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咬的地方切開十字傷口,大概一粒大米的寬度和深度…」日前,一場蛇傷療法講堂上,李良贊現場傾囊相授,教授給村民蛇傷的急救處理方法,並學習辨認常見的青草藥。
作為廈門市唯一的閩南蛇傷療法非遺傳承人、知名的蛇傷醫師,同時也是閩南蛇傷療法青草藥園的創建人,李良贊一生致力於救治蛇傷病患,救死扶傷,治癒患者無數。而今年歲漸長,李良贊將衣缽傳遞給兒子李芳遠,自己更是積極開堂講學,傳授傳統蛇傷療法。
李良贊時常在青草園裡為大家介紹青草藥的藥性藥理。東南網記者 劉瑋 攝
一場秋雨過後,位於廈門海滄的閩南蛇傷療法青草藥園裡,綠草茵茵,樹木蔥蘢,正如這門技藝般煥發著勃勃生機。
拜師學藝19年
辨識百草獨當一面
談起與蛇的不解之緣,李良贊說,早年間,15歲的他家中貧困,為了生計就拜入師父白山龍的門下。原想跟著學點武術強身健體,卻發現白山龍是安溪著名民間醫師,更擅醫術,尤擅治療蛇傷。
從那時候起,他跟隨著白山龍遊走於福建各縣市,遍訪大山,採集治蛇傷的草藥,學習蛇傷醫療技藝。「師父平時行醫救人,一到夏秋蛇傷高發季就忙不過來,我就是從去山裡幫忙採草藥開始學習治療蛇傷的。」李良贊說,經常徒步往返一趟大山,採回來的草藥卻並非所需,只得再次深入大山採藥,日復一日,李良贊腦海裡「記載」了大量的青草藥「資料庫」。
「抽藤能解毒,紅色主退紅,有奶生肌肉,缺葉破血功,圓骨活血液,方骨下去風,苦寒能降火,甘淡利水通。」鄉土味十足的閩南語順口溜,是李良贊行醫數十年來,對青草藥的顏色、形狀、性狀等特點深入研究不斷摸索出的經驗總結。
在跟隨師父白山龍學習19年後,已經能獨當一面的李良贊回到了家鄉海滄,並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主動參加了中醫蛇傷科醫師資格考試,取得醫師資格並獲得行醫許可證書,開設蛇傷科醫療診所。
繼承蛇醫衣缽
行醫救人起死回生
在信息閉塞的年代,知道李良贊擅治蛇傷的人並不多,來治傷看病的大多是本村人。從醫數十載,李良贊常常施醫贈藥,不收一分錢。
「那個年代被蛇咬的,大多是上山下田的窮苦人家,又都是鄉裡鄉親的,我怎好拿人錢財。」李良贊告訴記者,本來用於養家餬口的小診所,最後幾乎快成了村裡的義務醫療站,收入十分有限,甚至難以為繼。但行醫救人是善事,在整個家族的支持下,他堅持了下來。
危難時刻顯身手,上世紀80年代的一次行醫救人讓李良贊「一戰成名」。李良贊回憶道,當天,他騎車經過石塘村村民建國家門口,發現門口圍了很多村民,得知建國一星期前被毒蛇咬傷,雖有不少村醫治療,但是病情卻越來越重,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建國的家人覺得醫治無望,已開始搭靈堂、備棺材為其準備後事。
當時,李良贊根據經驗判斷,建國還有救治的可能。在徵得傷者家屬同意後,他開始對建國進行診治。「當時建國被咬的是腳面,已經黑腫得十分嚴重,普通的刀片切斷了2根都無法切開傷口,最後用修車扎輪胎的三角刀在腳板周圍扎了幾個洞,才把毒血放出。」清洗完傷口後,李良贊把青草藥入酒,給傷者灌下。當天,傷者就有所好轉。雖然傷口癒合花了一段時間,但傷者最終痊癒「起死回生」。這一次救治,讓李良贊名聲大噪。其實,一次次從生死邊緣挽救生命的驚險案例,只是李良贊一輩子救治蛇傷患者的縮影。
蛇傷患者被救治後送來的感謝信。 東南網記者 劉瑋 攝
多年來,被李良贊治癒的蛇傷患者遍及福建廈漳泉等閩南地區。家中數不盡的感謝信和獎狀,也是對李良贊堅持行醫救人50多年的印證。
潛心研究療法
仁心仁術積德行善
許多閩南常見的毒蛇,李良贊都曾養過。受訪對象供圖
「有人的地方就有蛇,因為有人的地方就有老鼠,而老鼠是蛇的主食,所以人到哪,哪就有蛇。」研究蛇傷,少不得要對蛇進行全方位了解。
眼鏡蛇、竹葉青、銀環蛇……為了解各種毒蛇的生活習性和蛇毒的特性,這些廈門常見的毒蛇,李良贊都曾養過。
捕來的蛇,李良贊悉數養著,觀察它們的行動,研究它們的習性。經過數年觀察,他發現,毒蛇在晚上八點前外出捕獵,此時分泌毒液較多;八點之後,因捕獵有所消耗,毒蛇的毒液會減少,毒性也會有所減弱。根據這個發現,問診時他都會詢問病患毒蛇的外觀和被毒蛇咬傷的時間,以此判斷病患蛇毒的嚴重程度,對症下藥。
蛇傷一般分為血功能蛇傷、神經系統蛇傷、混合型蛇傷等,病情大多突發、危重,伴隨著劇烈的疼痛,被蛇咬傷的病人心理壓力巨大,在這種時候,病人往往把希望寄托在李良贊的身上。
李良贊(左一)和同安的一位民間蛇醫互相探討。 受訪對象供圖
「看診時,必須先安撫病人。因為蛇毒進入體內,如果情緒激動,蛇毒會更快地隨著血液流遍全身。」據李良贊介紹,蛇傷前期的非藥物治療尤為關鍵,「一防二救三治療,一紮二洗三排毒。」是李良贊的從醫秘訣,也是閩南傳統蛇傷療法的精髓。他認為,預防勝過急救,急救勝過治療。
「如果被蛇咬傷,在第一時間用布條類、手巾等帶狀物品在距傷口5-10cm處的肢體結紮捆綁,再用利刃順著肌肉走向把傷口切開,切口為一個大米的深度、一個大米的長度,然後用清水清洗傷口,不僅能把毒血和殘牙衝掉還可以消腫止痛,如此通過自救來延緩蛇毒的侵害,再及時送醫治療。」
一手建起百草園
致力蛇傷療法傳承
李良贊每天都要在青草園裡澆水、除草、抓蟲。 東南網記者 劉瑋 攝
2010年,閩南蛇傷療法青草藥園被列為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位於海滄的兩處閩南蛇傷療法青草藥園,就是由李良贊一手搭建的。
除草、澆水、抓蟲……李良贊每天都要在園子裡呆上半天,拾掇拾掇他的草藥。
「當時就是想找個地方種種這些蛇藥,不用每次都到山裡找」,李良贊說,種植草藥有許多講究,並不像種菜一樣看起來那麼簡單。許多草藥具有很強的季節性,對土壤的酸鹼度、陽光照射等要求也各不相同,而且大多草藥遭遇蟲害時不能用農藥,否則藥效都會因此改變,所以只能徒手抓蟲。
李良贊在青草園裡將現摘的草藥搗爛製藥。 東南網記者 劉瑋 攝
200多平的青草園裡,七葉一枝花、八角蓮、半邊蓮、田基黃、白花蛇舌草、白葉藤、地了草、兩面針、青木香、鬼針草、黃藥子等八、九十種在山區和農村隨處可見的青草藥,基本都是李良贊從不同的大山裡移植而來。這些隨處可見的鮮草藥,大多都是治療蛇傷的「特效藥」。加工方法卻很簡單,只要洗淨、搗爛取汁,方便快捷,大大增加蛇傷的救治率。不僅如此,對藥理藥性掌握日漸純熟的李良贊還自己研製出獨家的蛇傷膏,藥效更是立竿見影,救治了許多蛇傷患者。
青草藥園裡也有不少其他藥用的草藥。東南網記者 劉瑋 攝
「現在很少人願意學蛇醫,因為這個行業賺不了錢。當年同門的師兄弟早已轉行,只有我做到了現在。」李良贊透露出自己對閩南傳統蛇傷治療技藝未來的擔憂。但是,隨著公園及綠地不斷增多,居民遭遇毒蛇的概率也會提高。而閩南蛇傷療法便捷、高效、成本低的優點,仍然是現代醫學無法比擬的。所以,現年68歲的李良贊仍在堅守著這門古老傳統的技藝。
現場指導教學來自同安的學生。受訪對象供圖
平時,李良贊會帶著前來青草園的大人、孩子們認認這些青草藥,希望藉此激發大家的興趣,讓「閩南蛇傷療法」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不僅如此,在李良贊的影響和指導下,兒子李芳遠如今放棄了高薪收入的工作,子承父業成為了海滄中草藥傳習中心的法人,並致力於傳習閩南傳統蛇傷療法和青草藥研究。在李芳遠看來,每個家族都有著自己的印記元素,在他們家,傳統蛇傷療法和這把青草藥就是家學的符號象徵,也是引以為豪的文化底蘊,在未來也將世世代代傳承下去。(東南網記者 劉瑋 盧超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