駐華大使館招聘食品組實習生。
網友們當時還奇怪使領館怎麼會有「食品組」。
現在忽然有點明白了,
原來洋人也玩清倉大甩賣啊。
哼!我大胡建還缺生蠔?
馬上周末吃起來!
跟小編一樣看餓了的快戳個大拇指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