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發展,是為了人民美好生活的發展;生態宜居,是現代城市發展中最動人的底色。
12月7日,武漢百裡長江生態廊道工程正式開工建設,以「打造世界級濱水城市、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示範區、國際文化旅遊目的地」為目標。武漢不斷探索追求山水人城和諧相融,著力突出濱江城市特色,打造生態宜居之城。
(圖為東湖綠心美如畫。記者胡九思 攝)
「十三五」期間,武漢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打造世界濱水生態名城,實現了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協同發展,讓人民群眾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增進福祉、得到實惠。
兩江四岸,百裡生態長廊綿延展開
(圖為青山江灘的綠道,成為城市的一道靚麗景觀。記者胡九思 攝)
12月16日早晨,武漢市民徐先生沿著青山江灘的綠道小跑。「早起過來跑一圈,空氣清新,一天都變得更精神了。」
徐先生清楚地記得,過去,這裡一下雨就會泥濘一片。「現在,不管下多大的雨,只要雨一停,地面就沒有積水了,來這裡鍛鍊身體的人明顯多了。」
作為全市首個「江、灘、城」三位一體的城市公園,青山江灘把環境、生態、海綿理念與休閒、娛樂、防汛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長江自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漢南區)入境,由西南向東北方向橫貫武漢市,流程145.5公裡;漢江在武漢境內流程62公裡。兩江過境,以江為軸、南北兩岸對峙,江河交匯、河湖連通。獨特的「兩江四岸」城市格局,孕育出獨具魅力的武漢江灘。
從漢口江灘到武昌江灘,從漢陽江灘到青山江灘,經過多年蝶變,曾經的防洪險灘已「變身」百裡畫廊,並將以更加和諧、友好、綠色的百裡沿江生態文化長廊形象呈現。
「十三五」期間,按照規劃要求,武漢完成了客運港堤段及流通巷至江漢一橋堤段、武昌市區鄂航碼頭至電廠閘口段、漢陽江灘(楊泗港上遊端至白沙洲大橋上遊端)、武青堤(鐵機路至武豐閘段)、環漢口綠道(江漢六橋至舵落口段)、漢口江灘(四期)、礄口江灘四期、漢江漢陽江灘(琴斷口閘至長豐橋段及琴南段)等19.567公裡長的江灘建設。
如今,全市已建成總長約70公裡、總面積約740萬平方米、綠地面積460萬平方米的兩江四岸江灘濱水空間。
在親水和親民的理念下,兩江四岸生態長廊正綿延展開,自然、城市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將更加和諧。
大美東湖,百餘公裡綠道驚豔世界
(圖為東湖綠道。記者胡九思 攝)
東湖綠道是國內最長的5A級景區城市環湖綠道,總長101.98公裡,環抱面積33平方公裡的東湖。從「十三五」開始,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指引下,東湖擁抱「綠道時代」。
2016年12月28日,28.7公裡長的東湖綠道一期建成。市民和遊客漫步湖邊、走進森林,通過東湖綠道發現藏於東湖「深閨」中的美景。東湖綠道入選「聯合國人居署『中國改善城市公共空間示範項目』」,並向全球推介。
2017年12月26日,東湖綠道二期開放。一期和二期扣環成網,連接成一條總長101.98公裡的嶄新東湖綠道。東湖綠道融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採用「滲、滯、蓄、淨、用、排」等多種生態措施改良生態系統;通過植被規劃、人工溼地等方式,有針對性地淨化東湖水體,促進東湖生態系統修復。
2018年,東湖綠道三期繼續提升文化內涵,精雕細刻東湖文化景觀群,楚天台、行吟閣、長天樓、周蒼柏紀念室、周小燕紀念館、離騷碑等一批景點被修繕翻新,將濃鬱的楚風漢韻融於美麗的湖光山色中。
2019年,東湖綠道「變身」世界級最美山水賽道,軍運會馬拉松賽、自行車賽在這裡開啟美好的競賽之旅。
2020年,東湖綠道節慶和周末豐富多彩的打卡新玩法加快武漢文旅復甦的步伐。中秋國慶期間,東湖綠道國潮嘉年華吸引全國各地遊客打卡。深秋周末,騎行、散步、遊玩,日均17萬人次打卡東湖綠道。11月份,東湖以高分通過國家驗收,成為「全國示範河湖」,吸引越來越多的遊客暢遊東湖綠道。東湖綠道已成為武漢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張靚麗名片。
藍天淨土,武漢顏值噌噌往上升
(圖為8月,江城上空再現藍天白雲,武漢市民朋友圈再刷屏。記者金振強 攝)
12月7日,在琴臺大道(三環線至二環線)工程施工現場,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看到,工地全斷面安裝了揚塵檢測儀和自動噴淋系統,還有霧炮機、防塵覆蓋網等除塵「法寶」齊上陣。揚塵檢測儀接入市城鄉建設局數據平臺,PM2.5、PM10等數據一旦超標,將立刻報警提醒停止施工,並自動啟動噴淋系統。
秋冬季歷來是重汙染天氣高發期,武漢今年情況卻有所不同。數據顯示,截至12月15日,武漢今年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到302天,沒有出現中度、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氣,是2013年以來的最佳「成績」。
「近年來,朋友圈頻頻被武漢的藍天白雲刷屏,武漢的顏值噌噌往上升。」這是很多網友的共同感受。空氣品質越來越好,這是武漢持續開展大氣汙染防治「久久為功」的成果。「回顧『十三五』,武漢的空氣越來越清新。」
11月24日,經過3年施工,位於古田老工業區的原武漢力諾化學集團有限公司場地土壤治理修復完成驗收。未來,這裡將建設世界級漢江灣科創總部基地。
礄口古田地區曾是老工業基地,製藥、重化工、建材、製造、冶金等產業聚集,最多時曾有300多家工業企業。近年來,由於城市化進程,從前的化工廠、農藥廠等紛紛外遷,土壤汙染治理修復工程隨之啟動。
「十三五」期間,武漢對全市農業用地、東湖風景區、飲用水源地等重點區域以及257家重點企業的土壤環境質量進行摸排調查,確定有27個汙染地塊。為此,武漢市、區兩級財政共投入十多億元,一批地塊土壤修復工作進展順利。
「總體而言,武漢有效控制住土壤環境的風險,農產品質量和人居環境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稱。
龜蛇鎖大江,顯山透綠極目楚天
(圖為龜山與蛇山隔江對望。記者李永剛 攝)
12月9日上午,龜山北坡。民房拆遷後,山坡上綠草如茵,一座依山而建的三級疊水瀑布景觀施工正在收官。12月底完工後,市民來到龜山風景區龜北路入口處附近,可在疊水瀑布旁拍照打卡。
與此同時,龜山南坡面積2.93萬平方米的洗馬長街片區景觀提升工程也在緊張進行。這裡原先是一片低矮平房,遮蔽著山體。我市先是花大力氣拆遷民房,讓山體顯露出來。去年底,又啟動該片區景觀提升工程,包括遊客服務中心、大巴停車場以及山林涵養區。其中,後者通過山林保育、林相改造,與新鋪植的草坪組合,形成養眼的疏林草地景觀。
山上景觀也基本完成「變臉」:山脊新添了6個觀景平臺,新建了楚月橋、桂月亭、張公遠眺平臺等景觀節點。眼下,人們站在龜山山頂,可以極目楚天,飽覽大武漢都市風光。
龜山是武漢東西人文山軸的核心景點,也是城市地標性景觀「龜蛇鎖大江」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因歷史原因,龜山山體建築物、構築物較多,權屬複雜,山體被蠶食較嚴重。市民要求「還綠」「透綠」的呼聲強烈。
去年,龜山風景區綜合整治生態修復及景觀提升工程啟動。先後完成17處各類建築拆遷共1.9萬平方米。通過新建和提升,共計復綠4.2萬平方米。
武漢共有466座山體。近5年來,市園林和林業等部門大力保護山體資源,恢復生態,提升景觀,不斷為市民增加綠色福祉。不僅對全市數十座破損山體進行了生態修復,還對中心城區內已建和在建山體公園內不必要的建築物、構築物予以拆除、拆遷,恢復綠化。除了龜山風景區外,武昌區蛇山鬥級營山體,漢陽區米糧山、湯山,洪山區伏虎山等十餘座山體均實施了顯山透綠。
規劃師趙中元:
城市「傷疤」經修復變「綠肺」
(圖為2020年12月9日,龍靈山生態公園。記者詹松 攝)
「在武漢城市發展歷史中,歷輪城市總體規劃都強調對生態空間的保護,尤其是曾獲評『全球傑出貢獻獎』的《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年)》,提出了禁建限建分區、生態框架、綠地系統和山水園林城市等眾多規劃戰略。」談起武漢的生態規劃,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調查修復處處長趙中元脫口而出。
早在2015年,武漢就落實劃定了全市基本生態控制線,對範圍內新建項目實行嚴格控制,對不符合準入要求的實行「零審批、零進入」。「基本生態控制線是為維護城市生態框架完整、確保生態安全、防止城市無序建設而劃定的生態範圍界限。」
2016年,《武漢市基本生態控制線管理條例》正式施行,將基本生態控制線的管控上升為地方性法規,從而實現了對生態空間的制度化管理。
「一方面嚴防死守,一方面主動出擊,加快推進生態修復。」趙中元給記者舉了硃山山體修復的例子。
硃山位於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漢南區),曾是一片採石場。由於長期過度開採,植被被嚴重破壞,山體傷痕累累,留下數十個礦坑,成為城市「傷疤」。2015年,硃山生態修復工程開工,通過對周邊幾座山頭進行削坡整形和基本復綠,排除了山體地質災害隱患。2019年,山體公園項目開工,如今正在施工建設中。
據了解,修復後的硃山將依託冰雪運動主題樂園,形成集親子娛樂、山地運動、公園休閒等功能於一體的城市綜合性山體公園,成為城市「綠肺」。
近幾年來,武漢市重點對江夏區、蔡甸區長山、東風礦區和三紅礦區局部曾經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實施修復。同時,按照「以建促保」的思路,通過生態保護項目化的方式,武漢探索將山體、湖泊核心生態要素周邊區域包裝成郊野公園、綠道等生態建設項目,並將其實施建成,真正將生態要素保護下來。「例如,建成後的蔡甸區後官湖綠道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既成了市民休閒遊樂的郊野公園,又成了湖泊的生態保護界線。」
天更藍了、地更綠了、城更美了,是市民這幾年來的切身感受。但是,規劃工作者並不滿足於此。趙中元告訴記者,目前,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正在構建生態空間「一張圖」。「『一張圖』可以幫助我們摸清生態資源家底、理清現狀問題、明確修復重點區域,為保障生態安全提供技術支撐。」
項目負責人高豔:
公眾廣泛參與提升湖溪河治理滿意度
(圖為11月26日,從華中科技大學穿流而過的湖溪河初露新顏。記者李子云 攝)
2018年,湖溪河綜合治理工程拉開帷幕。這個包括初期雨水處理廠、河道拓寬疏浚和橋梁工程等的民心工程,如今兩側綠道已經基本成形,進入綠化、生態及景觀工程最後施工階段。說起兩年多來的變化,項目負責人高豔感慨地對記者說:「公眾廣泛參與,讓湖溪河治理看得見、摸得著。」
湖溪河南起珞喻東路,北至喻家湖,全長1.5公裡,貫穿華中科技大學東校區。這裡原先「逢雨就內澇,無雨則異味」,夏天蚊蟲滋生,氣味難聞,嚴重影響師生的生活和學習。
作為項目負責人,武漢市規劃設計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高豔一開始就提出,湖溪河水環境的提升和在校師生息息相關,一定要把他們納入到參與湖溪河治理的建言獻策中。
如何聽到在校師生的心聲?《華科湖溪河綜合改造和品質提升研究需求調查問卷》在項目初期應運而生。「我們採用線上、線下問卷調查方式廣泛徵求師生意見。」
調查問卷中的20個問題層層遞進,讓高豔和規劃師們進一步了解到師生的心聲,也更加堅定了他們對湖溪河深入改造的信心和決心。
該項目在規劃方案時,高豔和團隊成員邀請了華中科技大學6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為河道治理出謀劃策,並在方案評審階段首次採用「7名主審專家+2名華科教授陪審專家+2名華科學生代表」全新評審會模式。「會上,老專家教授們建議,治理河道時儘量不要動『大手術』,因為河道拓寬、大面積施工會給學校帶來不便。」
高豔和團隊成員在前期調查時就發現,如果改造力度太小,徹底治理湖溪河便是一句空話。「十幾年前單純的截汙工程治標沒治本,解決不了綜合性問題,必須進行系統整治。」幾經溝通,老專家教授們被說服了。最終確定的湖溪河治理方案包括3個目標,即消除黑臭水體、提升排澇能力、提升沿河景觀。在最後的評審會上,老專家教授們對此讚不絕口,眼中滿是期待,稱這是他們見過的最好、最系統的湖溪河治理方案。
高豔說,這些老專家教授紛紛拾起「老本行」,在方案設計階段甚至手繪湖溪河上的橋梁,還取名「玉帶」「書卷」等,並寫出了相應的方案思路。
高豔說,在整個治理過程中,他們還採取問卷和電話回訪相結合的方式,並進行現場調查走訪,對湖溪河沿線1公裡內的師生、居民、商戶、路人進行公眾評議調查。
今年7月,在對湖溪河整治效果進行的100份調查問卷和抽樣電話調查中,大家都表示對水體治理的效果非常滿意,滿意率達到100%。
大華鉑金瑞府小區居民徐潔:
全家愛到青山江灘「周末遊」
(圖為大華鉑金瑞府小區居民徐潔帶著孩子在青山江灘遊玩。)
「從2013年到現在,我們家買房後又換房。看著江邊越變越美,我們的日子也越過越好,一直捨不得離開。」12月15日,徐潔接受記者採訪時感慨地說。
徐潔住在青山江灘公園二期附近的大華鉑金瑞府小區,已有3年了。「這幾年,青山江灘的面貌煥然一新。」
2013年,大學畢業的徐潔留在武漢上班,租住的是青山江邊的房子。「那時候,整個江灘荒草叢生,只有幾棵枯樹,偶爾有一兩隻鳥從空中飛過,真的是『除了沙灘還是沙灘』。」
之後的兩年,徐潔在武漢結婚、生子,和丈夫一起購買了餘家頭橡樹灣小區的房子。「當時,我和丈夫吃完晚飯就會出去走一走,偶爾走到江邊,就能看到青山江灘正在建設,渣土車不停地進進出出,風一起,漫天飛灰。走一圈回到家,我們的鞋子上落了厚厚一層灰。」
青山江灘東靠臨江大道,西抵長江,結合青山濱江商務區整體建設規劃,採用「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將堤與灘融合在一起。青山江灘公園一期於2015年開園,二期於2017年開園。
徐潔說,她對開園那天印象特別深,她和丈夫帶著孩子去江灘遊玩。這裡不光有兒童樂園,還有很多人在放風箏、打陀螺,熱鬧極了。「我們一家人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裡。」
「再後來,我們又購買了大華鉑金瑞府小區的房子,離青山江灘更近了,只需要3分鐘就能走過去。」徐潔說,從那時起,她的丈夫每天在青山江灘晨跑。一到周末,全家還會帶上準備好的食物,到青山江灘搭帳篷露營。「白天看美麗的江景、起伏的江水,晚上還能觀看頭頂的星空,我們覺得這樣的周末遊特別有意思。」
徐潔說,晚上開車回家,經過二七長江大橋,看著江邊萬家燈火,她感覺這座城市很美,越來越喜愛這座城市。「武漢越來越宜居,我們也越來越有歸屬感了。」
墨水湖小區居民陶大香:
臭水溝變花園,我不搬家了
(圖為墨水湖小區居民陶大香在墨水湖公園留影。)
12月15日上午,居民陶大香又和往常一樣,買完菜後到墨水湖公園轉一圈再回家。「自從這裡從臭水溝變成了花香四溢的公園,我們這些附近的居民都喜歡在這裡繞上一圈再回家。」
陶大香住在墨水湖小區。她告訴記者,她在這裡住了18年,小區離墨水湖只有100米遠。
「五六年前,墨水湖是一條誰也不願意來的臭水溝。有個排汙站的排汙口正對著墨水湖排放汙水,湖裡一年四季散發著死魚的惡臭味。家裡的窗戶根本不敢開,鄰居們慢慢地都想搬家了。」談起過去,陶大香直搖頭,「這裡的路也很不好走,高一腳低一腳的,坑坑窪窪,一下雨全是泥巴。」
2014年8月,墨水湖公園建設啟動,主要是治理與修復生態環境、改善湖泊水質和湖岸環境。自此,墨水湖及其周邊生態環境開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陶大香說,因為住得近,她的感受最直觀。「我看著墨水湖裡清淤,湖岸鋪磚、種樹,刺鼻的臭味沒有了,水也變得清澈起來。」
「去年,為了配合墨水湖公園建設,我們小區周邊環境也改善了。」陶大香介紹,從墨水湖小區出去,沿路都重新種植了大樹,安裝了休閒座椅。小區裡的老人三三兩兩地坐在休閒座椅上聊天、曬太陽,行人也能夠在樹下乘涼或者休息。「生活在這裡,我們感覺越來越舒適了。」
陶大香告訴記者:「以前,我看到墨水湖及周邊環境差,灰了心,女兒也一直要我搬到她那裡去住。沒想到,現在這個片區環境治理得這麼好。我就跟老伴商量,咱們不搬家了,就在這裡安度晚年。」
聯投花山郡小區居民杜惠英:
朋友們現在都很羨慕我
(圖為聯投花山郡小區居民杜惠英在嚴西湖畔留影。)
12月15日,雖然天氣寒冷,但65歲的杜惠英仍在上午10時左右來到家附近的嚴西湖走一走、拍些照片。「這已經是我多年養成的習慣,不來還不習慣了。」
2015年,杜惠英購買了位於嚴西湖附近的聯投花山郡小區裡的房子。「當初就是看中這裡有個湖,我才買了這套房子。我從家裡走到嚴西湖只需要七八分鐘。」
杜惠英說,5年前,她家剛搬到這裡時,嚴西湖周邊雜草叢生,路邊只有稀稀拉拉幾棵剛種的小樹,路口連交通信號燈都沒有。周邊配套很不健全,餐館、商店都沒有,顯得十分荒涼。「朋友們跟我開玩笑說:『那你不是住在農村了?』」
隨著花山片區不斷開發建設,樓盤不斷增加,人氣越來越旺。「一轉眼5年過去了,這裡的變化太大了,越來越宜居。」杜惠英對記者說,「近年來,花山片區規劃建設花山生態新城、武漢軟體新城,交通、道路管理更規範了,路邊的樹被更換,草坪也進行了補植,來投資的開發商越來越多。萬科、碧桂園的房子也跟著蓋了起來,居民越來越多了。」
杜惠英說:「我和老伴每天上午或晚飯後都要到嚴西湖畔走一走,時間一久就成了習慣。我們特別喜歡嚴西湖大橋,經常以大橋為背景拍照。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會來到嚴西湖畔拍照打卡,這裡的人氣越來越旺。原先說我『住農村』的朋友現在都很羨慕我了。」
(記者王怡人 寧秀梅 雷衎 明眺生 冷靖華 通訊員於海濤 趙旋 羅倩 高雅 朱勝妮 彭雪琴 陳磊慧 王波 範懷德 戴軍 統籌:胡維瓊)
【編輯:戴容】
作者/來源:長江日報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