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走出去成功例子少 創新是取勝關鍵

2020-12-13 和訊

  和訊網訊 4月8日,深圳2016走出去戰略合作高峰論壇舉行,深圳市走出去聯盟也正是掛牌成立。與會多位專家在論壇上表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成功例子不多,這既有價值觀問題,也有方式方法等問題,如何讓中國企業更好走出去,仍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而深圳市走出去戰略合作聯盟首任會長、比亞迪(002594,股吧)董事長王傳福表示,企業走出去能否成功,關鍵在創新。

  王傳福:企業走出去要依靠創新

  中國商務部駐深圳特派員李國良表示,2015年我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創下1180.2億美元的超額同比增長14.7%,實現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連續13年增長,年均增幅高達33.6%。當前,國際國內形勢有利於開展對外投資合作,企業「走出去」時機正合適。

  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表示,走出去不能僅僅是提供一個低成本的產品解決方案,而應該用創新,「拼價格,利潤很微薄」,要做別人沒有的產品,或者同樣的產品,但質量要更好。

  他以汽車行業為例說,用傳統的燃油汽車去美國,是無法打開市場的,日本也一樣,但比亞迪用電動雙層巴士,打開了英國的公共運輸市場,在日本也已經運行了5臺電動大巴,而用這種創新產品,比亞迪還得到了丹麥、巴西的認可。

  肖武男:中國走出去應發揮中介和商會作用

  亞太交流與合作基金會執行副主席肖武男表示,當前全球都在關注「一帶一路」,不僅僅是國內在研究,其它很多國家也在研究。他們的對策是什麼?這個也是非常重要的。

  他說,「走出去」戰略不僅僅是單純的經濟「走出去」,也不單單是產能的輸出,而是中國的一個大戰略,打造新的世界格局,這必然對原有的格局造成挑戰,而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就推出了TPP,這會對中國的「走出去」戰略帶來牽制,對手怎麼想,要有思考。

  肖武男還提到,嚴格來說,中國現在走出去的成功案例不多,而究其原因,在價值觀。在走出去的時候,是經濟走出去還是價值走出去,過去發生過,未來這種價值衝突還是展現出來,應該引起注意。

  肖武男最後指出,在走出去的方法上,也應有所改變。他舉例泰國高鐵的例子說,在同日本競爭最激烈的時候,中國派出了很多政府代表團,但日本則是利用當地的商會等組織,效果反而比中國的要好。避免政府走在前頭,利用中介機構、利用商會組織,發揮這些機構的作用非常重要。

  王煒楓:中國資本在外不如日本受歡迎

  麥肯錫公司全球副董事合伙人王煒楓則表示,他曾與東南亞多個國家政府部門交流過哪國資本比較受歡迎,得到的答案是日本,原因是日本不僅輸出資本,還會輸出技術,能給當地帶來就業機會。但反觀中國的對外投資,往往是封閉式的,基本是把中國的工人移到國外去,沒有給當地帶來就業。

  他認為,「一帶一路」戰略下,不同資本之間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根據麥肯錫的統計數據,「一帶一路」戰略下,兩年內總投資高達1.1萬億美元的投資,每年資金缺口在3000-4000億美元左右,這就需要不同資本之間進行合作。

  這種合作,包括金融資本與金融資本之間的合作,通過國家主權基金的帶動,吸引民營資本、境外資本的參與。此外,還包括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的合作。

(責任編輯:羅浩 HN066)

相關焦點

  • 中國創新藥企業,最終靠什麼取勝?
    在當下環境下,國內的創新藥企業們,最終靠什麼在市場取勝?如何透過產品管線去看待創新藥企業的長期競爭力,值得所有創新藥投資人在簡單的「快速推出產品」邏輯之外進行深思。即將登陸科創板的神州細胞,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觀察窗口。
  • 中國家電企業如何才能「走出去」 ?
    報告顯示,中國科研發展進入創新時代,不僅中國科研機構、高校及企業表現比較突出,家用電器、製藥和半導體材料領域進入論文數排行榜全球前十;而且,中國家電企業創新引發世界關注,美的集團更是在家用電器領域榮居專利數排行榜首。業內認為,在中國企業整體加快走出去大潮中,尋求全球市場的中國企業在謀求規避競爭風險的同時,正在加快創新的步伐,而創新正是決定廠商能否成功「出海」的關鍵。
  • 中國企業「走出去」困難與解決建議
    可見,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程度的不斷加深,企業與國際非政府組織打交道也越發頻繁,然而如何有效、得當地與國際NGO溝通,卻是「走出去」企業開拓海外市場時無法迴避的問題。  2.原因分析:意識淡薄,渠道不暢,缺乏媒介  第一,部分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社會責任意識淡薄,未能滿足INGO的公益訴求。
  • 「走出去」的河南企業都在忙什麼?
    □本報記者趙振傑    5月11日,省商務廳傳來消息,河南貴友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在吉爾吉斯斯坦設立的亞洲之星農業產業合作區,有望成為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目前已通過商務部、財政部和中國國際諮詢公司共同組織的境外考核。放眼全國範圍,「走出去」企業設立的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通過認定的也只有13家。
  • 中國文化企業「走出去」 彰顯文化軟實力
    「走出去」彰顯中國文化軟實力全球化是文化產業未來發展的必然方向。近年來,中國文化企業「走出去」的步伐不斷加快,文化交流和貿易把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帶到了國際市場。越來越多的中國文化企業「走出去」,讓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越來越被世界認可。
  • 翁以登:企業不是有錢投資就能走出去
    我現在是在大學裡面,可是我的工作是跟企業合作,所以我也是來自於企業的背景,所以我也想講講有關國際化方面的情況。朱先生剛才講的非常好,在中國公司的國際化,這個話題非常地重要,就是怎麼樣使得那些在中國市場的中國公司更加國際化,在管理方面和技術方面、戰略方面更加國際化,也沒有什麼走進來、走出去的問題,在本土取得國際公司的水平。現在我想講講五大因素你需要關注的。
  • CAP1400:讓中國核電「走出去」
    來源:科技日報非能動堆芯冷卻系統綜合性能試驗設施 受訪者供圖全國政協委員、中核集團董事長王壽君3月3日表示,中核集團與巴基斯坦、阿根廷、沙特、美國、加納等國的核電合作已取得一系列新進展,中國核電正在健步「走出去」。
  • 中國企業走出去,律師也應該走出去 ——國際工程專家崔軍專訪
    中國企業走出去,律師也應該走出去 ——國際工程專家崔軍專訪 發表時間:2017-06-21 11:12:32 作者:馬麗 來源:
  • 外交學院院長:中國企業走出去是必須的事
    對於中國企業走出去遇到的非議,趙院長表示,這是一件很難但必須要做的事情,中國的企業家就是要在國際舞臺上與競爭者一較高下。 人民網:目前,中國企業走出去似乎遇到了一些問題。我們在非洲投資,有人說我們搞「新殖民主義」;我們要進一步進入歐美市場,有人說我們違反了「遊戲規則」,引發了貿易戰。您怎麼看中國企業走出去遇到的困難?
  • 笨鳥社交COO李文慧:僱傭關係正在變化,企業走出去只是時間問題
    )北京】9月21日報導在20日舉行的「2017中國企業走出去高峰論壇暨創新創業大賽啟動儀式」上,笨鳥社交COO李文慧圍繞「海外華人企業家共話創新發展」做了主題分享。「過去是中國人給老外打工,現在我們現在很多企業走出去,很多企業開始在招很多老外。在這個過程中,感覺到整個僱傭關係的變化,也能看到其實很多中國企業的確在這方面逐漸更強大。」李文慧說道。在他看來,隨著中國越來越強大,這種現象會越來越多,隨著企業走出去,對於當地文化的理解會越來越多,也會越來越深。
  • 丹麥中小微企業的創新創業成功案例啟示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策略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策略旨在調動普通群眾的創新創業熱情,使得社會經濟中充滿創新創業的基因。根據中國國務院發展委員會企業研究所的報告,中國市場上的新產品中75%是由中小微企業創造的,中小微企業是創新創業(雙創)的中堅力量。然而,中小微企業的成功離不開具有創新意識、創業精神,且熟知企業創新創業全過程的人才。
  • 走出去智庫:2020中國企業首選哪裡上市?
    來源:金融界網站作者:走出去智庫走出去智庫觀察2019年,香港聯合交易所以募集總額3145億港元在全球儘管1月15日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已經成功籤約,但中美政治氣氛仍令世人高度矚目,在這樣的背景下,紐交所和納斯達克還是中國科技企業的首選上市地嗎?本文將分幾個層面回答上述問題。
  • 中國企業走出去,人力資源管理五大風險及應對案例分析
    崔傑、崔傑  2018-09-17 00:00:00   走出去智庫CGGT 調研發現,在企業內部的前五大挑戰中,有三項都是與人力資源相關
  • 北美華富山工業園區吳廣雲:產品「走出去」要邁向企業「走出去」
    他強調,企業要積極地轉變思路,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最終還是要從產品「走出去」階段邁向企業「走出去」階段。那麼,企業如何「走出去」?吳廣雲認為中國境外園區為企業提供了一站式服務,創造了良好的環境,降低了中國企業出去的投資風險,是中國製造企業可以優先選擇的「走出去」的方式。
  • 創新是中國鼎益豐集團、聯通等企業的發展引擎
    近日,中美貿易爭端再升級,美國掀起「技術霸凌」行動,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企業霸氣反擊,「備胎轉正」、「把我們自己能做的做好」。其實,華為等企業的底氣和骨氣體現了一點,即創新才是硬道理,創新成為企業的發展新引擎。而這一引擎,也是中國聯通和鼎益豐集團賴於生存發展的關鍵。
  • 原子筆芯實現國產化:工匠精神引領中國製造「以質取勝」
    原子筆芯實現國產化:工匠精神引領中國製造「以質取勝」 發布時間:2017-01-11 12:49:05.0光明網       中國擁有3000多家制筆企業、年產原子筆近400億支,堪稱原子筆第一大國。
  • 廣州市番禺區企業「走出去」 柬埔寨種香蕉獲成功
    近年來,番禺相關商協會組織企業到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考察參觀陸續增多,同時,本地企業家「走出去」創業發展的成功人士也不少。其中,番禺夫子園創始人、綠洲農業發展(柬埔寨)有限公司總經理高冠華就是其中一位。他說,從自己的親身經歷來看,中柬農業合作讓柬埔寨農業有了更大發展空間,也為中國農企「走出去」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平臺。「近期公司商務十分繁忙,訂單不斷增加。看到在柬埔寨種植的香蕉等水果出口中國市場的份額不斷增加,之前付出的努力,成效逐漸顯現出來,打心裡感到高興。不過,接下來至年底的幾個月,回一趟廣州番禺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中國鞋如何大步走出去 奧康與GEOX成功合作啟示
    奧康集團總裁王振滔非常同意波萊加託的觀點:「如果中國出口歐盟的鞋都是類似於GEOX品牌,就不會出現西班牙燒鞋事件和俄羅斯扣鞋事件了。」王振滔說,製鞋企業如果只是為其他品牌做加工,利潤就很低。中國目前90%以上的製鞋企業都是為別人加工,還沒有在國際上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和強大的銷售網絡。
  • 陪審團制度:「走出去」企業應重視
    雖然陪審團制度是美國國內的司法制度,但是由於跨國訴訟的數量日漸增長,對於正在大步「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來說,也是一個值得警醒的問題。  陪審團制度是美國司法制度一大特色。雖然陪審團制度是美國國內的司法制度,但是由於跨國訴訟的數量日漸增長,對於正在大步「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來說,是一個值得警醒的問題。  陪審團制度存在缺陷  美國陪審團制度源於美國憲法,最初是為了保護公民在刑事案件中能夠得到公正的審判,特別規定了犯罪嫌疑人有權獲得由同儕對案件進行審理的制度,即由同樣來自人民的陪審團成員來決定案件的事實到底是什麼。
  • 雙匯成功走出去,成為全球領先的肉類企業
    隨後,雙匯瞄準外貿市場,生產出口凍豬肉和牛肉,以過硬的質量贏得出口信譽,產品遠銷東南亞和原蘇聯市場,實現由內貿向外貿轉,走上了一條依靠外貿出口發展企業的道路。1984年—1990年,企業的年銷售收入從不足1000萬元發展到1億元,由虧損企業發展成為利稅大戶,成為全省全國肉類工業改革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