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天君丨中國大陸教育社會學:中斷與損失(1949—1979)——基於「歷史的天空」之比較

2021-02-22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陳奎憙. (2014). 教育社會學(修訂四版). 臺北: 三民書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程天君. (2011). 中國教育社會學「學科論」百年概要.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 (4),154—172
程天君. (2012). 教育改革的轉型與教育政策的調整——基於新中國教育60年來的基本經驗.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 (4),33—49
杜時忠, 盧旭. (2004). 我國教育社會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高等教育研究, (3),51—54
菲利波夫. (1985). 蘇聯的教育社會學(翼然譯). 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文摘, (6),30—32
韓明謨. (1991). 關於中國社會學史的時限、分期及傳統問題——與陳樹德同志商榷. 社會學研究, (1),22—29
胡金平. (2008). 雷通群與中國教育社會學的學術傳統. 南京曉莊學院學報, (2),76—80
侯懷銀, 王晉. (2008). 20世紀中國學者對教育社會學學科建設的探索.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3),1—9
李長偉, 楊昌勇. (2003). 20世紀中國大陸教育社會學的回顧. 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3),42—47
李錦旭. (2010). 臺灣教育社會學的發展策略: 一份個人筆記. 教育研究與實驗, (4),16—20
林清江. (1972). 教育社會學. 臺北: 臺灣書店.
劉要悟. (1989). 蘇聯的教育社會學研究. 國外社會科學, (5),48—53
馬和民. (1996). 再論教育社會學的歷史分期與發展特點. 上饒師專學報, (1),7—12
馬和民. (2005). 教育社會學.葉瀾.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科學. 教育學卷.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馬和民, 高旭平. (1998). 教育社會學研究.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麥克法誇爾, 費正清. (1990).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上卷, 革命的中國的興起: 1949—1965(謝亮生等譯).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錢民輝. (1997). 教育社會學百年進程. 社會學研究, (5),109—118
薩哈.(2011). 教育社會學(劉慧珍等譯).胡森, 波斯爾斯韋特主編. 教育大百科全書. 重慶: 西南大學出版社.
王炳照. (1990). 中國教育思想通史(第8卷). 濟南: 山東教育出版社.
王康. (1989). 中國大陸社會學的重建.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編. 中國社會學年鑑(1979—1989).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吳康寧. (1997a). 西方教育社會學的學科發展(上). 外國教育資料, (3),38—42
吳康寧. (1997b). 西方教育社會學的學科發展(下). 外國教育資料, (4),36—40
吳康寧. (1998). 教育社會學.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吳康寧. (1999). 教育社會學叢書. 南京: 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吳康寧. (2009). 我國教育社會學的三十年發展(1979—2008).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1—20
許劉英. (2019). 近代中國教育社會學「本土化」的興起、進展與實踐——基於學術史的考察.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1),55—63
徐瑞, 劉慧珍. (2010). 教育社會學.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閆廣芬, 萇慶輝. (2008). 中國教育社會學的發端——一種知識社會學的視角. 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31—34
楊昌勇, 李長偉. (2003). 中國大陸教育社會學三十年停滯沉淪之反思. 教育理論與實踐, (1),7—10
曾曉娟, 嚴建新. (2014). 教育社會學在蘇聯的形成與發展. 煤炭高等教育, (2),34—38
張國平. (2011). 臺灣教育社會學發展研究. 中國成人教育, (6),14—17
鄭金洲, 瞿葆奎. (2002). 中國教育學百年. 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
Angell, R. C. (1928). Science, Sociology, and Educ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ociology, 1(7), 406—413
Banks, O. (1972). Sociology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18(1), 95—99
Banks, O. (1982).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952—1982.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30(1), 18—31
Boudon, R. (1974). Education, Opportunity, and Social Inequality. Changing Prospects in Western Society. New York: John Wiley-Interscience.
Braithwaite, K. (2011).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of the Present-day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 Roundtable. Russian Education and Society, 53(5), 61—74
Brim, O. G. Jr. (1958). Sociology and the Field of Education.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Brookover, W. B. (1949).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 defini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4(3), 407—415
Chitnis, S. (1982). Sociology of Education in India: Emerging Trends and Needed Research. In: Nayar, P. K. B.(ed.) Sociology in India: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New Delhi: B R Publishing.
Clement, S. C. (1927). Educational Sociology in Normal Schools and Teachers』 Colleg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ociology, 1(1), 31—36
Corwin, R. G (1965). A Sociology of Education: Emerging Patterns of Class, Status, and Power in the Public Schools. New York: Appleton-Centry-Grofts.
Comte, A. (1986). The Positive Philosophy, Vol 2. London: George Bell & Sons.
Elwood, C. A. (1927). What is Educational Sociology?.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ociology, 1(1), 25—30
Floud, J. & Halsey, A. H. (1958).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 Trend Report. Current Sociology, 7(3), 165—193
Goldschmidt, D. & Jenne, M. (1969). Educational Sociology i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8(4), 19—29
Gross, N. (1959). Some Contributions of Sociology to the Field of Education.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29(4), 275—287
Karabel, J. (1979).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erils and Possibilities. The American Sociologist, 14(2), 85—91
Konstantinovskii, D. L. (2009). Reflections on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Russian Education and Society, 51(11), 35—49
Merton, R. K. (1973).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akamura, T. (2013). Sociologization, Pedagogization, and Resociologization: Has the Post-War Japanes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Suffered from the Galapagos Syndrom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Japanese Sociology, (22), 64—79
Reuter, E. B. (1935). The Problems of an Educational Sociolog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ociology, 9(1), 15—22
Sever, M. (2012). A Critical Look at the Theories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Sciences, 9(1), 650—671
Shain, F. & Ozga, J. (2001). Identity Crisis? Problems and Issues in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2(1), 109—120
Shimbori, M. (1972). Educational Sociology or Sociology of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18(1), 3—12
Shimbori, M. (1979). Sociology of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25(2/3), 393—413
Shimizu, Y. (1972). Trends in Educational Sociology in Japa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18(1), 113—117
Sociology of Education . (1963). Editorial Policy. Sociology of Education, 37 (1).
Subirats, M. (1990). Sociology of Education in Spain. In: Giner, S. & Moreno, L. (eds.) Sociology in Spain. Madrid: Consejo Superior de Invertigaciones Cientificas.
Swift, D. F. & Acland, H. (1969).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in Britain, 1960-1968: A Bibliographical Review.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8(4), 31—64
Tasei, S. (1922). Kyouikuteki Shakaigaku (Educational Sociology). Tokyo: Kyouiku-Kenkyukai.
Waller, W. (1932). 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 New York: John Willey and Sons.

相關焦點

  • 【2018026·社會學】青年學者專輯丨丨楊渝東丨和弦與變奏:孫本文文化社會學與黃文山文化學之比較
    按1934年馬松玲發表的一篇極為傑出的文章的說法,兩者的具體差異表現為,德國的文化社會學建立在歷史哲學的基礎上,方法是哲學的、綜合的,而美國文化社會學建基於歷史民族學上,所用方法是科學的,分析的。故美國文化社會學者著重實地調查與收集資料。他們所用的概念都是具體的、分析的、可量度的,而德國的文化社會學多為感覺的、不是觀察的、更談不到調查與分析。
  • 李城希 | 香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三十年:1949—1979
    然而,儘管改革開放至今已有四十年之久,香港回歸也已二十多年,大陸地區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依然忽略或遺忘了香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這一歷史。1949至1979年的香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內容非常豐富,出版、發表了大量專著、論文及文章。初步統計,1949至1979年之間,僅在香港出版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專著及文集至少有65部之多,如果加上香港1979年之前撰寫1980年之後不久出版,以及在臺灣地區和東南亞等地所出版的專著,則數量就更多。
  • 臺灣青年代表:不了解大陸,因教科書只講1979年以前歷史
    臺灣青年代表:不了解大陸,因教科書只講1979年以前歷史 澎湃新聞記者 姜麗鈞 2016-07-03 15:08 來源
  • 桑國元教授受邀參加「第25屆臺灣教育社會學論壇」並做主題演講
    5月3-4日,「第25屆臺灣教育社會學論壇——學校的社會責任:反省與回應」在臺灣暨南大學召開。研討會由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和暨南大學共同主辦。我中心桑國元教授受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之邀參會,並做了主題演講:「社會支持視角下鄉村學校教師的專業發展」。暨南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楊洲松教授主持本場演講。
  • 【年會簡報三】全國教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第十五屆學術年會勝利閉幕
    馬和民理事長回顧了全國教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自1989年成立以來的發展歷程和建設情況,代表第十四屆理事會向大會報告了過去兩年的工作進展,介紹了常務理事會關於改選理事、常務理事的情況。最後,馬和民理事長總結了第十四屆常務理事會的工作成績與不足,為下屆理事會工作提供指導性建議。
  • 【學術報導】北大錢民輝教授談教育社會學的困境與出路
    404室作了題為《教育社會學不是教育學,也不是社會學》的學術報告,報告由教育科學學院程天君教授主持,教育科學學院、教師教育學院等相關專業的老師和研究生近60人參與了本次活動。錢教授認為,交叉學科的性質引發教育社會學姓「社」還是姓「教」的持續困擾,大行其道的實證主義社會學與國家行政力量推動教育社會學在「去教育學化」「政治化」的道路上漸行漸遠,從衝突理論到批判主義的盛行進一步導致教育社會學之「教育性」被日漸忽視。
  • 分享基於社會學圖像的 當代藝術
    夏炎認為,在當代藝術語境中,圖像學和符號學佔據著很重要的位置,而基於社會學圖像的運用,對繪畫進行系統性的分析,剖析繪畫創作的動態、圖像方式和符號方式,對確立未來藝術的新結構和新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當代藝術」與「社會學」在個體層面的結合  講座中,夏炎首先釐清了「當代藝術」與「社會學」的 概念。
  • 新中國社會學五十年
    全國解放前夕,1949年1月中旬,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在西柏坡親切接見了積極參加愛國民主運動的民主人士,其中有民主同盟成員、社會學家費孝通,民主促進會成員、社會學家嚴景耀、雷潔瓊,毛澤東坦誠地同他們交談,分析了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表示了要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決心,展望了新中國建立以後要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和發展科學教育文化的前景。
  • 歷史社會學:關注社會學研究的歷史維度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潘玥斐)近年來,隨著社會學的歷史轉向,歷史社會學再次興起。圍繞歷史社會學的相關問題,記者採訪了專家學者。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黨委書記馮仕政  社會學研究的歷史意識必須加強  歷史對於社會學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時間在人類社會的發展和演變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 費孝通對中國社會學的六大貢獻
    25年前,當我被選派為中國社會學第一期講習班學員時,這就決定了我與社會學的終生緣分,同時也決定了我與費老的令人難忘的師生之情。他在兩期社會學講習班上和在《社會學概論》編寫組裡經常對我們說:你們是重建中國社會學的鋪路石子,我也是;社會學在中國中斷了很多年,你們需要補課,我也需要補課。
  • 研究前沿| 歷史社會學:關注社會學研究的歷史維度
    當前,歷史社會學研究亟需突破和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三個:一是要加強歷史意識。中國社會學長期受美國社會學中功能論思路的影響,歷史觀比較差。它傾向於把社會看作一個基於功能分化而形成的系統,截面的、靜態的結構功能分析較多,對社會基於歷史而來的曲折和遞進的研究比較少。.二是要樹立正確的歷史意識。
  • 【教育思想與理論】王林浩、 沈姍姍丨比較教育理論分析框架的歷史演進及其啟示
    1949年,漢斯(Nicholas Hans)的代表作《比較教育:教育因素與傳統的研究》問世,作者強調從歷史研究方法入手,了解各國教育制度的影響因素。1959年,漢斯發表《比較教育的歷史研究法》一文說明了歷史研究法對比較研究的重要性。漢斯指出,「教派態度、民族抱負或所謂的『民族性格』的差異深深地根植於過去,有時下意識地決定了現在。
  • 北京大學歷史社會學課程參考書目
    什託姆普卡2011《社會變遷的社會學》#發展社會學、歷史社會學、現代性、全球化相關整體理論格局彼得·伯克2010《歷史學與社會理論》(中譯第二版),姚朋等譯,上海人民#文化史大師歐式概念串講丹尼斯·史密斯2000《歷史社會學的興起》,周輝榮等譯,上海人民 #社會學家美式標準教材,按人物斯考切波編2007《歷史社會學的視野與方法》,封積文等譯,上海人民
  • 論文 | 肖瑛:家與韋伯的比較歷史社會學——以《中國的宗教》為例
    韋伯的這一研究路徑在學界受到頗多關注,卡爾伯格(Karlberg, 1994)是其中的典型,但很遺憾,卡氏只是從形式上釐清韋伯的論述邏輯,而沒有深入韋伯將普遍歷史與歷史個體結合的具體機制中(李榮山,2017;Fahey, 1982; Rosenberg, 2019)。有鑑於此,本文將以《中國的宗教》為例,呈現韋伯的比較歷史社會學方法,討論韋伯的努力對於我們今天開展文明比較和歷史社會學研究的價值。
  • 黃克武丨晚清社會學翻譯中的思想分途
    >撰文丨黃克武 清末有兩種社會學的傾向。一種是嚴復與梁啓超受到斯賓塞的影響,採用調適取向來看待社會變遷;一種是章太炎受到岸本能武太的影響,採取轉化取向的社會學傳統。這大致是1949年馬克思主義盛行前最主要的兩種社會學理論。
  • 【人物】民國大師之費孝通: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
    同時,開始進行一生學術工作的總結,提出並闡述了「文化自覺」的重大命題,並出版有《行行重行行》、《學術自述與反思》、《從實求知錄》等著作,被譽為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 1910年11月2日(清宣統二年),費孝通誕生於蘇州府吳江縣一個重視教育的知識分子家庭。六歲入吳江縣城的第一小學,後轉入振華女校就讀。1923年,轉入東吳大學附屬一中。
  • 《社會學概論》概述
    他被西方社會學界公認為社會學的創始人。在1838年出版《實證哲學教程》第4卷時孔德第一次使用了「社會學」這一概念。法國著名社會學家。他在法國大學裡第一個開設了社會學課程,是歷史上第一個獲得社會學教授職位的人,被西方譽為「第一個對日常生活的特定現象進行社會學研究並系統形成一套富有生命力的方法的學者」。
  • 嚴飛:歷史、社會與歷史社會學
    本文希望歷史社會學的關注議題、方法和理解可以開闊社會學的視野,使之跳出模型和描述靜態社會關係的局限,再一次成為關於社會變遷的學科,並提供一個脈絡來衡量當今時代變遷的程度及其重要性。這一時期,歷史社會學正式成為社會學一個分支,標誌性事件即為歷史比較研究方法的正式提出,而不再單純對歷史上的單一國別的單一事件進行社會學探討(Calhoun, 1996)。在運用歷史材料進行比較的研究中,我們可以運用三類研究模式:第一,將理論或概化了的模型運用到歷史中,用歷史來驗證理論;第二,運用特定的概念來解釋歷史,如馬克思主義者即常為之;第三,從歷史資料中建構事件自身的因果性解釋。
  • 重磅|《邁向人民的社會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四十年學術...
    我國社會發展水平居世界第七十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與社會指標」課題組我國各省區市社會發展的比較與評價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與社會指標」課題組婚姻家庭研究十年概述 馬有才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述評 張力之十年社會學理論、方法研究的回顧和反思 張宛麗中國社會心理學十年回顧與展望
  • 臺灣鄉村社會學的重要人物——楊懋春
    臺灣鄉村社會學的重要人物——楊懋春    研究中國的鄉村社會學,港澳臺的鄉村社會學是不得不提的部分,但篇幅有限,我的論文只涉及中國大陸的鄉村社會學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