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個話題火了,「985廢物引進計劃」,最開始這只是一部分人的自嘲,但後來越來越多的人在這個話題中找到了共鳴。
很多出身名校的畢業生自嘲為「小鎮做題家」,自己除了會做題,一無是處........
何為小鎮做題家?
指的是出身於鄉鎮或者農村,通過自己不斷地努力埋頭苦讀,最終高考考取名校,但是由於成長環境受限,除了做題之外,其他方面均不如來自大城市的同學。
從「奮鬥逼」到現在的985廢物引進計劃,以及小鎮做題家,寒門學子總會面對著一個困局。
生活不是題目,題目有標準答案,但生活沒有,曾經引以為傲的做題能力,在步入校園和社會後,並不像高中時期那樣萬能。
做個假設,你出生於內陸省份的偏遠鄉村,母親在家務農,幾畝地一年的收入只有幾千,父親外出打工,一年在家待不了幾天,小學在村裡上,六個年級的學生加起來還不到一百人,但是你爭氣,小升初考上了鎮裡最好的初中,離家太遠只能住宿,兩個星期回家一次,在學校吃的是白粥和鹹菜,你捨不得花錢,因為你知道那是父母掙錢不容易。
後來,你是鄉鎮中學的第一名,考上了縣裡最好的高中,那也是你第一次進縣城,你覺得好繁華,進入高中,班主任就對你說,高考能改變命運。因此你下定決心要考去大城市,去體驗另一種生活,三年,你的生活只有學習,你熟悉每種題目的解法,你立志要改變命運。
高考過後,你如願的去了一線城市的985,那個夏天,你是全村的焦點,你成了別人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你第一次踏入大城市,第一次看見高鐵從站臺上呼嘯而過,你站在地鐵口愣神,不知道如何通過閘機,那時你一次領略到大城市的繁華和寒門學子的無奈........
進入校園,你和同學們格格不入,你只會做題,沒有別的特長和才藝,甚至都不太敢與人交際,看著別的同學穿那些你叫不上名字的牌子,你打心裡羨慕。
路過肯德基,你終於鼓起勇氣走了進去,尷尬的點了餐,十八歲第一次吃到漢堡。
出門你路過星巴克,你駐足看了一會,幾十塊一杯的咖啡你捨不得買。
你是別人眼中出身寒門但考取名校的天才,但你卻自嘲為「小鎮做題家」........
寒門學子的困境
人們總說寒門難出貴子,事實也的確如此,能考上名校的寒門學子越來越少。
來自大城市的學子享受著頂尖的教育資源,便利的交通,優渥的生活,不間斷的補習班,他們也能考出不低的分數。
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有人一出生就在羅馬。
正如衡水的高考模式大行其道一樣,寒門學子們發現,不拼命真的競爭不過大城市的學子,所以他們甘願把自己埋在題海裡,一遍一遍的刷題,為的就是名校的那張錄取通知書。
高考不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道路,但卻是最容易的一條路,你付出怎樣的努力,就有怎樣的收穫。
高考是公平的,他的公平就在於只看分數,不會看你的戶籍和出身,他只看分數,這是高考最公平的地方。
因此寒門學子甘願成為小鎮做題家,考入名校不代表成功,但代表離成功近了一大步。
小鎮做題家沒有試錯的機會
人們總說窮學IT,富學金融,為什麼呢?
金融專業的學習周期長,起步就要碩博,而且還屬於中期職業,但計算機類的專業相反,只要你來自名校而且願意努力加班,一開始就能拿到高額的薪水。
因此計算機專業便成了小鎮做題家們的「最優解」,歸根結底是因為他們沒有試錯的機會,一步走錯了,可能再也沒有挽回的機會了,他們無法從家庭得到幫助,只能靠自己,哪怕拼命加班犧牲健康。
小鎮做題家們的出路
最關鍵的是要擺脫線性思維,那麼何為線性思維?
就像數學題一樣,無論再複雜的題都會有標準答案,而且只有一個。
就像考卷上的題,一定會有一個標準答案,文科類的題也會有一個標準的答題模式。
線性思維就像一條沒有變化的直線,單一而缺乏變通,這其實就是別人總說的「學生思維」,認為任何事情都有標準答案。
比如認為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穫,付出了就一定有回報,這種線性思維是常年做題自然養成的,每一道題目都有標準答案,但生活可沒有標準答案。
假如你想掙一百萬,這一百萬你可以有一百萬種方式來掙,但絕對沒有人會說有一種方式是絕對正確的並且是標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