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馬來西亞掃地出門,華裔領袖李光耀,如何帶領新加坡涅槃重生?

2020-12-25 觀妙識微

作為在整個東南亞地區都顯得都舉足輕重的國家,新加坡所的國際影響力已經遠超它的國土面積所呈現的那般狹小。每一個國家或政權的成長都絕非一帆風順,它們往往都需要經歷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才能取得相應的成就。

而新加坡則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從彈丸小國一躍成為經濟中心,新加坡的崛起不僅是其自身命運的轉折,也為其他國家的發展樹立一個相當優秀的榜樣。

一個被迫獨立的國家

自從英國於1819年登陸新加坡開始,新加坡就成為了英國龐大殖民體系中的一員。由於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和蘇伊士運河的開通,使得新加坡成為了當時歐亞海運貿易的重要港口,呈現出相當繁榮的姿態。

然而,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日軍悍然發動對新加坡的侵略,英軍不敵之下則只能選擇投降。也正是由於這場戰亂,使得新加坡原有的經濟基礎遭到大幅破壞,再加上原本就存在的極不合理的經濟結構,使其一度陷入破敗衰落的境地。

二戰結束後,由於舊有的殖民體系被完全打碎,人民在政治當中有了更多的發言權。他們要求在大英國協中獲得更多的自治權,組建起屬於新加坡的政府,並且在當時複雜多變的政治格局謀求發展。

隨著時任馬來亞首相的冬姑阿都拉曼在1961年5月向新加坡拋出橄欖枝、希望共同組建馬來西亞時,新加坡幾乎沒有思考地就決定加入。因為他們相信,只有一個完整一體的東南亞才能為新加坡帶來更穩固的安全更多的利益。

然而,雙方合併的過程卻並不愉悅。由於新加坡的主要人群是華人,這使得馬來西亞內部天生就對他們懷有一種不信任感,於是在各個方面實施針對性的政策。

他們不但要求增加新加坡向中央政府繳納的稅收,而且也不給予其相應的、哪怕只是平等的發展條件,甚至通過政治打壓和煽動民族情緒的方式孤立新加坡在。在這種情況下,新加坡不但沒有因為加入馬來西亞而獲得國家安全,甚至連經濟發展也成了問題。

就這樣,雙方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幾乎已經達到了不可調和的階段。而為了防止情況持續惡化,馬來西亞方經過國會投票,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的絕對優勢將新加坡驅逐出去。

其他國家和民族都是為了獨立而持續奮鬥,新加坡則是被迫獨立,這在當時的國際環境當中無疑是個罕見奇聞。而時任新加坡總理的李光耀在向新加坡民眾宣布這一消息的時候,也不禁潸然淚下,為本國命運的曲折感到悲傷。

新加坡的鐵血發展過程

新加坡國內民族組成複雜多樣,呈現出以華人為主體、馬來族、印度裔等多個族群並存的局面。而國家想要發展,首先要做的便是統一語言。

雖然李光耀本人為華裔,華人也佔了新加坡的大多數,但為了避免出現種族歧視的情況,李光耀還是毅然決定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用非常強硬的手段在短時間內向全國推廣。

雖然李光耀這一措施在當時引起了新加坡國內不小的非議,但總歸是為日後的發展奠定了相當最基礎的條件。

當然,他之所以會選擇英語,也是因為西方資本主義的經濟在當時呈現出更繁榮的一面。當時的亞洲普遍追求民族獨立和國家解放,幾乎沒有國家選擇將英語當作官方語言。

因此,如果西方國家想要在亞洲地區開展商業活動,那麼具有良好英語基礎和地理優勢的新加坡將毫無意外地成為他們的首選地。之後新加坡的發展也證明李光耀的獨到見解完全正確,新加坡的對外貿易一直都是其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動力。

同時,為了調動起新加坡人民的生產積極性,李光耀創設性地提出將給予每個新加坡公民一份國家股份。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每個人都能從國家的發展和進步當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這使當時的新加坡人民建立起鐵板一塊的團結意志。

為了解決廣大居民們的住房問題,新加坡還建立了專門的組屋制度,由政府出資修建房屋、由政府統一規定租住價格、又由政府決定居住資格。大部分新加坡的中下層平民都從中受益,不再將住房當作自己的主要問題,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奮鬥中去。

上世紀五十年代,由於殖民體系在新加坡國內並未徹底消失,使得當時的新加坡政壇呈現出非常嚴重的腐敗現象,新加坡人民對此報以非常大的怨念。由李光耀所建立領導的人民行動黨,在競選之初就曾拿出掃帚以表明自己的反對腐敗的決心。

李光耀政府於1969年頒布《預防腐敗法》,展現出對腐敗的零容忍態度,並且還專門成立了「貪汙調查局」,給予了試圖貪汙者極大的震懾。

最重要的,李光耀制定了高薪養廉政策,大大降低了新加坡官員們的貪汙欲望。一系列政策之下,新加坡官員的清廉指數常年穩居世界前列,不但提升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創造了一個非常良好的投資環境。

新加坡人多地少且自然資源匱乏,這就註定它的經濟發展必須高度依賴外資。新加坡於1961年開始出臺相關優惠政策,將大量密集勞動型產業引入國內,並建立了包括裕廊工業區在內的諸多工業園區,為新加坡的經濟騰飛積攢了第一筆資本。

但新加坡並不僅僅滿足於成為處於產業鏈低端的代工廠,它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正式開始產業轉型升級,提出了「自動化、機械化、電腦化」的發展方針。直到現在,新加坡已經完全擁有從產品涉及到研發再到生產的獨立能力,並成為東南亞地區重要的金融中心。

同時,新加坡發達的經濟為完善全國的教育體制奠定了經濟基礎,而東西方不同文化的結合更促進了其頗為獨特的教育風格。

新加坡小學的前四年會採用統一的課程規劃,四年後則實行分流制度,以不同學生的語文能力來劃分為三種不同的課程,即正常雙語流、延申雙語流和單語流,意圖是對每個不同的孩子實施相適應的教育方法。

雖然這一制度能夠起到很好地發掘學生潛力的作用,但也造就了新加坡升學考試異常激烈的社會現狀。但話又說回來,如果不能通過教育來最大限度地提升國民素質,那麼新加坡又有什麼資本來同其他國家展開競爭、強大己身呢?總的來說,這也是種被逼無奈之舉。

在中學階段,新加坡依舊實施分流制度,分別為特快流、快流和正常流。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在學生的中學階段就已經開始著手提供職業發展的課程,幫助他們在職業技能方面有所增長。同時,新加坡一共擁有五所公立大學和一所私立大學,文理科院校都十分齊全,能夠為學生提供多種選擇機會。

最重要的,新加坡許多考試題目都是由新加坡教育部和英國劍橋大學地方考試辛地加共同出題。這不僅提升了新加坡的教育水平,也使從新加坡畢業的學生們能夠得到國際認可,算是一種提升自身學歷含金量的有效手段。

最後,新加坡還十分注重經濟與環境之間的平衡。其實,從新加坡經濟結構的轉型我們就可以看出這個國家對環境的追求,畢竟新加坡國土面積就這麼大,如果不好好保護環境,連住的地方也都沒了。

新加坡不僅在教育上多鼓勵學生接觸自然,建立了非常開明的環境教育政策,從而培養起了國人的環境保護意識,同時還實施了非常嚴格的懲罰制度加以訓誡。

曾經有一個美國人因為在新加坡街頭吐痰而被施以鞭刑,此事雖然受到國際輿論的強烈譴責,但新加坡方卻態度強硬,表現出對環境保護的巨大決心。也正是因為以上種種,使得新加坡在衛生和綠化等環境方面的成就相當顯著,並多次被評為花園城市。

新加坡在國際局勢當中的偏向

作為一個彈丸小國,新加坡必須在國際政治格局當中如履薄冰,這樣才能維護自身安全和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前文已經說到,新加坡最初在國內推行的官方語言為英語,這不僅是為了促進經濟發展所作出的選擇,也間接表明了新加坡最初的政治傾向。

畢竟當時無論是中國還是東南亞地區,在經濟層面都還處於恢復期,幾乎無法給予新加坡任何實質性的幫助,當初新加坡滿懷熱切地加入馬來西亞,最終卻遭遇冷眼就已經證明了這點。

但是,新加坡也並未完全脫離亞洲。它積極與印度、日本等亞洲大國保持聯繫,同時為了防止出現蘇聯一家獨大的局面,又對中國在國際事務上的表現呈支持態度,為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發揮了一定作用。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經濟增長問題。

當一系列亞洲大國都在尋求經濟發展的契機之時,已經提前發展一步的新加坡相對比起來就顯得頗有優勢,能夠持續促進互相的共同進步。當然,作為東南亞國家,新加坡自然也是東南亞國家協會的成員國之一,這也表明了它對地緣政治的重視。

直至今日,新加坡已經參與多個國際組織,如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和大英國協等。在這些組織當中,新加坡最多的態度就是求同存異、共謀發展,並沒有選擇一邊倒地傾向於某方面的意識形態,這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新加坡捲入大國之間的政治紛爭。

當然,其實新加坡現在在經濟上肯定是更加依賴西方,但在意識形態領域想必卻是以親中方居多,畢竟新加坡人口結構當中還是以華人佔據大部分。

新加坡的發展困境

在新加坡的發展路徑當中,呈現出高度依賴外資的傾向。這使其幾乎每次的國際金融環境一旦稍有變化,新加坡都會受到相應的影響。

比如在2008年受經濟危機影響,新加坡國內多個產業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又如受到2011年歐債危機的影響,經濟增長速度也被迫放緩。而之所以會造成這樣的局面,就是因為新加坡內需嚴重不足。

受到金融危機影響,新加坡近些年的經濟增長速度持續放緩,2016年的GDP增長幅度僅為2%。雖然受到的製造業提振政策的影響從而稍微扭轉了局勢,但這並非長久之計,經濟發展形勢仍然不樂觀。

同時,也正是由於這樣的經濟形勢,使得新加坡民眾的消費支出理念也逐漸趨於保守。2011年以來,新加坡國內消費物價水平就一直在下降,房價則連續下跌超過三年,打破了1975年之後的下跌持續時間最長記錄。

消費水平的下降再度拉低經濟增長的速度,造成一個惡性循環,新加坡也只能繼續依賴外國投資。

另外,新加坡產業結構也高度不平衡。新加坡傳統製造業比重佔國內GDP比重自2004年後也一直在持續下降,到了2016年甚至只有17%。雖然新加坡同為世界四大國際金融中心之一。

但在其他國家都在發展網際網路金融的時候,它在這個領域的進步卻十分緩慢,整體水平仍然只是上世紀90年代水平,無法再為投資者提供最優質的環境。新加坡高度依賴外資的事實還表現出佔GDP比重過高的服務業當中,最高時曾達75.16%。

社會問題並不是單方面或者單個領域,它往往會聯繫到其他社會層面,新加坡國內就業、企業盈利、進出口貿易等領域也都面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

之所以會造成以上困難局面,一方面是由於新加坡政策過於保守,不敢過多地涉及現代化改革,同時效率也較為低下,不能快速促進政策跟上。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外向型經濟過於脆弱的原因,資本主義世界稍微發生動蕩,新加坡就會傷筋動骨,畢竟新加坡可沒有這麼多實業來為國內的經濟危機兜底。

總結

新加坡的成功既有運氣的成分,也是其自身求變的結果。在李光耀的領導下,當時的新加坡由上至下形成了一股無比團結的力量,在社會各個領域的建設都呈現出進步神速的局面。

再加上國際金融環境的東風,新加坡的崛起實在是自然而然的事。但即便如此,新加坡也並未放棄居安思危,而是始終在不同的時代調整自己的發展戰略,這無疑更是其能夠繁榮的精神內核。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李光耀的預測:30年後中國經濟將達到何種程度?美國處於什麼位置
    「要獨立才能自由,只有自由才能富強」,這樣的念頭在李光耀的心中深種。他知道單憑自己現在的能力根本就不足夠帶領新加坡走向獨立,所以他毅然決然的決定去英國劍橋學習。「不去不知道,一去嚇一跳」英國街頭的無人售賣機震撼到了李光耀,他心想:「英國人民為什麼這麼自覺?」歸根結底還是國家經濟實力強大,人民富裕,根本不會為了蠅頭小利做一些偷雞摸狗的事情。
  • 被迫獨立,新加坡是如何脫離馬來西亞的
    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地理關係示意圖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近日表示,如果馬來西亞能夠給予華裔和印度裔人民公平的教育機會,新加坡可能考慮重新加入馬來西亞聯邦。其實,早在1996年,李光耀就曾提出過重返馬來西亞聯邦的建議,前提是馬來西亞放棄偏袒馬來人的政策。
  • 李光耀:馬來西亞趕走新加坡,他們錯誤的民族政策讓他們後悔不迭
    老一輩的新加坡人和馬來亞人更認為新馬原本就是一體的,是英國人的到來讓他們變成了兩個不同的地方。當英國人的勢力開始消退之後,新加坡和李光耀開始籌備著和馬來亞合併,並決心構建一個「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馬來西亞國父東姑阿都拉曼就持有這種觀點,他一開始很抗拒新加坡的加入,但是英國人告訴他,如今的新加坡左派勢力正在逐漸做大,如果你們不接受它,它可能就倒向另一邊了。東姑被說服了,但是他有條件,新加坡需和沙巴、沙撈越一起加入馬來西亞,因為後面這兩個地區都是華人佔比較少的地區,可以稀釋新加坡帶來的衝擊。
  •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漢語絕不會成為官方語言,除非你們把我打倒!
    ——羅伯特·B·西奧迪尼 每個國家都有這個國家標誌性的人物,這個標誌性人物帶領著這個國家走向了一個新的臺階,同時也是諸多民眾敬仰的對象,李光耀就是一個人,他是新加坡的國父,同時也帶領了新加坡從一個貧困潦倒的國度帶走向了亞洲四小龍,同時他的名字在某一時期已經和新加坡畫上了等號。
  • 李光耀的擔憂:新加坡面臨著三個大問題,關乎存亡
    【千古浪】上個世紀中葉,李光耀帶領著新加坡尋求出路。在李光耀看來,國土面積如彈丸之地的新加坡很難有未來,因此李光耀開始與馬來亞進行合併。結果被窩還沒暖熱,新加坡就被「休」了,這不是說笑,當時馬來西亞議會以伊斯蘭休妻習俗,連念三遍分家協議,徹底斷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內支持合併的所有人的念頭。新加坡被迫獨立的那一天,李光耀哭了,李光耀要求電臺刪除這個「囧」畫面,最終被人勸說,才得以保留。
  • 新加坡為什麼被踢出馬來西亞?
    新加坡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經歷了兩波華人移民浪潮之後,華裔逐漸取代了馬來人,成為了這裡的主要族裔。當時新加坡的州長李光耀還有著不同的政治主張,他希望建立的「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當時是新加坡地區行政首長,他希望建立的是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兩字之差卻代表了不同的含義
  • 李光耀:漢語劣勢明顯,不可能成為新加坡的工作語言,你怎麼看
    李光耀是新加坡的前總理,他被人親切地稱為「國父」,在國際政壇上久負盛名,他不僅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政治家,更是一位卓越的經濟大師,新加坡能以區區彈丸之地,創造出令人矚目的經濟奇蹟,他的功勞十分大。曾經經濟騰飛的亞洲「四小龍」之一,就是得益於這位總理的領導。
  •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我屬於「狐狸型」政治家
    隨著新馬分家,新加坡變成了一個沒有軀體的心臟,又如何才能使一批來自中國、印度、馬來西亞、印尼和亞洲其他地區、使用多種語言不同民族的移民形成一個國家呢?1954年11月21日,李光耀與新加坡左派學生及工會領袖成立了人民行動黨,他自己出任秘書長。當天,李光耀宣讀了黨綱,第一條就是結束殖民統治,建立一個包括新馬兩地的獨立國家。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僅相隔一條1400米寬的柔佛海峽。
  •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還會重新合併嗎?李光耀的這番話道出問題關鍵
    1965年8月,新加坡被迫脫離了馬來西亞,對於當時的新加坡和李光耀來說,這是一個天大的壞消息,24年後,也就是1989年,當時的新加坡已經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是在面對《新聞周刊》的採訪時,李光耀依然將此事列為自己自從政以來所遭受的最大挫折。
  • 華語為何不能作為新加坡國語?李光耀:那會是個錯誤
    當政者如果懂的如何去改造一個國家,那麼這個國家必定會朝著好的方向去發展。就好像新加坡一樣,1964年長期被殖民和壓迫的新加坡獲得了重生,謀取了當家做主的權利。但剛剛獨立的時候,新加坡不過只是一座空城而已,很多的經濟設施和武器裝備都比不上馬來西亞。為了發展新加坡的經濟,當政者李光耀費盡心血不僅帶著新加坡加入了聯合國和大英國協。
  • 為啥老一輩新加坡人都說,如果新馬沒分家,馬來西亞必定會姓李?
    終於在1960年代初,在李光耀等人的帶領下英國人的勢力逐步從新加坡撤出。1962年馬來亞國父東姑阿都拉曼提議,要將馬來亞與砂拉越、汶萊、新加坡、北婆羅洲合併,成立馬來西亞聯邦。 新加坡在同年舉行了全民公投,超過七成以上的人投了贊成票。
  •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只要我在位一天,漢語就永遠不會成為國語
    在被英國,馬來西亞之後真正的走向了獨立,而當時的新加坡能夠獨立,更多的還是華人的影響,眾所周知,我們是一個經歷過5000年歷史的國家,這期間我們傳承了諸多的優良傳統,比如勤勞,智慧等,作為與我們隔海相望的馬來西亞多多少少也會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深知這個國家人民的厲害之處。
  • 為了攀結西方,李光耀把漢語廢除了,用英語作為新加坡的官方語言
    而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導致了新加坡的人種,主要民族由華人,馬來人和印度人組成。 1959年新加坡實現了自治,在四年後,與馬來亞、汶萊、砂拉越和北婆羅洲聯合組成了馬來西亞聯邦政府,從此脫離了英國的統治正式加入馬來西亞。 1964年9月,由於印尼特務的挑撥離間,新加坡又發生了嚴重的種族暴亂。
  • 新加坡華人眾多,李光耀為何將英語定為行政用語?
    新加坡曾被喻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在短短幾年內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一個只有724.4平方公裡(2019年)的小小國家,一個擁有巨大華人基礎的國家,是如何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成為世界強國的呢?
  • 李光耀:新加坡7成是華人,除非打倒我,否則漢語永遠不能成國語
    李光耀:漢語在國際競爭中沒有優勢,不可能成為新加坡的官方語言 前言 百度上有一個詞條,關於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的,"去新加坡可以說中文嗎?"好奇的驅使,許多的人不由自主地點入瀏覽。
  • 新加坡獨立初,華人建議把漢語定為國語,李光耀:除非打倒我
    唯有這個國家——新加坡,實在極不情願的情況下,被迫被其直屬政府——馬來西亞"踢出群"、宣布獨立。新加坡於19世紀初便是英國殖民地,一切制度、生活習慣皆以英國為主,後來在1963年通過一系列爭取措施,與馬來西亞聯邦商議合併,成為馬來西亞聯邦國家中的一份子。
  • 新加坡7成是華人!李光耀:除非打倒我,否則漢語永遠不能成國語
    在無數短評中有這樣一位新加坡網友這樣談到。01 新加坡的船長是華裔"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祖籍廣州生在新加坡的華裔。自幼受西方文化薰陶的他從時局動蕩的環境裡成長,輾轉西方熟稔歐洲文化,正統的西方文化孕育出這位"開國元首"李光耀。
  • 李光耀為何定英語為新加坡官方語言
    按照慣例,無疑應該拋棄馬來語而選擇使用人口最多的華語,但李光耀卻在審時度勢後,力推英語上位,最終確立了英文為新加坡的政府用語。要知道,他要不是一個強勢的大家長,是怎麼也做不到的。新加坡在英國殖民統治期間,英國當局都沒有宣布英文為官方使用語言,反而是英國撤走後,李光耀做到了。
  • 先在新加坡廢漢語,後又扶持漢語學校發展,李光耀果然是老狐狸
    可是新加坡的「國父」李光耀,卻在上位初期就搞起了轟轟烈烈的「去中國化」,首當其衝的就是漢語。時至今日,不得不說李光耀的這一政策做得非常成功,如今漢語在新加坡已經從幾十年前的通用語言退居二線,很多新加坡的年輕人已經不太認識中文,張口便是英語。李光耀為什麼對漢語看不順眼,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
  • 美報:如果新加坡沒有了李光耀
    參考消息網3月20日報導 美報稱,雖然李光耀此前也曾在重病後恢復,但是人們感覺到這一次他的病情更加嚴重,新加坡有可能在獨立50周年之際遭逢另一個歷史時刻。時光快進到今天,新加坡這個高科技城市國家正在經歷著巨變。例如,新加坡的國民將面臨沒有李光耀的未來。這位現年91歲的政治元老2月初因肺炎住院,需使用呼吸機。李光耀長子、總理李顯龍的辦公室17日表示,由於受到感染,李光耀病情惡化。18日,總理辦公室說李光耀病情繼續惡化,已進入重症監護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