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入
自從有了孩子以後,加了幾個媽媽群,經常一起探討育兒經驗,昨天在群裡,看到大家討論的很激烈。話題是由祺祺媽媽引起的,原來8月份,大大小小的幼兒園陸續開學,作為新入園孩子的家長,祺祺媽媽接到學校老師的通知,開學第一天由一名家長陪同,並且到時候孩子要做個簡短的自我介紹,可以提前準備一下。
祺祺媽媽心想,對一個三歲的孩子還能要求多高?不就上臺說幾句話嘛,看孩子平時在家裡的表現,應該沒啥問題,於是就只簡單的練習了一下。誰知開學那天,輪到祺祺時,她竟然緊張的不敢開口,一直嚇得躲在媽媽身後,經過老師再三鼓勵,才勉強上臺小聲嘀咕了兩句。再看其他孩子,人家不僅能大方上臺流利的表達,並且自帶幽默表情,把家長都逗的哈哈大笑,前後簡直沒法比,祺祺媽媽頓時覺得下不來臺。
看群裡的討論,其實很多家長也都面臨同樣的問題,為什麼孩子在家裡是話癆,出門就膽小害羞不敢開口呢?怎樣才能有效解決這個問題?青少年演講力導師、「吳瓊青少年口才訓練營」品牌創始人吳瓊老師在《孩子一學就會的黃金口才課》這本書中給出答案。
一、孩子的演說力需持續培養,家長要重視。
一個人可以面對多少人,就代表這個人的人生成就有多大,也就是說你能夠跟多少人達成共鳴,你的領導力就有多大,你的邊界就有多大。——英國首相邱吉爾
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演說家,孩子的童言童語,有時候像老師一樣智慧,有時候像哲學家一樣深邃。可是為什麼孩子在家能說會道,出門就害羞了呢?說到底這是因為孩子的演說能力我們沒有重視,孩子沒有刻意練習的原因。
TED的掌門人克裡斯·安德森說過:「無論今天公眾演講有多麼重要,未來只會更加重要」。為什麼要培養孩子好的演說力?因為演說力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包括學業、事業、家庭,可以說,演說力是孩子未來的通關門票。
二、營造演說環境,刻意練習,讓孩子主動表達
1、抓住孩子語言敏感期,滋養演說環境;
3-13歲,這個時間段非常寶貴,它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黃金時期。有些家長可能會說,三歲孩子還太小,而且正處於叛逆期,不好管理,其實這正是建立孩子自信的最佳時期,也是孩子在自由和規則中探索的啟蒙時期。
只要家長用心,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就會發現生活中有很多練習表達的場景。我女兒三歲多,有一次雨過天晴我帶她到樓下玩,看到小花壇周圍爬著許多蝸牛,她被這些小東西吸引住了,一邊蹲下來聚精會神的觀察,一邊好奇的問我,「媽媽,為什麼蝸牛身上都背著一個殼呢?它們爬的好慢,是不是殼很沉呀?」,我說「是呀寶貝,拖著重重的殼,所以爬的比較慢,這個殼是蝸牛的小房子,陰天下雨或者爬累的時候,它們就可以躺在裡面休息,也可以躲避敵人的攻擊,很安全」。
幾天後,我們一起讀繪本,上面畫著兩隻蝸牛和一棵葡萄架,女兒馬上說「媽媽,我知道這個故事在講什麼,它說的是一隻小蝸牛和它的媽媽想吃樹上的葡萄,可是樹好高,夠不到,只好一步一步往上爬,它們身上的殼很沉,所以爬的很慢,但是它們不怕,爬累了,就躺在殼裡休息一下,然後接著往上爬,最後終於爬上去了,吃到了甜甜的葡萄。媽媽,你說我說的對嗎?」
我驚訝於女兒的表達,沒想到她會把之前的場景和現在的故事串聯起來。這件事情之後我更加注意把握每個可以讓孩子表達的機會,對於孩子提出的「為什麼」也會認真解答。
2、比起家庭環境,同伴演說環境更重要;
《教養的迷思》的作者美國心理學家朱迪斯·哈裡斯指出:認為影響孩子發展的主要因素是家長的教育方式的觀點是錯誤的。孩子們的未來不取決於父母有多愛他,而取決於他們與集體中的其他成員能否和諧相處。被同齡人接納,孩子才有歸屬感,基於這一點,怎麼讓孩子練習演說呢?
隔壁鄰居家的孩子和我們同齡,又都是女孩,兩家關係不錯,雙方家長有意識的讓兩個孩子在一起玩耍,周末閒暇時間也會聚在一起,比賽講故事,看誰講的好,同齡人間的互動,既練習了表達,也培養了社交能力。
3、演說圈子,要麼組建要麼加入;
如果身邊有演說圈子的資源,自身又有條件的話,可以讓孩子參加一下。如果沒有,我們可以創造條件,組建一個可以每天打卡的圈子,具體怎麼操作呢?
(1)邁出一小步,找到一個可以帶孩子一起打卡的朋友
組建一個打卡群,群裡人數不強制太多,3個及以上即可,每天固定時間打卡,打卡的形式可以發一段孩子演講的視頻,演講的內容不限制,其他成員負責點評。剛開始孩子可能會不適應,需要家長從旁協助,前期一定要堅持住,過一段時間後,孩子慢慢習慣了,自己都會想著打卡。
(2)設立規則,樹立目標
為了增加演說氛圍,可以設置群規則,比如設置「365天打卡」「1000天打卡」的主題,目標可以適當定高一些,每個小朋友打卡前都要先說:「大家好,我是×××,今天是我參加1000天打卡的第×天。」
同時鼓勵大家在朋友圈或其他社交平臺公開記錄孩子的進步,一方面增加堅持到底的動力,同時也吸引其他家長帶孩子進群打卡。
(3)藉助社會資源,為孩子創造演說機會。
在培養孩子演說力的道路上,我們還要多藉助社會資源為孩子創造演說機會。比如線下,我們可以組織演講比賽或者提前確定好演講主題,等到戶外聚餐或者家庭聚會時,帶孩子做演講分享。
社群打卡到一定天數後,同城的孩子可以組織一個演講比賽,每個孩子給出3分鐘演說機會,表現優秀者給予獎勵;另外某些方面做得比較好的家長可以在群裡分享,大家共同學習。這樣既擴大了孩子的社交圈,也幫助孩子找到自己演說的不足,進而反思改進。
4、增加戶外體驗,讓孩子的表達更豐滿。
「真正的世界,不在你的書或者地圖上,而是在門外。」《霍比特人1:意外之旅》中如是說。
旅行,是孩子感受世界的方式,也是提升表達力的最好方式之一。旅途中的所見所聞,都給孩子帶來美妙的體驗,這個過程中引導孩子多表達,慢慢構建孩子對語言的理解和認知,奠定孩子表達的基礎。
我們家到女兒幼兒園有一段路程,我們放棄了用車而改為走路,大約需要20分鐘,每天我牽著她的手,沿途都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遇到感興趣的就會一起探討一下,就在你一言我一語中,孩子的表達能力得到提高。
寫到最後
沃倫·巴菲特指出:「學會演說,是一項可以持續使用五六十年的資產」,所以具備演說力的孩子,未來更具有競爭力。而演說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能力,需要持續培養,這就要求我們家長多給孩子營造演說環境,不斷的幫助孩子刻意練習,讓孩子愛上演說,在公眾場合主動表達。