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玄一
1928年6月4日,奉系軍閥領袖張作霖在乘坐火車經過京奉、南滿鐵路交叉的三洞橋時,遭到了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彈襲擊。張作霖當場被炸成重傷,在被送回瀋陽後不久死去。這起案件發生在皇姑屯站以東,歷史上稱之為「皇姑屯事件」。
日本人為什麼要用這種極端的方式暗殺張作霖?這起事件又是誰主持的?且聽小編細細道來。
1927年,也就是民國16年,6月18日,張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軍陸海軍大元帥,從而成為民國最高統帥。他上任後,組織了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第32屆內閣,這也是最後一屆內閣。
張作霖在崛起的過程中,受到日本人的大力支持。張作霖本人也借著日本人的手,辦了很多事情,得到了日本很多實惠。他在北京組閣後,日本人以為可以果子終於養熟了,可以採摘了。他們把一份名為《滿蒙新五路協約》的文件送到張作霖案頭,要求他批准這份協約。
這份協約的核心內容是同意日本人在東北修築5條鐵路,使東北的鐵路網向北可通蘇聯,向南可接朝鮮,東西貫通。不但如此,日本人還要求在享有東北開礦、設廠、租地、移民等權力。如果同意了這份條約,那麼東北地區的實際控制權就完全落入日本人手中。
張作霖可不想拱手把東北的實際控制權交到日本人手上。
此時,張作霖雖然是大元帥、國家領袖,但是日子並不好過。蔣介石率領的北伐軍節節勝利。在他上任不足兩個月,就爆發了龍潭大戰。孫傳芳麾下東南五省聯軍與北伐軍之間為爭奪南京外圍陣地,在南京郊區的龍潭鎮周圍展開大戰。結果以北伐軍勝利告終,孫傳芳被徹底打垮。這一敗,讓張作霖壓力非常大。而馮玉祥、閻錫山等人眼見北伐軍勢大,也先後加入了國民黨,脫離了北洋政府。
張作霖面對勢頭正盛的北伐軍,也沒有必勝的把握。
他此時還需要日本人的支持。所以對這份協約不敢斷然拒絕。
思考良久後,張作霖只在《滿蒙新五路協約》上籤上了「已閱」二字。意思是「知道了」,相當於沒有任何表態。
日本人看到張作霖的批示後,進一步逼問他,到底是什麼態度。張作霖則拿出了他一貫的忽悠作風,對日本人說,民國現在是共和制,你們提出的事項,事關東北利益,需要跟東三省的各個省長開會討論,只有他們都同意了,大元帥的籤字才是有效的。
日本人聽完後,一個勁地罵娘。這明顯是在忽悠人。但是,日本人並不死心。他們又拿著協約找到東三省的各個省長。省長們得知了張作霖的態度後,都表示不敢擅作主張,需要開會討論。
張作霖不想在協約上簽字,這讓日本人很惱火。1928年5月,日本人向張作霖下了「最後通牒」,要求他必須表態。張作霖對日本人的過分要求十分反感,拒不同意。5月17日晚,日本代表芳澤會見張作霖,再次提出「解決滿蒙諸懸案」。然而在會談中,他的諸多提議均被張作霖嚴詞拒絕。
芳澤問張作霖說:「你們能打過北伐軍嗎?」
張作霖說:「若打不過他們,我們可以退回關外。」
芳澤說:「恐怕未必回得去吧。」
張作霖說:「關外是我們的家,願意回去就回去,有什麼不行呢!」
兩人談了三個小時,不歡而散。芳澤一語成讖,張作霖果然沒能回到關外。
於是,日本人對張作霖動了殺心。
張作霖麾下雖有十萬大軍,但是在銳意進取的北伐軍面前,仍然就不能挽回敗局。1928年5月下旬,北伐軍已經逼近京津地區。身在北京的「陸海軍大元帥」張作霖眼見大勢已去,於5月30日召集張作相、孫傳芳、楊宇霆、張學良等人舉行會議,決定退回關外。6月1日下午,張作霖在懷仁堂邀請外交團,開了個告別會。6月2日,張作霖向全國發表了「出關通電」,說明自己到北京「本為救國而來,今救國志願未償,決不忍窮兵黷武。爰整飭所部退出京師。」
這一理由可謂高尚,實則乃形勢所逼。
得知張作霖即將返回東北的消息後,日本關東軍高級參謀河本大佐緊張策劃了炸車行動。他一方面打探張作霖列車出行的時間和他座位所在的車廂,然後又調動工兵在瀋陽皇姑屯車站南滿路與京奉路交叉處預埋炸藥。這一系列操作之後,時間來到了1928年6月4日清晨5時30分,張作霖所乘列車如期抵達皇姑屯。日本人引爆了炸彈,張作霖被炸成重傷。衛士急忙將他急起,飛速趕往瀋陽救治。然終因傷勢過重,於當天上午9時30分不治而亡,年僅5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