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名校畢業生,進入社會後就變成了「廢物」,究竟為何?

2020-12-16 騰訊網

在大多數人認知中,能考入一個好大學,特別是985/211、清北這樣的高校,前途一定光明,但最近一個名為「985廢物引進計劃」的豆瓣小組火了,小組簡介很有意思:985five(廢物)大學,985、211失學失業者的新校園,分享失敗故事,討論如何脫困。

2020年5月10日創建的小組,截止9月20日,已有10萬多人,裡面的帖子平均以半分鐘的速度更新,主要是「失敗故事」「學業工作」「未來擔憂」。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這些天之驕子變成「廢物」,一位清華教授透露了這其中的實情:

1、人情往來和交際比較薄弱

作為名校高材生,很多學生身上都具有一個特性,那就是學生在校的學習能力特別強,個人實力也是沒有問題,可是,到了社會邁入職場和學校是完全不一樣的,不是光學習就可以的,這時候需要把學校所學的知識融入進去,與實際結合起來,而且需要處理好和同事的關係,畢竟公司是一個大家庭,講究的是合作共贏,很多事情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需要同事間相互配合,這中間就涉及到了人情往來和交際,名校的很多學生在這些方面都是比較薄弱的,大學都把時間用來了學習,因此,和同事搞不在一起就不容易開展工作,就會被企業拋棄,失業了又怎麼能養活自己呢?

2、過於高估了自己的價值

作為名校的學生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自豪感和優越感,畢竟是國內最頂尖的院校,學生有這種心理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很多學生卻是認不清自己和現在的社會現狀,過於高估了自己的價值,眼光都放得很高,除了一些名企根本看不上其它公司,結果就是現在的大學生競爭很大,這類人高不成低不就,最後只能是被遺棄在一邊。

3、抗壓能力太弱

能進入名校的學生,大部分從小就是受人羨慕,被眾人捧著,習慣了這樣的生活模式,等到畢業時到了社會上找工作,這時候沒人捧著自己了,在找工作中遇到一點挫折就退縮,很容易就被現實打敗了,抗壓能力太弱,結果就只能是啃老,讓父母養活起自己。

作為名校學生,學習能力肯定是沒有問題的,就是因為一些個人的問題和現實經歷導致很多學生在畢業後都養活不了自己,大家也要注意上面那些問題。

相關焦點

  • 那群拼命考上985的人,最後變成「廢物」?
    因此,當在一個自稱「985 廢物」的群組裡看到近10萬餘成員,難免令人吃驚。成員們自嘲「小鎮做題家」,意思是從小鎮出來,憑著優秀的做題能力擁有了令人豔羨的名校學子身份,進入社會卻混得並不如期待的「失敗者」。如果說「失敗」有參照物的話,並不是指社會的平均水平,更多來自與名校畢業生身份的落差。
  • 北大清華名校畢業生,進入社會後的現狀,令人唏噓不已!
    不得不說,能夠進入北大、清華等名校的學生,無一不是學習能力極強的孩子,他們通常從小就被家庭寄予厚望,人生成長到二十多歲一直都是順風順水,努力也都得到了收穫。但是近期一檔社會調查類節目對名校畢業的學生進行了就業跟蹤調查,結果卻令人唏噓不已。
  • 985名校畢業生悔不當初,進入社會後才發現,還有比名校更重要的
    新冠肺炎給社會經濟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擾,對於2020屆高中畢業生來說,更是造成了沉重的忐忑不安。自己一生中可能是最重要的一場考試,卻被傳染病導致寶貴的複習備考時間停課,實在是令人遺憾。據教育部最近的通知,2020年全國高考時間定於7月7-8日兩天。離高考不到兩個月了,相信很多畢業班學生和家長,最近都是非常的忙亂和焦急。
  • 「衡水中學」畢業生,進入社會後的表現,讓人看到了教育的真相​
    飽受爭議之下,為何還有全國各地的家長,將孩子送進「高考工廠」,這不是往火裡推嗎?看了畢業生進入社會後的表現,你或許就看到了教育的真相。衡水中學畢業生進入社會的表現他叫李松,2011年參加高考,就曾接受過媒體採訪,他說每天的晨跑,學生們都會拿好書本,喊著「高考必勝」的口號,校方領導和老師都會在場,沒有人缺席,自習的時候,也沒有一個人抬頭。
  • 超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都進入了體制內,為什麼清北這樣的名校畢業生,更願意進入到體制內工作?
    據相關數據調查顯示,2019年有大約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都進入到了體制內工作。2020年進入體制內工作的學生也很多,大量名校畢業生,進入到體制內,這對學生對社會來說,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其實從整體上來說,這件事確實是無所謂好壞。大量名校畢業生進入到體制內工作,是各種原因綜合下來的結果。
  • 清華北大畢業生大半進入體制,是名校的「內卷」,還是人盡其才?
    今年早期,北京大學發布畢業生就業報告時稱,在2019年畢業的近3000名畢業生中,有將近50%的畢業生的去向是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還有近30%的畢業生的去向是國有企業,也就是說最少四分之三的畢業生進入了體制內。雖然清華大學的就業報告沒有查到,但進入體制內的人數也不會少。
  • 考上名校後,就一勞永逸?
    困窘不堪時,第二任丈夫接納了她,再婚後,又生了5個兒女。公公多病,婆婆殘疾,一家9口,僅靠丈夫一人外出打工支撐。,撰寫了多篇高水平論文,研究生畢業後,她希望留京進入名校任教,但沒有被錄用,後來她進入公司工作,發現自己不喜歡企業的運營理念,2009年參加國家公務員考試,但最終也沒有成功。
  • 為什麼我上了985名校,卻依舊覺得自己是「廢物」?
    只要不覺得自己是廢物,就不會有自詡廢物時,字裡行間滿溢的不甘心,人生就會變得知足、恬淡、平和、從容,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但是,當越來越多的人能從這些「失敗故事」裡得到共鳴時,我們不得不從更宏觀的角度,去理解為什麼有一批在應試教育中展現出聰慧、堅忍、細緻等優秀品質的脫穎而出者,會在大學裡或畢業後陷入自視為
  • 為什麼我上了985名校,卻依舊覺得自己是「廢物」?
    只要不覺得自己是廢物,就不會有自詡廢物時,字裡行間滿溢的不甘心,人生就會變得知足、恬淡、平和、從容,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但是,當越來越多的人能從這些「失敗故事」裡得到共鳴時,我們不得不從更宏觀的角度,去理解為什麼有一批在應試教育中展現出聰慧、堅忍、細緻等優秀品質的脫穎而出者,會在大學裡或畢業後陷入自視為「廢物」的困境當中。
  • 名校畢業自嘲985廢物,有人一次考過CPA入職四大,困境也是禮物!
    偶然間在豆瓣上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985廢物引進計劃」,目前已經有好幾萬人加入,裡面都是985、211高校畢業生,分享自己的失敗故事,討論如何脫困。這些人裡有的是面對複雜的社會和優秀的同學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受到暴擊被自卑籠罩,有的是畢業後沒找到與自己學歷相匹配的工作,四處碰壁陷入困境。他們自嘲自己是「小鎮做題家」,出身平凡,通過做題考上名牌大學,然而由於埋頭苦讀,沒有太多獲取其他信息的渠道,父母又無法給自己提供有力的幫助。
  • 「二本」考研進入985、211名校:一個越來越遙不可及的夢
    絕大多數考生心目之中都有一個名校夢,二本院校畢業生也不例外,尤其是來自山東、河北、安徽等高考大省的二本院校畢業生,為了彌補高考錄取中留下的缺憾,對於進入985、211名校深造非常渴望,不過最近幾年,不過隨著考研熱度的不斷提升,這樣的夢想變得越來越遙不可及。
  • 「二本」考研進入985、211名校:一個越來越遙不可及的夢!
    絕大多數考生心目之中都有一個名校夢,二本院校畢業生也不例外,尤其是來自山東、河北、安徽等高考大省的二本院校畢業生,為了彌補高考錄取中留下的缺憾,對於進入985、211名校深造非常渴望,不過最近幾年,不過隨著考研熱度的不斷提升,這樣的夢想變得越來越遙不可及。
  • 985畢業自稱廢物?北大狀元抑鬱?背後究竟為何?
    5月10日組建至今,短短兩個多月時間,這個小組吸引了近8萬的組員。踏入名校後,擺脫了分數的束縛,也失去了遵守多年的「何為優秀」的度量衡。高考中的成功者,在多元的標準和競爭面前仍顯稚嫩。在名校裡,很多人陷入了迷茫。
  • 終於明白為什麼進體制內的名校本科生越來越多?這四個原因很現實
    近年來,「清華大學畢業生賣豬肉」、「北大才子當和尚」等新聞層出不窮,讓人很是唏噓。一些網友看到新聞後都「激動」了起來,他們對這些學生投以鄙視的目光,對「名校」也戴上了有色眼鏡。
  • 「985小鎮做題家」自稱廢物,出身不好就去不了「羅馬」?
    這是一個「985」「211」學校的「失敗學子」分享自己上大學,步入社會後屢屢遭遇失敗的小組。小組裡面有8萬多人,他們有著相似想法和經歷,畢業或正就讀於名校,卻自視為失敗者,自嘲為「小鎮做題家」——出身小鎮或小城,「除了埋頭苦讀外啥都不會」,見識有限,身邊沒有長輩指點,導致「一步錯步步錯」。
  • 那些拼命考上名校的寒門大學生自嘲「985廢物」,背後究竟為何?
    該小組創建於2020年5月10日,成立僅1月就聚集了6萬多「985、211失學失業者」。他們在一起自嘲,一起自救,「分享失敗故事,討論如何脫困」。「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中有個精品貼,核心內容是「985學生陷入困境的絕大多數都是小鎮做題家」。什麼是「小鎮做題家」?
  • 名校學子自稱「985廢柴」?考上好大學只是人生開始
    因此,當在一個自稱「985廢物」的群組裡看到7萬餘成員,難免令人吃驚。也許有人渾水摸魚進去,不過其引起的龐大群體的共鳴也不容忽視。成員們自嘲「小鎮做題家」,意即從小鎮出來,憑著優秀的做題能力擁有了令人豔羨的名校學子身份,進入社會卻混得並不如期待的「失敗者」。  如果說「失敗」有參照物的話,並不是指社會的平均水平,更多來自與名校畢業生身份的落差。
  • 數萬「985廢柴」的抗爭,曾經的天才孩子,如今感覺「變成父母累贅」
    因此,當在一個自稱「985廢物」的群組裡看到7萬餘成員,難免令人吃驚。也許有人渾水摸魚進去,不過其引起的龐大群體的共鳴也不容忽視。成員們自嘲「小鎮做題家」,意即從小鎮出來,憑著優秀的做題能力擁有了令人豔羨的名校學子身份,進入社會卻混得並不如期待的「失敗者」。如果說「失敗」有參照物的話,並不是指社會的平均水平,更多來自與名校畢業生身份的落差。
  • 社會在進步,為何年輕人的壓力越來越大?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 | 薛洪言(蘇寧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很多人困惑,社會越來越進步,為何年輕人的壓力越來越大?其實,同「教育越進步,對學生要求越高」一樣,社會在進步,對年輕人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就是壓力的來源。
  • 為什麼國內外名校畢業生們熱衷於選擇金融行業
    外國影視劇中常有這樣的故事:大學名校畢業,進入金融圈,轉戰美國乃至世界金融中心華爾街。這早已是美國社會現實。在近三千名私募基金經理中,名校畢業生更多。畢業於清華、北大、復旦、上海交大、中國人大、上海財大的各為一百多人。在基金經理陣營中,不乏一批當年的高考狀元。王亞偉,以安徽省高考狀元成績考入清華大學電子系。他中途對證券投資產生了濃厚興趣,選修了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獲得電子、企業管理雙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