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為什麼都喜歡打麻將而不願坐下來讀書,小孩子們為什麼喜歡打遊戲?而一提到學習就愁眉苦臉?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這其實是「反饋效應」在起作用,因為打麻將一圈下來,立刻就能知道誰輸誰贏,打遊戲一局下來也能體會到勝利的喜悅和失敗的沮喪。實踐證明,人們對越快知道結果的事情越感興趣。
先給大家普及一下「反饋效應」的概念。反饋,原來是物理學中的一個概念,是指把放大器的輸出電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輸入電路中以增強或減弱輸入訊號的效應。心理學上借用這一效應概念,用於說明學習者對自己學習結果的了解,而這種對結果的了解又起到了強化作用,促進學習者更加努力的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反饋效應」。
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如果我們煞費苦心的為伴侶準備了一個驚喜,伴侶卻反應平平,一副無所謂的樣子,那麼以後你還會這麼費盡力氣地為他(她)準備驚喜嗎?一定不會了,因為他(她)的反饋不及時,不正面,所以我們的積極性會受挫,然後再也提不起精神為他(她)做浪漫的事情了。
孩子考試得了第一名後興高採烈地回到家裡,如果我們家長不及時給出表揚語音或喜悅的表情等這樣的語言或情緒的反饋,孩子的興奮勁頭也會大打折扣,努力爭取第一的激情也會逐漸下降。可見「反饋效應」在我們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把「反饋效應」運用在學生的學習上也效果顯著。
心理學家露西和亨利曾做過一個著名的「反饋效應」心理實驗。把一個班的學生分成三組,每天學習後就進行測驗,測驗後分別給予不同的反饋。第一組,每天告知學習結果;第二組,每周告知一次學習結果;第三組,只測驗不告知學習結果。八周後將第一組和第三組的反饋方式對調,第二組反饋方式不變,實驗也進行八周。結果是,當反饋方式改變後,第三組的成績有突出的進步,第一組的學習成績逐漸下降,第二組的成績穩定上升。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學生如果能及時知道自己的學習成績,有助於強化其學習積極性,有助於提高學習效率。能不能及時反饋,也能決定學生的學習成績,教師反饋成績越及時,學生學習積極性越強,成績提高得就越快;反之,教師反饋成績越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越差,成績就會下降。
明白了這個道理,請各位教師在教學中要及時對學生的成績作出評價,不管是正面的還是反面的,學生知道了自己努力的結果,會進一步促使他們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式,以獲取更好的結果。
那麼,我們班主任能不能利用「反饋效應」這一心理實驗成果,為班級管理服務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班主任應該在以下工作中充分利用「反饋效應」成果,培養學生的自律性,學生人人都遵守紀律了,班主任的工作負擔就減輕了。
一、一定要制定小組量化考核表
開學之初要制定班級量化考核表,同時還要制定小組量化考核表,關於這一觀點,筆者已經在本專欄前幾篇文章裡介紹過了,在這裡就不再贅述,各位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向上翻看。
小組量化考核表最好是以一周為單位時間(太長了,反饋會不及時),每生每周100積分,然後根據加分和扣分制度進行統計計算,周五離校時,班主任做一周總結。對每一位學生的一周積分情況進行總結,班主任要根據積分點評每一位學生的表現,並與上周積分進行對比,給每位學生中肯的有針對性的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