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教育是挫折教育的一部分,如果運用得好,可以成為學生改正錯誤的契機,鍛鍊學生的抗挫能力。如果批評的手段不恰當,則會傷害學生的心靈,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從而故意和班主任搞對立。
那麼,如何批評學生才能讓他們心服口服呢?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南風效應」可以幫助人班主任批評學生時可獲得良好效果。那麼,什麼是「南風效應」呢?
法國作家拉·封丹曾寫過一則寓言,講的是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為覺得很暖和,所以開始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結果很明顯,南風獲得了勝利。拉封丹這則寓意深刻的寓言後來成為社會心理學的一個概念,被稱之為「南風效應」、「南風法則」或「溫暖法則」等。
南風效應啟示我們,即使學生犯了錯,批評時也應該採取溫和的方式,而不是上去就暴風驟雨一頓批評,不講究時機和策略。
學生在違紀之後,往往有一個內疚、自責的時期,如果班主任能抓住這個時期進行「溫暖的批評」,效果一定好得多。批評首先要講究時機,學生剛剛闖禍之後不要立刻進行批評,因為他這時候可能還沒有來得及反思自己。這時候他要麼在想辦法逃避,要麼還在震驚和慌亂,要么正在想接下來的對策,短時間內他幾乎沒有時間自責。
所以批評學生至少要等違紀現象發生2兩小時之後,再進行批評教育,學生內心已經平靜下來,能在班主任的引導下反省自己的行為,進而內疚和自責,班主任再進行批評的時候,即使嚴厲一些,他也能夠體諒班主任的苦心,心服口服了。
除了要講究時機,還要根據「南風效應」講究以下批評策略:
一、由輕到重批評法
如果學生嚴重違紀,如打架鬥毆造成嚴重後果,批評時仍切記狂轟濫炸,要先從細枝末節入手,讓學生高度緊張的情緒完全放鬆之後,再循序漸進由次到主逐步深入到事件的核心,進行嚴厲批評。學生有了心理緩衝時間,就更容易接受老師的批評。
二、批評學生時儘量做到平等
有些班主任看到學生犯了錯誤,扣了本班的量化積分,影響了自己在學校領導心目中的形象,於是氣急敗壞,居高臨下地對學生一陣猛批。卻忽略了學生畢竟是未成年人,心智尚不成熟,犯錯誤自然是他們生活中的常態。
班主任批評學生時要有情感參與,批評之前要先和學生推心置腹的深談,像朋友一樣指出他們的不足,幫他們認識到自己行為出格之處,在他們在自己的引導下能學會自我反省,自發的改正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