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創新藥企業,最終靠什麼取勝?

2020-12-13 新浪財經

來源:讀懂財經

過去五年,以多個PD1抗體上市為標誌,疊加一系列利好創新藥政策的出臺,國內創新藥市場迎來徹底爆發。與此同時,資本也不斷湧入這個領域。2013年到2018年上半年,創新藥領域累計融資486億元,參投機構646家。

在這個階段,所有人考慮的首要因素是,完成生物藥的從無到有,儘快推動其上市,而對產品上市後的長期競爭力並未太多關注。

這也並非沒有道理。一方面,與化藥不同,即便是競爭激烈的生物類似藥,最終真正能做出來的廠家並不會像看上去那麼多,因此競爭格局比起化藥要好得多;另一方面,在產品上市後,前期投資者可以實現退出,長期競爭更多應該是企業家該思考的問題。

如今,豪華的創始團隊、強大的資本投入、熱門靶點堆積的產品管線,已經成為創新藥企的「標配」。但撥開表面繁華,一切真的如此簡單嗎?

要知道,我國生命科學基礎研究水平離國際先進水平尚有相當距離,創新藥又存在長周期、高投入、高風險的特徵,國內所謂的「創新藥」還欠缺足夠的基礎研究、技術和工藝的積累,資本投入的時間還很短,我們離真正的創新還很遠。

換句話說,在發展初期且強創新驅動的生物藥領域,創新藥企的格局並不如表面上那般穩固。

在當下環境下,國內的創新藥企業們,最終靠什麼在市場取勝?如何透過產品管線去看待創新藥企業的長期競爭力,值得所有創新藥投資人在簡單的「快速推出產品」邏輯之外進行深思。

即將登陸科創板的神州細胞,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觀察窗口。

/ 01 /

中國創新藥企業,最終靠什麼取勝?

眾所周知,創新藥是強創新驅動的行業,投入多、周期長、風險大。因此,研發能力(主要是first-in-class的創新靶點的研發能力)往往是投資醫藥行業中最關鍵的要素。

這個邏輯放在成熟市場,沒什麼問題。但考慮到當下國內生物藥行業遠遠落後於歐美日發達國家,新靶點的研發能力顯然不是行業競爭的唯一答案。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由於缺乏基礎理論的積累,國內所謂的「創新藥「離真正的創新還很遠。在生物藥領域,創新藥也是分三六九等的。總體來說,大致可以分為三種:Me too、Me better以及First-in-Class(首創新藥)。

所謂Me too,可以理解為「高端山寨」。舉個例子,兩者類似於Dota和英雄聯盟的區別。英雄聯盟就是Dota的Me too。2個不同的遊戲,但是都是MOBA類型。Me better更偏向於性能比原研藥存在一定優勢。準確來講,只有First-in-Class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藥。

通常,在一款First-in-Class創新藥研發前,需要進行大量的基礎研究工作,比如潛在靶點發現、化合物篩選。整個過程需要花費的時間,遠遠超過你的想像。

舉個例子,比如質子泵這一靶點最早於1967年被瑞典科學家Ivan發現,第一款質子泵抑制劑奧美拉唑1988年才面世。也就是說,從靶點發現到最終成藥,前後花了超過20年。

某種程度上說,大量基礎研究工作,才是創新藥研發的基礎。在成熟市場,這樣的基礎投入更多來自於大學、政府等非盈利機構。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目前國內在基礎科研上仍然較為落後,和國外還有較大差距,絕大部分創新藥也自然談不上做真正的創新。

從這個角度上說,目前我國創新藥行業仍處於「拿來主義」階段。當然,這是行業發展必經的階段,無可厚非。但是從研發角度看,缺乏開創性的創新、同質化競爭也給生物藥公司們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

一方面,國內生物藥企做的都是Fast Follower(快速跟隨者),這也帶來了PD1的繁榮。但問題在於,像PD1這種容易成藥的靶點少之又少,下一個類似靶點又不知道在哪裡,類似的繁榮局面很難繼續複製。

另一方面,當下一些創新藥希望基於現有靶點做me better,即開發安全性、療效更佳的同類藥品。但問題在於,me better創新藥需要驗證比國外上市的原研生物藥更好,同樣是一件難度很大的事情。

比如國內上市的PD1產品,如果無法通過臨床驗證相比國外PD1抗體K藥、O藥的優勢,更多應被視為一種me too產品(甚至是me worse產品)。

從這個角度來說,國內PD1產品遍地開花的局面,能否被視為中國創新藥企業的異軍突起、能否證明中國具備了與歐美同等或接近的生物藥研發實力,還需要更多產品、更紮實的數據、以及更長時間的觀察來驗證。

很多人把當下的中國醫藥行業,比作20世紀初的網際網路。過去二十年,在資本的扶持下,中國的網際網路行業坐上時光機,阿里、騰訊也在這波浪潮下相繼從小作坊成長為全球巨頭。

某種程度上說,現在醫藥領域確實也在重複這一過程。但不同的是,醫藥領域的時光機不是簡單地將商業模式copy to China,而是通過創新完成產業升級,從模仿到跟隨,最終與歐美同臺競爭。

這背後隱藏著一個更大的行業命題:站在當下,國內的創新藥企業們,最終靠什麼在市場取勝?

從這個角度上說,在這個階段,決定一家創新藥企業的未來,除了產品和技術,更重要的是領先於同行的洞察。相比絕大部分創新藥公司集中於抗體產品、全力推進產品上市速度,神州細胞做了一些很有意思的選擇。

/ 02 /

如何看待神州細胞的「工藝+研發」戰略?

與行業絕大部分玩家全力押注產品上市速度不同,出於對後續市場競爭的考慮,神州細胞「不以追求研發速度為首要目標」,並採取了「工藝+研發」雙輪驅動的打法。

在給上市委的回覆中,神州細胞提到:

「(1)針對無分子專利保護、按法規要求以新藥審評並在生產方面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品種,發行人擬通過工藝方面的創新以獲取競爭優勢,例如 SCT800和SCT1000;

(2)針對存在巨大市場未滿足需求,以降低價格減輕醫保和患者負擔、提高可及性和臨床滲透率為主要目標的品種,發行人擬通過提升生產規模、控制生產成本參與市場競爭,例如 SCT400、SCT510 和SCT630。」

從回復內容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產品未來的市場競爭,將圍繞以工藝能力基礎的的生產能力、價格和成本展開,因此生產工藝尤為重要。

有意思的是,除神州細胞外,目前上市的創新藥企業鮮有提及產品生產工藝,更不要說將其視為最主要的競爭戰略。而資本市場也不關心創新藥企業的工藝能力。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原因,我們猜測有以下兩個原因:一是生產工藝似乎是製造業該考慮的問題,而不是創新藥企業應該考慮的問題(至少不是現階段考慮的重點)。二是,生產工藝涉及到企業更多的know-how和敏感信息,缺乏行業參考依據,更無法在企業之間進行橫向對比。

研發的重要性不用多說,那為什麼工藝也會成為神州細胞的核心戰略之一?說到這裡,有必要介紹下生產工藝在生物藥裡的重要性。

首先,與傳統的小分子藥物(如化藥)相比,生物藥生產製備技術具有極大挑戰性,生物藥的生產工藝開發、中試放大和規模化生產均需要掌握一系列複雜的專有技術(Know-how),因此更需要長期的生產經驗積累。

目前大分子生物藥主流的生產方式是靠動物細胞,即從活體中產生,與化學合成物相比,天然存在不穩定性和工藝的複雜性。化藥在我國的歷史更長、研發和製造基礎紮實,生產工藝極其成熟,但近些年的一致性評價反映,相當多化藥企業及產品在生產工藝上並不過關。

相比較而言,更複雜、更短時間投入的生物藥生產,到底在中國當前是什麼狀態,目前的生物藥產品能否從產能、成本上解決目前生物藥價格昂貴、滲透率低的問題,能否真正解決生物藥的可及性問題,使低支付群體能用上生物藥,還值得投資人和市場進一步探究。

其次,生物藥生產工藝需要不斷打磨,才能做到精益求精、質量與成本平衡。

經過過去三十年發展,生物藥的生產從實驗室的小規模生產,到生產車間的2000L一次性反應罐、到數千升乃至上萬升的不鏽鋼反應罐,生物藥企業掌握基礎的大規模生產在國際上似乎不是什麼秘密。

但由於國內生物藥生產歷史仍然較短,工藝方面的積累較為有限,即使國內目前領先的生物藥企業,在大規模生產(主要是2000L一次性反應罐)方面,水平依舊參差不齊。

某種程度上說,如果不能解決生產工藝問題,不能提高產量、降低成本,從而實質性降低產品價格、完成充足供應,解決高端生物藥的可及性問題將成為空中樓閣。

這也是為什麼百濟CEO會說,單抗產能在短期成為所有玩家的瓶頸。然而,單抗還是生物藥中對生產要求相對較低的領域。在大分子蛋白藥和重組疫苗領域,創新藥企業將面臨更為複雜的生產工藝、產能和成本挑戰。

有人說,生產問題可以借用CDMO解決。但拉長周期看,以及從發達國家的成熟經驗看,通過CDMO來解決生物藥的大規模生產問題並不現實,原因是成本太高。

所以,你能看到無論是百濟神州還是信達,乃至其他一些傳統藥企,都在紛紛建自己的生物藥工廠,而不是外包給CMO。這些都是中國生物藥行業特定發展階段下的狀態。

有關神州細胞工藝能力的信息,我們多少可以從招股書中窺視一二:

一是,在2000L生產規模上實現了多個產品的成功生產;二是,自製了多種高附加值的生產原材料;三是,在生產車間準備上,目前公司擁有合計規模12000L的生產線,並且準備建設更大規模生產線;四是,公司開發了重組八因子、14價HPV疫苗這些在工藝上公認高難度的產品。

當然,神州細胞的工藝與其創始人背景也有很大關係。

與很多創新藥企業的創始人不同,神州細胞的創始人謝良志博士本身就是抗體和疫苗工藝的專家,也是業界知名的生產工藝大拿。加上公司十多年研發積累的團隊和研發家底,在工藝上有這樣的表現也不奇怪 。

說完工藝,我們再來看另一個「增長輪子」:研發。神州細胞在研發的看點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一是神州細胞通過長期的技術投入和摸索,有了一套完整的研發平臺。而平臺的存在,支撐了其產品線的廣度。具體來看,神州細胞的產品線,涵蓋蛋白藥、抗體藥和疫苗等領域。這樣的產品廣度,在國內並不多見。

拉長周期看,研發平臺也能一定程度上增加研發成功率,提高研發效率,降低研發成本。

二是神州細胞的創新藥研發均為自主研發,幾乎所有研發工作都是自行完成。要知道,市場上有很多研發投入高的公司,在引進產品方面花費很多。

自主研發的優點體現在四個方面:1)極大降低研發成本,這也使得神州細胞的研發投入產出比非常高。2)培養和鍛鍊研發團隊;3)掌握全流程研發技術,後續可以持續開發新產品;4)技術不依賴於其他公司或個別人,公司可以持續保持研發實力的穩定性。

總的來說,無論是研發能力,還是工藝優勢,最終都會在神州細胞的產品端得到反映。那麼,從產品布局看,神州細胞的機會到底如何呢?

/ 03 /

從產品布局,看神州細胞未來機會

神州細胞目前共有23個在研品種,接下來我們從產品結構、產品進度、產品策略以及拳頭產品四個維度來觀察其產品布局。

從產品結構看,神州細胞的產品線涵蓋蛋白藥、抗體藥和疫苗等領域。這樣的產品廣度,給公司帶來兩個優勢:

一方面,國內大多生物藥企重點布局單抗領域,單說PD1這個藥,就至少有超過20家公司在競爭。產品布局的廣度,不僅能幫助神州細胞弱化單個領域激烈競爭帶來不確定性,也能形成差異化競爭。

以重組蛋白藥為例,全球銷售額高達數百億美金,是僅次於單抗藥的第二大類別。但與單抗藥相比,不僅玩家更少,且在各自治療領域內替代產品較少,因此產生重磅炸彈的概率更高。

其次,多類別產品會存在「協同效應」,未來不排除通過多類型產品開發,提升對患者的服務和覆蓋能力,提升公司的競爭力。

比如,神州細胞開發了重組八因子,應用於甲型血友病患者的治療;羅氏於近年開發了艾美賽珠單抗,同樣應用於該領域。考慮到公司具有單抗、雙抗開發平臺,未來不排除開發出類似抗體產品,提升在該疾病領域的競爭力。

從產品進度看,截至目前神州細胞還沒有上市產品,在研產品管線包括21個創新藥和2個生物類似藥。

其中,1個產品的首輪上市申請獲受理,1個產品的上市申請獲受理,6個產品獲準進入臨床研究階段,6個品種完成成藥性評價進入臨床前研究階段,9個品種完成候選藥物開發進入成藥性評價階段,還有多個靶點的藥物處於候選藥物發現和確認階段。

按一個創新藥研發周期10年計算,這樣的產品進度,幾乎可以確保神州細胞在未來5-10年源源不斷推出產品。

再說產品策略,目前神州細胞的產品主要圍繞兩個邏輯:一是走工藝突破的道路,即通過工藝突破,建立極高產量、極低成本的優勢,進而衝擊原有市場的產品,並提高產品滲透率、做大蛋糕。二是走創新的道路,即獨立研發出同類最佳或『Me-better』潛質的新分子生物藥。

其中,重組蛋白藥SCT800(八因子)和疫苗藥SCT1000(14價宮頸癌疫苗)分別是兩個邏輯的代表產品。

SCT800 為第三代重組凝血八因子產品,擬用於治療甲型血友病。目前我國血友病患者眾多並且呈現持續增加趨勢。2018 年,我國血友病患者人數增長至14萬,預計至2023年和2030年,我國血友病患病人數將分別達到14.4萬和14.6萬。

但與此同時,我國血友病的治療普及率卻還處於低位。

2017年我國甲型血友病患者當中接受治療的比例只有11.2%,國民人均凝血八因子消耗量僅有0.26IU,遠低於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的人均凝血八因子消耗量。據推算,我國每年需要53.5億IU凝血八因子才能滿足按需治療的需求。

目前國內市場上有凝血八因子和重組凝血八因子兩大類產品,相比於從血液中直接提取的凝血八因子,重組凝血八因子的安全性更佳,但由於生產難度高,價格也比較貴。目前國內上市的重組凝血八因子都是進口產品。

神州細胞的SCT800成功上市後有望打破外企壟斷局面,以顯著低於現有進口重組八因子價格為甲型血友病患者提供治療方案。而公司打破價格限制的方式正是通過工藝改良,完成產能擴張。

從數據上看,SCT800的一條2*2000L生產線理論年產能達100億IU,接近2017年全球市場的供應量,將大大充實中國市場的產品供應(中國市場目前年供應約4億IU,包括血源性和重組八因子)。

除SCT800外,SCT1000是神州細胞另一個核心產品。其不僅是第一個覆蓋WHO認定的所有高危致癌HPV亞型的HPV疫苗,也是目前全球獨家已經進入臨床研究的14價HPV疫苗。

某種程度上說,前者驗證了公司的工藝水平,可以在最難開發的八因子生產上取得突破。後者又證明公司有開發出「ME-BETTER」甚至「BEST IN CLASS」產品的能力,14價宮頸癌疫苗就是最好的例證。

總體來說,以「工藝+研發」的雙輪驅動,能一定程度上幫助神州細胞兼顧產品的廣度和深度,增加其未來商業化的確定性,也為其在生物藥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增添砝碼。

很多人說投資就是賭博,投資創新藥更是如此。用賭徒的邏輯看,其實只有兩類公司真正值得下注。要麼確定性足夠強,要麼賠率足夠高。

從這個角度來說,神州細胞或許不是短期內賠率最高那個,但差異化的競爭策略、長期競爭的思路、紮實的技術和工藝積累、以及充實的產品管線,至少給其帶來了極強的確定性。

相關焦點

  • 仿古圍牆一體瓦靠什麼在市場取勝?就靠這幾點呢
    仿古圍牆一體瓦靠什麼在市場取勝?就靠現在,就讓仿古圍牆一體瓦廠家——傳樹建材小編給大家說說吧。仿古圍牆一體瓦靠什麼在市場取勝?就靠那麼,為什麼會選擇用仿古圍牆一體瓦來當建築材料呢?仿古瓦是一種建材產品,也是一種使用範圍非常廣泛的建築材料。
  • 創新藥是中國醫藥的未來嗎?
    起初,這家公司僅僅是依靠仿製藥徵服市場,但鍾慧娟當時提到,中國醫藥要發展起來,絕不能只靠仿製藥,一定要花精力做研發。連雲港於是,鍾慧娟將豪森醫藥每年10%的營收拿來投資研發,在1997年,豪森醫藥就推出了自己研發的藥品。
  • 美國靠打壓中國取勝?這篇文章告訴你為啥不可能…
    即使那些對中國心有戒備的國家,美國這套說辭也沒有產生很強吸引力——那些國家看不到迫於美國壓力在美中之間選邊站隊能為自己帶來什麼實際好處。美國指望靠危言聳聽來衝淡中國的正面宣傳,這根本算不上什麼外交。鄰國不會站在美國一邊與中國打擂臺。中國是其所有鄰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並逐漸成為最大的外資來源地和投資目的地。
  • 昆藥集團:公司躋身中國企業專利500強榜單
    日前,第七屆中國市場營銷國際學術年會暨首屆中國創造展在廣州舉行,首屆中國創造展對中國優秀的創造產品和品牌進行集中展示,並首次發布中國企業專利500強名單。根據榜單,此次共有29家藥企上榜,昆藥集團以83.62分實力入榜。
  • 中國企業走出去成功例子少 創新是取勝關鍵
    與會多位專家在論壇上表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成功例子不多,這既有價值觀問題,也有方式方法等問題,如何讓中國企業更好走出去,仍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而深圳市走出去戰略合作聯盟首任會長、比亞迪(002594,股吧)董事長王傳福表示,企業走出去能否成功,關鍵在創新。
  • 君聯資本王俊峰:未來十年是中國創新藥的黃金十年
    「未來的十年是中國創新藥的黃金十年。這點我很堅信。」近日,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王俊峰接受澎湃新聞的採訪,就中國創新藥的發展和醫療健康領域的發展趨勢及投資邏輯分享了看法。01未來十年是中國創新藥的黃金十年「未來的十年是中國創新藥的黃金十年。這點我很堅信。」 王俊峰這樣表示。
  • 浪潮之巔,中國創新藥迎來黃金時期
    License-in是企業快速布局創新藥的捷徑,也是很多大藥企持續推出重磅品種的重要來源。早期項目的license-in考研企業的多重能力,包括對疾病的理解、對項目研發思路的理解、評判項目最終成藥的概率,從而給出一個合理的價格。晚期項目的license-in更多考研企業的市場推廣與銷售能力。
  • 廣發基金羅國慶:我國創新藥企業投資回報率領先全球
    首先近十年來醫藥行業發展比較快企業還是那些技術壁壘比較高、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藥企業。主要圍繞三個大方向:一是創新藥布局比較多的製造業企業,二是偏疫苗類的創新藥企業,而且國內的疫苗類創新藥企有一定的材料優勢、技術壁壘也是比較高的,三是圍繞創新藥做合同外包的研發類企業,獲益於創新藥行業的總體增長,自身的提升空間也比較大。
  • 這家企業走在創新藥研發的最前端...
    君實生物,中國創新型生物製藥企業的代表,2012年在張江成立,2020年登陸科創板。八年時間見證了浦東和張江的飛速發展。公司建立了全球一體化的研發體系,核心產品特瑞普利單抗注射液是中國首個獲批的國產PD-1單抗,在PD-1領域打破了外資藥品的壟斷。新冠疫情突如其來,公司率先布局中和抗體,再次走在全國創新藥研發的最前端。
  • 業內齊聚2017中國醫藥資本論壇 創新藥研發風險引關注
    與會人士就「中國藥企押注創新藥的機會與挑戰」這一議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大的方向來說,對於我們國家創新藥的發展前景抱有很大的信心。」朱泉的說法也道出了與會嘉賓的普遍心聲。行業中最重要的事情,我認為就是創新。我們先請臺上的各位嘉賓,分別介紹一下自己的企業。張赫明:大家好,非常感謝每日經濟新聞給我們這樣的一個機會,讓我們石藥集團來跟大家進行交流。石藥集團是一個傳統的製藥企業,我們在1938年建廠,這種老資格的企業,在行業內是比較少的。一般來講,傳統的企業沒有什麼生命力,但是石藥集團在近十年以來,發展也是非常快速的,我們依靠創新實現了革命性的變化。
  • 創新藥「賣水人」CRO企業為何這麼賺錢?
    不得不說企業將創新藥產業鏈自己包攬屬實是得不償失,CRO板塊的基本面沒什麼問題。我國創新藥景氣度仍在持續,大多數Biotech企業還未盈利,創新藥仍處於發展開端。,比如輝瑞、諾華、禮來等,2019年,在全球五十大製藥企業排行榜中,我國製藥企業有兩家,為中國生物製藥和恆瑞醫藥,分別位列第42位和第47位。
  • 中關村企業三款創新藥獲批上市 獲批數量位列全國第一
    人民網北京3月27日電 治療C肝、鼻炎、降血糖這三種病症,中關村創新藥家族再添「新丁」。記者從中關村管委會獲悉,2月初以來,中關村企業一邊群策群力戰「疫」,一邊卯足幹勁研發,儘快恢復正常研發和生產秩序,3家生物醫藥企業的3款創新藥接連獲批上市。開年至今,國家藥監局共批准4個國產創新品種上市,其中3個為中關村企業,獲批數量位列全國第一。
  • 青澤:期貨交易靠什麼取勝
    從傳統智慧來講,交易靠什麼取勝?大概分為3個方面。最基礎的是交易技術,是在市場中的能力問題。第二個,有了這個能力,馬上涉及到風險管理問題。因為交易是個概率的東西,你的盈利能力不管有多高,總有失敗的交易。如果這2個問題都解決了,那麼第3個問題就是知行合一。交易技術有了,風險管理能力有了,手段、方法都有了,但是在交易過程中,因為心理的影響沒有做到,也會出問題。
  • 國防大學教授刊文:假如戰爭來臨,解放軍靠什麼取勝?
    國防大學教授刊文:假如戰爭來臨,解放軍靠什麼取勝?以下四個精神元素應當是著眼點,同時是創新點和突破口。國家意志。軍人通過實現這種意志獲得價值實現,既合邏輯,也合規律,同時是世界軍隊通律。一戰期間,法國名將狄龍帶領一個團隊攻擊敵人,被碉堡中的機槍火力壓制於壕溝中,情急之下發布命令:誰炸掉碉堡賞一千法郎,沒有一個官兵衝出去,繼而接受部下建議,下達第二道命令:為了法蘭西前進!
  • 中國藥科大學(杭州)創新藥物研究院落地錢塘新區
    青年時報(記者 盧恩偉 見習記者 應裕秋 通訊員 陶青 姜晨)  近日,中國藥科大學(杭州)創新藥物研究院揭牌儀式在錢塘新區杭州醫藥港小鎮舉行。杭州市錢塘新區管委會主任何美華、常務副主任邵立春,中國藥科大學校長來茂德、副校長孔令義等出席儀式。
  • 東陽光藥執行董事陳燕桂:創新藥企依然需要被保護
    4月17日,東陽光藥與丁香園戰略合作暨流感百年項目上線發布會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了東陽光藥執行董事陳燕桂,並請教了其進口抗癌藥零關稅政策等當下業內熱點話題。陳燕桂表示,進口抗癌藥零關稅政策對國內相關藥企的心理影響可能超出了實際影響;另一方面,創新藥企依然需要被保護,尤其在可及性問題是期待能開闢類似註冊時的「綠色通道」。
  • 健康中國催生千億市場機遇 天士力領跑心腦血管創新藥布局
    在近日召開的第四屆中國醫藥創新與投資大會上,天士力研究院執行院長周水平坦言,作為一家深耕心腦血管20餘年的老牌藥企,天士力已經圍繞疾病的全生命周期布局了三十餘款藥品,矢志成為中國心腦血管創新藥領先企業。
  • 激活創新內生動力 加速企業轉型升級
    原標題:激活創新內生動力 加速企業轉型升級 12月5日,華海首屆「科技節」正式落下帷幕。 成立科技協會,激發創新熱情 華海藥業,1989年初創,發展為今天的集化學藥、生物藥為一體,內外銷結合、科工貿並舉的大型跨國上市藥業集團,關鍵靠什麼?僅從企業自身來看,主要靠的是科技和人才! 「我們常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
  • 創新是中國鼎益豐集團、聯通等企業的發展引擎
    近日,中美貿易爭端再升級,美國掀起「技術霸凌」行動,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企業霸氣反擊,「備胎轉正」、「把我們自己能做的做好」。其實,華為等企業的底氣和骨氣體現了一點,即創新才是硬道理,創新成為企業的發展新引擎。而這一引擎,也是中國聯通和鼎益豐集團賴於生存發展的關鍵。
  • 搶購日本藥:中國人圖什麼?
    再進一步分析,這樣的創新並不是天馬行空,而是特別生活化、人性化,完全消費者體驗至上。這一點,中國產家庭藥確實只能自嘆不如。難怪,儘管把這些普遍單價在幾十塊錢的藥品給背回國來很佔旅行箱地方,中國遊客還是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