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培根。
一個熱愛中醫的慵懶青年!
這裡是種樹人種下的第359棵樹
#全文1859個字,閱讀時間大約5分鐘#
寫在前面:我們的「日籤」版塊今天正式推出,由木鐸同學為大家推送「金句」,大家每天不要忘了點開第三篇文章,瀏覽我們的每日一籤!
腨發音同「涮」,意思是小腿肚子。耑字是端的通假字。《說文解字》中有:「腨,腓腸也。腨者、脛之一端。從肉,端聲。」《黃帝內經》的《靈樞·寒熱》篇中有:「腓者,腨也。」確切地說,脛骨後面的肌肉是腨,系膕窩下脛後隆起之肉,似腸在內,故名腨腸。腓骨後面的肌肉是腓,又名腓腸、腓臑。腓者,肥也。也就是說,小腿肚子正中和偏裡的肌肉是腨,靠外的肌肉是腓。從解剖學上看,腨腸的表層是腓腸肌,上端起於股骨內上髁;深層是比目魚肌,起於脛骨上端後面。腓腸的表層也是腓腸肌,上端起於股骨外上髁,深層是比目魚肌,起於腓骨上端後面。兩處的腓腸肌在小腿中部接合,向下移則為粗壯的跟腱,止於跟骨結節。健壯的人或者普通人踮起腳尖,就能明顯顯現出這兩條肌肉。兩條肌肉在正中的接合點就是中醫常用的膀胱經的承山穴。古人分得很細,是因為發現這兩條肌肉不僅位置不同,而且功能和內在聯繫的臟腑不同。腨居中偏內,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的經脈和經筋;腓偏外,屬足太陽經,還受足少陽膽經的影響。現代人淺薄粗糙,慢慢就把腨和腓混為一談,逐漸連腨字都消亡湮滅了。有人認為這麼咬文嚼字、掉書袋是矯情顯擺,其實不然,作為臨床醫生,不了解這兩個字的區別,就有可能導致誤診、誤治,加重病人的痛苦。比如生活中常見的腿肚子轉筋疼痛,也就是腓腸肌痙攣,如果去看西醫,一般都會告訴你是缺鈣,讓你回家吃鈣片、喝牛奶;而讓中醫看,就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腨病,一種是腓病。腨病多因膀胱經受寒,而腓病多因膽經缺血。很多人腿肚子轉筋都發生在凌晨,與蹬被子露腳有關。我上中學的時候在大同,冬天懶床捨不得離開熱被窩,就伸出一條腿露著,一會兒腿肚子一抽筋,疼得一激靈蹦起來跳腳,順便也就起床了。臨床有體質虛弱、陽氣不足的人,睡覺前都得穿襪子抱暖水袋,尤其在冬天。有的人睡一晚上都熱乎不過來。以前娶媳婦叫「找個暖被窩的」,如果娶了這麼一位體質虛弱、陽氣不足的人,那就失算了。有人以為這麼涼的人那留著夏天用就好,其實呢,這種人夏天不僅不會涼,反而會燥熱。他們是真正的冬涼夏暖,陰陽顛倒。出現這種問題的外因是受寒,內因是自身陽氣不足,尤其是足太陽膀胱經的陽氣不足。治療可以用非藥物療法,如艾灸、熱敷、熨燙和按摩的方法,而且不要只著眼於局部,膀胱經從頭貫腳有67個穴位,針對腰背和膕窩的治療都能有效緩解疼痛。服藥的話必須用熱性藥材辛溫發散。《傷寒雜病論》中有甘草乾薑湯,專治「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中藥很多都是藥食同源的食材,生薑每個人家裡都有,沒有乾薑可以用多年老薑,家裡沒有甘草也可以用紅糖替代,這服藥的口感和效果都好。腓病導致的腿肚子轉筋,主要原因是運動過量、局部缺血,與受寒無關。這個場景經常會在足球場上出現,運動員無緣無故倒地、屈腿、抱膝,大喊疼痛,旁邊隊友或對手趕緊過來幫忙,拉腿踹腳底,不久即可緩解。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劇烈運動心肺供血不足的時候,人會自動從四肢抽血供應心肺,否則的話就會出現運動性猝死,所以腿肚子抽筋總比心肌缺血導致心梗強。治療這種腓腸肌痙攣需要及時適量補充體液,很多國家開發出很多運動飲料,就是基於這個原因。中醫治療也以食療和藥物療法為主,輔助用按摩和針刺。中藥治療就不能用溫熱辛散的藥物,相反需要用酸甘化陰、收斂滋潤的藥物。同時要配合降低運動或勞動的強度及持續時間。《傷寒雜病論》提供的解決方案是芍藥甘草湯:「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培根按:這篇文章主要的聚焦點就是這個甘草乾薑湯和芍藥甘草湯。其實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雌激素低下導致的,這種情況多見於上了歲數的女性,雌激素降低導致鈣的流失,對於用方可選擇吳門驗方:木瓜煎,木瓜,吳茱萸,補骨脂,牡蠣。輸出更多高質量文章?
你的每一個關注、轉發、評論都算數!
本文摘自《知己》,作者徐文兵。圖片來源:圖蟲創意,攝影師:。本期編輯:培根。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分享此文出於傳播和學習交流之目的,非專業人士請勿盲目試藥。文章、圖片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