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新加坡華人佔了75%,其他是馬來人、印度人,1965年獨立後,面臨官方語言的選擇。按照慣例,無疑應該拋棄馬來語而選擇使用人口最多的華語,但李光耀卻在審時度勢後,力推英語上位,最終確立了英文為新加坡的政府用語。要知道,他要不是一個強勢的大家長,是怎麼也做不到的。新加坡在英國殖民統治期間,英國當局都沒有宣布英文為官方使用語言,反而是英國撤走後,李光耀做到了。
李光耀有他的理由,夾縫中(馬來西亞、印度、中國與西方之間)生存的200多萬人口的小國,必須得與當時的主流世界接軌,而要避免淪落到周圍大國的附庸,而當時主導世界的無疑是英、美兩國。馬來語不能選擇,因為只佔人口少數,75%的漢語也不能選,一是會遭到其他少數民族的反對,二是可能陷入對中國的依附。當時的北京,還一直試圖在東南亞國家發動解放全人類的共產主義革命。
也只有「家長」李光耀才能做到對一個國家的語言制定硬性規定,這一點有如另外一位「家長」毛澤東執政後推廣普通話。現在回頭看,李光耀做出的這一選擇,恐怕比任何政治制度都更決定了後來50年新加坡的發展之路。1965年後,那些推廣華語運動的新加坡華裔積極分子從來沒有放棄過抗爭,不過,當1978年鄧小平訪問新加坡並號召中國人向新加坡學習時,那些鼓譟華語優先的人士才意識到,如果當初新加坡選擇了華文,新加坡可能不會那麼方便和快捷的融入西方主導的國際社會,也就不會反過來成為中國學習的榜樣。
這就是圍繞家長李光耀「獨裁」最激烈的爭論之一,在說到他的做法時,他說,「有人說我處處幹涉人民的個人生活,沒錯,假如我不這樣做的話,新加坡就不會有今天的成就。」新加坡今天的成就確實可以傲視亞洲諸國。這位家長當初選擇英語作為官方用語,還同時做了另外一件事——保留東方價值觀,甚至有意抵制西方以自由和民主選舉為主的自由主義價值觀。
按說,語言是價值觀的載體,一個人從小接受英語教育,長大後幾乎不可能還保留東方的那些價值觀,有些東方很重要的價值觀例如「孝順」在英語詞彙中幾乎是微不足道甚至可有可無的。當李光耀選擇了英語作為新加坡官方語言後,他做的第二件幹涉人民生活的事就是鼓勵雙語(主要是華語)教育,並特地到美國、臺灣等地請唐德剛、餘英時、杜維明等七位融匯儒學與西學的大家到新加坡,把儒家經典與傳統文化翻譯成英文,編寫進中小學英文課本中。
部分保留英國殖民當局留下的制度框架,同時抵制西方民主的價值觀念,一直是李光耀的兩手抓。但就我看來看去,李光耀強調的東方價值觀其實一直並沒有被他系統地說清楚過,他自己強調的主要是「五倫」——君臣有義、父子有愛、夫婦有別、兄弟有序、朋友有信。這「五倫」按說還真和政治制度扯不上太大關係,可恰恰就反應在新加坡的政治上:李光耀按照憲法下臺後,經過一代領導人的過渡,「有愛」的兒子李顯龍順利接班,政權是在李家「有序」進行的,過渡性的人物也清楚 「君臣有義」的道理,很「有信」地告老還鄉,還位給已經長大的「李二代」……
這一切對於不了解「五倫」深意的西方來說,自然是無法接受的,但我幾次到新加坡同當地人交談後,發現大多數新加坡人對此並無明顯反感。可能迄今為止,他們還認為無論是李光耀還是李顯龍,都是好「家長」吧。而且,相比我們曾經有過的好家長「父親般」的毛澤東,以及當今北朝鮮的幾位金家「家長」,李光耀堪稱無與倫比的完美啊。
如果我們回到1965年突然獨立的新加坡,李光耀還有其他的選擇嗎?我認為也許真的沒有,「家長」李光耀幫新加坡人做出最好的選擇。但時過境遷,老家長也會退休會老去會死亡,新加坡同李光耀這位家長無法分開的模式還能持續多久?今天的新加坡的反對黨也漸漸坐大,我認為總有一天可能會有更多民眾要求更公正公平的選舉。當然,這個不應該是國際社會來決定的,而是全部通曉英語,對外面消息和資訊都相當清楚的新加坡人來決定。
我反而關心的是,這些年,中國有那麼多人鼓譟新加坡模式,他們知道新加坡模式其實是一位「家長」奠定,並與之一生相伴的嗎?也許,你需要的不是新加坡模式,而是新加坡這樣一位李光耀式的「家長」,可是,從中國面積、人口、國民素質以及世界格局等等來看,有多少人相信中國還可能出現一位李光耀式的「家長」?一個民族與國家在民眾素質較低的幼年時期,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家長」都有可能,中國也出現過家長式的毛澤東,但滄海桑田,當今世界還有可能出現 「家長」嗎?
李光耀也許是世界上最後一位大家長吧,沒有李光耀這樣的「家長」,新加坡模式何去何從?中國又向何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