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學院院長:中國企業走出去是必須的事

2020-12-12 人民網國際

人民網北京9月13日電 (記者 鄭青亭) 9月12日,人民網記者來到了被稱為「中國外交官搖籃」的外交學院,獨家專訪了趙進軍院長。對於中國企業走出去遇到的非議,趙院長表示,這是一件很難但必須要做的事情,中國的企業家就是要在國際舞臺上與競爭者一較高下。

人民網:目前,中國企業走出去似乎遇到了一些問題。我們在非洲投資,有人說我們搞「新殖民主義」;我們要進一步進入歐美市場,有人說我們違反了「遊戲規則」,引發了貿易戰。您怎麼看中國企業走出去遇到的困難?

趙院長:中國發展到今天,「企業走出去」是必須要做的事情。我們的企業家也需要在國際舞臺上與各國的競爭對手一較高下。但也應看到,中國企業走出去是一個較長的過程。而西方仍把持著當今世界的話語權,他們製造了很多不利於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輿論,因為他們在援助非洲方面做不到中國所做的事情。西方援助非洲有很多政治條件,例如要求非洲國家搞西方式的民主、多黨制、議會選舉等,而且在他們的援助額中,還要滿足西方人員自己的利益,當地老百姓則實惠很少。而中國援助的重點是放在為當地修建最需要的公路、學校、醫院、體育場等基礎設施上。在毛澤東時代,中國自身很困難,卻幫助非洲修建了一條價值2億美元外匯的坦贊鐵路,還派出許多醫療隊。今天,我們的企業確實也在非洲開礦,但是聯合開礦,解決了當地稅收、就業和經濟發展等問題。那些指責中國企業的人應該聽聽非洲領導人和老百姓是怎麼說的。

我記得當年,蘇丹政府在國際上招標,要求外國企業在很短時間內修建一條從港口到石油產地的鐵路,還要同時修建港口。並規定了時間表。苛刻的合作條件嚇跑了西方石油公司,只有中方答應了。因為中國的發展需要石油,只靠國內的石油生產已滿足不了需求。同時,非洲大陸上條件好的石油產區早已被西方公司所佔據。中國企業進入非洲雖也有困難,但相比其他地區,我企業進入的阻礙相對較少。因為中國與非洲是朋友。七十年代沒有非洲國家的友誼與支持,中國進不了聯合國。和非洲朋友交往,我們的企業也不應該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有的時候應多一點政治的思考,或者說要多一點國際主義精神,這才能體現中國人民的胸懷。從我國自身發展的利益來看,中國和非洲加強經貿領域的合作是完全必要的。這是一個雙贏的合作,而絕不是什麼「新殖民主義」,這頂帽子扣不到中國頭上。事實已經並將繼續證明,與我們同處發展中國家地位的廣大亞非拉國家,是我國企業走出去並贏得發展的最佳選擇和可以成功之地。

再看中國企業進入歐美市場,確實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歐美國家企業法規和我們很不一樣,很多中國企業對此並不清楚。比如西方《勞動法》規定,一旦僱傭就不能隨便解僱;企業除向員工發放工資外,還要代繳勞保費、退休、醫療費等。國內企業如果事先不了解當地國情,會發現走出去的成本非常高。但真正有實力的企業、有長遠發展戰略的企業,會明白進入國外市場的重要性。另外,在某些情況下,歐美國家還是會給中國走出去的企業設置一些政治障礙的,這也很正常。因為從總體上看,這個世界依然存在著冷戰思維和以意識形態劃線的不公平和政治歧視性現象。中國企業走出去要有戰勝各種各樣困難的思想準備。不管有什麼樣的困難和阻礙,中國的崛起和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的實施都是任何力量阻擋不住的。

獨家專訪全部內容:

外交學院院長:國民應該向世界展示真實的中國

    外交學院院長:對歐洲經濟有信心 歐盟不會解體

    外交學院院長:中國企業走出去是必須的事

    外交學院院長談辦學經驗:堅定政治立場 堅持精英教學

    外交學院院長:希望青年學子向老一輩外交家學習

    外交學院院長:新校園落成 將逐步實現在全國普遍招生

相關焦點

  • 外交學院院長:中國強起來過程中,外交如何作為?
    在「強起來」的過程中,外交如何作為?  ——專訪外交學院院長兼中國外交培訓學院院長秦亞青  「中國和世界的關係發生了很深刻的歷史性變化,正面臨幾百年未有之變局。  「但2015年和2016年,我和外交學院的另一位教授分別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上作講解時,重點都是談全球治理。」秦亞青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專訪時介紹說。
  • 外交學院
    外交學院是外交部所屬的培養外交外事複合型人才的文科外語院校。外交學院創建於1955年9月,是周恩來總理親自倡議,在中國人民大學外交系的基礎上成立的。陳毅副總理兼外交部長曾長期兼任外交學院院長。「文化大革命」期間,學院停辦。1980年,在鄧小平同志的關懷下,學院復校。
  • 中國企業「走出去」困難與解決建議
    第二,充分發揮中國前外交官和商務參贊的作用。原駐外使領館、外交官員、商會社團成員等外交人才不僅熟悉東道國情況,了解東道國政策法律環境、經濟文化水平、產業政策以及優惠措施等信息,中國在海外有數百個使領館的成千上萬的駐外官員資源,我國政府應充分給予企業利用這一部分人才資源的機會和平臺,發揮其在企業「走出去」過程中的諮詢和參謀作用。
  • 俄外交學院院長:美國一直試圖遏制中國與俄羅斯
    俄羅斯總統普京將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此次峰會。這次歷屆以來最大規模的盛會中,我們有機會共同為一個繁榮穩定的亞洲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亞洲國家的人民自古以來飽受兵燹之苦,直到今天,各種形式的爭端以及缺乏信任感依然在一些國家之間製造隔閡,不和諧雜音依然不絕於耳。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沒有總體的規劃,只會讓國家間陷入無序和惡性競爭的怪圈。
  • 外交學院,「中國外交官的搖籃」,實力怎麼樣?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外交學院,「中國外交官的搖籃」。外交學院正門外交學院是外交部唯一直屬高校,財政部6所「小規模試點高校「之一,國家首批「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學校創建於1955年9月,是周恩來總理親自倡議,經黨中央、毛主席批准,在中國人民大學外交學系的基礎上成立的。周總理為學院親筆題寫校名,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部長陳毅元帥擔任外交學院首任院長。1958年8月1日,外交學院改名為國際關係學院。1960年10月22日,被教育部列為全國重點高等學校之一。1961年10月5日,經國務院批准,校名恢復為外交學院。
  • 外交學院學子憶吳建民:他曾用外國人最懂的方式講中國
    外交學院供圖  中國青年網北京6月19日電 (記者 開可) 前中國駐法大使、外交部原新聞發言人、外交學院原院長吳建民18日在武漢不幸遭遇車禍離世。18日晚,外交學院學子在沙河校區的陳毅廣場舉行了吳建民追思會。
  • 俄外交學院院長:中美衝突不會讓世界重新兩極化
    參考消息網6月10日報導 俄羅斯《獨立報》6月9日發表俄羅斯外交學院院長亞歷山大·雅科文科的一篇文章稱,全球政治新兩極的構成基礎還極其薄弱,中美衝突不會讓世界重新兩極化。文章摘編如下:由於新冠疫情背景下中美關係激化,世界重新兩極化成為熱門話題。
  • 外交學院黨委書記:周總理16字外交要求成校訓
    周總理為學院親筆題寫校名。首任院長是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部長陳毅元帥。 60年來一直用周總理16字要求培養學生 秦亞青說,外交學院是外交部直屬唯一一所培養外交外事人才的高等院校,它培養的學生,就是中國的外交官。 「中國的外交官,首先你如果不站穩中國立場,不站穩中國人民的立場,你就不配做一個中國的外交官。
  • 中國家電企業如何才能「走出去」 ?
    報告顯示,中國科研發展進入創新時代,不僅中國科研機構、高校及企業表現比較突出,家用電器、製藥和半導體材料領域進入論文數排行榜全球前十;而且,中國家電企業創新引發世界關注,美的集團更是在家用電器領域榮居專利數排行榜首。業內認為,在中國企業整體加快走出去大潮中,尋求全球市場的中國企業在謀求規避競爭風險的同時,正在加快創新的步伐,而創新正是決定廠商能否成功「出海」的關鍵。
  • 上海國家會計學院:中國企業「走出去」 國際化財務人才培養也需加速
    央廣網北京9月27日消息(記者劉柏煊)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大潮中,國際化人才尤其是具有全球視野的財務人才不足的「痛點」正逐漸顯露出來。如何補上這一短板?作為上海國家會計學院與企業集團合作開展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嘗試,中交集團暨中國交建第一期國際化財務管理人才培養項目26日結業,這也是首個為本土企業量身定製、系統培養海外CFO人才的長期項目。據了解,該項目自2017年開始籌備醞釀,去年6月20日開班,經過近一年半,133天分6次集中培養,10課時全英文授課、1584個小時線上學習和考試,9項ACCA標準考核。
  • 孔子學院的公共外交使命 ——以夏威夷大學孔子學院為例 _新聞中心...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幅提升,走出國門的中國人也不斷增多,但中國的國際形象似乎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借用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沈大偉(David Shambough)的話,「中國的軟實力仍然很軟」。筆者通過夏威夷大學孔子學院的公共外交實踐,認為孔子學院在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孔子學院的公共外交職能應得到充分發揮。
  • 同濟大學成立國際高級培訓學院 助力中企走出去
    東方網1月12日消息:據《勞動報》報導,中國經濟「走出去」已成為必然趨勢,如何助推中國企業成功實施全球化戰略?昨天,「2014助力中國企業全球化戰略新年高峰論壇」在同濟大學開幕。開幕式上,同濟大學、上海公共外交協會、新洲國際集團籤署《合作辦學框架協議》,將由三方共同創辦的「同濟大學上海國際高級培訓學院」(籌)揭牌。
  • 中國外交官的搖籃,外交學院
    中國外長王毅外交學院的傑出校友,除了王毅外長,還包括曾任胡錦濤主席和溫家寶總理的首席翻譯官張璐,以及2013年3月,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記者會上,被廣大網友關注的翻譯張京這些高顏值、高素質、高能力的三高外交人員,都來自於中國歷史上最偉大外交官周恩來總理親自題名的外交學院。一、風雲外交學院。外交學院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關懷下於1955年成立。眾所周知,20世紀60年代,是個人才輩出和風雲激蕩的時代,外交學院就誕生在那樣的歲月。
  • 外交學院:最小的鯤鵬,最強的麻雀
    外交學院(China Foreign Affairs University),是以服務中國外交事業為宗旨,培養一流外教外事人才的小規模、高層次、特色鮮明的外交部唯一直屬高校。在周恩來總理倡議下,1955年經黨中央、毛主席批准成立。
  • 中國最難考大學,外交學院
    了解外交學院,就要了解它的的創始人。外交學院是隸屬於外交部唯一直屬高校。1955年,在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倡議下,經過黨中央毛主席批准成立,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陳毅元帥擔任第一任院長。開始了我國外交人才的培養。作為普通的家長和學生,對外交學院的熟悉不如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那樣耳熟能詳。
  • 大公訪談 | 外交學院院長徐堅:美對華政策將回歸理性 競合將成主基調
    外交學院院長徐堅(受訪者供圖)拜登就任新一屆美國總統後中美關係走向如何?
  • 外交學院2017屆畢業生就業報告:73%留北京,14%去外交部
    外交學院,是以服務中國外交事業為宗旨,培養一流外交外事人才的小規模、高層次、特色鮮明的外交部唯一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財政部6所「小規模試點高校「之一,是國家首批「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被譽為「中國外交官的搖籃」。外交學院創建於1955年9月,是周恩來總理親自倡議,經黨中央、毛主席批准,在中國人民大學外交系的基礎上成立的。
  • 中國文學翻譯「走出去」
    中國文學翻譯「走出去」 2018年10月12日 07:4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查建國 仝薇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文學的對外譯介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
  • 教育走出去的中國步伐
    「到國外進行課程學習、畢業設計,赴國際組織、企業、實驗室實習。」2012年,國家推出「優秀本科生國際交流項目」,每年選派1000名大學二年級以上的優秀大學生,將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創新人才培養起點大大提前。  走出去,不僅需要降低自家門檻,也需要鋪平一條路。從國家間的學歷學位互認到學校間的學分互認,就是這樣的「鋪路工程」。
  • 外交學院——每日一校
    外交學院(China Foreign Affairs University),是以服務中國外交事業為宗旨,培養一流外交外事人才的小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