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間在豆瓣上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985廢物引進計劃」,目前已經有好幾萬人加入,裡面都是985、211高校畢業生,分享自己的失敗故事,討論如何脫困。
這些人裡有的是面對複雜的社會和優秀的同學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受到暴擊被自卑籠罩,有的是畢業後沒找到與自己學歷相匹配的工作,四處碰壁陷入困境。
他們自嘲自己是「小鎮做題家」,出身平凡,通過做題考上名牌大學,然而由於埋頭苦讀,沒有太多獲取其他信息的渠道,父母又無法給自己提供有力的幫助。所以與學生時代大家唯成績論英雄相比,畢業後這些「小鎮做題家」面對現實的摧殘,漸漸感到迷茫失望。
小組裡的熱門話題大多是「985畢業因沒留在一線被嘲不求上進」、「做不出實驗,找不到實習,瘋狂焦慮」、「對未來迷茫卻根本提不起鬥志」「考上名校後,我得了抑鬱症」,這不是一個人的心聲,這是很多人的共鳴,曾經是天之驕子,進入社會就被現實當頭一棒,「985廢物引進計劃」、「小鎮做題家」、「寒門難再出貴子」這些標籤太扎心。
有網友留言:
「南方某985,貧困縣出身,全家年收入不到3萬」
「辛苦考上大學,才發現自己無論家庭背景還是眼界思想,都被人吊打」
「生活費500,剩下的都靠兼職賺錢,極度敏感自卑。想在大城市紮根,掏空所有錢買不起一個廁所」
這是很多人的現狀,寒窗苦讀數十年,一朝考上了名校,可期望越高壓力也就也大,曾經看到過一則新聞報導:24歲的人大畢業生王鈺敏因情緒不好獨自離家,在北京方莊附近失聯,兩天後,失聯女生已經自殺身亡,此前這位失聯女生曾因工作壓力大,患抑鬱症住院。不禁讓人有些唏噓,名校畢業,本來有光明的前途,可卻因為承受不住壓力而以這種方式離開這個世界。
當一個人處在一個到處都是優秀的人的環境裡,的確很壓抑,你花好久才能做出來的項目,總有人輕輕鬆鬆就做出來了,儘管你很優秀,可仍有更多優秀的人,在離開「小鎮」後,面對更複雜的世界,如果無法及時找到方向,盡力去適應,那麼隨之而來的就是恐懼和無能為力。
其實,之所以有那麼多人覺得自己是985「廢物」,正是因為他們習慣優秀,對自己的要求才會更高,優秀是一種底層特質。如果他們能認真分析自我,對社會多一些認知,或許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張同學,一次考過CPA六科,成功進入四大。曾經的他並非學霸,大學因為一次小小的意外,被調劑到了海事管理專業,全系二十六個人,只有一個人是自願報的,因為他叔叔是某海事局的局長。
不喜歡的專業,迷茫的未來,張同學漸漸有些自閉,不愛和同學交流,也不想學習。大一下學期,有了轉專業的機會,但是他的平均成績低於80;大三發現有申請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機會,但是他的績點太低。而同學輕輕鬆鬆去到了香港理工讀研。
工作後不久想去四大但是英語太差,那時候他的母親又生病,治療需要很多錢,那段時間是他的人生至暗時刻,為了改變現狀,給母親治病,他決定要考CPA,因為網上說努力工作三年就能月薪過萬。
下定決心之後他就開始行動了。一邊照顧母親一邊學習,他喜歡從原理掌握知識,認真專注的學習,重複記憶印象會更加深刻,總結知識框架,由框架延伸到整體 ,他總結了一套自己的學習方法,一次考過CPA六門,進入了國內八大會計事務所中的一家成為了審計師,之後成功入職四大。
其實我們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啊,儘管被生活捶打得像頭牛,有各種各樣的自卑感和焦慮,不管是自嘲還是抱怨,太陽升起,我們照樣為了生活努力奮鬥,起點低不可怕,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選擇對了方向,朝著目標去努力,就一定比現在更接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