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到底可不可以自學?其次我們從古琴的流派傳承來分析,古琴從春秋戰國時期的宮廷琴師走向漢代樂府琴師和民間琴師並存,從魏晉時期的官派琴風與隱士琴風到南北朝時期的南琴獨秀、北琴式微。再到唐代的吳聲與蜀聲的不同描述,沈家聲、祝家聲的不同風格,再發展到江西譜與浙譜、北宋琴僧師徒的法脈延續、南宋浙派古琴的傳承有序、文人琴風的盛行。直到明代至民國以降,虞山派、廣陵派、九嶷派、諸城派、中州派、金陵派、泛川派、梅庵派等不同流派的風格傳承。每一個流派都有自己獨特的指法和演奏風格、有自己的傳譜也有自己的教學方式,無論是哪一個流派都已經形成了師與徒之間口傳心授的傳承模式,既穩定又保證了教學效果。同時也因為口傳心授的教學與限定範圍的傳播,很多自學者都只能吉光片羽、支離破碎的了解一些大概,甚至有相悖的信息。因此從風格延續、琴脈傳承的角度說,自學古琴很難理解並掌握每個古琴流派的技法精髓和風格況味。如果古琴失去了流派特點,也就漸漸變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這樣學與不學,意義又何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