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的老師以及家長,特別是老師,看到學生在課堂上動作不斷,就以為孩子有了多動症,這是非常錯誤的一種看法。甚至一些父母以為孩子就是多動症,不惜一切代價去給孩子治病。其實,不妨多學習一些兒童心理以及發展方面的知識。
一、兒童不是大人,兒童就是兒童
我國幼兒教育家陳鶴琴認為,許多人對於兒童有著錯誤的認知,以為兒童是與成人一樣的,兒童的各種本性本能都同成人一色的,所不同的就是兒童的身體比成人小些罷了。其實不是這樣的,兒童就是兒童,有著這個階段的特點。那麼我們為什麼逼迫兒童一舉一動要像我們成人一樣?讓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家裡、學校,不得往外遊戲,這是愈不對了。但以上所說的誤謬觀念、誤謬教育,到了今天仍然比較嚴重。
現實中,許多的幼兒園老師以及小學老師,如果發現兒童在課堂上多動,就會讓孩子停止這種行為,甚至告訴家長說孩子可能有病,需要去醫院看看等,完全忽視孩子的身心發展。
二、兒童為什麼多動?
陳鶴琴認為兒童好動是因為兒童有一顆好動心,兒童的感覺與動作很連通。這是基於兒童心理得出來的。下面他進行了更加詳細的分析。
在陳鶴琴看來,兒童生來好動的,他喜歡聽這樣,看那樣;忽而玩這樣,忽而弄那樣;忽而立,忽而坐;忽而跳,忽而跑;忽而哭,忽而笑。沒有一刻的工夫能像成人坐而默思的。你要叫他像成人的樣子規規矩矩坐起來,他實在覺得精神上痛苦不堪。你要問我:「兒童雖然生來好動的,但坐坐有什麼難處呢?」咳,你不曉得他的心理嗄!兒童為什麼好動呢?因為他的感覺與動作很連通的,若他一想到吃,他就去尋東西吃。他一覺得痛,他就哭。他一聽得門外歡呼聲,會即刻跑出去看。總之,兒童還沒有養成自制力,他的行動完全為衝動與感覺所支配。
三、兒童多動是在學習!這一點值得注意
兒童多動不是毛病,陳鶴琴認為兒童的好動心是其學習的重要途徑。下面看他怎麼分析的吧!
陳鶴琴提出,我們曉得一個兒童生來無知無識的,試問他怎樣能有知有識呢?他生來並不知冰是冷的,火是熱的,鐵是堅的,水是弱的,那樣東西的性質,這樣東西的滋味,他怎樣能支配工具,怎樣能控制萬物,他的身體怎樣得著運動,他的道德怎樣能發展,他的智力怎樣能增進,他的群育怎樣能養成?這些就都是他的好動心的功勞,雖然不能完全歸功於這個好動心,但是要使兒童得到健康的發展,那這是很要緊的利器。他摸著鐵,就覺得鐵的堅性;他吃了冰,就知道冰的冷性;他玩這樣弄那樣,就漸漸兒從無知無能的地步,到有知有能的地步。這樣說來,從前我們教育兒童的方法,實在是大錯了。
四、尊重兒童好動的天性,因勢利導促進兒童發展
陳鶴琴認為,我們應當給兒童充分的機會、適當的刺激,使他多與萬物相接觸才好。這樣才能更好促進兒童的發展。
因此,我們在教育兒童的生活,尊重兒童愛玩的天性,讓兒童能在玩中獲取知識,這才是幼兒教育的真諦。家長朋友們以及教師們,一定要注意到這一點,如果壓抑兒童的好動心,反而不利於兒童的智力以及未來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