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檔節目每日吸引近200萬聽眾:怎樣用新聞播客增加用戶黏性?

2020-12-16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德外5號」(ID:dewaiwuhao),作者 李海燕,36氪經授權發布。

近日,路透新聞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發布的《2020數字新聞報告》(Reuters Institute Digital News Report 2020)揭示了這樣一個趨勢:疫情很有可能會給傳媒行業帶來加速的、長期的結構性變化,使得新聞環境朝著更加數位化、更具移動性和更多平臺主導的方向邁進。此外,該報告還重點介紹了精心策劃的數字新聞產品——新聞播客的發展情況。

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新聞出版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今年更多的新聞機構開始著力於探尋數字新聞的生存機制。新聞產品有望為培養用戶數字消費習慣發揮更大的作用。根據路透社的數據,自2018年以來,播客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的總體收聽量上漲了31%。研究還發現,新聞播客在推動數字訂閱、提高用戶的忠誠度等方面卓有成效,有利於新聞機構與讀者建立更牢固和更深入的聯繫。

機遇:新聞播客聽眾數量持續增長

在過去幾年間,播客已成為提高新聞媒體品牌忠誠度的重要渠道。《紐約時報》的新聞播客《每日新聞》每天能吸引近200萬聽眾,助力其獲得可觀的廣告收入。《紐約時報》的主要戰略目標是通過播客這一形式,培養現有讀者的訂閱習慣並不斷吸引新的訂閱用戶。

除美國以外,英國的《衛報》、挪威的《挪威晚郵報》(Aftenposten)和法國的《回聲報》(Les Echos)等媒體機構也都成功發行了自己的每日新聞播客。疫情期間,新冠肺炎相關主題的播客《Das Coronavirus-Update》在德國播客排行榜中飆升至第一,新聞播客儼然成為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註:受訪國家聽眾收聽播客的比例(來源:路透新聞研究所)

播客的聽眾正趨向年輕化。通過手機即可隨時隨地收聽的播客對於年輕一代聽眾充滿了吸引力。在英國,近一半的播客聽眾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群,每周收聽廣播的多是年齡超過50歲的「銀髮族」。與收聽廣播電臺節目相比,收聽播客往往是一種更私人化的體驗。

由於90%的播客收聽行為是通過耳機或手機進行的,這也為聽眾與主播之間的關係提供了一種更為親密的情感聯結。Acast內容高級副總裁Susie Warhurst表示:「人們選擇每天或每周收聽特定主播的聲音,並逐漸將其培養為一種習慣。聽眾對於內容的投入程度通常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註:英國不同年齡段收聽播客、廣播的比例(來源:路透新聞研究所)

多數垂類播客都在向用戶傳遞豐富的信息,其中,新聞、時政類播客的聽眾範圍最為廣泛,尤其受到25-34歲人群的青睞。播客諮詢公司4DC常務董事Peter Mitchell表示,新聞機構和消費者重新將目光轉向能夠快速刷新的媒介,播客就位列其中。

據蘋果公司的數據,新聞播客僅佔現有77萬個播客的一小部分(6%),但新聞內容的黏性和吸引力卻遠高於其他播客類型。在發展較為成熟的美國市場,約有一半的聽眾會收聽新聞類播客。在這部分聽眾看來,相比於其他媒介的新聞產品,播客這種形式可以讓人更深入地了解複雜問題的來龍去脈(59%),並且能夠提供更加多元的視角(57%)。

註:美國不同年齡段聽眾收聽各種類型播客的比例(來源:路透新聞研究所)

根據路透社此前的研究,對於每周收聽2至3次,每次收聽時長達30分鐘以上的聽眾來說,播客可以提供更強烈的互動參與感。而許多播客與聽眾建立的深層聯繫,也為付費播客的發展夯實了基礎。在路透社今年的調查數據中,有39%的澳大利亞聽眾表示他們願意為自己喜歡的播客付費,而在美國和加拿大這個數據分別為38%和37%,上述三國的用戶都表現出了較高的付費意願。

出路:布局細分市場

在路透社早前發布的《新聞播客和媒體機會》報告中,研究人員對五種不同類型的熱門新聞播客進行了區分,分別是每日新聞/時事類(Daily News/current affairs)、對話/訪談類(Talk/Interview)、敘事類(Narrative series)、深度閱讀類(Audio long read)和其他紀實類(Other documentary)。

在這五種新聞播客類型中,對話/訪談類在其中最為常見(44%)。英國一些廣播主持人諸如James O' Brien也通過將其訪談廣播節目改版為播客形式而大獲成功。而每日新聞播客成功的關鍵因素則在於整體節目的編輯策劃。

以《紐約時報》製作的《每日新聞》(The Daily)和《衛報》的策劃《今日聚焦》(Today in Focus)為例,主播Michael Barbaro和Anushka Asthana在為節目定調的過程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註:各大熱門新聞播客類型的比例(來源:路透新聞研究所)

不同媒體平臺生產的新聞播客也存在著差異。傳統媒體和以數字媒體為背景的平臺通常更注重播客內容的聊天形式和深度發掘,並以此來展示新聞編輯室的價值。在每日新聞播客的製作過程中,紙媒和數字媒體往往也能表現出更大的創新能力,在形式和節目基調方面不受現有規則的束縛。

相比之下,廣播公司則更傾向於充分利用現有廣播節目,將其改制成播客內容後重新分發,以此來吸引傳統媒體形式難以抵達的年輕受眾的注意力,但這同時也帶來了蠶食已有廣播業務的隱患。

以美國國家公共電臺(NPR)為例,廣播公司也在積極尋找其他出路,除了推出本地新聞播客之外,它還著眼於不同受眾的需求,致力於提供更多的播客節目編排。具體而言,NPR的播客布局策略大致為以下四點:首先,通過時長較短的新聞播客來培養聽眾的收聽習慣。

其次,推出價格相對較為低廉的周播播客來獲取利潤;再次,提供便於聽眾搜索的主題類播客以擴大聽眾覆蓋率;最後,推出具有公共屬性的播客內容來彰顯其在新聞業和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事實上,僅在2018年,就有12000個新的新聞播客誕生,新聞播客的總量高達近50000個。急速擴張的新聞播客產業促使廣播公司加速變革。BBC新聞的數字總監Naja Nielsen表示:「報紙的數位化是對紙媒的重塑,流媒體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推動著傳統電視的轉型,而現在音頻新聞也面臨著同樣的狀況,或將引發下一波被顛覆以及重塑的浪潮。」

伴隨著資源的大量湧入,各路媒體紛紛入局播客,奪取聽眾與廣告商注意力的競爭也日趨白熱化。今年2月,Spotify宣布收購體育和娛樂新聞公司The Ringer以擴大其播客和媒體業務,隨後又在五月與全球最具影響力之一的播客《Joe Rogan Experience》籤訂了獨家發行協議。

不同以往,現在的播客製作需要更多的資源和營銷來提供支持,對於大部分播客生產者來說,這帶來的可能依舊是不確定的收益。在日趨飽和的市場大環境下,廣告商和聽眾也期望播客能夠進一步提高製作質量,同時在形式上更加多樣化。

結語

新聞播客能將平臺調性融入數位化產品中,在創建、堅固跟年輕受眾的關係方面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決定布局新聞播客,只是新聞媒體邁出的第一步,接下來對於如何增加用戶黏性,還需採取創新多元的形式,並針對不同細分市場提供更為有用、有趣的垂直內容。

新聞播客的下一場戰役,可能會圍繞編輯策劃與算法展開,這將為新聞機構展示其附加價值提供新的機會,在此過程中,也將推動新聞媒體獲得更多可持續的收入。

原作品版權歸轉載引用聲明:

請原文轉載或不加修改地引用文中數據、結論及數據說明,並註明來源。除此之外的任何自行加工與解讀均不代表CTR觀點,對由此產生的不良影響,CTR保留訴諸法律的權利。

相關焦點

  • 每日新聞播客:在疫情陰影下,如何建立新的內容消費習慣?
    去年,蘋果上線了一個新的「每日新聞」(dailynews)標籤,用戶現在能夠輕鬆地將每日新聞節目與其他內容區分開來(如每周談話、專家內容、紀錄片和真實犯罪記錄等),這也方便了研究者更直觀地看到每日新聞節目的驚人表現。 就總製作量而言,每日新聞在所有播客節目中佔比不超過1%,但在美國前250名最受歡迎的播客節目中,每日新聞節目的數量佔比高達10%。
  • Spotify 的下一戰事:把 3 億音樂用戶變成播客聽眾
    據報導,瑞典流媒體音樂服務提供商 Spotify 想要佔領播客(Podcast)市場,這一野心在過去兩年的一系列高調收購和交易中,已經表現得很明顯了,包括 Ringe、Gimlet、Joe Rogan,以及最近的 Megaphone 交易。如今,它的下一個目標是:讓 3 億用戶中的更多人開始收聽播客。
  • 別找了,這是我千挑萬選的英語播客節目
    一是在保護視力的同時攝取大量新知識;二是因為播客節目只能靠聲音元素去吸引聽眾,往往能夠保證高品質的內容輸出;三是通過"聽"的形式,每日零零總總的碎片時間也被有效利用了起來。NPR 的整體定位和節目水平由此可見一斑,不用擔心它拉低了你的智商哦~你可以和學姐一樣,用每日早晨 6 點的 NPR 當家新聞資訊播客《Up First》開啟你的一天。
  • 未來播客能帶給我們什麼
    對於從 Serial(《This American Life》旗下的罪案類紀實播客節目,近年在美國非常火爆)才開始接觸播客的聽眾而言,播客的世界比這要廣闊得多。而在這一不斷變化的媒介上,新聞媒體將扮演怎樣的角色?本文是音頻點播行業系列文章中的第五篇。
  • 不,播客的黃金期或許才剛剛開始
    近1/ 3 的美國播客聽眾每天都會收聽播客節目,幾乎同等數量的聽眾則每周收聽,但兩類聽眾在購買模式方面存在差異。在 13 歲及以上的每日聽眾中有30%的人表示,他們在收聽了某件商品的贊助廣告之後購買了該商品,21%的每周聽眾收聽廣告後產生了同樣的行為。
  • 音頻中的「隱秘的角落」,中文播客到底過得如何?|態會看
    而中文播客從內容上講多是私人的、原創的、偏文化的內容,至今也沒有出現廣為人知的播客明星,因此影響力難及有聲書、知識付費。同時,播客的時長相對較長,內容較深,這與當下「短、平、快」的用戶娛樂習慣並不匹配,難以在短時間內吸引大量用戶關注。
  • 外來的播客怎麼念好中國經?
    而另一檔主打音樂、娛樂類內容的老牌中文播客《大內密談》,在2019年時,每期節目已有超過 300 萬的播放量。即便如此,中文播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只是小眾圈層的自嗨,「圍牆」之外鮮有人知。這背後很大的原因可能在於沒有一檔讓中文播客真正「出圈」的節目。
  • 做了播客卻沒聽眾?這些推廣和運營心得值得你嘗試
    編者按:本文選自我派與「播客先聲」(原「獨立播客」)聯合製作的《播客製作手冊》。這份手冊已經面向所有播客愛好者免費發放,如果你對播客製作感興趣,請點擊這裡查看。 完成一檔播客節目的製作只是入門播客的第一步。在節目上線後,更重要的是持續推廣和運營,讓更多小夥伴成為你的聽眾。
  • 那些年我聽過的播客節目
    播客是一種數字媒體,指一系列的音頻、視頻、電子電臺或文字檔以列表形式經網際網路發布,然後聽眾經由電子設備訂閱該列表以下載或流當中的電子文件,從而接收內容。什麼是播客?以下是我的解釋:說白了,就是個人製作的網絡電臺節目。這些電臺的主播沒有播音腔,普通話也不一定標準,甚至有的直接就用方言來講。他們製作的節目內容有趣,有深度,有思想,接地氣。
  • A16Z:2019 年播客生態投資邏輯(中)
    這類公司的例子包括傳統媒體公司,如《紐約時報》,在 2017 年《每日新聞》大獲成功之前,他們把音頻作為一項實驗;像 iHeartRadio 這樣的廣播平臺,它收購了 Stuff Media,來加倍在播客上投入; 以及 Barstool Sports 這樣的數字媒體公司,它是一個體育和流行文化博客,也製作了大量的播客內容。這些公司可以利用他們現有的用戶群,來吸引播客的聽眾。
  • 傳統媒體如何玩轉新型播客?這家老牌新聞巨頭給出方法論
    從傳統新聞媒體的角度看,打造一款每日新聞播客欄目,似乎是理所應當之舉,但要跨過的門檻其實不少,播客賽道競爭激烈,獲客成本也居高不下。 英國老牌新聞媒體《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也加入到了播客世界,探索起有聲新聞內容傳播的新模式,以獲得新的訂閱用戶,並提升已有用戶的忠誠度。
  • 5.42億國內用戶,播客是一門好生意麼?
    艾媒諮詢曾預測,國內在線音頻市場有望在2020年實現5.42億用戶規模。與之相伴的,音頻內容也日益多樣化,在地鐵裡一個人塞著耳機,聽的不一定是音樂,還有可能是相聲、脫口秀、付費課程或是一檔播客節目。播客搜尋引擎Listen Notes發布數據稱,今年4月底,國內僅有一萬檔播客節目,而在9月初,這個數字增加到了1.3萬。與此同時,播客也正在被頭部音頻平臺所重視。
  • 技術牆亟待突破,商業化潛力無窮,播客浪潮裡沒有中場休息
    近期,美國第二大無線電廣播公司Entercom收購了兩家播客公司——Cadence13和Pineapple Street Media。Entercom便計劃使用多種方法來推廣播客節目,比如通過一檔播客來穿插推廣另一檔播客,在無線廣播節目中播放15分鐘版本的播客內容等。
  • 尼曼盤點 | 2019過半,播客市場的新入局、新挑戰、新風向
    據Edison和Triton Digital最新報告顯示, 2019 上半年,美國每月平均有 9000 萬人收聽播客(佔美國 12 歲及以上人口數的32%),較去年( 5700 萬)實現了大規模提升。這也是迄今為止聽眾規模最大幅度的一次增長。
  • 全媒派 | 技術牆亟待突破,商業化潛力無窮,播客浪潮裡沒有中場休息
    近期,美國第二大無線電廣播公司Entercom收購了兩家播客公司——Cadence13和Pineapple Street Media。Entercom便計劃使用多種方法來推廣播客節目,比如通過一檔播客來穿插推廣另一檔播客,在無線廣播節目中播放15分鐘版本的播客內容等。
  • 粉絲用愛能發多少電?中文播客世界的打賞機制觀察
    文|若冰到2020年底,播客收聽平臺小宇宙上線已近10個月,其平臺上最高人氣的播客訂閱量已近六萬。播客內容的蓬勃生長吸引今年不少資本進入,這多少說明蟄伏多年的播客行業爬上了新的增長曲線。而《不在場》重輕則通過價格門檻做了一個小型「打賞實驗」:他會在每期節目末尾用聲音播報打賞信息,並在shownotes末尾寫明:歡迎你用支付寶掃描下方二維碼為本節目打賞,以增加它存在下去的概率,一次性捐助不少於
  • 粉絲用愛能發多少電?中文播客世界的打賞機制觀察?若有所播
    文|若冰  到2020年底,播客收聽平臺小宇宙上線已近10個月,其平臺上最高人氣的播客訂閱量已近六萬。播客內容的蓬勃生長吸引今年不少資本進入,這多少說明蟄伏多年的播客行業爬上了新的增長曲線。  而《不在場》重輕則通過價格門檻做了一個小型「打賞實驗」:他會在每期節目末尾用聲音播報打賞信息,並在shownotes末尾寫明:  歡迎你用支付寶掃描下方二維碼為本節目打賞,以增加它存在下去的概率
  • 中文播客迷思:小眾烏託邦還是新的流量窪地?
    出品《風眼》深度報導組 鳳凰網科技 鳳凰新聞客戶端要點提示:1、當美國一檔播客節目賣出 1 億美元高價時,中國的絕大多數播客節目還在「為愛發電」,商業化、公司化運作的播客節目屈指可數。2、在過去幾個月裡,播客的用戶數據有了提升,但在網際網路公司競爭激烈的賽道裡,播客是一個從未被提上檯面的小眾內容。
  • 播客的春天
    我們很容易從一篇媒體公眾號推文、一條朋友圈或是一個正在關注的博主那裡得知播客的存在,甚至你所在的公司可能就正經營著一檔播客節目。播客在中國有逐漸流行的趨勢,尤其是在近兩年。節目與聽眾數量肉眼可見的增長,開始有播客創業公司獲得融資,一些企業和機構下場製作播客節目,音頻及流媒體平臺對播客日漸重視,新興播客垂直平臺出現……種種跡象似乎都表明,播客的春天已經到來。
  • 千挑萬選的英語播客清單
    NPR 家的播客是學姐常年在收聽的。一是收聽方便,有官網有App,播放流暢無卡頓。二是節目質量高,內容豐富對胃口。NPR 在美國的受眾基數十分龐大,聽眾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過半數聽眾擁有大學學歷),NPR 聽眾的工資收入水平也超過美國平均水平。當然,聽播客,除了內容質量之外,我們英語學習者最在乎的,就是播客文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