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超越中國,只是因為他們「學習西方」了嗎?

2020-12-15 家國視野

文 | 山高縣

來源:觀視頻工作室

今天來和大家談談我們鄰居日本的歷史,明治維新。

很多人把日本通過明治維新改革超越中國的原因歸結到學習西方這一點上。但是在我看來,學習西方並不是明治維新的成功因素,而更像是明治維新的結果。

清初,以清理江南積欠稅款的名義,清庭將蘇州、松江、常州、鎮江四府抗欠賦稅的士紳全部登記造冊,共牽涉士紳13000餘人,讓這一萬多人補交賦稅、革除功名,乃至直接入監。

探花欠了葉方靄欠了一文錢的稅沒交,直接被革除功名,留下一個「探花不值一文錢」的典故,這就是江南奏銷案。

為什麼他們在明朝能欠稅,在清朝不能欠稅呢?是明朝仁慈,清朝殘暴嗎?並不是誰好誰壞,而是時代變了。

在明末的時候,欠稅已經構成了一個龐大利益集團,上至宰輔,下至胥吏,幾乎沒有人乾淨。

誰敢搞清欠,居上者,被同僚排擠,言官圍攻,落一個奸佞的罵名。居下者,往往被士紳支持下的百姓直接毆打,落一個走狗的頭銜,運氣不好,還可能直接被打死。

為什麼到了清朝,就能搞清欠了呢?難道「八旗子弟」都是特殊材料製成的?

怎麼可能呢?真正的原因,是利益集團洗牌後,新的利益集團還沒有跟江南地主建立緊密的聯繫,沒有利益瓜葛,下手自然毫不留情。

又因為集團內跟江南尚沒有密切利益關係的人是多數,缺乏利益紐帶,更不怕收到集團內的排擠和報復。

兩百年後,面對著日益虧空的財政,慈禧還能用類似的辦法嗎?真敢用的話,怕是第二天曾剃頭就得要驅逐韃虜了。

就像美國當年造反的時候,可以給人扣個效忠派的帽子,直接沒收財產;但現在卻對基金會避稅束手無策一樣。

為什麼明治維新能成功?因為不摳字眼的話,他就是一場改朝換代。是倒幕之後,上層統治集團完成了更替,原有體制下錯綜複雜的利益網被打破,大量利益重新分配的結果。

明治維新是一次改朝換代後的建制運動,而不是一個衰老政權的改良運動。

不同國家有不同國家的政治傳統,不能說沒換皇帝就不是改朝換代。別忘了,明治時期,可也是有薩長幕府的雅號的。

舉個例子,明治地租法有一個重要內容,即重新丈量全國耕地,確定稅基。而在農業時代,重新丈量耕地,是要得罪整個地主階級的,是大多數走過開國期的政權想做而做不得的事。

試圖重新丈量耕地的人,如王安石,劉瑾,張居正,是什麼下場,一個千古奸臣,一個被凌遲,一個死後被抄家。中國如此,日本亦如此。

享保年間,德川幕府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檢地,離1872年明治丈量土地,已經過去了150多年。

這150年間,隱瞞了多少耕地?這一次丈量,又多出了多少收入呢?

明治五年時,土地稅佔收入四成。明治十年時,佔收入九成。可以說,如果沒有重新丈量土地得到的收入作為啟動資金,明治維新必將失敗。

而重新丈量土地,與是否學習西方沒有關係,而是倒幕後利益集團更替的結果,是任何一個新幕府,都會進行的。

而比丈量耕地更難的,是國家的統一與集權。日本的統一與結果,同樣不是維新的結果,而是維新的前提。

1843年,幕府試圖沒收江戶周邊10裡內的大名土地,結果都不需要大名造反,主持持事的幕府大老水野忠邦頓時眾叛親離,黑料滿天飛,被迫下野。

為什麼短短26年後的版籍奉還和廢藩置縣一紙政令,就能推行成功呢?是大名們覺悟變高了嗎?

也許是吧,畢竟覺悟低的大名,都在鳥羽—伏見,長岡和會津的戰場上,覺悟變高了呢。

明治維新帶來了新朝紅利

每個政權,隨著政權的運行,都會產生大量冗員,不僅佔用大量社會資源,還阻礙生產力的發展,但是誰也動不了,因為每個人都來自這個系統之內,很難擺脫這個系統的影響。

一個長期的政權,總是會養很多已經不符合國家需要的低效和無效部門。

比如說現在的大英,國防部僱員比英軍多,將軍比坦克多。一年幾百億磅軍費,海軍沒有飛彈用,陸軍沒有坦克用。

畢竟,一般而言,減員增效的結果,是裁員總是裁掉幹活的,留下管事的,然後效率更低。

德川幕府後期同樣如此,幕末和明治初年,全國武士一年年奉2000萬日元,跟八旗1500萬兩的開支差不多。

為什麼明治政府敢下廢刀令,不發這份工資呢?因為倒幕和廢藩置縣之後,武士階級的代言人和指揮者,將軍與藩主,已經被連拉帶打收拾老實了。

武士階級缺乏支持,也無法統一行動,即使是西鄉隆盛,也只能在西南拉起萬把人。但要是慈禧敢這樣搞,怕是第二天就可以被他兒子請到瀛臺去住了。

改朝換代之後一段時間內,尤其是上層統治集團較大範圍更替的情況下,利益捆綁較為薄弱,施政較少掣肘。

利益集團規模尚未膨脹,可以調動的資源更多,層級間的損耗更少。階級固化打破,新上位的利益集團人員素質較高,執政與執行能力強。

這一切,都導致行政效率的提高,能幹很多前朝幹不了的事,這種新朝紅利,是一種歷史上經常出現的現象。

不信還是看看日本,盤根錯節的派閥,財閥形成之後的昭和年間。同樣是日本人,怎麼明治年間能維新,昭和年間就啥也改不了了呢?

現在,可以想一想,如果沒有丈量土地,沒有廢藩置縣,沒有廢刀令。明治維新能成功嗎?近代日本的啟動資金,是來自學習西方,還是改朝換代?

沒有這些啟動資本,1894年的日本,不要說跟北洋打了,能打過南洋水師嗎?

明治維新與洋務運動沒有可比性

至於學習西方,重要的不是思想,而是條件。因為一個政權大規模對外學習這一行為,本身就會傷害大量利益集團的利益。

如何突破這種限制,比如何學習更為重要。就拿中體西用思想來說,如果不搞中體西用,科舉靠聖人之道進行選拔的合法性就沒有了,這種廢科舉,大清恐怕立刻亡國。

倒幕後改朝換代,各種百萬漕工影響力大減,國家機器本來就要建構,而不是在舊有國家機器上的改革。

因為舊有國家機器下雖然仍然在過渡時期存在,但原有的既得利益集團已經失去影響力,他們既沒有直接的影響,而與新的統治集團間的利益捆綁還尚未建立,堪稱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這種在一張白紙上的建構,遠不是清末的時局可比的,即使不出於對外學習的目的,新朝建構也是能帶來極大的效率提升的。

比如說,真要論修園子,慈禧跟明治日本比其實也比不過。比紫禁城還大的明治皇居,建成時間是1888年。

一塊紅磚二兩銀子的江田島海軍兵學校生徒館,建成時間是1893年。海軍省,法務省,大審院在霞關的大樓,更是1894年建成的。

特權之士,不可一世,財閥之勢,窮奢極欲。也不全是昭和年間的毛病。但是耐不住明治時期的日本,作為一個新生政權,就是有錢啊。

明治維新,算不上改革,他是一個新政權建立的過程。

明治維新和洋務運動,從來就不是一個範疇之內的事。日本真正跟洋務運動對應的事件,是幕末改革。而幕末改革,不也是十分的不成功嗎?

老實說,以新朝建制的標準去衡量的話,明治維新談不上特別的成功。短短幾十年後,新的利益集團就以驚人的速度膨脹。

在改朝紅利和兩次戰勝紅利的加持下,到頭來還是政權腦癱,軍隊腦殘。特權之士,不可一世。財閥之勢,窮奢極欲。國家將亡,貪官斂財,人民受騙,社會亂作一團。

而這時,再也沒有什麼維新了。

最終,明治維新學習西方最大的動機,避免最終淪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的命運,仍然降到了日本人的頭上。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作為東亞現代化的鼻祖,如何辯證的看待明治維新,是值得所有東亞人思考的一個問題。

相關焦點

  • 追隨還是超越?日本近代油畫的啟示
    近期出版的《交織的目光——西方繪畫500年》中,本文作者梳理日本近代油畫發展史後認為,「滿足於同步是不夠的,必須有超越精神,不只是表現技巧和形式上的超越,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建立東方油畫的價值觀。只有超越才有真正意義上的同步,才能繼承西方油畫的精髓,才能有油畫的新時代。」
  • 賀衛方:近代中國被西方欺負因中國先欺負人
    中國的士農工商不是世世代代傳承的職業,是流動的,科舉考試對社會流動起到了巨大作用,日本的士農工商是不動的。為什麼日本有良好的商業傳統?因為他的階層是完全封閉的,形成一種階級間的對抗和妥協。中國社會沒有鞏固的階層力量和皇帝對抗、妥協以及談判,沒有聯合,這是非常大的問題。  所以,我們沒有形成一種法治秩序,看起來好像在2000年前就走錯了路。
  • 中國學習西方法律以日本為師
    梅謙次郎制訂日本《民法典》,最早是學法國的,後來修訂之後,就學薩維尼體系為基礎的德國《民法典》。所以,日本在學西方的過程中是很快速的,它在學習這一點上是值得中國人借鑑的。一個是把他們的知識轉換成日本的知識的時間很短,他們也是在壓縮時間,時間不等人,都有時間壓力。(中國人也有時間壓力,到現在也是。)
  • 葛兆光:「前近代」、「亞洲出發思考」與「作為方法的中國」 ——溝口雄三與日本的中國學研究
    因此,亞洲主義在很大程度上是日本的「亞洲主義」,而不是中國的「亞洲主義」,這個作為西方的「他者」的「亞洲」,往往只是日本想像的共同體,而不是實際存在的共同體。  所以,我在1992年寫了一篇關於晚清民初中國和日本的亞洲主義論述的文章,發表在《臺大歷史學報》上。有人也許會說,不是中國當年也有梁啓超、章太炎、孫中山等等講過大亞洲主義等等的言論嗎?[23]其實,這是一個誤會。
  • 佛教是作為對抗近代西洋的東洋或者日本文化的原理而被發現的
    近代日本,佛教再也沒有恢復16世紀之前所具有的社會意義。明治維新以後,佛教作為舊的習俗、制度—以葬禮為中心—而得到存續。所以,甚至沒有必要作為宗教來積極地恢復。其結果,明治以後在民眾當中,可以說擁有宗教力量的只有源自神道的新興宗教,或者產生於德川時代受到鎮壓的日蓮宗的新興宗教。
  • 日本近代工業從「山寨」起家
    原標題:日本近代工業從「山寨」起家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近期,剛在美國上市的中國電商「新貴」拼多多深陷「山寨門」,其平臺上層出不窮的山寨產品受到外界關注。很長時間,中國一直被西方冠以「盜版天堂」「山寨大國」的稱號。
  • 雙重標準:近代在中國的西方人為何頤指氣使
    近代西方入侵,傳統中國遭遇了「三千年未有的大變局」。而近代西方對於中國的侵略採取的就是這樣一種不直接佔領領土的方式。我們經常講中國擁有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地大物博,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在現代很多人的認知中這只不過是一種自大且沒有實際意義的自誇而已。
  • 近代日本人學習中文,體現中日關係,反映壓迫中國的演變歷程
    隨著我國的發展越來越迅速,中文在國際上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特別是在西方國家,還特地設立了孔子學院,而在國際上更多的中國文化也廣為流傳。那麼,同時亞洲人的日本,是如何學中文的呢?一起來看看吧!近代亞洲文明,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種學習外來文明的歷史。對外來文明的學習,歸根結底,是從外國書籍的翻譯、學習外國語開始的。這一點不言而喻。
  • 西方從中國的科舉制中學到了什麼?
    正是在這一點上,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在學習中國科舉制度的同時超越"東學西漸"與西方的興盛文·傅軍"西學東漸"是我們常常聽到的概念。但是,如果我們把眼光放得長遠一點,就不難看出,在人類文明發展滔滔不絕的長河中,其實"西學東漸"只是近代的事情,歷史相對很短。更早的時候是"東學西漸",而且這個過程延續了很長的時間。中國曾經是如此的輝煌!這種歷史的優越感部分地被"中國"--"國中之國"--這個名字所體現。
  • 廢止中醫還是全盤西化:日本廢除漢醫與中國近代醫學
    他們認為,日本現今的文明正是西方文明孕育的結果,日本現有的文明成果與西方文明猶如母子之關係:「磅礴彌綸於現今之世者,無分泰東西,皆唯一無二之歐化主義也。泰西文明之為母,而孕育泰東文明為之子。……觀於東邦革新,輸進歐化,舉國風靡。哲學也,耶教也,文物也,風俗也,蓋去不盡棄其舊而傾向焉。卒歸日本國家之主義。是可見歐化之實效也。」
  • 近代日本崛起之路:一次「黑船事件」,竟在中國找到新出路,禍及了清王朝!
    近代歷史進程中,日本是最後一個搭上列強末班車的,我們都知道因為有「明治維新」改革,才走上興國之路。但是造成改革的發生,是一場「黑船事件」導致的,最後日本人被喚醒,卻在中國找到了出路,自從超越亞洲各國,走上強國!本文重點介紹日本這段歷史的起始,而同時代清朝卻走向衰亡之道。
  • 明治維新150年︱劉士永:近代日本西洋醫學改革的表與裡
    漢方醫家因為派別的不同,像後世方派、古方派等等有好幾個系統,其知識傳授是以私塾的形式進行的。當日本全面學習西洋醫學之後,西方的醫學教育系統也進入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醫學部就是這個環境下出現的官立教育機構,能進到這個系統的都非等閒之輩,更遑論出身帝國大學醫學部的學生了。在此時,是否能進到這些官立學校學習,跟出身有很大關係,並不是學得夠好就可以。
  • 在方法論上超越西方民族學
    以下是中公考研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在方法論上超越西方民族學 」的相關信息,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從世界觀和根本立場的角度來看,國際民族學界歷來有馬克思主義民族學和西方民族學兩大體系。上世紀60年代以來,國際民族學研究出現了一場巨大危機,這就是後現代主義對西方傳統民族學研究方法論的詰難和否定。後現代主義認為:個人所理解的世界只是被自己個體化了的世界,任何人對某一社會或者文化的理解都是主觀的,永無可能實現客觀認知,因此不可能得出帶有規律性的正確結論。如果事實的確如此,對於民族學來說就無異於末世降臨。
  • 子安宣邦:從外部視角重審日本的「近代」
    在子安宣邦看來,津田左右吉這部著作的最後一卷之所以無法出版,似乎也是因為其史觀就明治維新的看法,和主流觀點之間有所牴觸。隨後,子安宣邦進一步提出,有必要重新反思以明治維新為起點的日本近代史書,因為這種話語讓日本「相對化」了,而無法真正體認何為日本的近代。
  • 近代日本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影響
    從中國近代教育思想史的發展來看,20世紀初,日本是對中國高等教育影響最大的國家。日本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留日歸國學生成為高等教育的生力軍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
  • 王銳 | 何謂「全球視野下的近代中國」?
    據錢穆回憶,抗戰期間,曾經留學美國並以中國哲學研究為業的馮友蘭曾說:「今當做一世界人,何拘拘於中國人為」。深受中國古典薰陶的錢穆很不以為然:「欲為世界人,仍當先作一中國人,否則或為日本人美國人均可,奈今日恨尚無一無國籍之世界人。」此外,正因為對於當代中國而言,「正確了解過去」十分重要,因此在強調研究者需具備「全球視野」之前,或許更應辨析一下何謂「全球視野」。
  • 改造教育:近代中國的日本教科書翻譯浪潮
    兩位譯者翻譯此書的初衷,是針對當時中國教育的諸多弊端而發,寄託了期望中國教育制度向美國學習、改造學制的意圖。當初日本政府虛心學習傳回日本的西方文教制度,推動了日本的近代化,他們認為這值得中國政府和知識階層效仿。森有禮所編的這部小書中,所謂「文學」,正是文化教育之意。他把不同於傳統的近代「教育」作為一個重要理念加以介紹,強調文化教育對國家強盛所具有的作用,這對中國教育改造和新式教育的興起意義重大。
  • 中國崛起不僅超越了西方經濟學,也突破了馬克思經濟學
    新中國後38年,從中等收入的基礎工業國飛升到中高收入的工業強國,英國用了261年,日本303年,美國166年,蘇聯85年。土耳其雖然只用了102年,但其科技水平無法和中國以及西方強國相比。而中國同期的人口起點規模,是英國和美國的106倍,日本的21倍,蘇聯的4倍,土耳其的64倍。由此可見,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不僅超越其他文明古國如土耳其,並且先後趕上西方發達國家。
  • 章清談近代中國知識轉型
    不知道你們注意到沒有,「引論」部分除了分析「西學東漸」歷史圖景的塑造,還關注到幾個層面的問題,包括西方、日本、中國本土,以及物質因素、技術背景等,在我看來,這幾個方面正是檢討學科知識在中國的成長需要重點把握的。你們也問及近代中國的「西學」是怎麼成長的?
  • 近代以來日本人的種族認知
    旅居海外的日本人、日本知識分子、社會精英等恍然發現,日本人種被列在種族序列的中下層,他們被定義為「黃種人」「蒙古人種」等。日本學者真嶋亞有指出,早期日本精英階層的西洋之旅是從看到大量中國勞工擁擠在船底開始。在開往美國的輪船上,上等艙與下等艙仿若天壤之別,日本精英親眼目睹到中國的「苦力」蝸居在狹窄封閉的下等艙,艙內「光線昏暗,臭氣燻人」,中國人「像架子上的蠶一樣起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