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曼達
這幾天,豆瓣上「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火了。
該小組創建於2020年5月10日,成立僅1月就聚集了6萬多「985、211失學失業者」。
他們在一起自嘲,一起自救,
「分享失敗故事,討論如何脫困」。
「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中有個精品貼,核心內容是「985學生陷入困境的絕大多數都是小鎮做題家」。
什麼是「小鎮做題家」?
指的是出生於我國三線及以下城市,縣城,以及農村的學生。這個群體智力突出又刻苦好學,在中學階段成績突出,比起大城市的孩子來說,他們的青春相當單調,埋首於課本和試卷裡。他們往往家庭背景普通,父母文化水平有限,無法給他們提供資源和智力上的支持。在上大學以前,無論是本人還是父母,甚至很少從小鎮出去,視野和見識僅僅局限在小鎮內部,和一二線城市出身的人格格不入。
從《寒門難出貴子》、《我奮鬥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再到如今的《小鎮做題家》,這些涉及寒門學子的熱文,觸痛了來自社會中下層的莘莘學子的神經,是普通人心底最真實的痛。
「985、211失學失業者」為何會在豆瓣聚集?
在各大社交網絡中,豆瓣用戶相對學歷較高,而精神層面瀰漫著一種「喪文化」。
他們聚集在一起,表達了自身的鬱郁不得志。
有個帖子叫「你是在哪一個時間節點走錯路的?」
一則高贊回復是,「還要從一顆受精卵說起」,直接表達了「小鎮做題家」對出身的不滿。
小組裡充滿了諸如此類的喪喪的帖子,例如:
金融好難混。
有得抑鬱症的小鎮做題家嗎?
【新人報導】今天是家裡蹲的第318天
你們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很普通平凡嗎??
而這些內容之所以能出圈,被小組之外的人看到,
恰恰是因為,「小鎮做題家」抒發的內容和情感過分真實,引發了擁有同樣經歷的「失敗者」甚至是他們的父母的共鳴。
其核心是社會中下階層人們的精神層面的反撲,對他們無法突破自身階級和現有的較低的地位的無奈。
在高校擴招的今天,成為一名大學生並不難,但考上985,依舊是一條千軍萬馬走獨木橋的險途。
從這張表格可以看出,我國大多數省份,985的錄取率不超過2%。
在貴州、河南、江西等省份,只有百裡挑一的人才,才可以被985高校錄取。
然而,當小鎮做題家進入985高校,他們的人生高光時刻有可能止步於此,艱難的人生旅途也可能才剛剛開始。
託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事實上,這些陷入困境的985學生,這些「小鎮做題家」,他們雖然在學習上表現出色,卻各有各的不幸。
例如,
與外界接觸少,目光短淺、眼界窄,和同學們交流費力;
沒有足夠的錢應對大城市的開銷,過得捉襟見肘;
沒有資源,發展還不如學習不如自己的同學;
面臨抉擇沒人幫自己避雷,選了很坑的路。
......
因此,「小鎮做題家」不僅無法在進入985高校後如魚得水,甚至在同輩交流、戀愛、實習、就業等多個領域備受打擊,因此陷入自卑、沮喪、抑鬱的情緒。
事實上,小鎮做題家在大學後將面臨的困境,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經註定。
夏令營、興趣班、補習班,他們輸在了課內外教育起跑線上;大劇院、文化館、科技館,他們輸在了城市文化起跑線上;寒暑假旅遊、出境遊、海外遊學,他們輸在了旅行閱歷起跑線上。
家庭以及城市對個體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這些城市裡的孩子司空見慣的場景,在當時的「小鎮做題家」看來則是難以想像的。
從《寒門難出貴子》、《我奮鬥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再到如今的《小鎮做題家》,這些文章都將出身寒門的學子,與幸運地出生在更富裕的家庭或者一二線城市的學子間做了橫向地對比,並揭露了以下事實。
寒門學子輸在了起跑線上。
寒門學子曾經的光環一去不復返。
寒門學子十多年的寒窗苦讀比不上有些人幾代人的努力。
寒門學子向上攀登的通道是狹窄的、艱難的、危險的,一不小心就會跌落。
對小鎮做題家來說,他們在現實層面和精神層面的處境都顯得糟糕。
在現實層面,
「小鎮做題家」來到社會上打拼時,全然依靠自己;
他們面臨關鍵抉擇時,無法從家中長輩那裡得到寶貴的建議;
他們的試錯成本太高,可能一步錯、步步錯;
一旦面臨經濟不景氣,這些「小鎮做題家」將首當其衝,面臨失業危機。
在精神層面,
「小鎮做題家」不再是同齡人群中的佼佼者,一時間難以承受這種落差。
值得注意的是,比起很多大城市裡的孩子,他們往往面臨更大的來自父母的壓力,甚至承擔著改變家庭命運的期盼。
當來自家庭的過高的期待和其遭遇的現實處境相碰撞,他們就容易遭受沉重的心理打擊,甚至走向抑鬱。
具體來看,「小鎮做題家」承擔的同輩壓力是多重的。
一方面,他們被拿來和同一個鎮上的青年進行對比,後者可能早已結婚生子,邁入人生下一個階段;
另一方面,他們將自身與城市青年對比,後者可能受到家庭的提攜,進入了好的單位,以及在婚戀上更為如魚得水。
而「小鎮做題家」,可能面臨著讀書、就業、婚戀的多重壓力。
融不進去的城市,回不去的故鄉,無論在哪裡,他們都是邊緣者。
在「一人來一句你父母讓你窒息的話」這個帖子裡,很多發言都表達了這個群體的不被理解以及他們承受的過高壓力。
「你以前超出XXX那麼多,怎麼會一手好牌打爛」
「爸媽這輩子都沒啥出息,就靠你爭氣了(啊我真的好窒息)」
「等博士你畢業了,進xx大學當大教授大科學家就輕鬆了(比本巨嬰會幻想呢)」
小組裡,一位29周歲的小鎮做題家出身的女生,就是這種高壓受害者的典型。
她畢業於本科top5 985的高校,父母是普通工薪階層。
她的心理陰影是,「花了父母大半輩子積蓄最終還是一事無成,經濟也不獨立,整個人籠罩在巨大的失敗陰影下,躲在出租屋裡日夜顛倒,吃垃圾食品,不社交不見人,一直在想自殺的計劃,消沉地過了幾個月。」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常思一二,這句古話體現了中國人的老莊精神。
意思是說,世界的發展不以個體意志為轉移,生活中的不如意一個接著一個,按下葫蘆又浮起瓢,每個人都面臨著工作上、身體上、情感上的各種各樣的煩惱。但我們還是要豁達,常思一二,保持樂觀的精神。
其實,985大學的「小鎮做題家」已經是同類裡出類拔萃的了。
比起其他小鎮青年,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到國家領先的高校,接受了一流的教育資源,因此有了觀摩更廣闊的世界的機會,也培育了脫穎而出的能力,並擁有了為自己發聲的權利,這些都是他們比父輩更先一步的地方。
「小鎮做題家」雖然聚在一起,發洩了當下的不得已,但他們最真實的渴望是,
「希望我能有所成就,能成為讓爸媽永遠都為我驕傲的孩子」。
這條路,雖然走得慢,但依舊穩。
後浪們,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