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百草園」,五十載閩南蛇傷療法傳承路

2020-12-17 東南網

「在被咬的地方切開十字傷口,大概一粒大米的寬度和深度…」日前,一場蛇傷療法講堂上,李良贊現場傾囊相授,教授給村民蛇傷的急救處理方法,並學習辨認常見的青草藥。

作為廈門市唯一的閩南蛇傷療法非遺傳承人、知名的蛇傷醫師,同時也是閩南蛇傷療法青草藥園的創建人,李良贊一生致力於救治蛇傷病患,救死扶傷,治癒患者無數。而今年歲漸長,李良贊將衣缽傳遞給兒子李芳遠,自己更是積極開堂講學,傳授傳統蛇傷療法。

李良贊時常在青草園裡為大家介紹青草藥的藥性藥理。東南網記者 劉瑋 攝

一場秋雨過後,位於廈門海滄的閩南蛇傷療法青草藥園裡,綠草茵茵,樹木蔥蘢,正如這門技藝般煥發著勃勃生機。

拜師學藝19年

辨識百草獨當一面

談起與蛇的不解之緣,李良贊說,早年間,15歲的他家中貧困,為了生計就拜入師父白山龍的門下。原想跟著學點武術強身健體,卻發現白山龍是安溪著名民間醫師,更擅醫術,尤擅治療蛇傷。

從那時候起,他跟隨著白山龍遊走於福建各縣市,遍訪大山,採集治蛇傷的草藥,學習蛇傷醫療技藝。「師父平時行醫救人,一到夏秋蛇傷高發季就忙不過來,我就是從去山裡幫忙採草藥開始學習治療蛇傷的。」李良贊說,經常徒步往返一趟大山,採回來的草藥卻並非所需,只得再次深入大山採藥,日復一日,李良贊腦海裡「記載」了大量的青草藥「資料庫」。

「抽藤能解毒,紅色主退紅,有奶生肌肉,缺葉破血功,圓骨活血液,方骨下去風,苦寒能降火,甘淡利水通。」鄉土味十足的閩南語順口溜,是李良贊行醫數十年來,對青草藥的顏色、形狀、性狀等特點深入研究不斷摸索出的經驗總結。

在跟隨師父白山龍學習19年後,已經能獨當一面的李良贊回到了家鄉海滄,並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主動參加了中醫蛇傷科醫師資格考試,取得醫師資格並獲得行醫許可證書,開設蛇傷科醫療診所。

繼承蛇醫衣缽

行醫救人起死回生

在信息閉塞的年代,知道李良贊擅治蛇傷的人並不多,來治傷看病的大多是本村人。從醫數十載,李良贊常常施醫贈藥,不收一分錢。

「那個年代被蛇咬的,大多是上山下田的窮苦人家,又都是鄉裡鄉親的,我怎好拿人錢財。」李良贊告訴記者,本來用於養家餬口的小診所,最後幾乎快成了村裡的義務醫療站,收入十分有限,甚至難以為繼。但行醫救人是善事,在整個家族的支持下,他堅持了下來。

危難時刻顯身手,上世紀80年代的一次行醫救人讓李良贊「一戰成名」。李良贊回憶道,當天,他騎車經過石塘村村民建國家門口,發現門口圍了很多村民,得知建國一星期前被毒蛇咬傷,雖有不少村醫治療,但是病情卻越來越重,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建國的家人覺得醫治無望,已開始搭靈堂、備棺材為其準備後事。

當時,李良贊根據經驗判斷,建國還有救治的可能。在徵得傷者家屬同意後,他開始對建國進行診治。「當時建國被咬的是腳面,已經黑腫得十分嚴重,普通的刀片切斷了2根都無法切開傷口,最後用修車扎輪胎的三角刀在腳板周圍扎了幾個洞,才把毒血放出。」清洗完傷口後,李良贊把青草藥入酒,給傷者灌下。當天,傷者就有所好轉。雖然傷口癒合花了一段時間,但傷者最終痊癒「起死回生」。這一次救治,讓李良贊名聲大噪。其實,一次次從生死邊緣挽救生命的驚險案例,只是李良贊一輩子救治蛇傷患者的縮影。

蛇傷患者被救治後送來的感謝信。 東南網記者 劉瑋 攝

多年來,被李良贊治癒的蛇傷患者遍及福建廈漳泉等閩南地區。家中數不盡的感謝信和獎狀,也是對李良贊堅持行醫救人50多年的印證。

潛心研究療法

仁心仁術積德行善

許多閩南常見的毒蛇,李良贊都曾養過。受訪對象供圖

「有人的地方就有蛇,因為有人的地方就有老鼠,而老鼠是蛇的主食,所以人到哪,哪就有蛇。」研究蛇傷,少不得要對蛇進行全方位了解。

眼鏡蛇、竹葉青、銀環蛇……為了解各種毒蛇的生活習性和蛇毒的特性,這些廈門常見的毒蛇,李良贊都曾養過。

捕來的蛇,李良贊悉數養著,觀察它們的行動,研究它們的習性。經過數年觀察,他發現,毒蛇在晚上八點前外出捕獵,此時分泌毒液較多;八點之後,因捕獵有所消耗,毒蛇的毒液會減少,毒性也會有所減弱。根據這個發現,問診時他都會詢問病患毒蛇的外觀和被毒蛇咬傷的時間,以此判斷病患蛇毒的嚴重程度,對症下藥。

蛇傷一般分為血功能蛇傷、神經系統蛇傷、混合型蛇傷等,病情大多突發、危重,伴隨著劇烈的疼痛,被蛇咬傷的病人心理壓力巨大,在這種時候,病人往往把希望寄托在李良贊的身上。

李良贊(左一)和同安的一位民間蛇醫互相探討。 受訪對象供圖

「看診時,必須先安撫病人。因為蛇毒進入體內,如果情緒激動,蛇毒會更快地隨著血液流遍全身。」據李良贊介紹,蛇傷前期的非藥物治療尤為關鍵,「一防二救三治療,一紮二洗三排毒。」是李良贊的從醫秘訣,也是閩南傳統蛇傷療法的精髓。他認為,預防勝過急救,急救勝過治療。

「如果被蛇咬傷,在第一時間用布條類、手巾等帶狀物品在距傷口5-10cm處的肢體結紮捆綁,再用利刃順著肌肉走向把傷口切開,切口為一個大米的深度、一個大米的長度,然後用清水清洗傷口,不僅能把毒血和殘牙衝掉還可以消腫止痛,如此通過自救來延緩蛇毒的侵害,再及時送醫治療。」

一手建起百草園

致力蛇傷療法傳承

李良贊每天都要在青草園裡澆水、除草、抓蟲。 東南網記者 劉瑋 攝

2010年,閩南蛇傷療法青草藥園被列為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位於海滄的兩處閩南蛇傷療法青草藥園,就是由李良贊一手搭建的。

除草、澆水、抓蟲……李良贊每天都要在園子裡呆上半天,拾掇拾掇他的草藥。

「當時就是想找個地方種種這些蛇藥,不用每次都到山裡找」,李良贊說,種植草藥有許多講究,並不像種菜一樣看起來那麼簡單。許多草藥具有很強的季節性,對土壤的酸鹼度、陽光照射等要求也各不相同,而且大多草藥遭遇蟲害時不能用農藥,否則藥效都會因此改變,所以只能徒手抓蟲。

李良贊在青草園裡將現摘的草藥搗爛製藥。 東南網記者 劉瑋 攝

200多平的青草園裡,七葉一枝花、八角蓮、半邊蓮、田基黃、白花蛇舌草、白葉藤、地了草、兩面針、青木香、鬼針草、黃藥子等八、九十種在山區和農村隨處可見的青草藥,基本都是李良贊從不同的大山裡移植而來。這些隨處可見的鮮草藥,大多都是治療蛇傷的「特效藥」。加工方法卻很簡單,只要洗淨、搗爛取汁,方便快捷,大大增加蛇傷的救治率。不僅如此,對藥理藥性掌握日漸純熟的李良贊還自己研製出獨家的蛇傷膏,藥效更是立竿見影,救治了許多蛇傷患者。

青草藥園裡也有不少其他藥用的草藥。東南網記者 劉瑋 攝

「現在很少人願意學蛇醫,因為這個行業賺不了錢。當年同門的師兄弟早已轉行,只有我做到了現在。」李良贊透露出自己對閩南傳統蛇傷治療技藝未來的擔憂。但是,隨著公園及綠地不斷增多,居民遭遇毒蛇的概率也會提高。而閩南蛇傷療法便捷、高效、成本低的優點,仍然是現代醫學無法比擬的。所以,現年68歲的李良贊仍在堅守著這門古老傳統的技藝。

現場指導教學來自同安的學生。受訪對象供圖

平時,李良贊會帶著前來青草園的大人、孩子們認認這些青草藥,希望藉此激發大家的興趣,讓「閩南蛇傷療法」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不僅如此,在李良贊的影響和指導下,兒子李芳遠如今放棄了高薪收入的工作,子承父業成為了海滄中草藥傳習中心的法人,並致力於傳習閩南傳統蛇傷療法和青草藥研究。在李芳遠看來,每個家族都有著自己的印記元素,在他們家,傳統蛇傷療法和這把青草藥就是家學的符號象徵,也是引以為豪的文化底蘊,在未來也將世世代代傳承下去。(東南網記者 劉瑋 盧超穎)

相關焦點

  • 閩醫杏林:福建黃氏蛇傷流派
    《閩醫杏林》系列紀錄片就福建黃氏蛇傷、南少林骨傷和福州陳氏中醫外科三個學術流派進行影像記錄,通過生動的畫面和豐富的人物故事講述各個中醫流派的學術淵源、傳承歷程、療法特點、用藥特色等深厚豐富的文化事象,分享閩醫學派故事,讓更多人增進對閩醫學派的了解,推動福建省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發揮好中醫藥的獨特優勢作用,更好地為廣大群眾健康服務。
  • 五十載相濡以沫,傳承孝老愛親好家風
    五十載相濡以沫,傳承孝老愛親好家風——清水河縣宏河鎮土溝村郝美英、邢存福夫妻好在一場虛驚,郝大姐只是擦破了腿和胳膊,也沒受大傷。那些年,為了全家人的生活,郝大姐付出了一個女人超過極限的堅韌和辛勞。在邢老師跟郝大姐商量辭去民辦老師這件事情上,郝大姐堅決不同意,她說:「這些年,我一個人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就是希望你還能做個文化人,還能在學校教這些娃娃們,有困難咱們想辦法,你這一走,咱村的娃娃到哪裡上學?」
  • 【溼地課堂】何慶華:一個園子一個夢——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仿寫教學為例
    語文教學就是要喚醒學生的閱讀意識和寫作意識,提升學生語言的建構和運用能力,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和提升,學會審美鑑賞和創造,促進文化的理解和傳承。《新課程標》指出,「要重視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之間的聯繫,善於將讀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要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寫作教學應指導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
  • 僑鄉泉州「傳承+旅遊」留住閩南「古早味」
    在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遊客透過透明的櫥窗,可以觀看手工面線等美食的製作流程。 吳冠標 攝中新網泉州11月27日電 (吳冠標)從出生時的搖籃、到嫁娶時的花轎,從抓周時的草蓆,到祝壽時的香案……在位於僑鄉福建泉州的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這面別出心裁的「閩南人生五喜牆」總是能吸引遊客的注意。
  • 僑鄉泉州「傳承+旅遊」 留住閩南「古早味」
    從出生時的搖籃、到嫁娶時的花轎,從抓周時的草蓆,到祝壽時的香案……在位於僑鄉福建泉州的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這面別出心裁的「閩南人生五喜牆」總是能吸引遊客的注意。「以閩南小吃為例,產品大多流傳於坊間,且收益微薄,難以形成產業化發展。」洪一博告訴記者,打造來旺良品堂的初衷就是集合優質的傳統美食手藝人,一起留住閩南「古早味」。目前,來旺良品堂不僅提供乾淨合規的食品車間,吸引手工藝人入駐,並免租一年。同時,通過「傳承+旅遊」的方式,將這些美食與閩南傳統文化結合,更好地對外宣傳。
  • 僑鄉福建泉州「傳承+旅遊」留住閩南「古早味」
    【解說】從出生時的搖籃、到嫁娶時的花轎,從抓周時的草蓆,到祝壽時的香案……在位於僑鄉福建泉州晉江市的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別出心裁的「閩南人生五喜」文化館總是能吸引遊客和孩子們的注意。
  • 八閩千姿:閩南「古早味」小吃走起品牌文化路(圖)
    八閩千姿:閩南「古早味」小吃走起品牌文化路(圖) 吳世榮 攝   中新網泉州10月16日電 題:閩南「古早味」小吃走起品牌文化路  作者劉真真林永傳  鮮香清爽的面線糊、美味可口的肉粽、味道獨特的魚卷....。.昔日泉州城飄香的小吃攤,如今煥然一新,以品牌的形象打造起了東亞文化之都舌尖上的「古早味」。
  • 林南中:傳承城市文脈 守護文化鄉愁|閩南文化守護者系列之十一
    一座有著濃鬱文化氣息的城市,才是有靈魂的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漳州,具有千年歷史,文脈也在一代代人的精心守護傳承中生生不息。福建省錢幣協會理事、漳州文史專家林南中就是其中一員。三十多年來,林南中對閩南文化的收藏、研究觸角深入到諸多方面,孜孜不倦,精益求精,涵蓋古錢幣、僑批、老照片、古牌坊、古村落等領域。從這些濃縮文化、凝結時光的老物件及古建築中,深入探究歷史往事的細枝末節,講述並記錄漳州歷史,為進一步宣傳閩南文化努力搭建橋梁。
  • 閩南語童謠大賽舉辦 傳承閩南文化
    人禮做,天禮看,愛拼才會贏……」在馬巷中心小學,經常都會響起一陣陣如此有趣的閩南童謠朗讀聲。這些童謠,或描述幼兒遊戲,或刻畫年節喜慶活動,或表現田園風光、農家生活,將閩南歌謠和童真童趣結合在一起,既繼承創新了閩南古老的童謠文化,開啟了孩子們活潑可愛的天性,又保護普及了閩南方言。
  • 南安市開展傳承「閩南四句文化 」活動 感受「閩南四句」音韻魅力
    7月19日上午,南安市「傳承閩南四句文化,普及颱風防抗常識」公益活動在南安市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中心舉行。  據介紹,閩南文化博大精深,「閩南四句」被譽為閩南民眾口頭文學,並在2009年被確定為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閩南的一張「文化名牌」。「閩南四句」並非都只有四句話。
  • 世園會開幕,帶您去看百草園
    健康君帶您去看看百草園,領略一下中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   用園藝手法展示中草藥之美    百草園佔地3.2萬平方米,種植和展出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近500種藥用植物,其中不乏珍貴和相當珍貴的中草藥植物及標本。
  • 兩岸專家學者熱議閩南文化保護與傳承
    兩岸專家學者熱議閩南文化保護與傳承 2018-06-03 11:34何凌霄 攝   中新網漳州6月3日電 (何凌霄)1日至3日,由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主辦的以「閩臺民俗文化保護、傳承,發揮特色,提升檔次」為主題的系列活動在福建漳州長泰展開。
  • 廈門一座說古並不古的古鎮,那就是閩南古鎮
    很多人不知道廈門有座古鎮,名為閩南古鎮。但準確來說,這個小鎮並不「古」,閩南古鎮位於星湖路與殿前路交匯處,是一座由人類建造的現代旅遊小鎮,這裡的建築很有福建特色,是福建最有名的土樓造型。這裡還有各種大型的、氣勢恢宏的商業建築,雖然是鋼筋混凝土的傑作,但不會讓人感到不舒服,卻很驚人,特別是在古鎮西北側下沉廣場周圍,古老的閩南天宮、高聳的牌坊和兩側對稱連接的建築充滿了奇思妙想。
  • 這裡有一座「閩南古厝構件博物館」!留住閩南建築最美的表達
    如何在建築現代化的進程中萃取閩南傳統文化的精華,使其得以傳承和優化?林天海,一位有情懷的建築家,正身體力行,將閩南建築風格的表達元素融入他的每一次塑造中。 用博物館留住歷史與文化 林天海早年家貧習武,學習修築工藝,身上總帶著一股不服輸的氣勁,幹什麼像什麼。
  • 正骨療法傳承九代-溫州日報甌網 - 溫州新聞門戶網 - 溫州日報主辦
    正骨療法傳承九代 2010/02/02 10:07 來源:溫州日報 編輯:宋永梅 瀏覽:4355
  • 講古進校園 傳承閩南文化
    近日,福建省漳州市各地的中小學校掀起了一場「講古」熱,因為當地正在舉辦第二屆校園閩南話故事大賽,報名截止時間為5月15日,所以學校都在忙著舉辦海選活動,努力傳播閩南好聲音。有了文字之後,中國人就將講故事發展為「說書」這一曲藝形式,閩南話稱為「講古」,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南音童謠木偶刣獅齊上陣 讓孩子們過最閩南的暑假
    泉州網8月15日訊(記者 李菁/文 市關工委/供圖)今年暑假,在泉州151個青少年社會教育活動中心裡,有不少藏著「最閩南」的味道。近期,記者走訪了多個青少年社會教育活動中心,發現這些中心在閩南文化傳承上可謂下了大力氣。
  • 泉州劍影武術館建館三十載 傳承濃鬱「武術風」
    泉州劍影武術館建館三十載 傳承濃鬱「武術風」 發布時間:2019-08-19 10:53:35      來源:中國新聞網   (陳龍山)泉州劍影武術館建館3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18日在
  • 統編版七年級上冊第9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知識點
    二、故事背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回憶性散文寫於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慘案以後,魯迅被反動當局列於擬通緝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單上,他難以公開與反動勢力進行鬥爭,被迫於1926年應廈門大學的邀請離開北京。
  • 閩南傳統童謠歷史傳承
    作為民間口傳文學、以口耳相授方式流傳和繼承的閩南話童謠的起源、沿革沒有詳細的文字記載,但福建地方典籍記載著唐代福建觀察使常兗州曾看到民間有人傳授和流行著《月光光》的童謠,並記下該首童謠:「月光光,渡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不得渡,小妹撐船來前路。問郎長,問郎短,問郎一去何時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